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中共福建省委办公厅 马朝翰
新冠肺炎疫情是国际关注的突发公共卫生事件。从世界范围来看,疫情防控形势依然严峻,仍存在大量不确定性,一些西方国家在生物医疗领域实力雄厚,却一直难以摆脱疫情阴霾。对比而言,我国及时采取“外防输入、内防反弹”策略,取得了重大战略成果,已进入常态化防控阶段,呈点状散发并时有聚集性暴发的特点,处于本土病例“动态清零”,疫情总体可控可管。实践说明,除医疗手段、医疗方式之外,国家体制、动员方式、治理体系也是决定性因素。
由于新冠病毒仍在不断演变,出现“阿尔法”“德尔塔”和“奥密克戎”等多种变异毒株,造成多地出现本土病例反弹。从我国部分省份散发的本土病例情况分析,在疫情防控常态化阶段,疫情的源头往往是由于隔离酒店、居家监测、外来人员、工作环境等管理环节出现真空薄弱地带导致的。常态化阶段疫情防控目标应为最大限度早发现、早治疗、早处置,坚决防止出现疫情社区持续传播,即尽量防感染,坚决防反弹。基层应对常态化阶段的防控机制措施应持续巩固健全。
基层党建与疫情防控,看似存在矛盾,但在统筹兼顾、协调推进的具体实践中,存在高度的平衡点。基层党组织是党全部工作和战斗力的基础,是基层疫情防控的最先一公里,能够充分发挥党统揽全局、协调各方的作用,广泛联系社会基层组织和人民群众,将党的政治优势、组织优势转化为基层疫情防控治理优势。面对新形势新要求,要推进党建与业务同谋划、同部署、同推进、同考核,持续做好抓基层、打基础工作,推进基层党建与疫情防控相融相促相提升,构建横向到底、纵向到边的基层疫情防线,坚决打赢疫情防控的总体战、阻击战。
(一)发挥党建引领作用的重要方式。新冠肺炎疫情能在短时间内取得决定性胜利,一个关键原因就是坚持党的领导和党建引领。习近平总书记高度重视基层党建工作,指出要把基层党组织建设成为宣传党的主张、贯彻党的决定、领导基层治理、团结动员群众、推动改革发展的坚强战斗堡垒。党中央对基层党建进行了系统部署,例如,2017年全国城市基层党建工作座谈会以来,各地普遍推进“以街道社区党组织为核心,有机联结单位、行业及各领域党组织,实现组织共建、资源共享、机制衔接、功能优化的系统建设和整体建设”。由于基层党组织经过长期发展,形成上下贯通、执行有利的组织体系,疫情防控工作才能迅速动员部署,动作坚强有力。实践证明,基层党建强,基层治理就强,应对各类突发事件的能力就越强。作为一项长期艰巨的任务,将常态化疫情防控融入基层党的建设,以更好地运用基层党组织的组织优势、组织功能、组织力量,最大限度提升整体联动效应,凝聚起疫情防控的强大合力。
(二)完善基层治理体系的实践要求。国家“十四五”规划和2035年远景目标纲要提出,“十四五”时期“常住人口城镇化率提高到65%”。随着城市化进程的不断加快,各种资源、人口日益向城市集聚,高速的发展给基层治理带来考验。疫情发生后,一些地区暴露出短板和不足,包括部分城市医疗资源紧张、复工复产缓慢、组织覆盖不全等;有的农村党组织软弱涣散、制度执行偏软,产生防疫漏洞。在常态化阶段,基层是疫情防控的指挥调度中枢、社区是实施落实主体,承担了大量工作。然而,部分地区繁重的工作导致社区工作人员“在社区不入户”、让社区这条“腿”疲于奔命,村(居)委会工作职责被“行政化”、自治职责被“边缘化”等问题。要将疫情防控措施与城市治理相协调、城市规划转型相匹配,把防控力量向基层下沉,融入基层政权管理,形成完善的基层治理体系。通过稳定有序的基层治理,进一步激发基层自身活力,形成对疫情的免疫能力,实现疫情防控和经济社会同步稳定发展,推进基层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
(三)落实常态化疫情防控的有效举措。疫情防控是一项专业性很强的工作,主要分为医疗救治、信息告知、交通卫生检疫、人员排查和人群聚集限制、应急物资保障等等。从执行层面划分,医疗救治和检疫工作主要以各级卫生健康部门为主,其他工作则较多由基层各主体承担实施。由于基层集政治、行政、社会等功能于一体,在没有出现本土病例时,往往是疫情防控政策的最终执行层。因此,基层防疫落实方式与基层党组织的组织体系、人员班子、职责使命等存在高度重合。例如,街道(乡村)主要负责人员统筹、物资调配、评估风险、隔离点管理等行政性工作,社区主要开展疫情排查、收集数据、物资供应等群众性工作。由基层党组织统筹安排,将疫情防控融于职责、进入日常,从制度机制上形成常态化举措,推动各项政策举措落实、落细、落到位,将基层建设成疫情防控的坚强战斗堡垒。
