杨 健
2021年7月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印发了《关于进一步减轻义务教育阶段学生作业负担和校外培训负担的意见》,明确提出要采取有效的措施来减轻中小学生的作业负担、校外培训负担(简称“双减”政策),其目的在于促进学生的全面与健康发展,同时也缓解当前社会及家庭的教育焦虑情绪。提升学校的课后服务水平是“双减”政策中的一项重要内容。教育部在2021年秋季学期提出的“5+2”(每周5天,每天2小时)课后服务模式,为学校课后服务开展指明新的方向。在此背景下,如何开展课后服务成为摆在广大教育工作者面前的一个重要问题。笔者试从体育课后服务开展研究,探索实施策略。
体育课后服务的开展,是利用下午课后的时间,组织开展各类体育活动,既有利于学生体育兴趣的培养,也有利于促进学生养成良好的锻炼习惯。一方面,体育课后服务可以开展一系列的体育活动和比赛,学生可以选择自己喜欢的体育项目参与。各种球类、田径类、跳绳、操类项目的开展,给学生更多自主选择的空间,进而培养学生的体育兴趣。另一方面,体育课后服务开展2小时3节课中,有1节是体育锻炼课,教师组织学生到户外进行体育活动,每周5天都持续进行,对于培养学生的体育锻炼习惯有积极影响。
体育课后服务承担着促进学生体质健康的任务。小学阶段正是学生身体发育、体能素质发展的关键时期。因此,需要发挥体育教师的指导能力,组织学生开展各类丰富的体育活动,目的在于让学生走出教室,走到阳光下,缓解学习压力,锻炼身体。学校参考《国家学生体质健康标准》中的体测要求,在课后服务中组织学生进行各类走、跑、跳、投的活动,发展学生的速度、耐力、力量、柔韧素质。学生能够获得足量的运动,促进骨骼与肌肉的生长,增强心肺功能、呼吸功能等身体技能,提高抗病能力和适应性。
体育课后服务有别于常规的体育课教学,是在相对自由且活跃的环境中展开,在相对弹性的课后时间段内师生共同参与课外体育活动。一方面,体育课后服务的内容和形式多样化,有班级、社团、兴趣小组等组织形式。在此过程中,突破原有的班级局限性,在不同年级、不同班级之间形成互动交流,对于学生人际交往能力有很大的促进作用。另一方面,体育课后服务中师生共同参与,教师既是指导者、管理者、组织者,也是活动参与者之一,有利于拉近师生关系,让教师更熟悉学生的情况,了解学生的体育学情,营造和谐的校园氛围。
在“双减”背景下强调全面减轻学生的学业压力及课外培训压力,增加校内课后服务,从短期来看会增加体育教师工作量,因此师资问题将会成为影响课后服务工作开展的一个关键性问题。一方面,由于校内的体育师资力量有限,因此课后服务大多以文化作业为主,学生能够参加的体育活动比较有限,或者是只能以分批次、低频次的方式进行组织。另一方面,短期之内体育教师的工作量增加,既要做好体育课的教学工作,同时兼顾体育课后服务,由于学生人数众多,难以做到有针对性的个别的指导。
体育课后服务发展,正在朝着项目多样化、内容多元化、活动形式丰富化的方向发展,对于体育场地与器材资源的配置提出更高的要求。一方面,课后时间段学生集体涌入操场或者其他体育运动场地,场地资源有限,而学生数量众多,在此过程中可能会产生拥堵、追逐打闹的问题,并且会存在一定的安全隐患。另一方面,由于校内体育器材与资源有限,难以支持开展多元化体育课后服务内容。例如:现在各地中小学组织开展的攀岩、网球、棒球类的体育课后服务,很快成为学生喜爱且热衷参与的项目。但是短期内学校的资源不足,场地器材资源配置较为紧张,也是当下亟须解决的问题。
体育课后服务的开展既要讲究“量”的积累,也要注重服务质量的提升,在实践过程中部分学校重视度不足,且因为缺乏统一的指导标准,所以体育课后服务水平参差不齐,质量难以获得保障。部分体育教师的课后服务认知不足,并且缺乏系统的规划和指导,服务能力参差不齐。此外,教师对学生体育学情分析不足,影响课后服务质量。
小学体育课后服务首先要解决的是体育师资的问题,参考借鉴各个地方的做法,可从以下几个方面思考如何解决师资方面的问题。一是应该提高教师的教学能力,达到一专多能,开展更优质的教学活动。二是加快成立体育教师人才共享中心,可以鼓励有资质、有条件的社区、青少年宫、校外活动中心等机构到校内组织实施实践培训活动等课后服务,从而缓解目前小学体育课后服务师资力量不足的问题。三是根据“体教融合”发展思路,畅通优秀退役运动员、教练员进入学校兼任、专任体育教师的渠道,探索先入职后培训。通过这样的方式,也能够在一定程度上弥补当前体育课后服务师资不足的问题,并且确保课后指导的专业性。四是开设家长小课堂,鼓励在体育方面有特长、有经验的家长参与到学校的体育课后服务中。
考虑到小学体育场地、器材资源有限,短期之内加大资金投入建设场地和安装器材的难度比较大,因此需要在活动项目与内容上进行灵活选择。一是考虑学校现有的场地与器材资源,设立课后服务体育项目,为了提高学生的参与兴趣,可以在原有项目基础上进行改革创新。例如:田径运动的趣味化、花样跳绳运动、三人制小篮球等,根据活动需要进行灵活调整,确保项目实施的可行性。二是在课后服务初期,尽可能地选择一些徒手类的项目,例如:操类、舞蹈类、武术等项目,因为对场地和器材要求不高,所以开展的可能性较高。在后期学校体育场地和器材资源充足的情况下,逐渐增加其他的项目。三是挖掘民族传统体育资源,引入体育课后服务中,比如竞速板鞋、踢毽子、竹竿舞等,这些项目对器材的要求不是很高,但是趣味性很强,运动量也比较可控。在体育场地及器材资源有限的情况下灵活选择活动项目,提高体育课后服务的针对性。
为了进一步提高体育课后服务质量,首先需要明确服务的目标和要求,制定系统的规划,在此基础上形成统一的指导标准,实现课后服务的精细化管理。一方面,课后服务体育项目也应该以生为本。根据学生个人情况的不同,打造“基础+自主+拓展”的体育课后服务课程体系,聚焦学生综合素质提升,对不同体育运动基础、不同兴趣爱好、不同发展需求的学生进行分类指导。这就要求体育教师做好前期的调查,比如通过问卷调查的方式,了解学生的体育课后服务需求,然后将学生划分成不同类型的小组开展服务。另一方面,学校可以根据本校的办学理念和办学特色选择适合本校的运动项目。在此基础上,推广典型经验做法,及时总结课后服务中的有效经验,遴选一批被家长接受、可推广、可复制的好经验进行推广。此外,加快学校体育教师的培训教育,定期培训更新体育教师知识和技能,注重体育教师的“一专多能”发展,从而提高体育课后服务质量。
综上所述,小学体育课后服务的开展,对培养学生体育兴趣及锻炼习惯有着积极的意义,但由于经验不够丰富、缺乏统一指导规划,小学体育教师在组织开展课后服务的过程中,也会面临诸多障碍。尤其是师资不足、场地器材资源有限、指导服务水平参差不齐的问题。进一步明确体育课后服务的目标与要求,总结实践中的难点问题,才能提出改进策略。值得注意的是,小学体育课后服务需要遵循自愿自主的原则,以为学生减压减负为出发点,灵活地组织与开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