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CiteSpace的我国医学人才培养研究进展与热点分析

2022-11-03 02:13蔡佳音
中国人事科学 2022年9期
关键词:医学教育全科聚类

□ 蔡佳音 韦 婉

医学人才是国民健康的守护者,是医疗工作开展的主力军。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全面深入推进人才强国战略,把人才工作重要性提到了一个新的高度,已培养了大批高素质的医学人才,这些人才在新冠肺炎疫情防控、健康中国建设中做出了重要贡献。目前,我国学者围绕医学人才培养的具体模式、平台构建、政策规划、发展创新等方面已开展了诸多研究,但尚缺乏对现有研究的梳理和总结。使用文献计量法分析我国医学人才培养研究现状,不仅能够梳理我国医学人才培养研究发展脉络,还可总结该领域的研究热点与前沿[1],发现关键问题,为相关学者开展医学人才培养研究开拓思路,为加强我国医学人才培养工作提供理论支撑。笔者通过中国知网,全面检索了过去20年间(2002—2021年),以“医学人才培养”为主题公开发表的学术论文和学位论文,并使用CiteSpace 软件对相关数据进行深入分析,将研究结果以可视化的知识图谱形式呈现,以期为医学人才培养研究提供有价值的参考,促进医学人才培养工作的进一步完善。

一、数据来源与方法

(一)数据来源

本文以中国知网数据库(www.cnki.net)为研究数据来源,分别在学术期刊论文和硕士/博士学位论文数据库的高级检索中,以“医学人才培养”为主题或题名进行检索,同时排除以“动物医学”为主题或题名的文献,时间范围限定为2002—2021年。同时,为确保文献质量,将资源类型设定为SCI/EI/CSSCI/CSCD核心期刊收录,并通过逐篇阅读文章题目和摘要、部分阅读全文内容的方式,人工剔除人物访谈、讲话稿、会议总结、学校简介以及与本文主题无关的期刊文献。文献检索时间为2022年6月12日。

(二)研究方法

利用Office Excel软件对期刊、机构的年度发文量进行描述性统计分析。利用CiteSpace 6.1.R2 软件对检索结果进行文献计量分析,计算关键词共现频次(count)和中心性(centrality),绘制关键词聚类时序图谱,分析突现词(burst term)和持续时长。

二、结果

经检索,初步获得572 篇文献,剔除与本文主题无关的58 篇(全部为期刊来源文献)后,最终纳入研究的有效文献共计514 篇,包括430 篇公开发表的期刊论文和84 篇硕士/博士学位论文。

(一)文献年度分布

按照论文发表的时间,对2002—2021年,以“医学人才培养”为主题,在国内高水平期刊上公开发表的430 篇学术论文和84 篇硕士/博士学位论文进行统计分析,得到文献年度分布情况(参见图1)。期刊论文年度发文量总体呈上升趋势,特别是在2006—2007年间上升趋势明显,2007年以后虽然每年的发文量都有所波动,但都在15 篇以上,其中,2012

图1 文献数量和种类年度分布(2002—2021年)

年、2014年、2016年、2017年和2020年的发文量均在30 篇以上。学位论文年均4.2 篇,2006年最少(0 篇),2008年最多(9 篇)。

(二)机构分布情况

由于部分文章单位署名具体到研究科室层级,因此对发文机构进行了整理,将同一机构发表的文章来源统一到一级机构层级,例如,将“北京大学医学部护理学院”和“北京大学医学部公共卫生学院”统一为“北京大学医学部”。经统计,所有文献分布在230 个机构,其中,发文量最多的为北京大学医学部(12篇)。通过机构共现情况可以看出,开展我国医学人才培养研究的机构间合作相对较少,多数研究由独立机构完成,或由同一地区的相近机构合作完成,研究合作最广的是以北京大学医学部为主的团队(参见表1)。

表1 医学人才培养研究发文量前10 位机构

(三)研究热点与前沿分析

1.高频关键词分析

高频关键词可以反映一个学科的研究热点。表2 显示了本研究中出现频次大于10 的关键词,包括人才培养、医学教育、护理教育等。中心度体现了关键词在网络结构中的重要性,通常认为由CiteSpace 分析得到的中心度大于0.1 的关键词在网络结构中的位置较为重要[2]。本研究中,中心度大于0.1 的关键词有:人才培养、医学教育、护理教育、医学生和医学人才。

