鲁 璐 (新乡学院 经济学院,河南 新乡 453000)
一直以来,中国都是农业大国,农产品是人们日常生活的必需品,而售卖农产品的农贸市场更是满足人们日常生活需求的重要场所。农贸市场将复杂多样的农产品,通过层层工序,送到消费者的面前。随着物流产业的不断发展,农产品也逐步加入其中。但由于农产品的特殊性,对供应链的要求较高,基于农产品特点的供应链构建,以及在各个环节所涉及要素的整体规划还有待进一步探究。特别是在电商平台的冲击下,传统线下售卖农产品的平台,例如中型城市农贸市场,如何通过优化供应链,达到降低运营成本、提高核心竞争力的目的。因此,研究中型城市农贸市场控制成本的供应链优化策略,对乡村振兴和推进产业结构升级具有重要意义。
很多学者都在不断地对供应链进行分析与研究,供应链是指上下游企业在生产和流通的过程中向终端用户提供产品或服务所形成的网络链结构。2002年 F. Huang提出了物流供应链和农业产业化,他认为现代物流可以改变传统的农产品流通方式和经济层次模式,通过整合外部资源,重新配置资源,加快信息流通的速度,促进企业间的竞争,优化产业结构,从而提高资源利用率。根据共享机制的总体框架,将农产品供应链的共享作为关键环节,以提高供应效率,节约资源。从循环经济的角度看待农产品供应链,评价了供应链是否符合指标,综合评价了其促进经济发展的能力,为政府投资和经济发展提供了依据和指导。市场地位影响着企业自身的生产经营特征,进而影响着商业信用传递,较高的市场地位会减弱供应链的集中度与商业信用传递之间的正向关系,抑制供应链集中度提高时商业信用传递水平会上升。
为深入贯彻党的十九届五中全会精神,加快中国农产品现代流通体系的建设,提高国内农产品的流通效率,农业的关键供应链变得越来越重要。杨为民(2006)主要研究的是蔬菜供应链的终端,并提出了终端分别为W连锁超市和农贸市场的供应链发展模式,且两者之间存在互补关系。赵晓飞(2012)经整理、分析相关资料,得出限制中国传统农产品供应链模式发展的因素,基于此,提出了现代化农产品供应链模式。综上所述,由于中国对于供应链的研究起步较晚,对其管理理念以及方法的研究尚未完善。尤其是在农业供应链的研究上,中国农业背景决定了中国不能照搬国外的相关技术,而应根据中国的发展现状进行研究。在对相关研究进行总结与整理后不难发现,目前并没有针对中型城市农贸市场的专业性研究。随着时间的推移,以及人们需求的转变,农产品供应链的相关研究尤为重要,并且应在探究过程中不断改进、优化。
在一个系统中,系统的内部动态结构和反馈机制决定了其行为模式和特征。同时,该系统在其内外动态变化和因果特性的相互作用下,按照一定的自然规律发展。在定性和定量的条件下,通过整体思考和分析,解决一系列复杂问题。
动态系统通过因果反馈分析整个系统之间的定性关系。从宏观上看,外部环境因素作用于系统,主要体现在经济水平对系统内部的影响,主要是通过整个系统的作用与信息交换或信息交换的外部环境之间的物流整合和物流供给。
反馈系统包括正反馈系统与负反馈系统。正反馈系统主要是分析外部环境对系统内部的影响,农业经济水平的提高加速了物流需求的增长,带动物流一体化需求的上升,从而更好地实现物流一体化供给。负反馈系统主要用于分析农产品经济水平随着物流需求和物流能力的变化,反映了农产品的经济水平(经济效益或价值)与农产品供应链的关系。
基于以上对农产品供应链内外部环境的因果分析,建立了农产品供应链相关要素的动态系统和实现各要素之间工作关系的数学表达式。流量和流量水平是动态系统中的重要变量,其中流量水平()是一个累积变量,随着时间的变化,其变化速度受到可变流量()和流量变化的影响。将能够增加流量水平变量的流量变量设为流入流量(),降低流量水平变量的流量变量设为流出流量(),得到如下关系方程:
同时,得到()和()满足的微分方程:
如果上述微分方程有一个特殊的解,就需设定初始条件,即
就中型城市的农贸市场供应链而言,是指原材料提供者、农产品生产者、农产品销售者和消费者等参与农产品生产和流通过程的各个部门连接起来的网络结构。中型城市农贸市场供应链中各节点之间的工作关系与自然界生物圈中的食物链相似,如图1所示。
图1 中型城市农贸市场供应链中各节点之间的工作关系
在自然界的食物链中,如果羊全部消失,草就会疯狂生长,而狼也会因为找不到食物来源而灭亡,最终破坏生态平衡。同样的是,下面这个简单的供应链包含产品生产者、产品销售者以及产品消费者,如果生产者生产的产品太多,而销售者又卖不出去,形成供大于求的情况,就会导致原材料的过度浪费。
一般的供应链往往是复杂的网络结构模型,并且每个节点通常由多个、多类型企业甚至跨国企业组成,这使得供应链的结构模型更加复杂。
供应链的结构变化和管理策略都是围绕着市场需求的变化而不断变化的。在整个供应链的运作过程中,各节点之间的信息流、服务流、资金流的驱动源是用户需求。简单来说,一旦市场需求发生变化,整个供应链都会做出反应,产生相应的变化,以满足用户的需求。每个节点上的企业可以负责该节点上多条农产品供应链,形成多条供应链交叉的网络结构,这大大提高了其管理难度。
3.3.1 根据工作范围分类
