于志刚
(大庆市中医医院,黑龙江 大庆 163311)
三叉神经是混合神经,为第5对脑神经,也是面部最粗大神经,分为三支,主要负责将脸部感觉传递至大脑,属于分管面部疼痛觉和温度觉的一种神经,而三叉神经痛俗称“脸痛”,是一种慢性疼痛性疾病[1-2]。流行病学调查研究显示,三叉神经痛多发于28~89岁群体,且女性患病率显著高于男性,以人体头面部三叉神经分布区域内闪电样、烧灼样、难以忍受的剧烈性疼痛为主要临床症状,分析发病原因多为神经髓鞘脱离,导致原来的神经束抑制作用减弱或消失,增加三叉神经背核反向反复激发,最终引起疼痛。此外,长期处于负面情绪中,肝郁气滞以及郁久化火形成后,会逐渐上扰脑窍,导致疼痛发生,给患者带去诸多痛苦[3]。由此可知,需积极治疗。纵观临床对三叉神经痛患者治疗方式中,多是进行西医治疗。其中,卡马西平使用频率较高,能有效抑制三叉神经脊束-丘脑病理性的多元神经反射,继而发挥减轻患者疼痛功效。但随着临床对使用卡马西平治疗三叉神经痛患者深入研究发现,虽其能快速减轻患者痛苦,但一经停药后,患者症状会反复发作,甚至加重,即“治标不治本”,无疑增添患者痛苦。故而,探索较为有效治疗方案意义重大。近年来,随着我国中医治病技术在国际地位提高与不断改进与创新,越来越多三叉神经痛患者乐于接受中医治病技术治疗,以期达到“治标治本”效果。此次研究,即对本院部分三叉神经痛患者在西医治疗基础上加以我国特有治病技术柴胡疏肝散合穴位埋线治疗,现报道如下。
选取时间段为2018年7月至2020年11月,本院收治的三叉神经痛患者128例,按照随机数字表法,分成对照组(n=64例)和实验组(n=64例)。对照组,男29例、女35例;年龄37~69岁,平均年龄(53.76±3.87)岁;病程2~8年,平均病程(5.06±0.67)年;疼痛程度:轻度20例、中度20例、重度24例。实验组,男22例、女42例;年龄36~69岁,平均年龄(52.56±4.13)岁;病程2~9年,平均病程(5.59±0.01)年;疼痛程度:轻度21例、中度22例、重度21例。两组基本资料无显著差异(P>0.05),具有可比性。本研究经本院伦理委员会批准。
入选标准:均为三叉神经痛患者;均表现出不同程度三叉神经分布区域内短暂反复发作剧痛;患者知情研究,签署同意书;临床资料完善;对此次研究所用药物或治疗方法无过敏史者;依从性良好者。
排除标准:精神疾病者;妊娠或哺乳女性者;有出血倾向患者;凝血功能异常者;合并肝肾等脏器疾病功能障碍者;合并传染性疾病者。
对照组西医常规治疗。选取卡马西平(北京诺华制药有限公司,国药准字H11022279,规格200 mg×30片)口服,起始剂量为100 mg/次,2 次/d,第2 d后每隔一日增加0.1~0.2 g,直至疼痛缓解,维持量每日0.4~0.8 g,分次服用,最高量每日不超过1.2 g。同时予以复合维生素B片(广东台城制药股份有限公司,国药准字H44022999,规格1000片)口服,3片/次,3次/d,持续治疗4周。
实验组于对照组基础上予以柴胡疏肝散合穴位埋线治疗。柴胡疏肝散主要成分为柴胡、白芍、怀牛膝、生地黄各15 g,桔梗、当归、枳壳、川芎各12 g,红花9 g,炙甘草6 g。在此基础上对患者进行加减治疗,针对便秘者于主方中加以麦冬12 g、火麻仁9 g,针对纳差者,加以炒麦芽、炒神曲各12 g,针对患病时间较长患者加以全蝎12 g、蜈蚣1条。针对疼痛较为显著者,加以醋延胡索、炒川楝子各15 g。诸多药材组成一副药,进行煎煮。煎煮前,将药材先置入适当冷水中浸泡20~30 min,遂用武火熬煮,待其煮沸后转为文火,煎煮15~20 min,每副药方共煎煮2次,将两次药液混合均匀,分早晚服用,1副/d,针对有胃部疾病患者,可先予以适当食物摄入后再饮入药液,1个月为一疗程。
