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事实”与“价值”
——第十三届全国分析哲学研讨会综述①

2022-10-31 15:33
哲学分析 2022年4期
关键词:维特根斯坦哲学分析

徐 强

2022年5月21—22日,“第十三届全国分析哲学研讨会”在四川省成都市举行。本次会议由中国现代外国哲学学会分析哲学专业委员会和《哲学研究》编辑部主办,由中国人民大学书报资料中心和《哲学分析》编辑部协办,西南民族大学哲学学院承办。由于疫情原因,会议采用线上线下结合方式进行。会议主题是“‘事实’与‘价值’”。来自全国80多所高校和科研单位的专家学者和西南民族大学的师生代表三百余人参加了会议,会议设置了20个会场,报告140人次。《中国社会科学》 《哲学研究》 《哲学分析》 《中国哲学前沿》 (Frontiers of Philosopohy in China) 《福建论坛》 《中国社会科学报》以及商务印书馆等期刊和出版社的部分记者、编辑参加了会议。本届会议是迄今为止规模最大的全国分析哲学研讨会。

一、主题紧贴现实,内容丰富多元

本届会议选取“事实”和“价值”作为会议主题,主要基于两个原因。其一,当今全球正在经受新冠疫情的肆虐,抗击疫情是我国目前面临的一项重要任务。以“事实与价值”为主题,就是为凸显哲学研究的现实关怀。作为分析哲学研究者,我们应该将理论与实践相结合。其二,“事实”与“价值”本身就属于分析哲学核心研究主题之一。上海社会科学院成素梅指出,从科学史角度看,“事实”概念在17世纪由自然哲学家发明,自然哲学家将“事实”定义为脱离理论的“经验块”。然而,在量子理论中或在微观领域内,量子化不仅使得用来描述现象的概念不能用于两次观察之间的中间状态,而且诸如光子、电子的微观粒子的指称也不再是“真指称”,而是“理论上的指称”。因此,微观事实不再是价值无涉的经验块,而是与理论联系在一起。如何理解“事实与价值”的关系,就关乎我们对概念的语义和语用的把握以及其他相关问题。成素梅确信,与会专家学者围绕本次会议主题所展开的多视角的研究和思想碰撞,一定能够深化我们对“事实与价值”问题的理 解。

围绕这个会议主题,本届会议特别设置了6个分主题和3个专题。6个分主题包括:分析哲学中的“事实”概念、分析哲学中的“价值”概念、“事实”与“价值”的关系、分析哲学史的回顾与反思、分析哲学家思想研究和维特根斯坦专题研究; 3个专题会议包括:朴素实在论、严肃本体论的各类证据,以及哲学践行。这些分主题和专题讨论充分展现了分析哲学研究的主要内容。6个分主题表明了分析哲学研究的重要特点,即关注概念分析和对哲学家思想的深入探讨,而对分析哲学史的研究已经成为当代分析哲学研究的重要内容。设置专题会议是本次研讨会的一个鲜明特色,专题会议的主题也充分反映了当今分析哲学研究的发展趋向,即形而上学研究和实践哲学的转向,包括实验哲学的兴起 等。

二、不同视阈中的事实与价值

与会专家围绕“事实”与“价值”及其相关问题,在主会场展示了他们对这些问题的不同理解,展开了热烈的思想交锋。

(一) 继续推进分析哲学的“中国化”思路

山西大学江怡指出,国内在分析哲学领域取得的成果包括“分析哲学在中国”和“中国的分析哲学”。这些成果使得“中国分析哲学”概念正在形成。但他同时指出,已有研究依然存在诸多缺憾,譬如没有形成中国分析哲学的问题意识。江怡认为,如今特别需要系统梳理中国分析哲学的历史,从哲学理论高度重新认识分析哲学对中国哲学当代重建的重要作用,从理论阐释、方法论考察和问题建构方面,充分展现中国分析哲学对中国当代哲学的特殊贡献。

