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彦博,王遥飞,丁凌云
(武汉现代物流研究院有限公司,湖北 武汉 430015)
物流枢纽经济是一种利用物流枢纽的集聚扩散功能,吸引各种生产要素集聚以发展本地产业,并赢得多种经济辐射的经济模式,是物流业与其他相关行业相互交叉渗透融合而形成的一种复合型经济。2021年,国家发展改革委印发《国家物流枢纽网络建设实施方案(2021-2025年)》,明确提出到2025年,建设20个左右特色鲜明的国家物流枢纽经济示范区,为枢纽支撑和带动经济发展积累成功经验。
武汉市是港口型、陆港型、空港型、生产服务型、商贸服务型等“五型”国家物流枢纽承载城市,具备串联东西、辐射南北的通道网络条件,具备建设国家物流枢纽经济示范区的优越条件。武汉市高度重视物流枢纽经济发展,武汉市第十四次党代会提出,要用好“两个市场”“两种资源”,紧扣“综合枢纽”和“要素集聚”,把交通区位优势转化为国内国际双循环枢纽链接优势。但武汉市物流枢纽经济发展水平与重庆、成都、西安、郑州等中西部同类城市相比,还存在一定差距,与武汉市的战略地位、枢纽地位、经济地位不相匹配。因此有必要对武汉市物流枢纽经济发展的基础进行深入分析,找准问题症结,理清挑战与机遇,针对性提出推动武汉市建设国家物流枢纽经济示范区的发展路径。
(1)战略区位优势突出。武汉是长江经济带与“一带一路”的战略交汇点,是中部崛起和高质量发展的战略支点,是全国为数不多的集铁、水、公、空等多种交通方式于一体的国际性综合交通枢纽城市,地处国家综合立体交通网两大主轴交汇处,是国家级门户机场枢纽、国家高铁网络中心、长江中游航运中心、国际物流中心,交通基础设施骨架网络基本稳定,综合交通立体网络初步形成,是全国仅有的3个“五型”国家物流枢纽承载城市之一。武汉市交通条件优越,区位优势突出,已成为中部地区最具活力的经济发展优势区域之一。
(2)物流体系基本形成。武汉市基本形成“一港六园八中心”的物流设施体系布局,在市域形成空间分布广泛、形式多样的物流空间体系,有力支撑了全市及华中区域物流系统的高效运行。国际国内大通道初见雏形,2020年沿江班列、“天天班”快速货运班列开行超过1 200列;中欧班列(武汉)“五线并行”,辐射欧亚大陆34个国家、76个城市;全球性江海直达运输网络持续完善,中西部最佳出海口地位稳固;航空“客货双枢纽”加快布局,国际及地区航线覆盖亚欧美澳非五个大洲。
(3)枢纽地位不断夯实。依托长江黄金水道,武汉是中国内河最大港口之一和长江中部出海口,全市港口吞吐量突破1 亿t,稳居长江内河第一大集装箱港;作为中国四大铁路枢纽之一,铁路货运“天天班”和沿江班列拓展加密,铁路货运量突破8 000万t。航空跻身全国最高等级机场行列,货邮吞吐量达到24万t。“六环二十四射多联”高快速路网加速形成,全市实现社会货运量67 555万t、货物周转量3 897亿t·km,较“十二五”末期分别增长40.2%和32.0%,货运规模位列全国第五。武汉市位居中国区域物流格局“五极钻石结构”中心,全国城市物流竞争力排名第六位,在全国物流枢纽发展格局中具有重要地位。
(4)世界级制造业集群加速形成。“十三五”期间,武汉市经济高质量发展特征日益显现,产业结构进一步优化,“光芯屏端网”新一代信息技术、汽车制造和服务、大健康和生物技术等重点产业集群加速发展,国家存储器基地、国家航天产业基地、国家新能源和智能网联汽车基地、国家网络安全人才与创新基地、国家大健康产业基地等五大国家级产业基地建设全面推进,集成电路、新型显示器件、下一代信息网络、生物医药四个产业入选国家战略性新兴产业集群,高新技术产业增加值占地区生产总值比重超过四分之一。