同时服药期间配合穴位埋线治疗。将患者带入专业埋线室,使用一次性无菌注射针头与自制针芯、可吸收外科缝线(医用羊肠线B40号),依据患者病情,指导患者取适宜体位,选取双侧胃俞穴、双侧大肠俞穴、双侧肾俞穴、双侧阳陵泉穴、下三里穴与健侧三里穴,蝶腭神经节,对器械与穴位常规消毒后,应用消毒镊子将B40号羊肠线裁剪为0.5~1.0 cm长度的小段,将针芯套入经改善的一次性无菌注射针头前端中,退出一部分针芯,使用镊子将经裁剪的羊肠线送入注射针头内。并告知患者,该方法实施后,数小时穴位埋线局部会出现胀痛为正常现象,无需过于忧虑,症状可自行消失,一周治疗1次,持续治疗1个月。
观察两组疗效。显效:疼痛消失,视觉模拟量表(VAS)评分、中医证候积分较治疗前降低70%以上。有效:疼痛改善,VAS评分、中医证候积分较治疗前降低50%以上。无效:病情未见改善。
观察两组治疗前后VAS评分。采取VAS评分,对患者疼痛情况进行综合评估,满分为10分。0分,无痛;1~3 分,轻微疼痛;4~6 分,中度疼痛;7~10 分,重度疼痛。
观察两组中医证候积分。对患者主要症状进行综合评估,如面颊剧痛发作次数、疼痛固定不移、怕风、遇风热刺激症状加重、疼痛发作时是否面红耳赤、烦躁易怒、咽干口苦、喜欢冷饮、大便秘结等,各项为2分,计算总分,分值高低与症状严重程度成正比。
观察两组不良反应发生情况,计算不良反应发生率。生活质量量表(SF-36):评估患者治疗前后的生活质量,包括情感、心理、社会功能及生理职能,单个项目按照0~25分评估标准,评分越高提示生活质量越高。
应用软件SPSS 22.0分析数据。计量资料用(±s)表示,采用t检验;计数资料用[n(%)]表示,采用χ2对比。以P<0.05为差异显著。
较之对照组(93.75%),实验组(81.25%)治疗有效率更高(P<0.05),见表1。
表1 两组患者疗效比较[n(%)]
治疗前,两组VAS评分组间比较无显著差异(P>0.05);治疗后,较之对照组,实验组VAS评分更低(P<0.05),见表2。
表2 两组患者治疗前后VAS评分比较(±s,分)
表2 两组患者治疗前后VAS评分比较(±s,分)
注:与同组治疗前相比,*P <0.05
组别 例数 治疗前 治疗后实验组 64 7.06±0.65 2.12±0.05*对照组 64 7.08±0.63 4.87±0.73*t值 0.177 30.067 P值 0.430 0.000
治疗前,两组患者中医证候积分组间比较差异不显著(P>0.05);治疗后,较之对照组,实验组中医证候积分更低(P<0.05),见表3。
表3 两组患者中医证候积分比较(±s,分)
表3 两组患者中医证候积分比较(±s,分)
注:与同组治疗前相比,*P <0.05
组别 例数 治疗前 治疗后实验组 64 21.15±2.08 9.06±0.23*对照组 64 21.16±2.06 11.63±1.09*t值 0.027 18.456 P值 0.489 0.000
对照组不良反应发生率为6.25%、实验组为10.94%,两组患者不良反应发生率差异明显(P<0.05),见表4。
表4 两组患者不良反应发生率比较[n(%)]
治疗前,两组患者生活质量评分相比差异不大(P>0.05);治疗后,实验组评分较高(P<0.05),见表5。
表5 两组患者生活质量对比(±s,分)
表5 两组患者生活质量对比(±s,分)
组别情感心理社会功能生理职能治疗前 治疗后 治疗前 治疗后 治疗前 治疗后 治疗前 治疗后实验组(n=64) 15.12±1.24 18.12±1.24 16.24±1.20 19.24±1.24 15.47±1.24 18.56±1.24 16.34±1.12 18.75±1.24对照组(n=64) 15.13±1.21 20.15±2.14 16.25±1.19 21.25±2.63 15.45±1.21 20.56±2.47 16.33±1.13 21.36±3.14 t值 0.046 6.566 0.047 5.530 0.092 5.789 0.050 6.185 P值 0.963 0.000 0.962 0.000 0.927 0.000 0.960 0.000