(一)加强基层党组织政治建设。坚持党的领导是战胜疫情的根本政治保证,要全面落实新时代党的总要求,以党的政治建设为统领,全方位推进疫情防控工作。基层党组织要认真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新冠肺炎疫情防控工作重要指示批示精神,提高政治站位,不断提升政治判断力、政治领悟力、政治执行力,切实把思想和行动统一到党中央决策部署上来。充分发挥战斗堡垒作用,严格落实“四早”要求,坚持“快”字当头,克服麻痹思想和松劲心态,坚决果断、科学精准消灭疫情,以实际行动和工作成效不断增强“四个意识”、坚定“四个自信”、做到“两个维护”。加强疫情防控的舆论发声,强化意识形态阵地,牢牢掌握新闻舆论的领导权、管理权、话语权,增强疫情信息发布的权威性时效性,及时回应社会关切和舆论关注,确保各类信息及时有效传播,各项政策措施迅速传达贯彻。
(二)建立“平战结合”组织体系。围绕“党建引领、平战结合、预防为主、前移关口”的指导思想,构建常态化疫情防控和应急处置转换的“平战结合”机制。建立指挥体系,加强对防疫工作的统一领导,由各级基层党组织牵头,结合基层治理实际,建立统一指挥、统一协调、统一调度的疫情防控指挥部,形成统一决策、分工负责、运行有序的治理网络。健全组织架构,推动市—县 (区)—乡镇(街道)—社区四级党组织整体联动、形成合力,重点对两新组织、无物业小区等组织薄弱环节进行条块划分,确保组织上下贯通、左右覆盖。完善转化机制,发挥基层党组织桥梁纽带作用,明确战时工作职能和转化流程,整合医疗资源和社会力量,积极联动各地区各部门,调配各类医疗救助,将疫情防控要求转换为广泛参与的集体行动,形成随时能战的强大动员能力。
(三)党员干部编入“预备队伍”。疫情爆发阶段,各级党委广泛动员党员干部下沉一线服务,以普通工作人员身份冲在疫情防控最基层、复工复产最前线,为控制疫情蔓延、保障社会基本运转、解决群众“急难愁盼”问题发挥先锋模范作用。由于队伍下沉属于阶段性工作,在常态化防控阶段,基层党组织仍然面临人员编制紧缺、动员能力较弱等困难。预备役是国家储备后备兵员的重要制度,也是战时快速动员的重要措施,可参考借鉴预备役部队建设思路,建立具有地域特色的防疫预备队伍,让基层疫情防控力量得到进一步巩固和强化。防疫预备队伍仍然由基层党委领导、基层部门为骨干,队伍以党员干部为主体,可以从上级部门统筹配备,或从社区党员、流动党员中选取并固定。平时主要组织党员干部定期开展防控演训、考核考评、要事会商、政策宣传等,一旦发生本土疫情,根据上级党组织通知直接转为基层防疫队伍,让党员干部在责任区内守土有责、守土担责、守土尽责。
(一)推动乡镇(街道)扩权赋能。在疫情初期,不少基层单位既要抗击疫情,又要忙于各种报表或检查,往往按下葫芦浮起瓢,三头六臂也转不过来。从表面上看,问题是由于治理资源不足导致的,更深层次暴露的则是乡镇(街道)缺乏相应权力能力,无法充分调动区域资源,难以做到源头治理、综合施策。基层是有机体、生命体,而不是传声筒、木偶人,要以乡镇(街道)为基层治理轴心,通过扩权赋能,健全完善基层组织体系、制度体系和工作机制,让基层具备“独立战斗连队”的水平。树立全周期防控思想,抓好事先防范、事中控制、事后总结的全流程闭环管理模式,针对每一个实施环节,都精准赋予相应资源权力,让基层不用过于依赖或等待行政指令,成为能够自发防控疫情的“免疫细胞”。例如,对于入境人员,做到从受控转运、核酸监测、隔离观察到居家健康监测全流程无缝管理,避免各自为战、产生漏洞。
