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海彦
新课改当中明确提出:“处在义务教育时期的化学科目,能够帮助初中生掌握化学知识对社会进步带来的价值,可以站在化学的角度意识到科学、社会及生活点点滴滴有关的问题,掌握化学用品对人民群众身体健康所带来的影响,懂得发挥出化学知识的作用去治理环保问题,科学、合理的应用与开发化学资源;提高初中生对自然环境与社会环境保护的责任感;促使初中生在面对和化学有关问题的时候,可以做出更加理智与更加科学的解决方法。”显而易见,在初中化学教学过程中重视培养学生的环保意识是极为主要的一项任务。初中化学教材当中具有多姿多彩的环境化学内容,为我们提供了科学与完善的教学资源,作为一名初中化学教师,在日常教学过程中需要提高环保意识教育,促使学生在耳濡目染当中接受此方面的教育,并让初中生的行为举止去影响、去感染自己的家人、亲友,以此来带动人民群众去关心与重视人类赖以生存的环境。
伴随着全球社会的不断发展,环境危机问题已经涉及地球上的各个生命体,环保问题与每一个国家、每一个民族的发展紧密相连,需要我们正确面对这一问题。水资源的不断枯竭、沙尘暴的循环肆虐自然环境、往大气当中排放有毒气体导致的温室效应等问题,已经严重威胁到各个国家人民群众的生活,地球是我们赖以生存的家园,即将被我们亲手毁灭!但是各个国家的人民群众的环保意识却是非常淡薄的;一次性塑料袋、饭盒、筷子等在大行其道,白色污染只有增多不会减少,水资源、电资源的各种浪费,滚滚黑烟逐渐遮挡蓝天,各种各样的有害物质污染了水资源……我们的生态环境已经非常脆弱了,但是人民群众却依然熟视无睹!没有意识到保护生态资源的重要性与紧迫性,培养学生的环保意识迫在眉睫!怎样有效处理环境污染问题,培养人民群众的环保意识这已经成为当下教育机构的重要内容,初中化学教师提高环保意识教育的必要性逐渐突显。
初中化学教师经过在课堂上培养学生的环保意识,能够让他们意识到环保问题是影响地球与人类生存的主要问题,以此来让他们主动地将自身个体和整个地球进行关联,在大脑当中设立全球意识与全球观念。学生的这种观念可以让其意识到一个人的最高价值就是对人类的共同利益做出贡献,为所有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进行奋斗是最高尚、最崇高的任务与使命,懂得关爱与保护环境,共同保护我们的家园。经过培养学生的环保意识同时还可以让他们对世界现状产生危机感,激发学生在大脑当中设立出对自己、社会、全球负责的一种态度,主动去思考环境与人类生存之间的关联,分析与思考环境污染所形成的原因,将自身所学知识和当下时期的环境问题进行融合,从而培养他们的动手能力与创新能力,重视科学技术,重视可持续发展战略,并尽自己最大的努力,从身边的小事做起、从点点滴滴做起,为了保护环境贡献自己的力量。除此以外,经过环保意识教育还可以培养学生形成良好美德。
初中化学教师在传授知识过程中,向学生讲解环境污染所带来的危害,提高与增强学生的环保意识是实施环保教育的主要根本。近几年以来,由于人民群众持续追求最大化的生产效益,大部分企业在生产工作中都没有重视环境保护这一问题,甚至有一些企业以牺牲环境资源为代价。人民群众为了能够治理环境污染问题,恢复生态环境平衡将投入更多的时间、精力及资金,而有一部分生态环境遭受到的破坏是无法逆转的,不可恢复原样的。所以,教师在教学过程中,需要让学生明白环境污染对生态环境的破坏,对人民群众的健康与经济发展能够带来直接影响与危害。在课堂上怎样向学生渗透环保理念,笔者根据教材内容与实际生活情况实施了有效分析,比如,初中化学教师在讲解到人教版九年级上册《我们周围的空气》《自然界的水》及九年级下册《金属资源的利用和保护》等知识的时候,教师就可以在课前利用多媒体播放有关视频资料、在课上应用多媒体展示教学课件,课后还可以引导学生在网络资源当中查找资料等模式,促使学生在课堂上观看视频的时候或者在查找资料的时候,对环境污染与危害等获得一定的了解,教师可以在课堂上采用活动探究此种教学方法,将学生分成多个小组,让他们在小组当中讨论、互动、分析、探究,去学习空气遭受污染的主要来源以及对人类有什么危害;意识到水资源遭受污染对生态环境、人民群众的生活及经济发展等所带来的消极影响;感受到二氧化硫等一些有害气体对自然界所带来的危害等,提高初中生对污染所形成的危害的了解,以此来提高他们的环保意识,一旦初中生在内心当中形成环保意识,那么他们的家人、亲戚、朋友等的环保意识也会受到影响。