表2 医学人才培养研究词频大于10 的关键词

2.关键词聚类时序图分析

对关键词进行聚类分析,绘制时序图(参见图2),进一步分析医学人才培养领域研究热点的发展和演变。从7 个主要聚类主题的发展时序图可以看出,2002—2021年间的研究热点包括人才培养、培养、医学教育、护理教育。聚类#0 人才培养中逐渐提出了产教融合、人才需求、医教融合和教学体系等概念;聚类#1 培养中包括医科院校、新型人才、护理人才、培养体系、就业现状等关键词;聚类#2 医学教育中,2005年出现了农村医疗,2008年出现了医患沟通和医患关系,2012—2016年出现了中医学、师承、中医全科等关键词,2017年以后出现了健康中国、新医科、人工智能等关键词;聚类#3 护理教育包含专业教育、专业学位、实训基地、专业特色等关键词,近两年的研究热点出现了老年护理、养老护理等主题;聚类#4 医学生的持续时间较短,主要包括优质生源、人文素质、卓越医师等关键词;聚类#5 教学改革包含本科教育、基础医学、公共卫生和执业医师等关键词,2019年出现了大健康和预防医学,2020年出现了关键词新冠肺炎等关键词;聚类#6 全科医生包含全科医师、农村基层、市场需求、医教协同、校企合作、护理管理和老龄化等关键词。

图2 医学人才培养研究关键词聚类时序

3.突现词分析

突现词可以反映关键词在某个时期出现频次突然激增的情况,进而可以分析得出这一时期的研究前沿[3]。表3 显示了医学人才培养研究突现强度前12 位的关键词,并按照这些词出现的时间顺序进行排列。其中,突现强度最大的为新医科(5.42),出现年份在2015年以后的突现词有医教协同、全科医生、健康中国和新医科。

表3 医学人才培养研究突现词(2002—2021年)

三、讨论

根据中国知网收录的我国医学人才培养研究学术论文数据分析可知,2002—2021年,公开发表的学术论文数量总体呈波动上升趋势,说明随着医学事业的不断发展,以及我国人才培养政策措施的不断完善,医学人才培养的受重视程度与日俱增。从机构的发文量与合作情况来看,目前相关主题的研究主要来自北京大学医学部、第三军医大学、南京医科大学等研究机构的内部学者合作,外部合作相对较少且未形成规模。通过分析我国医学人才培养研究热点与前沿,发现研究范围不断拓宽、研究主题不断深入、研究内容不断丰富,具体讨论如下。

(一)人才培养、医学教育和护理教育主题持续成为近年医学人才培养研究热点

在本研究收集的514 篇文献的高频关键词中,人才培养、医学教育和护理教育共同位居前三,并且通过关键词发展时间线可以看出,以这三个关键词聚类的主题热度持续时间覆盖了整个研究阶段(2002—2021年)。

1.医学人才培养具有阶段性,人才教育与配置优化研究仍需深入

人才培养和医学教育是两个密不可分的研究主题,人才培养研究可按医学人才形成阶段分为两类,其中一个重要的类别是院校教育研究,而医学教育主要是指医学院校教育。因此,这个方向与医学教育主题的研究相一致。例如,丁学坤等[4]开展了高职高专护理教育人才培养模式改革与医学教育实践平台建设研究,武诗淇[5]对现阶段我国高等医学教育有关问题进行了研究和思考。另一类是毕业后的岗位技能培养研究,例如,郑希等[6]针对健康中国理念的新时代临床医学人才培养开展了横断面调查,陈国忠等[7]开展了村镇社区基层医学岗位技术技能人才培养研究。众所周知,医学人才培养周期长,从院校教育的理论学习到临床应用的社会实践,人才的形成涉及多个培养环节,并且医学又可以细分为多个专业,受到不同专业特点影响,各专业人才培养的重点也不同[8]。因此,国内学者在院校教育培养模式、课程设置、学制改革,以及临床应用和社会实践等方面均进行了有益探索。目前,相对难以破解的问题主要包括:传统教学模式与实际医学人才需求不匹配,国际视野需要进一步拓宽,学科间交叉融合、资源整合需要进一步强化,人文素质和职业素养等需要进一步提高[9];毕业后医学教育相对缺乏,不同培训基地培训质量不一[10];人才培养与人才资源需求不匹配,尽管每年有大量医学生毕业,但受到个人发展影响,很多岗位仍然空缺,特别是农村基层及偏远地区的医疗卫生机构,以及儿科、全科等专业岗位人才紧缺[11];以及因工作强度大、风险高导致的人才流失等[12]。今后可以在这些方面继续加强研究,深入解决医学人才培养的实际困难和问题。