如何对分析哲学进行“中国化”呢?厦门大学朱菁尝试从20世纪20年代中国学者对分析哲学的吸收和融会贯通的历史中寻求资源,以此来对当前的分析哲学“中国化”工作提供参照。朱菁认为,金岳霖的《知识论》堪称20世纪初世界范围内知识论研究的顶尖成果。他特别指出,金岳霖较为完整地提出了当今被称为“析取论”的知觉学说,比最先提出此学说的西方学者早了 20 年。紧随朱菁的观点,有学者进一步论证了“汉语哲学”的构想。西南民族大学戴登云提出了作为发生哲学的汉语哲学的构想,浙江大学金立和山西大学谷成城讨论了汉语论证的评价标 准。

(二) 从分析哲学内部审视“事实”与“价值”的关系

南京师范大学陈真指出,“事实”与“价值”的关系问题焦点在于,前者逻辑上是否蕴含后者。基于已有研究,他提出了一种跨越事实—价值鸿沟的“先天道德客观主义”或“先天规范客观主义”理论。他认为,规范性判断(价值判断)是先天的,它们不可能建立在归纳证明的基础之上,但许多规范性判断的正确性又是毫无疑问的。因此,它们只能是先天为真的,即只要充分理解相关的判断,我们就可以知道其为真。

北京师范大学唐热风考察了表信信念(doxastic belief)的本质。一般来说,信念是一种表示信念态度的命题,可以构造为有关一个命题的表信态度。这种有关信念的理解是对信念的对象和信念的内容之间的混淆。唐热风分别对信念的对象和信念的内容作了分析和澄清,并提出对信念的一种新的理解。这种理解对于我们有关人类经验和动物感知方面的研究具有一定的影响。

(三) 从伦理和实践角度尝试让分析哲学服务于日常生活

南京大学潘天群将分析哲学的研究范式引入哲学践行,从而提出“分析的哲学践行”的理念。他指出,当代意义上的哲学践行是20世纪 80 年代兴起的一场哲学运动,哲学家或哲学践行者根据自己的哲学背景或训练,发展出哲学践行理论和方法,从而服务于大众。哲学史上许多哲学家从事哲学研究的范式或者方法论是哲学践行的主要资源,而对于分析的哲学践行而言,苏格拉底的“对话”以及维特根斯坦的“治疗型”哲学观点,为分析的哲学践行提供了理论和实践支撑。分析的哲学践行既有优势也有限度。

(四) 继续推进关键人物思想研究,加入国际分析哲学研究对话

在主旨发言中,学者们分别考察了蒯因、克里普克、威廉姆森以及格拉汉姆·普瑞斯特(Graham Priest)的有关哲学思想,对他们的思想进行了回应和客观评估。武汉大学陈波指出,自然主义是蒯因哲学的主要特征,并对其自然化认识论作出了更为全面且更富于同情的澄清。他通过批判地回应蒯因遭到的三大反驳,以及威廉姆森对自然主义的三条责难,来为蒯因的主要立场辩护,认为这些反驳和责难主要来自误解或误读,因此它们是无效的。

山东大学王文方一直在关注当代美国分析哲学家普瑞斯特的思想动态。在此次会议中,他分析和回应了普瑞斯特于2021年提出的“无” (nothingness)的观念。他指出,普瑞斯特对海德格尔的“无”概念的分析就是顺应了当今国际分析哲学研究强调欧陆哲学和英美分析哲学融合的愿景。从历史角度来说,维特根斯坦曾在20世纪30年代跟维也纳小组的哲学对话和互动中谈论过海德格尔的“无”的理念。普瑞斯特提出了三个大胆的论点:“无”是一个对象;“无”同时又不是一个对象;一切都建立在“无”之上。但是,经过充分的论证,王文方认为,上述论点都不具有说服力。

