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江苏海事职业技术学院 马婷
“三全育人”是指全员、全过程、全方位育人,涵盖育人主体、育人资源、育人载体、育人方向等各个方面。实施三全育人的目的,是为了提高人才培养质量,牢固树立“立德树人”的根本宗旨。进入21世纪,中国的高等教育发展迅速,尤其是职业教育的发展势头锐不可当,职业教育是培养技术技能人才、促进就业创业创新、推动中国制造和服务上水平的重要基础。因此,提高职业院校的人才培养质量对促进国家和区域经济的发展,有着非常重要的作用。在“三全育人”背景下,如何提升职业院校的育人成效,值得大家认真思索。
全员育人从育人主体的角度对育人工作提出了要求。狭义上说,要求职业院校内的全体教职员工,包含全体教师、行政、教辅、后勤等岗位的员工,以及学校内社会化单位的员工,都应该参与到全员育人工作中来。广义上说,还应包括学生家长及近亲属、顶岗实习或就业单位内的工作人员、与学生有直接或者间接接触的社会人士等,都应该是育人的主体。育人主体通常依靠自身的思想、语言、行为以及处事风格影响着学生、感染着学生,进而改变着学生,在“润物细无声”中实现育人功效。
(一)家庭因素。父母是孩子的首任老师,父母的一言一行都会深深影响着孩子的成长。家庭关系的融洽度、父母的价值观以及育儿方式都会直接决定孩子的品性、性格、心态、人际关系等方方面面。北大才子吴谢宇弑母案,让国人深深震惊的同时,也深切体会到父母持续对孩子进行思想品德、心理健康的教育与引导是多么重要。大学阶段,家长要时常与孩子们保持联系,关心他们在学校的学习、生活,在他们遇到困难、面临选择的时候,给出自己建设性的意见。用社会上负面的事件对孩子进行警示教育,警惕孩子的交友圈,关注孩子的朋友圈。因势利导、与孩子交心,进入孩子的内心世界,成为无话不谈的朋友,亲子关系更像是朋友关系。家长们用自身积极、乐观、向上的力量于无形中培育孩子养成正确的“三观”。
(二)学校因素。教师作为校园里的育人主体,不仅要教好书,更要育好人,承担着重要的育人职责。韩愈在《师说》一文中把老师定义为“传道授业解惑者也”,“传道”是指老师在教授知识的同时传递着自身的价值品格,通过言传身教让学生感受自己的人格魅力,进而用这种力量影响学生的成长。“授业”是指知识传授,也是考验教师业务能力与素质的重要体现。知识的储备量、授课的方式方法、语言的表达、讲课节奏的控制、与学生的互动能力等等都体现了老师的教学能力,知识育人是育人方式里很重要的一种类型。“解惑”是指学生在主动学习时如有疑惑,老师要及时解答。这是调动学生主动学习、积极探索的一种很重要的形式。解惑的目的是要培养学生养成自主学习的意识和塑造独立的人格。教师不能仅仅是知识的“搬运工”,而要做学生的“大先生”,在学识、品性、修养等方面争做学生的楷模,不仅教会学生丰富的文化知识,更教会学生如何做人。学校内,除了专任教师外,还有一支育人的主力军,就是与学生接触最多的辅导员和班主任。学生从进入校园的那天起,在学业、生活、交友、求职、个人成长等方面遇到困难时,都会找辅导员或者班主任寻求帮助。辅导员、班主任与学生接触的,都是学生最关心的、与学生自身利益最密切的事,在这些问题的处理上,辅导员、班主任的处理方式、处理结果对学生有很大的影响。尤其是在评奖、评优、入党、选班干部的问题上,如果辅导员、班主任处理不得当,会极大影响育人成效,让学生对公平性产生怀疑,在学习、工作的积极性上受挫,对辅导员、班主任的认同感降低。为避免出现被动局面,辅导员、班主任应公平、公正、公开地对待学生事务,充分利用每次与学生接触的机会,无论线上线下,无论大事小事,都应努力引导学生塑造高尚的品德,培养学生积极向上、健康乐观的良好心态。即便是在学生遇到挫折的时候,也要通过循循善诱的方式为学生加油鼓劲,重塑积极心态。学校内教辅、行政、工勤、后勤岗位的员工,也包括社会化单位的工作人员,他们与学生也有接触联系,他们的言语、举止、态度会对学生产生直接或间接的影响,这些岗位的育人要素不能轻视。在这一方面,我们要学习香港大学袁苏妹的精神,她数十年如一日无怨无悔服务好一届又一届的学生,虽然她只是一名普通的食堂厨师、宿舍管理员、后勤清洁工,但她以敬业、奉献、友爱、真诚的品格赢得了上至校长、下至学生的一致敬重,被授予香港大学荣誉院士,是“香港大学之宝”。虽然她文化程度不高,但是她这种视学生为家人的育人精神值得我们好好学习。