2.护理人才培养侧重应用性,老年护理成为研究新热点

护理教育一直是国内外医学人才培养的研究热点,研究主题聚类结果显示,它与专业教育、专业学位、实训基地、专业特色、实训指导等关键词共现频次较高,说明多年来护理教育侧重于实践能力的培养。例如,李为华等[13]开展了学校—社区—家庭联合型实践模式在社区护理人才培养中的应用研究,提出以社区护理综合职业能力培养为目标实施教学改革,打造专兼职师资团队、改革教育教学内容、对实训基地进行共建共享,从更好地为教学活动的开展服务。研究成果证明新的模式可将理论与实践融为一体,有助于社区护理人才的培养。近年来,与护理教育相关的研究热点出现了老年护理、养老护理等关键词,说明社会老龄化问题的加剧推动了养老、护老领域开展护理教育应用研究。例如,许馨文等[14]借鉴澳大利亚、泰国等国外老年护理人才培养模式,分析了我国现有老年护理人才培养模式及存在的问题,并提出了加强政府、高校和养老行业间协作等建议。

(二)医教协同、全科医生、健康中国和新医科成为近年医学人才培养研究前沿

通过关键词突现分析,得到了2015年以后医学人才培养研究前沿,包括医教协同、全科医生、健康中国和新医科。整体来看,这4个研究主题都顺应了深化医药卫生体制改革和医学教育改革的趋势,符合新时代医学人才培养发展规律,并可能在未来一段时间继续作为研究热点得到更多关注。

1.医教协同研究主题贯穿医学人才培养的各个阶段

“医教协同”于2014年在教育部、国家卫生计生委、国家中医药管理局、国家发展改革委、财政部、人力资源社会保障部等六部门联合印发的《关于医教协同深化临床医学人才培养改革的意见》(教研〔2014〕2 号)中首次提出。其中,“医教”是卫生系统和教育系统的简称,主要包括卫生主管部门、教育主管部门、高等医学院校、临床教学基地4 个主体;“协同”指协调2 个或2 个以上的不同资源,协调一致地完成某一目标的过程或能力[15]。目前,围绕这一主题的研究主要包括院校教育改革[16]、毕业后教育制度健全[17]、继续教育体系完善[18]等,涵盖医学人才培养的各个阶段。

2.全科医生培养模式和激励机制的构建备受关注

“全科医生”在本研究数据分析中作为一个聚类主题,与全科医师、农村基层、市场需求等关键词相关,这与全科医生人才培养的重点、难点和政策发展相一致。我国自20 世纪80年代末逐步引入全科医学的理念,原首都医学院于1989年在国内创办了首个全科医师培训中心,开启了我国的全科医学教育[19]。然而,在发展前期由于政策指导缺乏、市场需求较弱、与社会发展脱节等原因,全科医学教育受挫。2009年,在新一轮医药卫生体制改革的推动下,国家将发展全科医学教育和全科医生培养推向新的高度。2010年国家发展改革委、卫生部、中央编办、教育部、财政部、人力资源社会保障部联合印发的《以全科医生为重点的基层医疗卫生队伍建设规划》提出,到2020年要通过多种途径培养30 万名全科医生。因此,近年来,围绕全科医生人才培养的问题与对策、全科医学学科体系建设与完善、国外全科医生培养经验分析与借鉴等方面,涌现出大量的学术研究,学者们针对全科医生人才培养的社会认知不足、培训质量不高、供需不平衡等问题,提出了院校和社区联合培养、建立健全全科医学继续教育机制、强化激励机制等改革建议[19-22]。

3.健康中国战略为医学人才培养研究注入新理念

健康中国是旨在全面提高全民健康水平的国家战略,医学人才是推进健康中国建设的关键生产要素[23]。随着《“健康中国2020”战略研究报告》《“健康中国2030”规划纲要》和《健康中国行动(2019—2030年)》等政策文件的先后发布,健康中国建设对我国医学人才培养不断提出新要求。因此,也衍生了大量相关主题的学术研究,包括对新医学人才培养体系、培养规模、培养结构和培养质量的探讨,以及医学人才培养如何更好地适应“大卫生”“大健康”的发展新格局分析等,学者们对加强顶层制度设计、完善管理模式、改进评估机制等方面提出了建议[23-24]。