武汉大学朱志方重新审视了“先天性”与“分析性”两个重要的哲学概念。他指出,“先天性”起源于康德,但维特根斯坦取消了先天综合命题,接着蒯因否认分析与综合的区分,从而转向实用主义的经验主义。最后,克里普克主张先天性是认识论的概念,而必然性属于形而上 学。

四川大学任晓明指出,在当今世界处于百年未有之大变局时代,因果推理的跨学科交叉研究和跨文化互动研究,对提高科学管理水平、作出科学决策和促进经济社会和谐发展具有重要意义。从分析哲学的视角看,因果推理研究是跨学科研究和跨文化互动研 究。

(五) 从分析哲学角度审视人工智能,提出“分析的人工智能哲 学”

山西大学魏屹东论证了经典人工智能本质上是理性的事业,而理性的实质主要是分析的这一主张。非理性的东西,譬如意识等精神现象,是难以人工智能化的。强人工智能或者具身人工智能等,目前还只是停留在设想或理念阶段,离技术上的实现或物理的实现还相当遥远。他认为,人工智能哲学是一种计算的分析哲学。

总体上看,本届大会的主旨演讲主题和内容反映了当前中国分析哲学研究的整体形态。它们不仅涉及分析哲学的“中国化”议程的推进,也涵盖分析哲学的历史、主要人物、核心议题等方面的研究,以及分析哲学所具有的哲学践行的“价值”功能。

三、对“事实”与“价值”的深入分析

围绕“事实”与“价值”概念,与会学者们在不同分会场中充分展现了他们的不同理解,并形成了一些引人入胜的思想交锋。

(一) 关于“事实”概念的讨论

在对“事实”的概念分析上,西安邮电大学王策指出,“事态”被赋予严格的哲学概念是由洛采在他的《逻辑》中首次提出并获得正式确立的。南方科技大学袁海军考察了塞尔有关“事实”概念的观点,论证了塞尔的制度事实概念可以拓展到对知识本质的讨论。华中科技大学张若愚讨论了阿姆斯特朗(David Armstrong)和刘易斯(David Lewis)围绕事态的非部分论组成这一观念的争论。青海师范大学崔治忠从中国分析哲学史的角度讨论了金岳霖的事态观,以及胡军、王中江对金岳霖的批评,并对上述批评给予了回应。

在对“事实”的问题研究上,西安交通大学王小红基于认知科学的实证研究,挑战了“事实的逻辑图像可以凭借语言清楚地言说”的哲学共识。上海交通大学赖长生讨论了知识的门槛问题的几种现有简答及其缺陷,主张用知识程度主义消解知识门槛主义与门槛问题。英国利兹大学徐华明讨论了内部信道在构建内部觉知过程中的作用。武汉大学樊达为一种特殊的反事实条件句提出了实用主义的解释。浙江大学Davide Fassio分析了现有“理由形成”理论的不足,并提出了一种替代性的综合方案。中国科学院颜春玲分析了牛顿力学和波姆力学的差异,论证了两种物理学理论中粒子的本体论是不同的。

“事实”和“实在”关系密切。中山大学王华平论证了朴素实在论承诺了经验主体与外部事物的亲知关系,从而承诺了泛心论。山西大学梅剑华则为实践实在论辩护,他认为这种理论不仅可以为日常对象存在辩护,而且有因果效力。上海交通大学柳海涛指出,社会实在与心理实在互为一体,这种动态的一体结构是通过以规则为中心的行动得以实现的。北京师范大学展翼文利用条件句的多维语义学,论证了有理由将模态片断论看作形而上学的一条严肃进路。中山大学萧浩健利用语境模型来对关于知道的两种表达方式的类比进行说明。北京师范大学房岳则论证了知觉经验既是关系性也是内容的。

(二) 关于“价值”概念的讨论

如何对待“事实”或者“实在”,表明了我们所拥有何种“价值”。从分析哲学的角度看,“价值”主要涉及知识论和伦理学研究范畴,因此本届会议有关“价值”概念的讨论主要是从知识论和伦理学的角度展开 的。

