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北京联合大学 马晓萱
移动图书馆作为可以随时随地进行知识获取的平台,拥有丰富的馆藏资源,不仅可以让读者获取知识并完善个人知识结构,还可以让读者随时随地进行知识共享和交流,因此移动图书馆具有知识分享和知识创新的重要功能。在后知识服务时代,移动图书馆作为提供知识和分享交流的平台,满足了用户对阅读及知识的需求,使读者的个人价值得到体现。同时移动图书馆带来的知识赋能可以激活知识主体,促进知识创新。此外,移动图书馆在逐步发展中能够提供更便捷有效的知识、使用户之间的知识分享力度加强、知识创新力度加大。因此,分析用户在移动图书馆中如何更有效地进行知识管理和知识共享、如何进行显性知识和隐性知识的转化从而获得知识创新的问题显得尤为重要。SECI模型清晰地表现了隐性知识和显性知识的相互转化过程,利用SECI模型的相关理论,针对当前我国移动图书馆知识服务的现状进行分析,能帮助移动图书馆健全和完善相关服务机制,为增加移动图书馆知识分享和提升用户使用满意度等方面提供参考。
SECI模型是野中郁次郎和竹内弘高在《创新求胜》中提到的知识创造螺旋模型。该模型将企业知识划分为隐性知识和显性知识两类:隐性知识可理解为个人经验、思维模式和实践诀窍;显性知识则是可文本化表达的知识。野中郁次郎把这种知识分类方法引入企业知识创造理论当中,旨在指出企业在进行创新实践活动的过程中,隐性知识和显性知识之间可以互相作用、互相转化。同理,在移动图书馆中也存在SECI模型的知识转化和知识创新过程。
(一)知识转换的4种模式。SECI模型包括潜移默化、外部明示、汇总组合和内部升华这4种知识转化模式。该模型包括从隐性知识到隐性知识的社会化、从隐性知识到显性知识的外显化、从显性知识到显性知识的组合化、从显性知识到隐性知识的内隐化这4个重要过程。
(二)SECI模型的应用。SECI模式被认为是对组织知识产出机制和转移流程进行的最深刻的研究,它精确地阐述了知识产出高度个人化的隐性信息,通过共享化和系统化升华形成公司每个人的隐性信息的机制,能够对公司的信息管理结果做出合理的判断与改进。由于企业内部的知识转移过程不能简单地一次实现,而是一个连续的循环过程,每一个新的循环都建立在以前的知识转移结果、知识转移回顾和改进过程的基础上,所以SECI模型的应用使得企业内相关知识能够快速、高效地流动。
SECI模型除在企业知识创新实践中使用之外,还广泛应用在人才培养与职业教育技术训练等方面。有学者曾深入研究采用SECI模式进行企业应用型创新培养的优势,结果表明,学习者可以在该模式下了解客观事实、提升认知技能,进行对话互动,从而实现企业知识管理与知识创新,并研究将该模式运用到教育实践中,形成高等学校的培养方案,改善高等学校教学质量。还有学者曾在SECI模型基础上创建了数字知识能力转化活动模型,引导教师在教学设计上重点关注知识转化的4个阶段。此外,针对个人知识管理,SECI模式也在知识收集、知识分类与保存、知识互动与共享、知识更新和创造等过程中起到了积极的作用。
(三)SECI模型在移动图书馆中的应用。在移动图书馆的知识服务过程中也存在着SECI模型,主要表现在显性知识和隐性知识相互转化的4个阶段中。社会化是隐性知识互相交流的过程,在这个阶段移动图书馆的用户可以通过互相观察、线上交流等方式共享隐性知识,从而在个人已有的经验方法基础上实现创新并产生相关的技巧、诀窍等共情认知。外显化是将隐性知识转变为显性知识的过程。在这个阶段,移动图书馆的用户通常利用隐喻、类比等方法创建某些新的想法,从而将社会化阶段中形成的新的隐性知识进行创新,转化为显性知识,如形成概念化认识、新的科技观念理论等。同时,可以将这些新的显性知识反馈给移动图书馆,丰富其馆藏内容。组合化则是将显性知识转变为显性知识的过程,这个阶段的主要内容是移动图书馆用户通过识别馆藏文献的显性知识后,经过提炼整合形成个人的显性认识并进行分类,例如在看完文献后进行文献综述整理,本质上是将不同的显性知识组合化和系统化的步骤。内在化是把显性知识转变为隐性知识的过程,在这个阶段,移动图书馆用户吸纳和消化了馆藏中的显性知识和组合阶段中整理的个人显性知识,从而形成了个人经验、应用体验等隐性知识。通过图1可以清晰地观察到在移动图书馆中蕴含的SECI模型。由此可见通过这4种知识转化模式,在移动图书馆中可以产生知识创造螺旋,同时创造出不同类型的新知识和新方法。
图1 移动图书馆中的SECI模型
(一)用户知识获取和存储服务有待改进。移动图书馆作为存储知识和提供知识的平台,拥有大量的馆藏资源,用户通过检索可以获取需要的知识。虽然不同学科进行知识获取的步骤相似,即获取、理解、拓展、纠错、应用这几个阶段,但不同知识结构的信息存在很大差异,不能用同一种方式去处理,应根据不同知识的内容做出适当的调整,因此移动图书馆提供给用户的知识分类和检索服务非常重要。现今的移动图书馆大多是根据用户的检索行为提供个性化知识获取服务,不仅体现在知识类型上。还体现在知识推荐上,用户在使用移动图书馆进行知识获取时能够便捷地检索各种信息,甚至还可以通过馆际互借功能查询到更加丰富的外部馆藏资源,但在进行用户个人知识存储时,大部分移动图书馆尚未开发出用户可以随时随地记录读书笔记、快速创建个人知识图谱等功能,只能简单存储记录用户已经获取的一些显性知识,并没有提供很好的平台以实现显性知识隐形化的过程,在辅助用户进行知识吸收这方面有所欠缺。
