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动态学情促进学生主动学习的实践探索*

2022-11-03 08:59陆亚兰
江苏教育研究 2022年26期
关键词:西门豹爬山虎学情

陆亚兰

学情,是指与学生学习相关的一切因素,它是教学的起点,也是关键点。在传统的教学中,不少教师通过一些显性的状态来“预判”学生课前的认知水平和现实起点,在此基础上用满堂灌的方式,将知识直接灌输给学生。美国教育家杜威说:教学绝不仅仅是一种简单的告诉,教学应该是一种过程的经历,一种体验,一种感悟。这就明确地指明了教学是学生发现知识的过程,是师生、生生之间的有效互动的过程。

著名教育家布鲁姆说:“人们无法预料到教学所产生的成果的全部范围,如今的课堂正显现出刚性向弹性转变的趋势,更关注过程与体验,关注过程和体验中及时生成的东西。在动态的生成过程中出新思想、新创意。”这就要求教师在课堂教学时,认真地观察和倾听,及时了解课堂上学生的动态学情,让学生在学习中主动探究发现,在有效的互动中提升思维品质,从而快乐地学习。

一、关注错误点,让学生主动纠错

学生有了错误,通常情况下,教师会立即纠正,或者让其他学生回答,直到有学生答对为止。教师无意中剥夺了学生发现错误的权利,还使其产生自卑心理。其实,最好的方式是由学生自己去发现错误,让其产生探索的欲望。

例如,《爬山虎的脚》教学中,教师先在黑板上画了长长的一段爬山虎的茎和几片叶子,然后请学生画出爬山虎的脚。其中有位学生把脚画在与叶柄有一段距离的位置上,显然该生画错了。教师连忙让其他学生来纠正,并告诉这位同学错在哪里。无独有偶,笔者在教学观摩活动中见到特级教师许兵执教这一课时,也碰到了相似的情况。许老师没有急于让别的学生纠正,而是和学生共同探讨:“为何画在这里?”画错的学生汇报:“因为课文写‘爬山虎的脚长在茎上。茎上长叶柄的地方,反面伸出枝状的六七根细丝,像蜗牛的触角’。”学生再次细读文字后,发现爬山虎的脚应该画在长叶柄的地方,不应该有距离。许老师让画错的学生再一次到黑板上画,学生立刻把爬山虎的脚画在叶柄根部。画完后,许老师用课件放大出示,学生一看,印证了自己的答案是正确的,享受到发现的快乐。有错误让学生主动发现,其实是教师对学生的无痕指导。在看似闲谈的交流中,学生发现了错误,并能改正过来,这就是学习的过程,就是真正的学习。

二、关注疑问点,让学生主动质疑

在传统的教学中,学生总是按照教师的节奏走,课堂教学方式是教师提问,学生交流,教师点拨,以问题引发学生思考学习,完成学习任务。这种教学模式以教师为主导,忽略了学生的主体地位。教学是师生、生生、生本之间的对话,教师应该培养学生发现问题和提出问题的能力,把质疑权教给学生。

培养学生的质疑能力,可以从课题开始。每一篇课文,在没有学习前,让学生养成质疑问难的习惯,让学生带着问题去读,学生在初学时才会感兴趣,才会有思考,才会自主地带着问题主动学习。如特级教师虞大明执教《祖父的园子》时,向学生提问:“看到题目,你想知道什么?”学生纷纷举手提问:“祖父的园子是什么样子的?为什么要写祖父的园子呢?在祖父的园子里好玩吗?”好奇心驱使学生提出问题,虞老师让学生带着这些问题学习文本。

培养学生的质疑能力,还可以在理解文本时进行教学引导。学生对文本的理解,个性化解读,都存在着差异。有的学生甚至解读错误,这时要引导学生主动质疑。如,笔者在《西门豹治邺》教学中,组织学生表演课本剧。表演时,负责演西门豹的丁毅同学,把西门豹的形象表演得极为夸张,显示出盛气凌人的样子,逗得台下的同学乐不可支。但是这样的“人设”,对人物的理解上还有一定的距离。文中的西门豹是智慧的,不动声色,以其人之道还治其人之身。这时有学生提出疑问:丁毅的表演与文中的西门豹的描写不符合,这样的父母官,反正我不喜欢,你们喜欢吗?一石激起千层浪,有的同学认为丁毅表演得形象,合情合理;有的认为这种任性的父母官,百姓会远离他。教师让学生再次回到文本细读,然后再让学生发表自己的观点。有的同学站起来说:“我认为丁毅的表演是不对的。文中虽然没有写西门豹的神态,但是从他说的话中可以看出他的智慧。”有的同学说:“丁毅的表演是不合理的。因为西门豹是不动声色地惩治巫婆和官绅,同时教育老百姓要破除迷信。这样的表演太夸张,把要教育老百姓的话全说出来,是不对的。”教师对“西门豹”有权任性的表演,没有直接制止,而是尊重其个性发展,让学生站在对方的角度思考。学生联系文本,有理有据地提出质疑,分析得头头是道。