从知识论角度看,上海财经大学方红庆从规范主义视角提出对布兰顿规范知识论及其对可靠论改造的自然主义解读。北京师范大学代海强从规则怀疑论的视角论证了原初规范性。四川大学宋子明则为决策论的规范性提供了辩护。山西大学申晓旭和马健讨论了自然主义与规范主义的争论,考察了后分析历史解释的规范性基础。深圳大学胡浩汇报了自己近来有关规范性问题的研究。东北师范大学刘金山从法兰克福学派的视角来处理预定论与自由意志问题。天津大学张巍则重在阐明集体意图和道德共识形成的关联。

从伦理学角度看,华东政法大学沈宏彬介绍了德沃金论价值真理与能动性理论。电子科技大学万小龙提出了“道义逻辑”,并且阐明了这种逻辑作为真性模态逻辑在伦理方面的应用,从而给价值哲学以启发。厦门大学田海滨从道德断言规范性问题的多重维度讨论了知识、解释还是理解的联系与区别。复旦大学罗涵用形式化与非形式化方法相结合介绍了不必承担的认知义务理论,并给出了他的改进方案。西南民族大学周莹则从中西比较哲学的角度出发,比较了巴特勒和孟子的某些伦理学观点的异同。华东师范大学颜青山尝试从概念分析的方法来分析“好”这个词,最后他论证了“好”是一个逻辑状语的观点。贵州大学牛尧和华侨大学黄俊维分别讨论了运气相关的哲学疑难。复旦大学张明君为科学中的“价值无涉”论题作出了辩护。上海大学刘小涛就如何理解哲学实验的认知价值提出了建议。中国科学技术大学张贵红则系统地考察了大卫·刘易斯的价值倾向理论并论述了这种理论的发展历程。

(三)“事实”与“价值”的关系

围绕事实与价值二分的观点,学者们在不同分会场都展开了相关讨论,进而扩展到对相关概念的语义研究。上海社会科学院阮凯指出,“事实”与“价值”二分在分析哲学中的崩溃是源于蒯因的《经验主义的两个教条》。分析哲学家对待“事实”与“价值”的关系可以分为三种观点:严格二分;事实部分有价值前提,部分与价值无涉;所有事实都与价值联结。不同哲学家之所以对事实与价值关系有不同观点,一个根本原因就是他们对事实有不同的理解,他们在不同的层面使用了“事实”概念。这样,整理事实概念在哲学研究和日常语言中的多种语义,对于我们重新理解事实和价值的关系有重要启发。

从哲学史角度来说,浙江大学康文煌一反休谟的做法,从心智发展活动层面上试图弥合事实和价值二分造成的价值真的认知基础问题。西南大学李章吕和唐上程从康德哲学视角考察了事实与价值二分法崩溃的原因及其启发。他们认为,二分法崩溃的观点源自普特南,是基于普特南的自然实在论倾向和“概念图式”,而“概念图式”则取自戴维森。四川大学曾怡和华中科技大学吴婧爽讨论的问题都涉及语义敏感条件下的各种可能规则,前者在中国古代文献阐释的基础上提供了一种视野,而后者在现代语用的实践中来谈及对弹性语义的调适可能。就哲学问题的角度而言,宁波大学裴世军从事实与价值的二分角度对道德实在论与建构论进行了综合性的把握。南京大学黄梦瑶以“乌鸦悖论”为例思考了将价值判断建基于事实证据之上的逻辑条件。华东师范大学郁锋报告了在虚拟实在中如何区分正觉与错觉、幻觉的问题,并提出一种新的能够兼容现实和虚拟两种实在世界的感觉经验正确性条件。兰州大学郭昱辰考察了想象哲学中的异质性问题进展,提出用技艺观来回应这一问题。四川大学陈正之分析了现象知识“看上去相同”的传递性问题,论证现象语境主义方案并不能成功。

