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数学素养的小学数学拓展课程实施探讨

2022-10-31 04:52:28李海鹰
数学学习与研究 2022年25期
关键词:分配律魔方正方形

◎李海鹰

(甘肃省武威市古浪县海子滩中心小学,甘肃 武威 733100)

作为一个综合性学科,数学注重全面考查学生的综合能力针对新课改对小学数学学科的要求与标准,对于核心素养而言,无论在哪一个阶段都必须注重同教学融合因应试教育模式的干扰,小学数学教学效果不尽如人意,被动学习打击了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对此,基于数学核心素养改革与拓展小学数学课程,可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端正学生的学习态度,使学生切身体会到数学知识的独特魅力

一、小学数学拓展课程的内涵

对于小学数学拓展课程而言,其根本点在于在有限的数学课程中进一步拓展与延伸学生的探究学习与应用,激发学生的数学思维,强化其数学核心素养该课程的教学出发点在于以原有教学基础为前提,进一步巩固与延伸数学知识,提高学生的数学学习能力,借助独具个性的资源调动学生的探究欲望,强化学生的数学思维能力数学拓展课程有助于全面整合数学知识,形成主题模块,引导学生整体认识与系统思考,全面把握知识结构,进一步提高数学学习能力另外,小学数学拓展课程应巧妙地渗透数学文化,注重同课本知识衔接与拓展,在各种趣味性实践活动中强化学生的应用意识总之,小学数学拓展课程具有挑战性、文化性、趣味性、丰富性等一系列典型特征,可有力激发学生的探究欲望,促使学生轻松、愉悦地学习课程知识,且切身感受课程的独特魅力

二、小学数学拓展课程的核心素养指向

三、小学数学拓展课程教学现状

现阶段,小学数学教学依然以应试教育为主要思想,虽然越来越多的教师认识到了拓展课程的独特价值,然而在教学改革与实践中依然存在各种不足,使得教学效果不尽如人意

(一)课程拓展范围不足,不足以开拓学生学习视野

小学数学拓展课程要求教师立足于教学内容,积极延伸,融入更多的内容然而,现阶段一些教师为了能够提高学生成绩,一味地注重学生对教学内容的掌握情况,教学理念比较保守与僵化,课前准备不充分,难以充分拓展课程内容同时,教师的教学思维同学生的实际情况差异较大,教师没有从学生的角度出发分析问题,因此,拓展课程的内容不符合学生的实际情况,学生难以理解拓展内容

(二)在拓展教学中缺乏针对性

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与知识学习能力存在差异,因此,在小学数学课程教学中,有的学生可轻松理解知识,有的学生则较难理解知识,从而导致学生学习状况不均衡的情况而小学数学拓展课程可积极迎合不同学习能力学生的需求,基于学生的实际情况合理拓展知识,促使每一位学生均能够在所掌握知识的基础上深度理解知识然而,现阶段小学数学拓展课程教学存在“一刀切”的情况,教师根据统一目标开展教学,导致教学效果不尽如人意

(三)在拓展性课堂中,学生缺乏自主思考学习空间

核心素养下,数学教学应注重学生的主体学习地位与自主学习能力在教学活动中,教师应积极引导,促使学生深入探究拓展内容,以此来强化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然而,现阶段一些教师依然采取灌输式教学方式,一点一滴地将知识传授给学生,使学生往往处于被动学习状态,这难以达到自主学习与探索的发展目标,也无法实现最大化的教学效果

四、基于数学素养的小学数学拓展课程实施路径

(一)立足现实生活,让拓展内容有“根”

1从生活中“挖数学”

基于小学生认知水平,小学数学课堂教学应立足于现实生活,以生活问题为切入点,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学生的各项能力,促进学生的智力发展,提高其综合素质所以,小学数学教师应根据课堂教学内容,巧妙地导入日常生活中数学现象,进一步拓展课堂教学例如,在课堂教学中,教师播放《最强大脑》中的魔方比赛规则,要求学生认真观看然后,教师提问:“同学们,视频中反复提到了三阶复原,你们知道是什么意思吗?”有一位学生说:“魔方每一个面都有3×3个正方形”对此,教师将图形画在黑板上接下来,教师继续提问:“二阶魔方的每个面是什么样的呢?”教师将图形画在黑板上,提道:“不管是二阶魔方还是三阶魔方,其每个面都是由小正方形组成的”教师又问道:“这两张图中分别有多少个小正方形?如何计算?”通过观看视频,学生学习兴趣盎然同时,教师将教学重难点聚焦在视频中反复出现的魔方中,又与学生所熟知的比赛相结合,引导学生对魔方的每个面的小正方形的排列规律进行观察与思考,为接下来出示数列奠定基础

2在生活中“用数学”