(二)用户知识分享和交流服务不够完善。后知识经济时代是一个信息产业迅速发展、知识快速更新的时代,每个人都拥有一定数量的显性知识和隐性知识。用户通过移动图书馆获取到的显性知识,不仅可以转化为自身的隐性知识,还可以将隐性知识显性化。但区别于线下的实体图书馆,移动图书馆实现知识交流的途径就是通过移动图书馆的留言板、虚拟社区或是好友圈进行分享。诸多学者基于TRA、TPB 或持续使用理论进行过相关研究,发现大部分移动图书馆的知识免费服务中用户分享行为受到环境、动机、行为3方面影响,而知识付费服务下用户分享行为主要受用户积极性和态度影响。但随着移动图书馆馆藏数量的上升,用户在进行模糊检索时可能无法准确搜索到相应的知识,移动图书馆目前的知识分享交流服务缺少为广大用户开放的知识分享空间,如果能够建立一种新型的知识共享空间,帮助并引导用户把自己所掌握的隐性知识转化为显性知识,使知识在此空间内进行共享交流,会使得知识发挥更大价值。
(一)社会化阶段:加强对隐性知识的发现、转化与获取。在社会化阶段中,移动图书馆可以建立更为完善的检索系统或移动图书馆咨询栏目,用户可以根据自己的需求进行高级检索、咨询相关问题。作为知识存储平台的移动图书馆,应当根据用户需求及时更新咨询问题及答案和馆藏信息,充分利用自身方便快捷的优势,提升用户的满意度和忠诚度,实现在移动图书馆中隐性知识的互相转化。大部分隐性知识是由个人经过长时间创造积累的成果,也是创新知识诞生并形成组织核心竞争力的重要源头。所以,加强对隐性知识的发现、转化与获取是移动图书馆实现知识传播与认知创新的关键。移动图书馆应当通过观察外部环境,如进一步了解用户的检索与查阅等行为,分析用户对移动图书馆的使用方法与思维习惯,通过不断实践与积淀形成相对应的隐性知识库。
(二)外在化阶段:促进隐性知识向显性知识的表达与传递。在外在化阶段中,移动图书馆要做到的是把自身拥有的隐性知识通过媒介转化为显性知识并向外进行表达与传递,完善自身的用户交流服务以降低知识生产的成本,让用户之间相互传授检索技能和学习心得,增强信息素养能力,加快隐性知识外显化。移动图书馆可以利用“对话场”促进成员之间的沟通,通过比喻、类比、模型等方式实现隐性知识外部化,如发起一些主题讨论、头脑风暴等活动,使用户可以通过一些交流媒介进行自由沟通交流。外在化阶段中倘若移动图书馆可以做到用户之间无缝隙地交流讨论,就能弥补移动图书馆虚拟参考咨询服务的不足之处,充分发现用户的知识需求,不断完善知识服务和促进创新发展。除此之外,移动图书馆还可以在用户进行知识获取之后提供相应的知识分类和管理平台,让用户对自己的个人知识进行更好地整理,甚至可以画出属于自己的知识图谱,从而更好地实现移动图书馆中隐性知识向显性知识的转变。
(三)组合化阶段:构建可视化、多元化、深层次的知识平台。在组合化阶段中,移动图书馆可以将零散且碎片化的知识用可视化的方式进行数据整理和统计分析。根据图书馆后台数据建立一个系统性的知识网,便于优化移动图书馆的参考咨询服务和用户检索服务。对于组合化阶段对应的对话场景,要求移动图书馆完善相应的知识服务机制,因为在该阶段本质上是将散乱无序的知识通过整理加工转化为更系统的知识,加深用户之间的分享交流,可以更深层次地挖掘出用户的潜在知识需求。除此之外,移动图书馆还应建立起更加多元化的互动机制,重视用户的知识分享,为用户进行互动分享创造出独具特色的交流平台,方便用户进行内容输出和互动交流。可以设置一些不同的学术圈子或者时事热点交流话题使得用户方便互动,也可学习知乎等交流平台设置积分奖励,从而吸引用户主动进行知识贡献等,以提升用户的价值感、满足感和荣誉感。
(四)内在化阶段:提供促进知识内在化和创新化的服务活动。内在化阶段是一个知识升华的过程,也是下一个社会化阶段的开端。在该阶段,用户通过实践把原来收集到的显性知识转变为对自身更有实用价值的新内容,移动图书馆开展新用户服务的重点就是要在使用既有知识的基础上,创生出更多对使用者有意义的新内容、新经验,实现在实践场景作用下从第三阶段沉淀的显性知识到融入用户自身生活实践所需的隐性知识的转化。因此,移动图书馆应提供相应的知识总结和体验训练服务,例如设置出感悟分享、互动问答、对话研讨等活动,在用户个性化服务和用户共享交流服务的基础上进行相应的实践交流,促进用户个人知识的隐形化,加强移动图书馆的社会功能和知识创造功能。
随着移动图书馆用户的实践、协作、交互和学习,知识的转化和创造也在不断变化,这个过程是一个连续、动态的过程,用户应当利用好知识相互转化的过程进行更好的知识管理和知识创造。SECI模型能够有效地让知识在用户与用户之间、用户与移动图书馆之间相互传递,从而产生更多的知识创新。在移动图书馆中引入SECI模型,可以为用户提供更为个性化的知识服务模式,使得用户能够更有效地进行知识管理、知识共享和知识创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