4.新医科进一步推动了医学人才培养体系和模式构建研究

新医科建设符合新时代高等医学教育发展和医学学科发展规律,是探索医学人才培养体系本土化创新和内涵式跃升的根本途径[25-26]。2018年,教育部、国家卫生健康委、国家中医药管理局联合发布《关于加强医教协同实施卓越医生教育培养计划2.0 的意见》(教高〔2018〕4 号),全面部署新医科建设工作,提出在5年内全面建立以“5+3”为主体的具有中国特色的医学人才培养体系等目标,并明确加强德医双修的素质能力培养、全类型推进医学人才培养模式改革、全方位推进医教协同育人等改革任务和重点举措。在国家政策的指引下,学者们也紧跟时代脚步,对新医科背景下的医学人才培养体系和培养模式构建展开研究,提出了以提升人才培养能力、完善学科专业结构、优化课程教材体系、整合开放协同育人、激励师生全面发展等具体建议,为我国培养高层次医学人才提供理论支撑[26-27]。

此外,学者们还围绕医教协同、全科医生、健康中国和新医科4 个前沿主题开展了诸多交叉学科研究。例如,苏强等[28]开展了医教协同下全科医学人才培养改革研究,叶子辉等[19]开展了健康中国视域下的全科医学教育发展研究,牛浩等[26]开展了新医科背景下中国特色医学人才培养体系的构建研究。

(三)医学人才培养应以社会人才实际需求为导向

医学人才培养的最终目标是在各级各类医药卫生活动中的实际应用,因此,多项研究结果提出医学人才培养应以社会人才实际需求为导向。然而,由于医学人才培养周期长,投入的资源与“低投入、高产出”的社会心理追求相矛盾等原因[8],目前我国医学人才培养存在供需不平衡的现象,特别是紧缺型专业人才、基层人才以及老年医学等新兴专业人才,均出现了人才培养与社会需求在结构、数量、类型和质量等方面的“错位”[29]。通过本研究的关键词聚类分析与时序图可以看出,聚类人才培养中包含了关键词人才需求,聚类全科医生中包含了市场需求、校企合作、供给侧、供需平衡,说明了人才需求与人才培养紧密相关,特别是全科医生的培养与市场需求密切相关,应保证供需平衡。随着医改、教改的不断深入,学者们也在不断探索医学人才供需问题的解决途径。一是在人才结构方面,要根据健康中国建设的总需求,对医学人才培养的结构进行相应调整,学历层次上推进优化高职、常规控制本科、逐步扩大硕士、努力增加博士;学科专业上着重加强基层全科人才培养力度,鼓励临床医学专业毕业生攻读中医专业学位,加强基础医学、药学、公共卫生与预防医学等专业研究生教育,以及全科、儿科等急需紧缺专业人才培养[18,23,29]。二是在人才数量方面,基于生源不足和人才流失等问题,要确保供略大于需,通过创新招生考试评价制度,吸纳优秀生源;同时,通过改善薪酬待遇和工作条件、强化激励机制等方式留住人才;对于基层及农村偏远地区,可以采取定向招生培养、统一分配的方式,达到“下得去、用得上、留得住”的培养目标[10,18,30]。三是在人才质量方面,首先要从源头抓起,吸引优秀生源报考,增加优质人才供给;其次要做好过程管理,深化培养模式改革,并通过提高医师、护士资格考试标准和规范化培训结业考核标准,以及完善住院医师与专科医师培养培训制度等方式,持续提升医学人才质量;最后还要重视农村订单医学生等基层人才的毕业后教育,让他们真正经受得住实践考验,获得群众认可[30]。

(四)时代特点和突发公共卫生事件推动了医学人才培养研究的深入发展

1.“互联网+”、人工智能的发展为医学人才培养提出新方向

伴随着人工智能、大数据、互联网等现代技术的不断深入发展,医学人才培养研究也逐步进入了新纪元。本研究的数据分析结果显示,在教育改革的聚类中出现了人工智能这一研究主题,这为医学教育的改革开辟了新的发展方向。《教育部关于加快建设高水平本科教育全面提高人才培养能力的意见》(教高〔2018〕2 号)指出,要重塑教育教学形态,大力推动互联网、大数据、人工智能、虚拟现实等现代技术在教学和管理中的应用,探索实施网络化、数字化、智能化、个性化的教育,推动形成“互联网+高等教育”新形态。因此,立足全人群和全生命周期,培养能够适应以人工智能、大数据为代表的新一轮科技和产业革命,并能运用交叉学科知识解决医学前沿问题的高层次创新型医学人才,是新时代对当前医学人才培养提出的新要求[31]。

