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学”为中心的分享灵动课堂的构建与实施

2022-11-02 02:22四川师范大学附属圣菲学校
天津教育 2022年29期
关键词:独学师生交流

■四川师范大学附属圣菲学校 黄 平

着眼发展中国学生核心素养和教育改革,基于在公民教育层面重点关注立德树人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需要,对当前中小学教育学校生态的系统分析,关注儿童和谐发展、个性发展、终身发展,通过课堂教学尊重儿童成长客观规律,是价值取向的问题。吸纳国内和国际最新教育理念,立足课堂,通过课堂教学促进学生核心素养发展,是认识问题。以“分享”为教学行动特征,以“灵动”为组织结构特征,课堂教学贯穿“问题—思考—分享”三个活动单元;彰显五种课堂表现(思考主动、交流互动、点拨生动、生成心动、收获感动),唤起五种课堂意识(让位意识、规则意识、问题意识、参与意识、学力意识)。在“基于儿童本位的和美教育”思想引领下,探索基于儿童本位、顺应儿童天性的教育,以学生的学习活动为中心,以课堂为核心研究情境,从实施原则、文化、教师、学生、课堂等方面系统构建以“学”为中心的分享灵动课堂的操作范式。

一、研究缘起

(一)尊重儿童成长客观规律

通过调查发现,95%的学生喜欢善于给学生说话机、引导学生学习,善于活跃课堂的教师。在分享灵动课堂中,教师的主要任务是把学习展示的机会让给学生,在关键时刻点拨学生,启迪学生智慧。 赞同“希望教师开展多种多样的教学活动,大家在参与中学习、合作中学习”课堂的学生占80%,这说明学生期待的学习方式比我们认为的更加开放与主动。而分享灵动课堂也更加贴近学生的真实需求,创造学生更加满意的课堂。基于以上的调查和思考,尊重儿童发展客观规律,必须抓住课堂,转变学生的学习方式,转变课堂的教学形态。

(二)促进学生发展核心素养

学生的七大素养包括:沟通与合作、创造性与问题解决、信息素养、自我认识与自我调控、批判性思维、学会学习与终身学习以及公民责任与社会参与。基础教育阶段可以为学生的这七大素养培养奠定下怎样的基础呢?根据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提出的核心素养的培育需要终身学习,我们认为基础教育阶段需要让学生拥有终生学习的愿望和兴趣。这样的兴趣需要在一定的环境,也就是在特定的时间、地点,通过科学的、充满情感的方式来培养。

(三)促进教师专业发展

唐代著名思想家韩愈的《师说》曰:“师者,所以传道授业解惑也。”针对教师的专业化发展各地提出了更多不同的思考,但通过采访和问卷我们总结出,对教师专业化发展最有效的方式应该是学校的校本化培训。因为,教师的培养目标以及培养途径一定跟他所在学校的教育理念、办学方向是一致的。

二、以“学”为中心的分享灵动课堂的理论构建

(一)面向教育发展要求和儿童发展需要,确定以“和美”为基的育人理念

和美教育,即“和谐发展,美好人生”。“和”即是顺应,在教育目标上,教育活动顺应儿童成长的需求,儿童的发展顺应社会环境的期许;“和”也是融合,在教育过程中,教育环境各个因素形成合力,整体构建育人的显性课程与隐形课程;“和”更是协调平顺,是学生成长的生命状态,既是个体的自我认知与认同,也是共有价值与行为准则的建构与遵守。“美”是“和”的外显,是儿童成长中需要被满足,生命阶段性发展趋向完满的状态,也是教育价值实现过程中的情感体验,爱与被爱的显现。“和美教育”即是以和致美的教育理念,以美致善的教育理想。

秉承学校和美教育的办学思想,分享灵动课堂确立了一个核心育人理念——每一朵花都是一种独特和一个核心聚焦点——以“学”为中心。

(二)基于发展中国学生核心素养和教育改革的需要,对“分享灵动课堂”的内涵进行发掘和新的阐释

1.以“素养”为本的育人价值。分享灵动课堂面向全体,尊重个性。关注学科核心素养的发展,目标指向“培养什么人”的问题,有助于实现从学科中心转向对人的全面发展的关注,为育人模式、评价方式的转型奠定了基础,指明了方向。

