杨莉
(兰州市城关区人民医院,甘肃 兰州 730000)
高血压多发生在中老年人群,属于一种典型的慢性疾病,诱发因素与患者生活方式、饮食结构、身体素质、家族遗传史存在密切相关性,若干预不及时,可导致患者长时间处于高血压状态,不仅可形成心力衰竭、冠心病等心血管疾病,还可累及周围脏器功能损伤,对患者生命安全造成一定威胁性[1]。由于此类疾病属于长期慢性疾病,需终身服药,因此在选择药物期间,需注意药物的安全性和有效性[2]。通过分析往期报道,可发现氨氯地平联合依那普利治疗可获取满意疗效,利于平稳控制血压水平,改善当前动脉管壁顺应性,减轻血管内膜的增生和动脉粥样斑块进展,减少胶原的积累,降低血钠浓度,减少血容量,从而延长药效作用时间,有效控制、改善血压[3]。而本文在面对老年高血压患者时,运用不同药物治疗,如下文报道。
将100例老年高血压患者作为本次临床研究的试验对象,所有患者均为本院于2017年4月22日至2018年4月22日内收治,随机分为观察组与对照组,每组各50例患者。两组患者分别进行氨氯地平治疗、氨氯地平联合依那普利治疗。
观察组男性28例、女 性22例;平均年龄(68.79±5.84)岁,平均病程(10.13±2.39)年;13 例为2级高血压、37例为1级高血压。对照组男性29例、女性21 例;平均年龄(68.55±5.29)岁,平均病程(10.45±2.41)年;12例为2级高血压、38例为1级高血压。两组基础资料对比,不具备统计学意义(P>0.05),可进行组间对比。
纳入标准:(1)患者各项资料齐全,且年龄≥60岁;(2)患者均无本次试验药物过敏现象;(3)患者近期内均未使用抗血压等药物;(4)患者均签署书面知情同意书;(5)患者经血压计评估,收缩压≥120 mmHg,舒张压≥70 mmHg。
排除标准:(1)排除电解质紊乱患者;(2)排除肝肾功能障碍患者;(3)排除继发性高血压患者;(3)排除存在抵触情绪患者;(5)排除合并免疫系统疾病、血液性疾病患者。
对照组采用氨氯地平(国药准字H20068325,重庆科瑞制药集团有限生产公司)对本组老年高血压患者进行口服治疗,1次/d,5 mg/次。
观察组采用氨氯地平联合依那普利的治疗方法对本组患者进行干预,氨氯地平治疗方式与对照组相同,依那普利(国药准字H32026568,江苏制药股份有限公司生产)口服治疗,1次/d,5 mg/次。
两组均连续治疗3个月。
对比两组收缩压、舒张压、脉压(治疗后1个月、治疗后3个月)、总有效率(总有效率=显效率+有效率)、不良反应发生率、生活质量评分。
显效[4]为患者舒张压水平恢复正常或下降≥20 mmHg,收缩压恢复正常或下降≥20 mmHg;有效:舒张压下降未达10 mmHg,收缩压下降<30 mmHg;无效为患者比原血压水平无差异性。
生活质量评分采用生活质量综合评估问卷(GQOL-74),从心理功能、角色功能、社会功能以及躯体功能四个维度出发,对患者进行评估。每项总分100分,评分越高代表患者生活质量越好。
选择SPSS 21.0软件统计学处理,收缩压、舒张压、脉压属于t检验,用(±s)表示,总有效率、不良反应发生率属于χ2检验,用[n(%)]表示,当对比值存在统计差异,用P<0.05代替。
观察组治疗前血压水平无差异性(P>0.05),而观察组治疗后收缩压、舒张压低于对照组(P<0.05),如表1所示。
表1 两组患者血压值变化情况对比(±s,mmHg)
表1 两组患者血压值变化情况对比(±s,mmHg)
组别 例数舒张压收缩压治疗前 治疗后 治疗前 治疗后观察组 50 92.45±5.94 76.32±4.18 172.39±9.68 132.17±8.52对照组 50 92.37±5.27 82.69±5.47 172.54±9.31 146.52±6.11 t值 0.6325 11.6398 0.5213 24.8568 P值 >0.05 <0.05 >0.05 <0.05
观察组治疗后1个月、治疗后3个月脉压低于对照组(P<0.05),如表2所示。
表2 两组患者各时间段脉压变化对比(±s,mmHg)
表2 两组患者各时间段脉压变化对比(±s,mmHg)
