缪 雨
(福建省福安市城北中学,福建福安,355000)
根据“双减”政策对于中小学提出了“减轻学生作业负担”的总体要求,中小学学校要完善作业管理办法,统筹从全学科出发,合理调控作业结构,减少作业总量.但对于中学生而言,面临着中考这一“人生分水岭”,又不得不加大加深学习的投入,大量刷题,以应对层出不穷的考题.以数学为例,每年的中考试题都在求新求变中考查学生的“思维能力”,如果学生没有进行重复大量的训练,根本无法在2个小时内完成大部分的试题,更不要说解决多达20分值的填选解答压轴题.
本文将通过“图何来,解何去”这个确定性思想让学生学会通过绘制图形的过程来寻找解题方法.这样既能巩固基础知识,又能有效地思考解决问题的方法,在减少学生作业量的基础上提高学生动手动脑的主观能动性.下面结合初一、初二、初三、中考试题中4道例题的解决方法来谈谈这方面的思考与实践.
例1如图1,将一张长方形的纸片ABCD沿EF折叠,CE交AF于点G,过点G作GH∥EF,交线段BE于点H.说明GH平分∠AGE.
图1-1
图1-2
例题分析:本题若在图1-1中解决问题,那么为了判断GH平分∠AGE而进行角的推导时会发现无法运用到题目中最重要的条件—折叠,这时只需补齐翻折前的部分,如图1-2由AD′∥BC′可得∠AGE=∠C′EG,再由EF平分∠C′EG、GH∥EF,即可说明GH平分∠AGE,问题得解.
就学生的视界与正常的思维方式,必定只着眼于图1-1中的角进行推导.因此在教学中应要求学生思考:图1-1是如何得到的,翻折前四边形CDFE的位置在哪?此时学生画出四边形C′D′FE后必能根据图形直观通过翻折的性质发现EF平分∠C′EG,进而解决问题.
根据确定性思想,当我们解决一些复杂的问题时,关键就是要寻找确定这个问题的所有条件.它们往往就是能不能顺利解决问题的突破口.这是解题、审题的一种重要思考方式及策略.也就是所谓的解题意识,只有先树立了这样的解题意识,才能谈解题能力的提升与积累.然而笔者以为只通过读题学生不容易发现决定问题的所有对应条件,而让学生通过题目重新绘制图形不但能找到这些条件,而且能察觉题中隐含的信息,让辅助线的生成变得必然且自然.
例2已知四边形ABCD形状如图2-1所示,其中∠A=60°,AB⊥BC,AD⊥CD,AB=2,CD=1,求AD、BC的长.
图2-1
图2-2
图2-3
例题分析:本题通过确定性思想可以有多种解法,例如图2-2和图2-3中构造一线三直角来确定图形点、线、角的位置可以很快解决问题.
图2-4
图2-5
图2-6
但这些方法对学生分析条件运用模型的能力提出较高的要求.笔者认为延长AD、BC构造出Rt△ABE是最本质的解法,然而如何让学生能够想得到呢?这里只要让学生绘制出符合条件的四边形ABCD,学生必然有了构造△ABE的意识.首先由于AB的长和∠A、∠B的度数是确定的,因此能画出来的部分如图2-4所示.接下来因为CD的长度是确定的且要求CD垂直于AH,那么我们可以如图2-5所示让三角板一直角边与AH重合,让三角板沿AH方向平移,直到三角板另一直角边在射线AH、BG间的线段长度符合CD的长时停止平移,则此时CD的位置也就确定,四边形ABCD也就绘制完成.以上构图过程中不论是如图 2-4中的画射线AH、BG,还是如图2-5中的平移三角板,都让学生感受到让射线AH、BG继续延展的自然过程,到这里必然会画出如图2-6的Rt△ABE,回到了学生最熟悉解三角形部分.让学生深刻感受到一个确定的元素是如何确定下来的,就是怎么求解的思想.
图3-1
例题分析:本题∠BAC是确定的,AE、EC的长度也是确定的,因此可以绘制如图3-2.因为点F是△ABC的外心,则DE⊥AB于点D,且D是AB中点,所以可以依次确定点D与点B的位置,进而确定AB的长度,绘制出△ABC如图3-3.点E的位置是确定的,求EF长的关键是确定点F的位置,而点F是△ABC的外心,那就必需再绘制△ABC的边AC或BC的垂直平分线,与DE的交点就是点F.因为AC的长度是确定的,所以AC的垂直平分线也是确定的,与DE的交点F也就确定了,则EF必可求.通过重新绘制本题的图形,坚定了学生解决问题的信心,更重要的是让隐藏起来的线FG必然的显现出来,使添加辅助线变的自然而然.
图3-2
图3-3
图3-4
在初中三年的教学中,一种好的思维方式只教学生一次是不够的,需要教师在不同的阶让学生反复经历.“反复经历、深化认识”,既是对学生不同学习阶段的客观要求,也是促进学生积累经验、提升解题能力的必经之路.
通过以上这3道例题,让学生分阶段感受当解题遇到困难时,经历回溯图形的绘制过程,分解或组合条件思考能得到什么,即分析确定的量与确定的关系,将所知与问题相结合,发现隐藏的信息,找寻解题思路.
一个问题有多种解法固然能提高思维的广度,但多个问题归于一种解法更为重要,这不仅减少学生的课业量更是有效提高学生的思维的高度,达到“解一题,会一类,通一片”.
一些经过大量刷题训练的学生确实“见多识广”,但是他们对概念、定理定律和公式法则这些抽象的东西没有深入琢磨和思考,造成抽象思维很难建立起来.特别的,这些学生只是机械的记忆一些解题技巧和方法,却缺失了分析、思考问题的能力.
图4-1
图4-2
图4-3
这些学生通过模仿费马点问题构造旋转或许能解决问题,但其中构造什么、怎样构造、为什么要构造不甚了了,特别是解题时必然会遗漏本题的多种结论.接下来对本题通过回溯图形的绘制过程进行定性分析
图4-4
如图4-5,绘制∠BCD=∠ABP,由 tan∠ABP=tan∠ACB=2,即点A在射线CD上.
图4-5
图4-6
综合点A即在⊙C′上又在射线CD上,可得点A为⊙C′与射线CD的交点.
由图象发现圆与射线有2个交点,说明本题满足条件的AC的长有2个.当然由于学生绘制图象不一定准确,但当出现这种情况下肯定会思考直线与圆的位置关系,察觉本题不能只按题目原图解决问题,而要思考是否有不同解.
如图4-6,当图形绘制完成之后自然形成一个常见的旋转变换的几何模型,那么连接CC′,在△ACC′中,CC′、AC′、∠ACC′都是确定的,这是由于“边边角”的条件,因此可得两个AC的值,这也与所绘制的结果相符合.
图4-7
图4-8
图4-9
解题要“瞻前又顾后”,解题后进行反思.简单的题目就琢磨其蕴含的基本图形,难题就想解决这个问题的方法和策略.把握住思想和方法,提炼出对未来解题有指导作用的信息.
反思“回溯图形绘制进行解题”的方法,发现不但对数学题目本身及解题方法的重新认识,而且在绘制图形的过程中看到本题用到哪些知识、什么方法,这些知识与方法是如何组合在一起的,从中巩固概括出的基础知识、逻辑结构等.同时绘制图形直观展现了确定问题源的条件,支持学生平移、旋转、翻折,让图形更生动、学生的思维更深入,更恣意伸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