2.新冠肺炎疫情防控对医学人才素养提出更高要求

新型冠状病毒肺炎疫情暴发以来,医学人才在各级各类的抗击疫情工作中做出了重要贡献。尽管目前关于这一主题的研究较少,但是在我们的聚类分析中,教育改革主题下已经出现了新冠肺炎这一关键词,这说明以应对新冠肺炎疫情等突发公共卫生事件为主题的研究,正在医学人才培养相关主题研究中展开。现有研究中,学者们总结了在本次疫情中显现的我国医学人才培养的短板,例如,公共卫生人才实力弱,在疫情出现时缺少临床鉴别能力强、依法报告意识强和即时防控措施强的专家队伍,以及在疫情发展阶段缺少用得上、能调查、懂规律的现场流行病学专业技术骨干等[32]。张雅光[33]还总结了疫情中暴露出的乡村公共卫生人才短缺、结构不合理和流失严重等问题。同时,他梳理了疫情防控对基层公共卫生人才的公共卫生风险判断能力、临床救治能力和“全科”能力提出的新要求。针对这些问题,学者们建议:在教育体系建设方面,提高公共卫生教育在高等教育中的定位,加强公共卫生一体化教育体系建设,改革完善公共卫生教育的课程体系和教学方法[33];在实践能力培养方面,增加实践基地的建设经费投入,将教学基地建设纳入考核标准,以及加强案例库建设,利用虚拟仿真平台等开展模拟训练等[34]。未来研究中仍应重点关注公共卫生人才短缺、结构不合理等短板问题,充分结合实践经验,为我国公共卫生体系培养更多的优质人才、构建更强的人才队伍建言献策。

(五)中医药人才培养应予以进一步关注和加强

中医药人才是我国医学人才的重要组成部分。“十三五”以来,国家在壮大中医药高层次人才队伍、定向培养基层中医药人才、加强中医药经典教学等方面实施系列举措,成效显著。2022年4月,国家中医药管理局、教育部、人力资源社会保障部、国家卫生健康委联合印发的《关于加强新时代中医药人才工作的意见》(国中医药人教发〔2022〕4 号),作为多部门首次关于中医药人才工作联合出台的政策措施,进一步解决中医药人才队伍尚存的“总体规模不大、领军人才不足、基层人才缺乏、体制机制不活”等问题,围绕加快培养集聚中医药高层次人才、夯实基层中医药人才队伍、推进西医学习中医、统筹推进中医药重点领域人才队伍建设、医教协同深化中医药教育改革、深化人才发展体制机制改革等6 个方面提出了具体可操作的政策措施。在本研究聚类主题培养和医学教育的内容中包含中医学、师承、中医全科和中国特色等关键词,说明学者们已围绕中医药人才培养的部分热点问题开展研究,包括中医全科医师人才、中医养老专科护理人才、中医药创新人才、中西医结合人才培养模式研究,师承教育与院校教育的融合培养研究等[35-36]。学者们认为,目前中医科学仍缺乏国际影响力,师资队伍建设有待加强,课程体系对传统文化的传承应进一步加强。建议紧密结合中医药人才培养过程中的重点、难点问题,对有关政策的落实情况开展调查研究,为中医药振兴发展提供更加坚实的人才支撑。

四、结论

本研究通过文献计量的方法梳理了我国医学人才培养研究情况,对主要研究热点和前沿进行总结。研究发现,我国医学人才培养研究总体呈波动上升趋势,人才培养、医学教育和护理教育主题持续作为研究热点,信息时代、新冠肺炎疫情为医学人才培养提出了新方向和新要求。研究仅检索分析了2002—2021年国内高水平期刊发表的文献和硕士/博士学位论文,因此,尚存在一定局限性。建议在后续开展的医学人才培养主题研究中,进一步拓展检索范围,加强对健康中国、新医科、老龄化社会和疫情防控常态化背景下医学人才培养的研究,重点开展全科医生、公共卫生人才等基层卫生人才和创新型人才培养模式构建研究。

猜你喜欢
医学教育全科聚类
欢迎订阅《全科护理》杂志
《中国毕业后医学教育》杂志稿约
BOPPPS教学模式在全科住院医师神经内科临床教学中的应用
《中国毕业后医学教育》杂志常用名词要求
《全科护理》投稿信息
一种傅里叶域海量数据高速谱聚类方法
循证医学教育在麻醉临床教学中的应用
基于知识图谱的k-modes文本聚类研究
一种改进K-means聚类的近邻传播最大最小距离算法
好机制留住全科型乡村教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