学校教育主要就是以课堂教育为主,要想向学生渗透环保教育理念,教师就需要以课堂为中心,发挥出课堂教学的价值,在传授知识过程中根据教材内容适度、适量及适时的引入环保教育理念。
1. 意识到环境与资源之间的关联
初中化学教师在传授知识过程中,要让学生明白人民群众的生存与发展需要应用的资源全部来自自然环境,而环境资源也不是取之不竭用之不尽的,保护环境就是在保护自然资源,给自然环境带来污染或者破坏自然环境,那么就是在破坏自己的生存环境。比如,初中化学教师在课堂上讲解到九年级上册《水的净化》《燃料的合理利用与开发》及九年级下册《金属的化学性质》等知识的过程中,教师就可以引导初中生去阅读教材内容、翻阅相关资料或者小组探究等一些自主学习活动,意识到在自然界当中的资源储存量既是有限的、又是无法再生的;另外教师还需要注意引导学生进行思考与讨论:“假如我们的生活当中不再有水资源怎么办?那么人民群众的生活会出现什么样的景象呢?”当教师提出此问题时,学生的大脑就会开始想象起来,这对提高初中生节约资源意识与保护环境资源意识具有一定的推进作用。
2. 抓住主要章节,上好每一节典型课
在义务教育当中的各个学科里,化学科目与环境保护之间的关联是最紧密的。比如九年级上册《我们周围的空气》当中的“空气遭受到污染的主要来源情况与防治方法”、《爱护水资源》当中的“水遭受到污染”的有关问题等内容,时时刻刻都在引入环境保护知识。作为初中化学教师在课堂教学中,需要仔细、认真地去分析与探究教材内容,深入探究教材当中的知识和保护环境有关的因素,以此来寻找初中化学教材当中能够开展保护环境的章节及内容。比如,教师在讲解《自然界的水》这一课程的时候,就可以向学生讲解:我们国家也是缺水严重的国家之一,大约有百分之六十的城市都会有供水不足的情况,其中占据严重缺水情况的城市就有115个左右。而且我国的淡水资源的总量明显不足,最近这几年以来,由于我国工业化的持续发展,出现了许许多多环境污染问题,如:“工业三废、农业化肥、生活污水及农药过多使用”等都会对环境尤其是水资源带来严重污染。根据相关数据资料显示,我国每年的污水排放量在600亿吨左右,其中有一半来自城市排放的污水,还有一部分来自工业废水,大约有400多条的河流都遭受到各种程度的污染,在每一年当中排入海洋的污水及固体废弃物已经达到了1000亿吨。而水资源是我们生存下去的主要资源,保护水资源就是在保护我们自己,而且保护水资源也是我们人民群众的重要责任。
教师在传授知识过程中,经过将生活当中的知识和化学科目当中的知识进行有效融合,能够让学生对化学知识获得进一步的了解与掌握,有助于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提高他们的环保意识,将“保护环境、热爱自然资源”逐渐内化成学生的行动,并收获到良好的教学成果。
3. 有效发挥出化学实验的作用渗透环保教育理念
初中化学教师在课堂教学过程中,可以引导学生开展实验探究。比如,教师在讲解《水的组成》这一课程的时候,就可以引导学生用二氧化硫溶于水进行模拟酸雨带来危害的实验、使用鸡蛋清测定水体是否遭受到重金属污染等,促使学生经过动手实验真正感受到大气污染与水体污染带来的危害。除此以外,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向学生演示实验的时候,需要注意自身的操作,尽最大的努力去阻止与降低污染物的出现与排放,尤其是课堂上指导学生开展化学实验的时候,需要减少药品的应用量,只要可以观察到实验现象那么就足够了。比如,教师在向学生演示“硫在氧气当中的燃烧”这一实验的时候,教师需要在瓶底处放适量的水,当学生观看到硫磺燃烧这一现象以后,就及时使用水去熄灭火焰,以此来降低出现过多的二氧化硫去污染空气。经过实验以后,教师需要根据实验现象与实验结果向学生提出问题,让他们进行分析与探究,尽量多提出几个问题。