(三)社会因素。当前,互联网已成为大学生生活的必备品,他们每天都能从互联网上获得海量的信息,这些信息对大学生价值观的养成有较强的导向作用。如果大学生每天在网上看到的是一些血腥、暴力的负面消息,他的心态必定会扭曲;如果同学们时不时在网上看到同龄人自杀的报道,当他自己遭遇挫折的时候,他第一个想到的解决方式有可能与之相关。因此,互联网里的海量信息对学生的导向作用,不可小觑。2021年网上热议的一篇博士论文的致谢,让不少人看完热泪盈眶,收获了满满的感动和无穷的力量。我们在感叹中国科学院黄国平博士不幸遭遇的同时,也被他“把书念下去,然后走出去,不枉活一世”这样执着的精神所鼓舞,让千千万万的青年学子感受到了知识的力量,坚定了许许多多贫困学子刻苦求学的意志,因为知识能够改变命运,这就是网络带给我们的育人正能量。高职院校因其特有属性,同学们会有半年以上的时间在企业顶岗实习,在此期间,学生能够接触许多企业文化,体会到企业里独有的育人力量。企业里技术技能突出的能工巧匠们,能让同学们感受到工匠精神;企业里兢兢业业、坚守工作岗位的工人师傅们,能让同学们感受到劳模精神;每日朝九晚五的工作,也是对同学们劳动精神的锤炼。半年多的顶岗实习经历,除了给同学们提供了学以致用的工作机会外,更是让许多同学深刻领会了老板与老师的区别、同事与同学的不同。企业的精神、企业的文化以及企业的管理制度,都对学生的思想建设产生了较大的影响。
对全过程育人的理解,狭义的看法,是指学生从入学注册报到至毕业领证离校这一全过程。广义的角度,应当是指人的个体从出生到死亡的全过程,大学只是其中短暂的一个阶段。全过程育人,体现在育人时间上的持续性和育人资源上的协同性。
(一)贯穿教育教学全过程。大学校园里,课堂是培育人的“主战场”,思想政治教育要体现在每一节课上。课程思政,是在每门课程的日常教学中加入思想政治教育的元素,涵盖所有的学科体系。课程思政,不是简单的说理教育,不能生搬硬套、不能流于形式,教师应充分挖掘每门学科、每本教材内蕴藏的思政育人点,在知识传授和能力培养的同时融入价值观的引导,让学生不仅学会知识,更要明白“知识的学习是为了什么”“我能为社会和国家做些什么”,达到显性教育和隐性教育相统一的目的。职业院校的全过程育人,应当贯穿教育教学全过程,从入学教育、课程教育、顶岗实习教育到毕业教育,以爱党、爱国为主线,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法治教育、心理健康教育、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劳动教育等方式来培育同学们的政治认同、家国情怀、法治意识、道德修养和文化素养,用职业理想坚定同学们的职业归属感。
(二)统揽学生成长成才全过程。学生的成长成才有其特定的规律性,既不能揠苗助长、操之过急,也不能“一刀切”,要因人而异、因时而异、因事而异,必须遵循学生的成长规律,根据大学生不同阶段的身心发展特点,有的放矢地开展教育和引导。对于一年级新生,要以目标引领为主题,引导新生树立学习目标,明确发展方向,培养良好的学习与生活习惯;对于二年级的学生,要以能力提升为重点,通过各类课程学习和课外文化、实践活动、学科竞赛,提高综合素质与能力;对于毕业年级学生,则要以报效祖国、反哺母校和回馈社会为主题,引导同学们正确处理个人理想追求与祖国利益和人民需要之间的关系。不同阶段教育引导各有侧重、有机衔接,形成一个整体,贯穿学生成长成才全过程。学生在成长成才过程中的思想教育,是一个长期的过程,不能一蹴而就,不是一次、两次的谈心谈话就能完成的,作为育人工作者,可以用“浸泡式”思想政治教育方式陪伴学生成长成才,充分抓住学生成长过程中的每一个环节、每一个节点、每一件小事,循循善诱、孜孜不倦地引导学生,不仅要“系好人生的第一粒扣子”,更要走好人生的每一步,让学生在成长成才道路上的每一步都走稳走好。
《高校思想政治工作质量提升工程实施纲要》里明确提出要充分发挥课程、科研、实践、文化、网络、心理、管理、服务、资助、组织等方面工作的育人功能,构建“十大”育人体系,这一体系涵盖学生个人成长的方方面面,能够实现全方位育人。
