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 燕 苏州高等职业技术学校
传统手工艺是对在历史上形成的、以手工加工方式为主的工艺美术种类的总称,在中国已有上千年的历史,这种手工艺具有无形的价值,传承了丰厚的传统文化。例如我国的陶瓷、刺绣、雕刻等传统手工艺曾在世界舞台上引起很大的关注。传统手工艺的魅力在于代代相传,有着特定的规范和审美,有着物品在与人手磨合后产生的一种特殊体温,让人倍感温暖。但是科技、信息时代的全面到来,以及随后出现的智能化机器人时代,对传统手工艺产生了很大的冲击,这些手工艺的处境变得很难,虽然国家加大了对非遗的保护措施,也迎来了对传统手工艺的发掘、整理、保护、抢救的热潮,但传统手工艺的发展速度仍然缓慢,绝大多数都是靠政府的扶持艰难地维持着,传统手工艺与现代社会的脱节越来越明显。
《中国民间美术辞典》中对工艺的简称是“百工之艺”,包括工艺方法、工艺流程、工艺学等。工艺受其材料用途、技艺的限制,被称为“不自由的艺术”,即“实用美术”。传统手工艺是对以传统的手工加工方式来进行工艺铸造的美术形式的总称,总体包含的种类比较多,涉及面也很广。基于本土意识形态之上的民族手工艺、融合异域文化的外来手工艺是传统手工艺的两大分支,诸如雕刻、造纸等都包含在传统手工艺的范畴之内。
手工艺起源于原始社会人类对工具的制造和使用。早期人们用石制工具、骨头、木料等进行狩猎、采摘。火的出现改变了人们的生活方式,给生产和生活带来了极大的便利,也使人们过上了相对稳定的生活。“神农耕而作陶”,制陶工艺技术的产生使处于萌芽阶段的手工艺有了质的飞跃。人们制造大小不一、形状不同的陶器,用来蒸煮食物、装运、存储等。
秦汉(前221—220)时期,生产力、科学技术的提高大大促进了手工艺的发展,早期简单、实用的劳动工具演变为制作精良、种类繁多的工艺品。西汉时期,为了便于实行分层管理,政府设立相关机构,极大地促进了各地造物的发展。
隋唐(581—907)时期,国泰民安,社会繁荣,需求的增多、管理的细分促使各种传统手工艺的制作技术和艺术水平都进入了一个相对成熟的阶段。隋朝时期的手工艺产业分为官营和民营两大体系,官营汇集了全国的各类巧匠,制作精良、华美,是当时最高技艺的代表,而民营主要满足平民百姓的生活之需。
宋朝(960—1279)时期,手工艺得到长足发展,装饰纹样、生产工艺都有了质的飞跃,很大程度上提升了群众的审美品位。同时,手工艺品不再拘泥于功能上的满足,开始逐渐向美学观赏功能发展,奠定了手工艺多元化发展的基础。
明清(1368—1912)时期的传统手工艺传承了宋代巧夺天工的价值取向,主张“虽由人作,宛如天开”。这一时期,传统手工艺的运行方式更加合理,职责分工更加明确,门类划分更加齐全。手工艺人在技艺上追求熟练和精良,造型上追求精致,图案上追求繁缛和写实性。文人士大夫对精致生活的追求形成了“清玩”的潮流,传统手工艺品真正开始实现向艺术品的转变。
《江苏省传统工艺美术保护条例》第八条规定了受保护的传统工艺美术的条件为:一般在1840年以前开始生产,主要使用自然或者传统的原材料,以传统手工艺和手工制作为主、技艺精良,在一定区域内生产并在国内外享有较高声誉,具有实用价值或者欣赏价值。其中,“1840年”时间的界定是中国传统手工艺的分界点,这一时期中国传统手工艺受到了西洋文化和工艺技艺的冲击,逐渐走向没落。
随着改革开放,传统手工业不断稳步发展,手艺人的地位也得到了认可。对外开放政策的实施,使出口和内销都有很大提高,行业发展迅猛。20世纪90年代中期到2005年期间,传统手工艺企业转变了体制,民营、个体等中小型企业成为主力,工艺品向创新性、综合性、多元化的方向发展,形成了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以来传统手工艺美术的新格局。
2006年以后,国家加大了对传统工艺美术的建设,注重对其的保护与传承,使得其文化价值逐渐得到人们重视。最重要的是这一时期国家实施了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策略,第一批保护名录中涉及的保护单位有3000多个,其中传统手工艺类超过了20%。各个省的省级名录近7000项,其中近三分之一为传统手工艺美术项目。
最早的手工艺来源于生活,产品以实用器物为主,随着时代的发展,手工艺的质量和数量也有了较大的变化。在传统手工艺中,作为主体的“人”是不能被忽略的。中国自古崇尚真、善、美。在古代文化系统中,人是主体,物相辅,非常重视人与物之间的关系。因此在传统工艺造物过程中对于人伦性的表达比较注重,“天时地气材美工巧”的思想是古代造物的重要设计思想。因此,人在传统手工艺的发展中扮演着重要的角色。经过人手的打磨、创造、制作,提高了思维创造力,也培养了人文情怀。一个时代的手工艺创作来源多以民间习俗为主,人文价值也在此体现,这种价值是无法估量的。