按工作范围可将中型城市农贸市场供应链分为内部供应链和外部供应链。一个企业的运营需要很多部门,比如采购部、生产部、仓储部、销售部等。内部供应链通常是由企业内部的采购部、生产部、仓储部等部门组成;而外部供应链往往由销售和宣传部门以及一些与企业达成战略合作关系的外部企业(如原材料供应商、物流公司等)组成。两者共同构成了包含原材料、成品、消费者的供应链,且相辅相成,缺一不可。两者的主要区别在于内部供应链的工作范围小,易于管理;而外部供应链由于涉及部门多,管理难度相对较大。
3.3.2 根据供应链存在的稳定性分类可以分为稳定供应链和动态供应链
稳定供应链,相对稳定,市场需求单一;而动态供应链的市场需求变化频繁,复杂度高,动态性强,稳定性较弱。
3.3.3 按功能分类
按照物理功能、市场需求功能等,可以将供应链分为效率型供应链和响应型供应链。
这是一种较为传统的农产品供应链管理模式。据调查,早在唐代,以批发市场为核心的农产品供应链模式就为人们所采用。根据农贸中心联合会的调查显示,中国70%的农产品经批发市场进行流通。目前,该模式在中国市场仍占据主导地位,如图2所示。
图2 传统的农产品供应链
这种长链条是以批发市场为核心的农产品供应链,经营者大多为个体经营者,很难形成规模经济,直接导致产品在流通环节产生众多问题,成本也会提高。与此同时,农产品受季节的影响较大,销售周期较短,使得农产品价格呈周期性浮动,反季和长时间存储都会影响农产品的品质。由于农产品具有鲜活、易腐烂、损耗大等特征,在其运输、存储的过程中,面临巨大的挑战,从而导致物流成本的增加。
长期以来,农贸市场都是城市家庭购买食材的重要渠道。“农超结合”可以避免农业生产的盲目性,有利于稳定农产品的价格和销量。同时,农贸市场对农产品也有严格管控。例如,购买每一种农产品都需要对其新鲜度、安全性和质量进行检测,如图3所示。
图3 “农超对接”模式
该模式可以减少流通环节,降低交易成本。由于交易环节的减少,层层加价的情况得到改善,缩短了流通时间,从而增加了交易次数,提高了流通效率。同时,可以提高农产品的安全性,对比传统的农产品流通方式,一旦开展“农超对接”,对农户、合作社的农产品也就提出了更高的质量要求,基于违约成本的压力,可以促使农户、合作社提高农产品质量。
目前,大部分中型城市农贸市场的农产品供应链结构呈单一线性关系;供应链中至少有4~6个流通环节。据粗略统计,在现实生活中复杂的物流现象可能更为严重。在我国幅员辽阔的地形下,土地资源分布不均,使得我国的供应链无法形成规模使得农产品分布不均,造成运输距离长短不一,难以统一,运营成本也会增加。
作为处于供应链开端(即农产品生产者)的农户,都是小而分散的,即使是合作社、生产基地、批发商等,也大多都规模较小。而供应链的终端主要包括物流商、消费者等。不难看出,中型城市农贸市场的农产品供应链主体较多,且各主体间信息、利益、服务等标准不尽相同,增大了管理难度。
中型城市农贸市场农产品供应链的信息集中在生产端、消费端的较少。对于生产端(即农民)而言,不能及时了解到消费者的需求信息,就无法实现按需生产、以销定产;同时,不能将优质的农产品信息传递给消费者,导致消费者难以获得物美价廉的农产品。对于消费端而言,很难获取农产品的相关信息,如成本、品质等,即使花费高价,也可能买不到高品质的农产品,直接导致满意度下降。
在思维模式、资源、资金、战略定位等方面的限制下,处于供应链生产端的分散农户或者合作社存在的问题,难以在短期内解决。然而,农贸市场可以与农户或者合作社加深合作,实现信息共享。农贸市场利用自身对客户需求的了解,及时反馈消费者的需求信息,从而实施针对性营销。
采用逆向思维构建农贸市场的农产品供应链,以传统供应链的终端为中心,即消费者,逐步构建供应链中的生产商、零售商等环节,通过各环节间的信任机制、利益分配、契约精神等实现多方面的信息共享,最终完成供应链各个环节的优化工作。
拉式供应链是指面向市场的一端以客户需求为驱动,快速响应客户需求;而推式供应链是供应链上游供应商一端以预测驱动生产、供应。
二者之间的接口处为“推-拉”的结合分界点,见图4。在供应链构成的类型中,一般很难见到单纯的拉动式供应链或者推动式供应链,更多的是“推-拉”组合形式。中型城市农贸市场供应链需要在某些特定环节以推的形式运行,其他环节则采用拉模式运行。
图4 “推-拉”供应链分界线
对于中型城市的农贸市场供应链来说,在农产品需求确定与不确定的情况下都要实施促销策略,这样,“推-拉”式组合供应链可以在农产品上运作起来,让各种农产品都能有活力地进行销售,增强供应链的牢固性。
综上所述,想要提高中型城市农贸市场农产品供应链的质量和效率,第一步就是要联合整条供应链内部的各方力量,加强各主体间的合作,提高供应链整体的竞争力。并借助现代化科技技术,实现信息共享,减少因信息不对称造成的浪费、效率低下等不良影响;减少流通环节,缩短流通时间,提高供应链的工作效率。由于“推-拉”式供应链极不稳定,需要“推-拉”式组合来稳定物流供应链。要提高整个供应链的交货率,就需要改变供应商的订货周期。在物流网络信息化物流的过程中,密切联系生产方和采购方,及时解决问题与反馈信息,从而完善供应链。最终,通过不断优化中型城市农贸市场的农产品物流供应链来实现成本控制以及满足不同消费者的多样性需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