中医认为,三叉神经痛为面痛病,主要特点为面部眉棱骨、颌骨、颧骨、舌体剧烈疼痛,鉴于临床西医治疗该类患者时,疾病多反复发作,为改善西医治病不足之处,增强治疗效果,多辅以我国特有中医治病技术干预[4-5]。
纵观我国中医学在三叉神经痛方面研究现状发现,取得相应成就。诸多研究证实,通过中医外治技术中的特殊针法,对与疾病息息相关穴位刺激,能显著减轻患者疼痛,增强治疗效果。此次研究,即对本院实验组应用穴位埋线法治疗,其是指将可吸收的蛋白线放置于与三叉神经痛密切相关的穴位处,通过对其进行良性刺激,达到疏经通络、调畅气血功效,正好对症中医病机,即风寒侵袭面部阳明、太阳经脉导致的寒性吸收,凝滞筋脉、气血痹阻病机,发挥持久止痛作用,其治病机制主要为对神经系统与体液进行调节,通过提高患者机体免疫力,增加局部血床,改善血液循环,加大血流量,调节血管通透性,加速各种代谢产物排出,达到减轻机体炎症,减轻局部疼痛目的[6-7]。
而值得注意的是,三叉神经痛病理发生过程与机体存在的炎性因子密切相关,即在发病过程中,会促使神经递质与炎性因子释放,提升中枢神经敏感性,而穴位埋线法治疗恰能减轻机体炎症,故而治疗效果较好[8-10]。而此次研究选取的胃俞穴、大肠俞穴、肾俞穴、阳陵泉穴与三里穴,皆有疏风降火、滋阴清热、散寒化痰等作用,对其进行刺激,则能增强治疗效果,改善患者疼痛症状,在此基础上加以蝶腭神经节干预,能调节紊乱的交感神经与副交感神经,使阴阳趋于平衡,增强镇痛效果。此外,通过刺激该位点,对耳聋耳鸣、面肌痉挛、面神经麻痹等多种多样症状亦有良效,且该治疗方法简便易行,对患者创伤较小,患者更乐于接受,治疗依从性有所提高,进一步保障治疗效果。
在此基础上配合中医内服药物治疗,能达到内外兼治疗效。此次研究,即对实验组应用为柴胡疏肝散治疗,该药物主方为柴胡、白芍、怀牛膝、生地黄、桔梗、当归、枳壳、川芎、红花、炙甘草组成,能发挥清泄肝火、疏通止痛功效。其中,柴胡能疏肝解郁、解表退热。现代药理学认为,其还能具有镇痛、镇静功效,有效改善患者疼痛症状[11-12]。白芍能柔肝止痛、养血调经,现代药理学研究表明有抗菌消炎作用,显著减轻三叉神经痛患者机体炎症,改善患者临床症状。怀牛膝能补肝肾、强筋骨,现代药理学研究表明其富含的牛膝多糖能增强机体体液免疫功能,促使三叉神经痛患者尽快转归。生地黄现代药理学研究表明,其能抗真菌、强心、止血,提升造血细胞功能,加速血液循环,减轻患者局部疼痛。桔梗能排脓、抗炎、提升机体免疫力。川芎能活血行气、祛风止痛,减轻患者疼痛。红花能活血通经、散淤止痛。炙甘草调和药性,诸多药材合用能增强活血祛瘀、散寒祛风利气功效。同时,在主方基础上,对患者进行辩证治疗,以期达到对症治疗、快速缓解患者临床症状功效。针对便秘者加以麦冬,能养阴生津,润肺清心,对津伤口渴,心烦失眠,内热消渴,肠燥便秘者效果显著,辅以润肠通便的火麻仁,显著改善患者便秘症状。针对纳差者,加以炒麦芽、超神曲达到疏肝理气功效,避免患者负面情绪加重三叉神经疼症状。针对患病时间长的患者,加以全蝎、蜈蚣能达到息风镇痉、攻毒散结功效,改善患者面部痉挛症状。针对疼痛较为显著者,加以具有镇痛杀菌消毒作用的延胡索与川楝子,能显著减轻患者疼痛,降低患者机体不适。
研究结果显示,辅以柴胡疏肝散合穴位埋线治疗的实验组治疗有效率更高,治疗后VAS评分更低、中医证候积分更低、生活质量评分更高,差异均存在统计学意义(P<0.05)。由此可表明,对三叉神经痛患者进行柴胡疏肝散合穴位埋线治疗能显著减轻患者疼痛,改善患者临床症状,增强治疗效果。由此可知,在西医常规治疗基础上加以柴胡疏肝散合穴位埋线治疗在保障治疗效果前提下,安全性亦较高。
综上所述,对三叉神经痛患者在西医常规治疗基础上加以柴胡疏肝散合穴位埋线治疗,能显著减轻患者疼痛,改善患者临床症状,增强治疗效果,且安全性较高,能给予患者较好治疗体验,患者认可度较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