学习的过程,就是学生质疑和释疑的过程。质疑可以在课始,可以在课中,还可以在课尾,培养学生的质疑能力应该贯穿整个学习的过程中。但是在课堂教学中,提问不应该都是教师的事情,也要让学生参与进来。在学生未能发现问题时,教师才能“该提问时就提问”。

三、关注分歧点,让学生主动讨论

在学生认知的过程中,有时会出现意见相左的情况。面对这种现象,传统的教学中,教师往往不容学生辩解,直截了当地给出判定的结论。这种教学方式急功近利,学生兴趣索然。那么面对分歧时应该怎么做呢?笔者认为,分歧不可怕,更不可急于得出答案。要引导学生思辨,得出全面的认识,建构新的知识。

五年级语文第一单元的口语交际是《走进他们的童年岁月》。学生了解父母的童年生活后,有的感叹道:“他们的童年无忧无虑多幸福啊!我真羡慕。”有的却感慨:“我们的生活真幸福,爸爸妈妈的童年太苦了!”学生得出这样的结论都是基于自己的童年生活,是与自己童年生活比较之后得出的。他们的角度不同,产生的观点也就不一样。无疑,这些认识是不全面的。教师让学生组成“父母的童年幸福”赞同方阵和不赞同方阵,让两方直接交锋。几轮争辩下来,学生得出:父母的童年物质匮乏,但是他们学习任务不重,自制的玩具多,没有培训班的苦恼,没有学习上的内卷,自由自在,轻松愉快。

上述案例,是在学生有分歧后,教师不着急给学生结论,而是让学生在辩论中发现自己认知的偏颇,从而建立正确的认识。辩的过程,就是学生学习的过程。虽然过程拉长一点,但是学生能自己得出结论,完善自己的认知,这种主动的学习让学生更有成就感。

四、关注迁移点,让学生主动应用

读写迁移,是教师让学生理解文本、练习写作技巧常用的手段。这种方式,不是仅仅让学生停留在认识理解层面上,而是进入实践运用领域,帮助学生主动融入课堂,与文本融为一体,感受到阅读迁移的快乐。在传统的教学中,有的教师将读写结合的指导视为走过场的形式,指明读写的片段,或者干脆出示一段范文,让学生摘抄。这种急于求成的方式,抑制了课堂的生成,阻碍了学生的发展。教师要关注迁移学情,创设情境,引导学生积极参与,提高阅读能力,让迁移仿写落到实处。

如,《蟋蟀的住宅》中写蟋蟀修建住宅的片段:“它用前足扒土,还用钳子似的大颚搬掉较大的土块。它用强有力的后足踏地。后腿上有两排锯,用它们将泥土推到后面,倾斜地铺开。”如何让学生习得动作描写的技巧呢?教师紧扣文本,聚焦动作描写,创设读写情境。第一步,教师让学生找出细致描写蟋蟀修建的一系列动词——扒、搬、踏、推、铺,邀请学生朗读;第二步,课件出示片段,隐去动词,邀请学生读,然后再齐读;第三步,让学生发挥想象,想象体育课或运动会上跳高、跳远、打篮球、踢足球等,任选一种运动进行仿写。学生在静静地思考,课堂上出现了短暂的沉寂,接着只听到笔尖接触纸的沙沙声。五分钟后,学生举手交流分享。有的学生写跳高的动作:“裁判员一声令下,只见他冲到横杆下。左腿一蹬,右腿一抬。身子一跃而起,像一只飞燕般掠过横杆。这一套动作又连贯又干净利落。观众们情不自禁地为他鼓起掌、喝起彩来。”有的学生写打篮球的场面:“他弯着腰,手不停地拍着,两眼溜溜地转动,寻找‘突围’的机会。突然他加快了步伐,一会左拐,一会右拐,冲过了两层防线,来到篮球架下,一个虎跳,转身投篮,篮球在空中划了一条漂亮的弧线后,不偏不倚地落在筐内。”学生语言生动优美,一系列动作描写,极具画面感。课堂上的及时生成,成为学生展示的平台。

我国小学作文教学研究的领跑者、上海师范大学教授吴立岗先生说:语文学习的主要方式就是听说读写。听说读写是课堂上的活动,这个活动是建立在关注学生动态学情基础上进行的。课堂上,在学生有错误时,有疑问时,有分歧时,有迁移时,教师应该放慢教学的节奏,关注动态学情,让学生在经历学习的过程中,思维提升,让语文学习真正发生。

猜你喜欢
西门豹爬山虎学情
习作教学,依“规定”还是据“学情”?
基于学情调研的鲁迅单元教学研究
四上《26西门豹治邺》教学设计
机智的西门豹
爬山虎
立足学情以点带面
学情分析有效服务教学的实践探究
西门豹治邺
爬山虎
爬山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