(二)将疫情防控融入中心工作。推动各级党委把疫情防控工作作为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重要讲话精神的重要内容,动员广大党员干部认真学习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特别是对疫情相关的论述做到原原本本学、全面系统学、联系实际学。统筹疫情防控和经济社会发展,扎实做好“六稳”工作,全面落实 “六保”任务,在全方位推进高质量发展、全面实施乡村振兴等中心工作中持续融入巩固防疫措施。着重在抗疫一线考察识别干部,在关键时刻看政治立场、素质能力、工作作风,围绕村(社区)“两委”换届等工作,注重使用承担疫情防控任务较重或常态化防控落实较好的干部,关心关爱在一线参与救治的医护人员,树立正确选人用人导向。
(三)加强党群服务中心建设。党群服务中心是覆盖广泛、集约高效的基层服务终点站。疫情防控制度最终会影响到企业生产、合同履行、群众生活等,党群服务中心要通过主动服务、精细服务、综合服务,大力开展防疫宣传、政策减免、事项审批等,有效推动企业复工复产,保障群众就业创业,最大程度降低疫情防控的间接影响。部署推进“数字党建”,运用科技手段开发健康码、核酸预约、行程登记等新产品、新应用,为群众提供各类科技便民服务,让数据多跑腿、群众少跑腿,大力推广线上党建活动,为党员群众提供知识课堂、防疫服务、专业培训等。
(一)建立风险协同应对机制。疫情防控事关全局,也事关每一个组织和个人,推动多元主体合作治理,有利于扩大社会面参与,形成人人有责、人人尽责的社会治理共同体。充分调动多元主体,整合区域内群团组织、企业公司、小区居民等各方力量,给予主体足够参与空间,科学调配各种资源,共同处置基层疫情风险。科学设置职责规范,依据疫情防控岗位需要,将明确需要开展的人员排查、隔离人员服务、消毒清理、信息报送等具体防疫措施,细化转化成可操作、易执行、能检查的流程规范。鼓励多元主体承接具体服务项目或对岗入座,定期派卫生干部下沉到社区,规范指导基层防疫,进一步提高科学化专业化水平。
(二)完善社区志愿者队伍。在抗疫过程中,志愿者们积极响应党的号召,投身一线战场,展现志愿者良好形象,赢得了党和人民高度赞誉。在常态化防控阶段,仍有大量基础防疫工作,需要依靠各级文明办、共青团等团体发挥组织功能,打造适应多种需求的社区志愿者队伍。结合在职党员回社区报道、党员双向任职等制度,有规划、分专业做好志愿者储备,定期组织开展采购食品、环境消毒等志愿活动。发挥社区能人作用,为社区防疫提供专业技术,因地制宜充当“心理咨询师”“政策宣传员”等,主动为社区提供各类服务,倡导健康文明生活方式,让防控既有力度又有温度。
(三)建立预警监测群众防线。在基层疫情防控中,首要任务是快速识别病毒的传播源头和路径、密切接触人群,为尽快阻断疫情争取时间。目前,大数据快速排查筛选疑似人员的技术手段较为成熟,但由于数据是基于手机移动网络确定的位置信息,仍存在定位不够准确、算法不够科学等情况。社区是防疫“最后一米”,具有熟人社会特点,要提高社区防疫监测能力,坚持“人、物、环境”同监测,形成基层社区预警信息源。调动楼栋长、居委会、小区物业等社区主体,制定防疫预案和常态化管理标准,运用电话调查、摸排走访等社会交往方式进行调查判断,发挥零售药店、基层门诊“哨点”作用,进一步提高疫情预警的灵敏度和准确度,建立起群防群治、联防联控的预警防线。
综上所述,在常态化疫情防控阶段,基层防控网的健全完善,主要由党委领导、政府负责、多元主体参与三个维度构成。开展疫情防控的组织结构、覆盖范围、方式手段与基层党建相互融合、相互促进。因此,持续推进疫情防控规范化精准化的过程,也是基层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不断提升,共建共治共享的社会治理格局不断形成的过程。
新冠肺炎疫情是对国家治理的重大考验,要强化党建引领保障基层治理,始终不渝坚持人民立场、维护人民根本利益,在城市乡镇现代化进程中,将疫情防控融入城市治理各个过程环节,提升基层应对疫情防控的能力水平,切实把党中央决策部署落到实处,切实增强广大人民群众的幸福感、安全感、获得感,以实实在在的防控成果形成中国特色,巩固中国优势,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积聚磅礴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