组别 例数 治疗前 治疗后1个月 治疗后3个月观察组 50 76.89±6.95 65.74±5.31 51.22±4.28对照组 50 76.52±6.17 71.18±4.29 59.46±4.19 t值 0.6845 18.3541 11.1715 P值 >0.05 <0.05 <0.05
观察组总有效率高于对照组(P<0.05),如表3所示。
表3 两组患者总有效率对比[n(%)]
观察组胃肠道反应、头晕、乏力率低于对照组(P<0.05),如表4所示。
表4 两组患者不良反应对比[n(%)]
治疗后患者生活质量评分高于对照组(P<0.05),如表5所示。
表5 两组患者生活质量评分对比(±s,分)
表5 两组患者生活质量评分对比(±s,分)
组别 例数 心理功能 角色功能 社会功能 躯体功能观察组 50 83.25±3.12 80.58±1.59 75.89±2.32 82.98±2.36对照组 50 73.14±3.13 70.29±1.69 64.37±2.51 70.49±2.97 t值 16.1759 31.3573 23.8324 23.2814 P值 <0.05 <0.05 <0.05 <0.05
高血压常发生在老年人群,早期可因为动脉壁伸展性下降,导致钙含量、胶原、弹性蛋白、脂质含量增加,促使血管内膜和中层变厚,从而降低收缩期射血时大动脉扩张性,引起大动脉弹性减退和舒张压减低,增大脉压[5],若干预不及时,可导致机体长时间处于高血压状态,从而对患者生命安全造成威胁性。但由于本次收集的患者均为老年人群,对药物耐受性较差,且脏器功能受损程度较大,为了改善预后,降低血压水平值,还需合理选择一项药物治疗[6]。也有部分学者表示,高血压疾病在不断进展后,可能还会造成动脉粥样硬化,从而使得大动脉的顺应性较低,动脉的弹性不断下降,致使血管壁纤维增生,血压不断升高。因此,在经过临床诊断确诊后,需要及时进行有效的药物控制,稳定患者的血压,控制患者的病情。
氨氯地平属于钙通道拮抗剂,在体内药效持续时间高达35 h,能够降低周围血管阻力,扩张血管,促使血管壁细胞内游离钙浓度降低,抑制跨膜钙内流,达到满意降压效果,但长时间单方面治疗整体效果不佳[7]。依那普利属于血管紧张素转换酶抑制剂,具有不良反应少、作用平稳、持续时间长、起效快等特点,能够减轻AngⅡ对血管的收缩和刺激醛固酮合成,促使局部微循环,降低AngⅡ浓度,有效改善当前胰岛素抵抗,降低尿蛋白[8]。
相关临床资料显示,氨氯地平联合依那普利治疗能够起到相辅相成的作用,充分发挥阻滞血管平滑肌细胞钙通道的效果,从而在一定程度上有效抑制患者高血压的晨峰血压。另外,氨氯地平还具有一定的高度血管选择性,生物利用度较高,能够扩张患者的血管,还能够有效避免血药浓度的快速变化,进一步降低患者的不良反应发生几率,改善患者的心肌供养情况,对患者的病情稳定能够取得一定的应用效果。依那普利能够减少患者血管内的紧张素,还能够在一定范围内抑制激肽酶,从而有效减少激肽酶的降解情况,改善患者的胰岛素抵抗状态,对患者的胰岛素敏感性能够起到相应的提升效果,还可有效增加肾血流量,改善患者的肾功能,保护患者的肾功能障碍情况,减少血压波动,对患者的血压数据控制能够起到良好的效果,还可缓解患者的临床症状,促进患者的心肌舒张情况,效果显著。因此,氨氯地平联合依那普利治疗属于一种较佳的治疗方式,值得临床应用推广。
分析本次结果,观察组舒张压、收缩压、脉压、不良反应发生率低于对照组(P<0.05),总有效率高于对照组(P<0.05)。由此说明,氨氯地平联合依那普利具有安全性高、耐药性强、药效维持时间长、降压效果明显等优势,进一步提高生物利用度,减少血管紧张素Ⅱ水平,降低血管紧张素,延长药效持续时间,达到明显降压效果[9-10],用于高血压患者中,还可阻碍血管壁重塑,抑制平滑肌细胞增生,促使血管扩张,降低交感神经兴奋性,逆转左室肥厚,进一步稳定、改善血压水平值[11-12]。
总而言之,氨氯地平联合依那普利治疗能够稳定血压水平值,促使外周血管阻力下降,进入人体后,可快速发挥药效,用于老年高血压患者中效果显著,利于降低血压水平,保护重要脏器功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