2.以“学”为中心的内涵界定。“学为中心”的课堂,是以学生学习活动作为整个课堂教学过程的中心或本体的课堂,指教师在课堂中从学生的学习出发,以学生已有知识和观念作为新教学的起点,给学生更多的学习和建构的机会,根据学生的学习过程设计相应的促进学生学习的教学活动。

(三)立足现实情况和实际需要,对“分享灵动课堂”的目标、内容、策略和愿景进行系统的构建

1.基于儿童本位。充分了解儿童,认知儿童,尊重儿童认知特点和认知规律,以儿童发展的需求和儿童经验为出发点来建构课堂,充分保障儿童的主体地位,让儿童站在课堂中央,让儿童有充裕的时间和空间,有充分的权利主动进行发展。

2.以问题为导向。引导儿童大胆质疑,从不同角度提出新问题;学会选取有价值的问题作为突破点,围绕问题,搜集不同来源的信息或资源进行比较分析,寻求解决方法,进行深入探究学习活动。以问题为导向,通过问题的发现、提出和解决,引导儿童进行深层的理解、应用、分析、综合和评价,进行理性思辨、创造性思维、问题解决等相对复杂的高阶思维活动,培养儿童高阶思维能力。

3.以分享为载体。搭建师生之间,生生之间进行充分对话的平台,建立信息和情感的多重交流网络,进行多向性对话的学习。分享灵动课堂是师生共同生成的课堂,通过对话和交流,将个人成果转化为师生共同成果。建立开放的空间,分享问题和发现,思维过程,学习资源,学习困惑及反思,也可以在分享中产生新的问题,进行新的思考和探究。

三、以“学”为中心分享灵动课堂的实施路径

(一)在行动研究中凝练以“分享灵动”为途径的课堂教学范式

(二)实施和美教学,构建了“1-2-3-5-5”分享灵动的课堂路径

落实一个核心理念:“每一朵花都是一种独特”,尊重并认同每一个儿童的独特价值,促进每一个儿童和谐发展,提升儿童的成功感和幸福感,让课堂成为儿童美好人生的重要部分。细化两个基本要素:美好分享:通过对话、交流、展示,将个人成果转为师生共同成果。和谐灵动:灵活生动的课堂形态,指向活动性、反思性、生成性的学习。把握三个行动单元:问题—思考—分享,三个活动单元体现了儿童解决问题必经的基本过程。从学会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到学会独立分析问题、解决问题,接着以分享为载体,展开合作和交流。

彰显灵动的五种课堂表现:灵动的课堂生态指向活动性、反思性、生成性的学习。灵动首先是活动。其次,反思、探索、求异是灵动的特征。第三,灵动指向生成,鼓励儿童产生新颖独特的思维成果。交流互动:采用“问题—思考—分享”分享互动学习活动;思考主动:不同形式分享学习活动引发自主思考;讲解生动:教师角色“点拨”:语言精练、形象生动;生成心动:分享与交流中原生态的表现层出不穷,令人心动;收获感动:在和谐的学习氛围中师生共同收获感动。

强化师生的五个意识:灵动的课堂生态是儿童在课堂上呈现出的积极的生命状态,课堂上主动、开放和欢乐,饱含着爱、理解、宽容、希望和信心,儿童的悟性得到展示,儿童的智慧在这里闪耀,儿童的创造在这里得以成功,这是一个学习过程与学生成长意义关联的文化场域。

让位意识:教师作为课堂的引领者、组织者,要把时间和空间留给儿童,把课堂的主动权还给儿童。

保障儿童的“学习权”:自主学习的权利、专注思考的权利、表达自己观点的权利、平等交流的权利、发展个人智慧及所在集体智慧的权利等。教师平等参与儿童学习活动,帮助儿童自主学习和分享交流。

规则意识:规则(约定)是分享灵动课堂的保障,儿童在学习中应当内化于心,外化于行。年级统一规则,如小组合作规则、分享交流规则、发言用语规则、板书规则等。每日早读先学习规则,年级学科教师统一使用课堂规则。从学习形式来划分:同桌合作、四人小组、自由组合等,都要有规则。从学习内容上划分,不同的内容也有不同的规则。例如,低段孩子书写汉字练习,先要独立对字形笔画进行分析,其次在小组内交流要注意的笔画,然后独立书写,最后在小组或全班展示,由同伴进行评价。