适当改进实验装置。笔者在传授知识过程中,会根据不一样的教学内容与实验,对实验装置开展一定的改进,以此来降低出现过多污染的情况。比如,教师在组织学生开展实验活动《燃烧的条件》这一实验的时候,就可以把吸干水分的红磷与白磷添加到大试管当中,并塞上胶塞,然后再把试管一起放入热水当中,让白磷在试管当中进行燃烧,这样进行实验能够有效降低生成物的排放,从而导致出现对环境污染的情况;当教师在做一氧化碳还原氧化铜实验的时候,就可以在实验装置上增加一个尾气处理装置,这样能够有效降低二氧化碳气体的排放等。
除此以外,不管是教师在课堂上进行的探究实验,还是在实验室当中进行分组实验,教师都需要重视强调让学生把实验中出现的各种废物与废液等按规定倒入指定容器当中,以此来降低污染物的排放量与缩小污染范围,从而培养他们的环保意识,并形成良好的实验习惯。
4. 有效发挥多媒体的作用开展教学
多媒体教学方法具有生动、直观、形象及图文并茂的特点,对激发初中生的学习积极性与提高化学教学效果具有一定的益处。比如,教师在讲解“水体污染”“大气污染”等知识的过程中,教师就可以使用多媒体制作教学课件,然后在课堂上播放课件,使学生能够明白酸雨的形成与带来的危害、水体与土壤污染对环境与生活形成的影响与危害等,直观、有趣的视频能够帮助学生进一步理解与接受,仿佛身临其境一样,这样非常有助于在大脑当中形成环保意识。除此以外,对一些其他知识,教师还可以引导学生应用班级当中的网络与白板多媒体,给出相关网站,让学生自己去网络上搜集资料,从而学习到更多相关知识。
初中化学教师除了根据教材内容向学生渗透环保教育知识以外,还需要根据当地的真实情况,为学生讲解当地资源具有什么特点、环境现状、所在地环境问题及工业状况等。比如,我国的广西柳州曾经是一个工业城市,被二氧化硫严重污染,但在最近这几年,政府部门在重视工业发展的过程中,同时也意识到了环保的重要性,懂得了工业发展与环境保护的彼此协调,尤其是在2006年期间,温家宝同志去柳州视察工作以后,提倡柳州需要重视环境保护,并创造“蓝天”工程,促使柳州的自然环境在逐渐变好。柳州居民主要是以柳江河水为饮用水,当教师讲解的《保护水资源》知识时,就可以讲解我国的水资源分布不均、缺乏的情况,而且影响着经济发展;没有经过处理的废水与污水随意排放,这对人类生存出现一定的威胁,最后教师还可以根据现实生活当中的案例,向学生讲解水污染能够为我们的生活都带来哪些影响,这样学生的感受会更加深刻。
在我们的身边这种案例是很多的,而且化学科目与我们现实生活的关联是最紧密的。新课改一再强调化学科目需要响应“从生活到化学,再从化学到生活”这一教学理念,简单来讲就是要求教师需要主动去搜集现实生活当中的案例,重视生活当中的化学,并渗透到课堂教学中。这样的教学不仅仅有助于初中生学习化学知识,同时也有助于提高教师的教学能力。
教师可以创设一些能够定期并可持续的活动,这样才能够真正保证活动有效性。比如,教师可以引导学生成立化学兴趣小组或者环保志愿者小组等一些团体,引导他们进行一些与保护环境有关的活动。另外,活动的进行还可以凭借学校团委与学生会进行组织,并寻找有关负责人进行协调。学生还可以制作手抄报,负责宣传活动中心的各种大事小情。并需要做到坚持定期更新;创建化学知识专栏,为学生创造出一个面向全校师生宣传环保知识的窗口,不断提高影响力,尽最大的努力获得各方的帮助与支持。
综上所述,环保教育能够影响到社会与人民群众赖以生存的基础,学校方面的教育应当重点培养学生的环保意识,将环境教育和德、美育进行融合;每一个科目都需要根据本学科的特征有目的地开展,经过创建各种活动激发出他们的学习热情,促使环保意识能够成为学生的自觉意识,在脑中形成保护环境等于保护人民群众的利益。环保教育不是一蹴而就的,需要每个人的不懈努力与坚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