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言与文化是如何相互影响的
——基于生活实例的分析

2022-11-01 06:08相启征
文化创新比较研究 2022年25期
关键词:曹操交际影响

相启征

(重庆邮电大学 外国语学院,重庆 400065)

Samovar[1]指出语言与文化相互影响,相互制约,密不可分。如果将语言比喻为自行车的一个车轮,而文化就好比另一个车轮,如图1所示。只有两个车轮共同协作,自行车才可以更好地前进。亦有语言是肉体,文化是血液的比方。离开语言,文化就缺少了存在根基;离开文化,语言就缺少了活力,甚至失去了意义。

图1 语言与文化的关系

1 语言影响文化

根据萨皮尔-沃尔夫假说语言相对论,语言的不同反映出人们思维模式的差异。比如:一位英国老太太第一次听到中国人说 “shui (水)”,而日本人说“mizu(みず)(水)”时,她可能感到非常诧异,甚至奇怪。因为在她的认知里,只有英语里的“water(水)”才是对的。它只是“water”而已,为什么中国人称呼为“shui”,日本人又叫它“mizu”呢[2]? 这个简单的例子说明,一个人的语言限制了一个人的思维。正如维特根斯坦所言:“The limits of my language mean the limits of the world.”。同时,思维属于文化的隐含部分,因此可以说语言限制(影响)了文化。

另外一个例子来自耶鲁大学华裔经济学教授Keith Chen 的研究,Keith Chen 指出语言结构影响了人们的储蓄观念,如图2,以中文和英文为例,在中文里我们可以讲:昨天下雨;今天下雨;明天下雨。这似乎没有什么问题。但是在英语中,我们不能说:Yesterday it rains;Today it rains;Tomorrow it rains。这是因为中文里对于过去、现在和未来没有非常明确的划分,因此中文在时间标志词上没有严格的要求。而英语中,表示过去必须使用过去式,表示未来必须使用未来标志词 “will”“be going to”“be doing(进行时表将来)”等。这似乎说明英国人对于过去、现在和未来有着明确的划分。似乎未来和现在不一样,似乎很遥远。再加上英国属于不确定性规避低的文化社会,人们对于未来的不确定性持有很高的容忍度。因此这就导致了英国人不急于对未来做打算,体现在储蓄观念上,就是不倾向于储蓄而是消费。而中文里没有严格规定时间标志词在表达中的正确与否,因此没有明确的时间划分表示现在和未来有多么不一样,这似乎意味着未来并非遥远,因此也就导致了人们倾向于储蓄的观念。Keith Chen 将中文这类没有明显标志词的语言归为“futureless languages”,而像英文这样具有明显标志词的语言归为“futured languages”,并通过大量的统计研究发现,在其他语言中也存在类似的现象。这个例子很好地说明了语言结构对于思维模式的影响,即根据思维是文化的一部分的观点,语言影响了文化。

图2 语言结构与储蓄率(储蓄观念)的关系

2 文化影响和丰富语言

2.1 文化对颜色词汇的影响

红色在中国文化中大多象征着 “喜庆”“吉祥”“开心”等积极含义。因此体现在语言中就有:红灯笼、红蜡烛、红包、红色春联、红色结婚礼服等;而在英文中红色则多与消极含义相关,代表着“血腥”“残忍”“灾难”“危险”等。从王寅[3]体认语言学视角分析,这是基于人类对于现实的认知加工的结果,中国人看到的是红色鲜艳、色彩斑斓的一面;而西方人则关注到红色与血液颜色相似的一面,都属于人类对于现实的不同认知体验而产生的认知加工的结果。

2.2 文化对表达方式的影响

2.2.1 文化对“情感表达方式”的影响

中国文化相对于西方文化更为含蓄和传统,因此在表达方式上就反映出“直接”和“间接”的差异。比如中国孩子在母亲节表达祝福的方式可能是 “妈妈,今天是母亲节,祝您节日快乐,天凉了多加点衣服,做点好吃的,照顾好自己,别老是和我老爸争吵,你们开心就好,好了,下次再打给你们”。而以英美为代表的西方学生可能会这样表达“妈妈,今天是母亲节,节日快乐,您是世界上最好的妈妈,我永远爱您”。从以上表达可以看出,中国学生在措辞上更为含蓄和间接,而西方学生表达情感则更加直接。笔者曾经在课堂教学中,在不同班级设置过此类问题,并分别提问10 名学生给出答案。从现场学生们的回答,可以发现,有些班级学生的答案具有比较明显的间接、含蓄的倾向,而有些班级则出现了选用直接表达方式的答案多于间接表达的答案。对于这种情况笔者给学生的点评是:第一,样本数量不够大(可能原因之一);第二,文化是动态的[4](文化特点之一),年轻人相较于父母、祖父母一代,表达上更加直接;第三,课堂上学生提供的答案有可能是为了完成任务而组织的答案,并非现实情况的反映。

2.2.2 文化对“见面问候方式”的影响

再比如中国人见面打招呼可以是“你吃了吗? ”“你要去哪里?”。而这类话题在西方文化中往往被认为涉及个人隐私,但在中国文化里,这更多表达的是对于别人的关心和热情。这并不意味着中国人不注重隐私,只是相对西方文化而言,我们的隐私意识没有西方的那么强。当然,随着时代的发展与进步,中西文化相互影响与交融,中国年轻一代更加注重隐私。这个句子表达同样说明了隐私意识(文化)不同对于语言表达的影响。而中国人这种见面问候的方式,首先,源于中国自古是一个农业大国,吃饱穿暖是很重要的问题,这在马斯洛的需求层次理论中可以得到很好的解释,其次,中国75%以上的人口居住在乡镇或者农村[5],人们生活在一个村落或社区,同时中国人有着强烈的大家族观念,因此人们对于彼此的生活和周遭的一切非常熟悉,也非常关心,所以中文中也会有比如“远亲不如近邻”的说法。这样就很好理解为什么中文会有“你要去哪里?”“你吃了吗? ”的表达,这表现了中国人对于彼此事务的熟悉和关切。