(5)营商环境持续优化。“十三五”期间,湖北省、武汉市聚焦物流业发展重点领域,持续加大规划引导、政策支持,在加快枢纽建设、推动通道拓展、鼓励行业创新、减轻企业负担等方面发挥了积极作用,为全省物流业以及武汉物流枢纽的建设发展创造了良好的环境。2020年武汉市还出台一系列举措,聚焦难点痛点,补齐短板弱项,全面提升政务服务能力和效率。2021年湖北省委省政府、武汉市委市政府多次针对中欧班列(武汉)发展情况组织调研,研究制定支持政策,为进一步推动武汉物流枢纽建设发展创造条件。
与重庆、成都、西安、郑州等内陆重要枢纽城市横向比较,武汉市主要存在以下问题:
(1)物流枢纽建设不成熟。陆港、空港型枢纽均处于建设阶段,开发管理、口岸仓储、企业综合服务能力存在短板,江南片区缺乏就近对外通道,仓储资源不足,呈“江北强、江南弱”特征,市内各物流枢纽项目之间、本市与其他物流节点城市之间联动不够。
(2)国际物流通道发展不充分。航运直达航线密度还不够,航空全货机航线网络尚不完善,中欧班列(武汉)通道作用未充分发挥,面向东盟的南向通道尚未打开。近年来,武汉与重庆等地国际通道差距逐渐拉大,郑州、长沙等城市加快物流枢纽建设,一些领域已超过武汉,对武汉建设国家物流中心的战略目标形成了极大挑战。
(3)多式联运发展不健全。集疏运体系尚不健全,铁路专用线建设滞缓,江南片区多式联运走廊尚未形成,多式联运配套物流园区建设滞后。2020年武汉市港口集装箱吞吐量达到196.3 万ETU,但实现铁水联运的仅有3.8万ETU,占比不足2%。
(4)港产城发展不协调。临港产业发展不足,与周边产业园区融合联动不强,重要物流枢纽大多没有建立管委会或平台公司统筹协调管理,物流枢纽与产业没有形成相互促进的共生发展态势。
我国经济已进入高质量发展新阶段,双循环新发展格局、“一带一路”、中部崛起、长江经济带发展等国家重大战略叠加为内陆枢纽城市物流业发展提供了新机遇,人工智能、大数据、5G等技术的创新应用也为现代物流业转型升级提供了新动能。复杂多变的国际经贸环境对国际物流发展提出了新要求,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与资源环境约束,对物流业转型发展提出了新挑战。
在优势与劣势并存的现状下,在机遇与挑战共生的形势下,建设武汉国家物流枢纽,打造物流枢纽经济示范区,能够促进物流枢纽高质量发展,吸引要素集聚,带动产业提升,促进产业和城市融合发展,培育城市经济发展新动能,探索城市发展新模式,从而实现经济转型升级和可持续发展。
空间布局上,加快形成以四大门户枢纽为核心、武汉城市圈多节点联动的物流设施网络布局。按照港产城一体化思路,强化水铁空立体门户枢纽,支撑和带动产业发展,打造具有国际竞争力的阳逻国际港、吴家山国际陆港、天河国际空港、花湖国际空港四大物流枢纽港。统筹配置武汉城市圈物流资源,梯次发展,构建一体化交通物流网络,深化武鄂黄黄、汉孝、武咸、武仙四条城市发展轴线上物流节点的区域联动。补足产业服务短板,完善物流园区(节点)设施,强化对武汉南部地区物流空间的基础保障,形成车谷、光谷、武汉南部三大物流集群。
通道布局上,构建内联外通的双循环大通道。武汉市依托优越的综合交通基础条件,逐步构建了水铁公空并举、辐射国际国内的物流网络。内联即以国家物流大通道为载体,密切与周边物流枢纽的支线联系,投射都市圈、城市群物流支线网络,强化末端配送衔接,推动干支配网络的衔接畅通;强化物流基础设施互联互通和信息共享,加强多式联运。外通即畅通中部陆海、国际航空两大通道,构建衔接日韩、联通欧洲、连接东盟、通达全球的东西南北“四向十通道”陆海国际通道和“35+15+30”国际航线网络格局。