问题意识:以问题为中心开展教学,师生以发现—提出—分析—解决问题的过程组织学习活动。首先关注问题的产生;其次关注问题的目标;最后,关注问题引发思考的深度。创设鼓励提问的氛围是关键,真实的情境和真正的体验促使问题的产生,思维和情感的深入参与生成“问题空间”,多种形式回应儿童、拉长思考的时间;反思总结促进深入理解。

参与意识:倡导参与无错,营造民主、平等、自由的课堂文化,尊重他人,尊重不同意见,给学生一个安全和心理环境,保证每一个儿童充分参与学习过程。

学力意识:关注自主学习能力的发展:会学习、主动学习。品格意识:立德树人,在学习过程中塑造良好的品格:尊重、包容、谦让等。关注高阶思维能力:结构化思维、审辨性思维、创新思维等。

(三)实践研究分享灵动课堂,构建“三学六步”基本学习范式

1.三学:独学—互学—展学

独学:自主学习,独立学习,指向儿童的思考主动。儿童个体独立学习,包括独立搜集、整理、吸纳、认知信息,质疑和探究,可以在课前进行,也可以在课中进行。独学不仅为合作学习、分享奠定了认知基础,同时也培养了儿童独立思考、自主学习的能力,强化儿童的自律性,培养儿童的独立人格。独学要注意指导儿童有明确的目标,有计划和步骤,教师要有检测和评价。

互学:相互学习,互助学习,指向儿童的分享和生生、师生的互助学习;交流中互动,课堂生成令人心动,教师生动的点拨让课堂焕发生命的精彩。互学是介于独学和展学之间的一种学习方式。形式上有同桌互学、小组合学、自由组合、全班交流等。儿童之间或解疑难,或交流看法,或相互补充,将学习逐步引向深入。其中全班交流为分享学习的重要形式,或是伙伴之间的互助式学习,或是教师帮助下的学习,对独学中形成的经验进行完善,为下一步的分享作知识和情感的充分准备。助学是建立在独学基础上的,目标是解决独学中没有解决的问题,寻求教师或同学的帮助。

展学:延展性学习,指向儿童的高阶思维、核心素养和知识、方法的应用拓展,师生共同收获感动。展学特别强调以问题为导向,若能集中到一个大问题、大主题上,调动起全体儿童的热情和心智进行多角度解决,就极容易形成灵动的课堂生态,这是分享灵动课堂追求的理想境界。三种学习方式也不固定顺序或时间比例,完全取决于学习需要。

2.六步:同桌分享、小组分享、自由分享、全班分享、生生互助、师生互助

互享:是指对于全体学生而言各种分享形式过程中思维的碰撞、智慧的凝聚。

同桌分享:就近原则,依次交流自己的思考和困惑;小组分享:小组内轮流分享自己的思考,通过思维碰撞解决个性问题;自由分享:提前完成学习任务的学生可自由下位互享,也可以帮助后进的同学学习。全班分享:个体或小组向全班分享自己的思考或集体的智慧,引发补充、质疑、总结、反思和评价。

互助:生生互助、师生互助 ,分享中有互助,互助的同时也是在分享。生生互助:是指暂时后进的学生与别人分享交流的过程中得到帮助或需要别人的帮助才能学会;师生互助:共性问题需要教师点拨和指导才能学会;共性问题的解决过程中,有可能也是教师的难点,在师生的共同研讨中教师也得到提升。

3.制定分享灵动课堂的评价体系

评价体系可以让教师师更有针对性地去判断一节课是否具有分享灵动课堂的特色。通过分享灵动课堂的评价体系制定,大家在实践过程中更加有依据。我们也可以通过评价体系的实践,找出学校特别具有分享灵动课堂的特色班级和教师。

四、结语

总之,分享的核心基础是“基于儿童的天性”,而要真正落实,就要“基于对他人的尊重、理解”,需要“为他人着想”。将课堂回归孩子,让他们自己带着问题学习,寻求帮助,提升自己的同时成就他人。

猜你喜欢
独学师生交流
如此交流,太暖!
初中历史教学中师生的有效互动
加强交流沟通 相互学习借鉴
周樱 两岸交流需要更多“对画”
麻辣师生
多策并举,提高学生数学自主独学能力
落实独学让课堂高效
初中地理教学中提高学生独学能力的实践研究
凝聚课堂之“神”
重视“五老”作用 关爱青年师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