例如盛极一时的年画,南北方有很大的不同。北方年画粗犷、奔放、色彩浓艳;南方年画细腻、温婉、色彩饱满,同样主题的年画,效果却有很大差别。这些差别都是由创作者当时的所感、所想、情绪、环境、对美的认识和理解不同导致的。手工艺品最大的价值在于:每一件都是独具人性温暖的孤品。因此手工艺品既是物质生活的体现,同时也是精神生活的体现,展现出不同的地域风情及文化态度。
传统手工艺品都是量身定做,具有极高的艺术价值。民间是传统手工艺发展的温床,各个地域由于其生活习俗、风土人情、制作材料等的不同,使得手工艺品有着独一无二的特性。例如江南,风景秀丽,四季常青,江南人性情温和、精明聪慧。江南手工艺品多以精湛的技艺、细腻的表现为主,如扬州的剪纸、桃花坞年画的人物刻画、香山帮的木工。中国北部地区,天气干燥,多风沙,北方人性情豪爽、爱唱歌、声音嘹亮,他们的手工艺器物较大、色彩浓重、吉祥喜庆。青藏地区,空气稀薄,太阳光照射强烈,风景优美但居住条件较恶劣,人们吃苦耐劳、性格粗犷豪迈。他们对神灵、宗教的信仰特别真诚,很多手工艺都与这一信仰联系起来,如藏香、唐卡、转金筒、藏刀、藏袍等都非常有名。
各具特色的手工艺品都是由于每个地方的风土人情、自然环境、制作工艺、手工艺人的审美不同等原因形成的,这也形成了其独一无二的艺术特色,其艺术价值在辗转传承的过程中愈发珍贵。
传统手工艺的艺术价值还体现在人们的精神生活中。例如从器皿的不同造型、木制建筑中的雕刻纹饰都可以看到艺人们独具匠心的创造力。不同时期的纹样造型也有很大的变化,例如青铜器上的纹样在不同时期都具有独特性。这些都充分体现了手工艺人的创造力和想象力。
中国传统手工艺在历史发展的各个时期因不同材质、不同手段、不同工艺等产生了形态各异的手工艺品,这些手工艺品在人们生活中发挥着巨大的作用。或批量制作、生产,以满足人们生活的基本需求;或拾遗补缺,以满足人们不同层面的特殊需求;抑或是精工细雕、巧夺天工,以此来体现某种观念,寄托某些情感。由此创造出庞大的民间文化体系和知识体系,延续至今。随着时代变迁,传统手工艺的生存现状比较尴尬,大多数都依靠政府或博物馆才有幸保留下来。而且以展示传统手工艺品为主的博物馆的人流量也是少得可怜。政府“一头热”地极力保护、大力宣传,不断强调这种传统文化的重要性,但是民众却是“一头冷”的反应,显示出民众未能意识到传统手工艺内在的文化价值。分析其原因主要有以下几点。
招工难,地位低,许多学徒心浮气躁,也无法忍受常年的清贫和寂寞,很难真正静下心来学手艺,导致技艺传承人老龄化严重。传统手工艺不仅要注重保护技艺,更要注重对传承人的保护。政府应有专项资金用于手艺人的培训,提升其待遇和社会保障水平,同时拓宽教育传承渠道。联合国教科文组织驻北京办事处文化项目专员爱德蒙·木卡拉曾提出:“中国教育部门应考虑将非物质文化遗产内容,引入中小学课堂,让学生从小就接触中国丰富的非物质传统文化。”将传统手工艺引入课堂,加强年轻一代对传统文化的认知。例如在苏州地区就有一些有资质的学校承办各类中小学体验中心,其中很多体验项目都是结合苏州地方传统技艺开展的,并且定期对所有中小学生开放体验。
从业人员大多数未接受高等文化教育和系统的艺术类课程学习,专业素质低,文化底蕴不足,制作工艺相对落后,手工艺品与现代人们的审美观念有差距。应不断加大对传统手工艺的改革和创新,挖掘和恢复、保持传统品种,开发和研制新产品,拓宽手工艺的发展空间,突出产品的文化内涵。同时可以将现代化的科技手段用于手工艺的制作、展示、宣传等。
民营博物馆在运营方面得不到社会的关注和政策的有力支持,不能与国家大型博物馆形成公平竞争。可以考虑在高速发展的网络时代,开发一些传统手工艺的App或是专业网站,作为宣传、展示、演示、交流、买卖等的平台,吸引更多的人,特别是年轻人的关注。例如Etsy网站是以“原创、手工”为设计理念的电商平台,主要为手工艺者提供线上交流社区、线下聚会。它的特色在于挖掘C2C模式下的交互元素,增强社区内部的耦合度和黏性,吸引更多的用户参与其中,是目前国外最受欢迎的手工艺网站之一。
面塑
一方面,现代工业化的发展对传统手工艺产生了极大的威胁,现代人对传统手工艺品的需求越来越少,更多是将其作为玩赏的物件,例如面塑、竹编、花灯等。另一方面,有些用于满足地方性日常需求的手工艺品,其面临的困惑是极低的纯手工生产能力和高需求的市场之间的矛盾。因采取纯手工方式,周期长,成本高,人手少,无法承担较大的订单,制约了其发展。有些手工艺可以考虑实现标准化生产,制定完整的工艺标准和流程,以提升效率和质量。
传统手工艺在中国有着上千年的历史,承载着悠久的中华文明,需要我们去保护和传承。时代、现代审美、现代生活方式的变化等都强烈地冲击着传统文化,过去盛极一时的优秀手工艺现在却岌岌可危。传统手工艺的真正价值和艺术生命,需要更多的人关注和了解。与此同时,不断发展的科学技术、创新性材料的应用、新的工艺技法又给传统手工艺发展带来了新的拓展可能。在这个机遇与挑战并存的经济时代,期待传统手工艺能开辟出一条崭新的道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