以物流枢纽为核心,聚集有大量车、仓、人、货、场等物流要素资源,武汉市物流产业基础在中部乃至全国都具有相对比较优势,但随着产业物流需求升级,物流功能整合不足、组织效率不高等问题日益显现,物流要素供给水平亟待提升,路径主要包括:优化利用空间资源,推动核心物流功能的集聚发展;统筹利用物流资源,鼓励枢纽周边物流企业扩展自身业务规模,提升物流组织化水平和运行效率;加强与枢纽组织衔接,鼓励枢纽周边企业利用先进物流组织模式,强化区域物流成本与服务优势,为产业发展营造良好的基础环境。
依托功能强大的物流枢纽,实现通道和枢纽有机结合,为产业发展营造集聚辐射能力强、成本低的物流服务环境。结合产业基础与产业导向,吸引并引导武汉市相关产业集中布局和发展,培育增量产业,做大存量产业。引进培育跨境电商产业,打造中部跨境电商示范基地;发展进口汽车、肉类、冰鲜水产品等进口产品加工贸易产业,打造特色进口商品贸易中心;培育形成规模化的增量新兴产业集群,实现产业结构的优化提升;推动绿色食品加工、机械机电等制造业提档升级,做大先进制造业发展规模。同时发挥枢纽集聚产业发展要素的优势,依托物流枢纽辐射周边的通道网络体系,加强物流枢纽与武汉城市圈其他城市产业对接,推动枢纽功能与要素向外辐射,带动通道沿线地区和城市的相关产业发展,共同打造完整的产业体系,带动城市圈的产业转型升级。
依托物流枢纽,深化物流业与制造业、商贸业、特色农业创新融合发展,形成物流与产业互促联动发展格局,助力产业畅通供应链、提升价值链、延伸产业链。深化物流业与跨境电商深度融合,围绕跨境电商产业发展,推动物流业全面融入跨境电商供应链,积极为跨境电商企业提供一体化物流组织、展示销售、供应链金融等集成服务;深化物流业与口岸贸易深度融合,围绕口岸贸易产业发展,积极开展各类特色班列,提供高水平通道服务,依托国内班列拓展口岸贸易分销辐射网络,协助贸易企业做大市场范围,做大贸易规模;深化物流业与战略性新兴产业深度融合。积极为战略性新兴企业量身定做供应链一体化服务等物流解决方案;深化物流业与先进制造业深度融合。推动物流业积极服务食品加工、机械机电制造、汽车零部件制造等先进制造业转型升级,通过优化物流组织服务、强化信息对接,满足先进制造业对降本增效、智能化改造等多方面的需求。同时依托国际物流网络,推动食品加工、机械机电制造、汽车零部件等产业积极对接国际市场,参与国际分工。
依托武汉物流枢纽,深化武汉与“一带一路”、长江经济带沿线国家与地区的协同发展。推动国际产能合作,鼓励国内企业通过枢纽通道在国外重要枢纽节点城市,通过收购、合资、合作等方式,建设物流基地、分拨集散中心及海外仓、投资产业园区等,推动与世界500强企业、知名跨国公司、重要侨商台商等开展国际产能和装备制造合作,扩大国内企业与班列沿线国家的产能合作、贸易往来。加快对接长江经济带城市群,省内依托“宜荆荆恩”以先进制造业为重点和“襄十随神”以战略性新兴产业为特色的高质量发展经济带,省外依托长江经济带上下游城市群,强化区域之间的产业分工协作,全面调动长江经济带和湖北省各地市县特色优势资源,推动区域经济协调发展。
目前我国枢纽经济正由初级阶段向高级阶段进化,由实体交通枢纽向虚体组织枢纽转化,从集聚人流和物流向集聚资金流、信息流、技术流延伸,从辐射城市群向涵盖全球扩展。建设武汉国家物流枢纽经济示范区,发展枢纽经济,可为武汉制造、商贸等支柱产业以及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提供高质量的服务,并吸引更多产业布局武汉,同时产业体系的高质量发展又会为武汉物流枢纽建设提供发展与创新的动力,形成枢纽与产业相互融合、相互促进的发展格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