学以致用是课堂教学的根本出发点教师不仅要求学生掌握所学知识,还要求学生能运用所学知识解决日常生活中所遇到的数学问题这便要求教师注重学生应用意识及能力的培养以小学数学人教版“认识人民币”的教学为例,教师可以把商场购物的情境在课堂上予以还原,给学生提供一定面额的人民币,让学生参与超市购物的挑选、比价、结算、找零等活动环节学生要完成情境设置中的任务就需要运用单位换算、四则运算等知识,如此一来,便实现了理论知识与生活现象的连接,提升了数学教学效果

(二)渗透思想方法,让拓展过程传“神”

图1 图形表示图

(三)关注学生经验,让拓展内容有“魂”

新课标指出:教师教学应以学生已有经验水平与经验为切入点教师应基于新课标,对教材知识结构进行深入研究,再结合学生的认知水平及规律,对教材进行活化处理,进一步强化学生的学习能力同时,教师要对学生经验进行有效关注,多为学生创造经验获取的机会,拓宽渠道,促使学生在学习活动中积极发挥已有经验,并借助经验来促进思维,促使学生获取更丰富、更广阔的经验以乘法分配律教学为例,当学生掌握了乘法分配律的运算方法以后,教师可以提出问题:既然同学们都了解了32×125+68×125=(32+68)×125=100×125=125,若把算式改为32×125+68×125,你们还能用乘法分配律计算吗?引导学生认真观察改变之后的算式学生会产生一些疑惑,其中有一名学生仿佛发现了奥秘,他说:可以移动68和125的小数点,变成68×125,然后就能用乘法分配律进行计算了此时教师乘胜追击:为什么要移动小数点?你是怎么想的?理由是什么?学生回答:小数点移动之后就可以利用乘法分配律进行计算,得到(32+68)×125话音一落,其他学生不约而同向他投去敬佩的目光又例如,在教授“简易方程”一课时,教师可创设问题情境,在课前准备好上课要用的材料,天平与50 g,100 g的砝码在开始上课时,教师向学生展示天平,让学生注意天平接下来会发生的变化教师先在天平的两端分别放上1个100 g的砝码,2个50 g的砝码,接下来,问学生天平是否发生变化,学生均表示没有发生变化,于是教师引导学生思考,应该用怎样的数学方式表示天平两端砝码之间的关系,学生思考之后列出了式子“50 g+50 g=100 g”,教师借此传授给学生等式的概念在结束导入环节后,教师可引导学生将加法交换律、乘法分配律以数学形式表现出来,学生在思考过后列出了式子+=+,(+)×=×+×,之后教师向学生展示长方形图片,通过讲解长方形的面积公式,让学生对简易方程的概念及其表示方式有更深的理解教师通过创设问题性教学情境,使学生加深对乘法分配律的认识,同时有效培养了学生仔细观察和深入思考的良好数学学习习惯,提高了他们解决数学拓展问题的意识和能力,这对拓宽学生数学知识面及思维视野起到了积极的促进作用,使有效性课堂真正发挥价值

(四)发掘数学文化,让拓展课堂入“心”

教师应立足于教学内容,积极渗透有关数学文化,处处彰显数学文化独特的价值,并发挥其强大的育人作用在“正方形的秘密”教学中,教师不仅要重点讲解正方形知识,还应巧妙地融入两种数学思维,促使学生切身体会数学知识的魅力,调动其学习热情,促使拓展课堂能够真正地深入人心,使学生切身体会到数学知识独特的魅力

1“兔子数列”——感受数列之美妙

1,1,2,3,5,8,13,…这一组数列,是典型的斐波那契数列,其以兔子繁殖为例,因此叫作“兔子数列”

2“完美正方形”——感受图形分割之神奇

数学家深入探究是否可将一个大正方形分为很多不同的小正方形若有这样的大正方形,那么这个大正方形便称为完美正方形很长一段时间内,人们都未找到它1978年,荷兰著名数学家杜伊维斯廷利用计算机技术,创造出边长为112的一个21阶的完美正方形,并证实了这是一个阶数最低的完美正方形

五、结 语

综上所述,对于小学数学教学而言,拓展课程是一个重要的思路,是教学设计的主要依据在培育小学生数学核心素养方面,拓展课程成为新路径现阶段,小学数学课堂内容十分丰富,如社会实践、数学实验、数学历史等,其可引导学生深层次研究与分析我国经典益智类游戏素材,使学生真切地感受到数学独特的魅力及在日常生活中的价值,在玩中学得数学知识,延伸数学思维,增强核心素养,这便是拓展课程的根本出发点

猜你喜欢
分配律魔方正方形
发明魔方的人
英语世界(2023年6期)2023-06-30 06:29:32
创意无限翻翻翻
魔方廖
乘法分配律的运用
剪正方形
剪拼正方形
拼正方形
拼正方形
除法中有“分配律”吗
除法也有分配律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