(一)课程育人。职业院校要着力提升教师队伍业务能力和综合素质,充分发挥教师“德高为师、身正为范”的榜样作用。从思政课程到课程思政,通过各门学科中思想政治教育元素与专业知识点的有机融合,实现思想政治教育与知识体系教育的有机统一。通过课堂教学这一育人“主渠道”,使思政课程与课程思政同频共振、同向同行。
(二)科研育人。从2018年至今,美国政府在芯片问题上对中国持续打压,给全体中国青年学子上了一堂生动的思想政治教育课,也深刻地警醒着我们,只有国家科技实力强、经济实力足,才不怕被别人打压。对大学生来说,要不断培养创新意识、提高创新能力,锤炼严谨求实、敢想敢拼的科研作风,以“两弹一星”精神为指引,努力建设科技大国、科技强国。
(三)实践育人。大学校园里许许多多的实践活动,构成了丰富的“育人第二课堂”。通过鼓励同学们积极参加寒暑假社会实践活动、青年志愿者活动、社会调查和考察活动、公益劳动和环境保护活动、课外科技活动和课外创业活动、勤工俭学活动等,一方面能将思想政治教育融合于实践活动中、进一步坚定理想信念;另一方面,同学们在实践活动中能够增长才干、开阔眼界,能够理论联系实际、做到学以致用。
(四)文化育人。职业院校要牢牢掌握意识形态的主动权,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革命文化、社会主义先进文化教育广大青年,滋养学生心灵。用富含底蕴的校园文化、专业文化培育大学精神。用工匠精神、劳模精神教育青年学子扎根一线、埋头苦干实干。职业院校要以丰富多彩的文化资源,孕育有扎实学识、有奋斗精神的时代新人。
(五)网络育人。网络是大学生不可或缺的必需品,职业院校要高度重视网络育人的强大力量,加强网络管理、网络传播、网络引导、网络评论等方面的建设,以大学生喜爱的主流网络媒体为平台,制造更多的网络精品,扩大正面网络产品供给,发挥网络育人的独特功效。
(六)心理育人。加强对青年学生的人文关怀和心理疏导,将心理健康教育融入学生日常教育管理和实践活动各方面,提高心理咨询师的配比,加大大学生心理健康指导中心建设的投入,着力培育理性、平和、积极、阳光的健康心态,促进同学们心理健康素质、思想道德素质与科学文化素质协调发展。
(七)管理育人。以管理见成效,彰显现代大学办学治校精神,提升学校管理体系和管理能力现代化水平。整合校园内各部门的管理育人职能,汇聚各方资源参与育人过程、提升育人成效,培养大学生讲规矩、守纪律、知敬畏、有底线。
(八)服务育人。以生为本,立足学生成长成才的各方面需求,提升服务水平和质量。充分梳理各岗位所承载的育人功能,将育人元素融入渗透服务工作全过程。发扬爱生如子精神,想学生所想、急学生所急,立足学生需要,强化育人意识,提高育人本领,改善育人环境,增强学生的幸福感和满足感。
(九)资助育人。加强对家庭经济困难学生的帮扶工作,以国家资助、学校资助和个人自助相联系的形式,将“扶贫”援助与“扶志”教育紧密结合,实现无偿资助与有偿资助、显性资助与隐性资助的有机融合,建立完善的资助育人体系,培养受助学生锻造自强不息、诚实守信、知恩感恩、反哺社会的良好品质,通过物质帮助和精神激励助力青年学子成长成才。
(十)组织育人。加强党组织和群团组织建设,创新育人载体和形式,发挥党组织和群团组织的育人功能,以师生党员的模范带头作用,号召广大青年学子“听党话、跟党走”。以迎接建党100周年“党史学习”教育为载体,充分发挥大学生的主观性和能动性,积极参与到学校发展、班风学风建设中,不断提高人才培养质量。
教育是一项伟大的工程,能够触及人的灵魂;教育是一项综合性的事业,涉及个人成长的方方面面;教育需要整合全社会的资源,协同配合才能彰显成果。社会的进步、经济的发展,对人的综合素质的提升也提出了更高的要求。爱因斯坦曾说:“用专业知识教育人是不够的,通过专业教育,他可以成为一个有用的机器,但是不能成为一个和谐发展的人。”对教育来说,仅仅传授知识是远远不够的,铸就人的精神比灌输知识更重要。我们要动员学校、家庭以及全社会的育人力量,整合各方育人资源,关注大学生教育教学全过程和个人成长成才全过程,以课上课下相连接、线上线下相补充、校内校外相贯通的育人体系共同提升大学生的育人成效,促使职业院校培养更多高素质技术技能人才、能工巧匠和大国工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