2.2.3 文化对“赞美方式”的影响

中国文化的含蓄和谦逊表现在人们在接受别人感谢和赞美时,往往会采用这样的表达:“没有帮上什么忙,全靠您个人的努力”“哪里,哪里,我们班上比我优秀的人多多了(其实内心真实的想法可能是:嗯,我就是最优秀的那一个)”。因此可以看到:含蓄、谦逊的传统文化对于语言表达的影响非常大。而西方文化中,在得到别人的赞美或者表扬时,一般是大方接受别人的称赞,然后礼貌地表达感谢。因此在交际过程,尤其是跨文化背景下的交际中,如果不能准确理解对方的文化或者表达习惯,就容易闹出笑话或者引起误会。下面是一则案例。

一位年轻的中国女士,到美国朋友家做客,女主人看到中国女士的着装打扮,毫不吝啬地赞美一番:“这件连衣裙太漂亮了,就连颜色都这么鲜艳”。中国女士表现得很谦逊甚至有些不好意思,虽然内心非常欣喜。于是回应道:“没有啦,这只是我买过的最普通不过的一件连衣裙了(似乎在说这是我花了50元钱在朝天门服装批发市场淘来的,你竟然觉得它很美)。”

在上述案例中,这位年轻的中国女士的话传达的信息与她的本意可能大相径庭。她本想表达中国式的谦逊,而她的回答可能被解读为美国朋友不知道什么是真正好的衣服。否则,一件普通的裙子怎么会让她如此兴奋呢?言下之意是,这位美国朋友的衣着品位值得怀疑。所以成功的交际,既需要语法的准确,更需要语用的得当。否则由于语用引起的错误或者误解,要比语法错误造成的交际失败更大[6]。

2.2.4 文化对“特定表达”的影响和解释

笔者在国际职场文化课上,引用过这么一个例子:刚好班上有位来自伊朗的留学生,于是邀请他做了这么一道测试题:

HSK 考试题(有改动):单选题

小王:小李最近打扮得好漂亮啊!

小赵:是啊,买了好多名牌服装?

(开门声)

小王:真是“说曹操,曹操到”。

问:谁进来了?

A.小王 B.小赵 C.曹操 D.小李

这名学生的汉语水平还可以,笔者问他这些文字大概都看得懂吧,他说看得懂,“小李”“小赵”和“小王”都认识,但是曹操不认识。笔者说:“不认识也没关系,我跟他也不熟悉,你先做题就好。”结果不出意料,他选了“C”。然后笔者就跟他讲了下面这个典故:汉献帝在李傕与郭汜火拼时曾一度脱离险境,然而李郭二人合兵一处后继续追拿汉献帝,有人献计推荐曹操,说他平剿青州黄巾军有功,可以救驾,然而信使未出时联军已杀到,眼看走投无路之际,夏侯惇奉曹操之命率军“保驾”成功,后将李郭联军击溃,曹操被加封官爵。故有“说曹操,曹操到”之说。这样一来他就恍然大悟,刚才自己闹了个笑话。然后笔者用英文中的两个表达跟他继续讲解 “Speak of the angel and he appears(救驾成功)”“Speak of the devil and he appears(挟天子以令诸侯)”,他就很好地理解并掌握了这个习语“说曹操,曹操到”。因此学习一门语言,如果忽略目的语文化,是很难学好和学会这门语言的。

再比如打喷嚏的时候,如果是在西方国家,可能旁边会有人说:“愿上帝保佑你! ” 而在中国,则可能说:“谁想你了?”这种习俗由来已久,两千多年前《诗经》中已有“寤言不寐,愿言则嚏”的诗句,意思是:长夜醒着难入睡,想他不住打喷嚏。而西方则有看到别人打喷嚏时,说“God bless you”的说法。这一表达源于西欧中世纪黑死病泛滥时期,出自罗马教皇格雷戈里之口。(当时打喷嚏被认为是得瘟疫的征兆。)由此可见,语言源于生活。

2.2.5 文化对“称谓”的影响

中文中对于父母的称谓有很多,诸如爹娘、爷娘、父母、爸妈等,但是在川渝地区会有这样的表达:妈、老汉儿。这个表达把“妈”放在了前面,想象一下川渝地区女性的地位,就不难理解这个表达了。人们对待女性的态度和社会中女性的地位,体现在了语言表达之中,这就是文化的力量,语言源于生活,文化影响和丰富着语言,也即是文化对于语言影响的典型例证。

3 结语

语言与文化相互影响,不可分割。语言作为文化的载体,记录和传播着文化。而文化作为语言的内容,影响、丰富甚至塑造着语言。学习者在学习和交际过程中,既要注重语言知识点的学习和积累,也要充分了解目的语的文化和风土人情。不仅要将语言和文化看作一个整体,做到通过语言现象学习文化的内容,也要学会从文化视角分析语言现象,理解语言表达。只有这样,学习者和交际者才能更好地学习和掌握一门语言,更有效地进行跨文化交际。也才能够更好地传播中国文化,讲好中国故事。同时对于外来文化做到汲取精华、求同存异、和而不同,海纳百川有容乃大。

猜你喜欢
曹操交际影响
心动杀人
心动杀人
情景交际
美食网红如何影响我们吃什么
交际羊
两块磁的交际
山鸡舞镜
这是一份不受影响的骨子里直白的表达书
交际中,踢好“临门一脚”
《卑鄙的圣人:曹操》——一代牛人的炼成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