葛新义,孟德伍,裴守科,刘彦秋
急性阑尾炎是常见急腹症之一,总发病率约为6%[1,2]。正常位置的阑尾解剖结构相对固定、影像特征显著,容易诊断,异位阑尾因解剖位置变异较大,容易误诊或漏诊[3,4]。笔者对32例急性异位阑尾炎采用多排螺旋CT(multi-slice spiral CT,MSCT)影像诊断的准确性进行分析,为其诊断应用提供参考。
1.1 一般资料 回顾分析武警江苏总队医院2016-01至2021-06收治并经手术证实的异位阑尾炎病例32例,其中男28例,女4例,平均(38.00±5.29)岁。临床表现:腹痛32例,其中有固定压痛及反跳痛26例,有右下腹痛10例;伴随泌尿系体征3例;伴发热、白细胞升高2例;腰痛4例。既往史:有胆囊炎、胆石症病史2例。入院初步诊断为急性阑尾炎17例,急性胆囊炎、胆石症8例,椎间盘突出或腰肌劳损4例,盆腔炎2例,肠扭转1例。
1.2 主要设备及检查方法 128层螺旋CT机(Aquilion,东芝,日本),处理工作站(Aquilion64,V4.51ER004,东芝)。MSCT采取仰卧位,头先进,所有检查均未服用任何对比剂,未做血管增强扫描。扫描范围:横膈至耻骨联合(400~420)cm。扫描参数:管电压120 kV,管电流178 mA,准直器宽度1.0 mm×32 mm,D-FOV:400.0(L),重建层厚5 mm。容积数据进行标准算法多平面重组(MPR)和曲面重组(CPR),重建间隔3~5 mm。最小密度重建(minIP),重建厚度采用3~10 mm。
1.3 图像处理与影像学评价 异位阑尾诊断标准:(1)盲肠及阑尾发生旋转不良,脱离右髂窝,固定于腹腔的某一区域;(2)阑尾位置偏移,尖端指向不在盲肠或回肠末端;(3)盲肠及阑尾在右髂窝,但阑尾位于盲肠后腹膜外;(4)阑尾反位。病理类型:急性局灶性、急性化脓性、急性坏疽性、急性穿孔性阑尾炎[5]。由两名影像科高年资医师对影像资料进行盲法阅片,确定影像解剖诊断及病理诊断。诊断有异议时,通过讨论的方式做出最终诊断。手术和病理结果为金标准。
1.4 结果 32例术前均接受MSCT检查,通过扫描及计算机MPR+CPR处理后,检出异位阑尾共28例(87.5 %),其中高位肝下阑尾15例(图1),盲肠后腹膜外9例,低位盆腔3例,左下腹位1例,与手术结果一致。诊断为单纯性阑尾炎5例;化脓性阑尾炎8例;急性坏疽性及急性穿孔性阑尾炎15例(图2A、2B),与术后病理诊断结果一致。异位阑尾的MSCT表现为:阑尾壁水肿、管壁增厚程度不同,官腔直径8.2~14.8 mm;部分合并阑尾粪石(图1D)、阑尾周围积液、阑尾腔外气体、阑尾脓肿。
图1 MPR、CPR及MinIP重组及Filter后处理的肝下阑尾图像
图2 异位阑尾炎(盆腔位)急性穿孔图像(患者,男,28岁)
异位阑尾炎在急腹症中发生率占急性阑尾炎的比例约3.5%[6]。CT和超声是急性阑尾炎最常用的检查手段,但超声检查易受腹壁肠气、相邻组织器官遮挡、超声图像衰减较重等因素的干扰[7-10],诊断具有局限性。越来越多的学者认为,计算机断层扫描(CT)有助于降低阑尾阴性切除术率[7-11]。
常规横轴位CT图像只能显示斜切面、近似横断位的阑尾结构,MPR、CPR重组是MSCT常见的后处理方式,检出率高于常规CT。MPR重组可获取任意角度的二维图像,弥补斜轴位图像的不足。CPR后处理是沿着阑尾断面走向或者利用倾斜角度后的阑尾轴位MPR图进行划线(图1A),将扭曲的阑尾展示在一个平面,但重组图像会出现扭曲、变形,有失真现象。该技术的优势:(1)展示阑尾的整体形态;(2)多方位重建阑尾,准确测量阑尾径线,量化增粗的情况,显示肠壁水肿的同心圆征象;(3)区分阑尾与其周围脏器的解剖关系;(4)分辨阑尾周围脓肿及阑尾周围炎;(5)多方位重组(MPR、CPR)图像的追踪观察,有助于找出阑尾体部裂隙及管壁的裂口,明确阑尾壁的局限性缺损,阑尾腔内、外气体和高密度粪石。
异位阑尾炎有正常位置阑尾炎的典型CT表现[3,12-14],影像诊断思路:(1)MSCT薄层及重组图像一览病变阑尾的形态、大小、密度改变,CT测量软件测得阑尾增粗、增大程度不一;(2)几乎所有的病例均有肠壁水肿、管壁增厚;(3)阑尾腔内、腔外粪石常见;(4)阑尾腔内、外气体不难辨认;(5)重组图像易于观察阑尾周围炎、阑尾周围积液,盆腔炎及腹膜炎。上述征象中:阑尾直径增粗、肠壁环形水肿、阑尾壁局限性缺损,阑尾腔外粪石及气体,阑尾周围脓肿,对穿孔性阑尾炎有较高的诊断特异性和准确性[15-17]。
笔者认为,多排螺旋CT检查用于急性异位阑尾炎的检出率高。在遇到疑难病例时,可综合患者的临床症状体征、CT征象、实验室检查,以尽早确诊异位阑尾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