四、对分析哲学史和哲学家思想的进一步研究

(一) 分析哲学史研究

如今,分析哲学史逐渐成为分析哲学研究的主题之一。在相关分会场的讨论中,学者们注重史论结合、量化分析与定性分析结合、古典命题与现代前沿结合,展现了分析哲学史研究的多重镜像。

其一,从哲学史角度反思并考察分析哲学的方法论。西南民族大学窦安振从古希腊哲学文本中挖掘中古代的“分析”概念所具有的外延和内涵,概要梳理了哲学分析方法的源流。《中国社会科学》杂志社莫斌则基于分析哲学发展历史的角度重新思考了分析哲学中的“分析”方法,认为存在三种意义上的“分析”:概念分析、符号分析与社会分析。岭南师范学院陈跃瀚反思了卡佩伦的概念工程方案,试图论证卡佩伦所谓关于“世界的”与“无指称的”“概念”是前后矛盾的,因此“概念”也必须有指称。

其二,因果关系和实体一元论。中国科学院吴东颖论述了作为因果关系理论的干涉主义在社会科学中的效应,认为回归不连续分析法和双重差分法背后的共同趋势和连续性的假设使干预主义方法论能够为其提供全面的解释和论证。清华大学李明基于奠基关系解读斯宾诺莎实体一元论阐释,进而提出它与当代主流版本一元论具有家族相似性,而且这种做法对当代一元论依然具有深远的理论意义。

其三,科学哲学研究议题的探讨。浙江大学高洁辨析了五种概率方案(包括主观贝叶斯主义、客观贝叶斯主义、分别基于主体已有或倾向拥有知识的条件概率、客观概率)在理性决策中各自具有的优势与问题,她试图证明没有一种方案是令人满意的。四川大学陈以森论证了凯瑟琳·格吕尔(Kathrin Glüer)的现象意向主义(phenomenal intentionalism)与其贝叶斯主义前提是不协调 的。

最后,由厦门大学、华侨大学和中山大学等高校组成的课题组带来了关于中国分析哲学研究者们的哲学观点的调查研究,这一工作受到了国外学者博格特(David Bourget)和查莫斯(David Chalmers)等人的启发。通过对调查问卷的分析,他们发现国内分析哲学研究者在诸多重要问题上与国外学者的看法存在一定差异,这些差异显示了中西哲学在历史和文化背景上的特殊性。

(二) 分析哲学家的思想和分析哲学不同领域的研究

对分析哲学家的思想研究也是本届研讨会的重要内容之一,与会者们就许多重要问题展开了更为深入的讨论。

其一,现象学和分析哲学的关系。中山大学巫东霖对胡塞尔的含义理论与弗雷格的涵义观念之间的区分,尝试回应达米特在《分析哲学的起源》一书中对胡塞尔的有关理论的指控。福建社会科学院刘君阐述了牛津学派极力反对胡塞尔现象学的缘由。

其二,关于早期分析哲学奠基人物和团体的研究,学者们的焦点集中在逻辑经验主义、弗雷格和蒯因三个方面。西安电子科技大学石伟军指出,弗雷格的逻辑主义认为算术是逻辑,算术由基数理论和实数理论构成。但是,弗雷格的实数理论是什么样的呢?他认为,弗雷格在有关著作中并没有明确说明如何理解量的比例这一关键思想。学者们曾给出了四种实数定义,还可以给出第五种定义——从集合论的语言中重构弗雷格的量的理论,从而完成弗雷格的实数理论。与石伟军的路径不同,深圳大学郑宇健则从“事实”与“价值”二分法崩溃的角度来解读弗雷格的《算术基础》,表明我们今天再次从弗雷格有关数的先验性的观点出发可以为上述问题带来很多启发。浙江大学陈勃杭重新审视了逻辑经验主义“分析”与“综合”的二分观点,认为上述二分法的显著功能就在于在特定问题情境之下区分需要预设的概念框架和需要诉诸的经验事实。内蒙古大学刘诗韵分析和考察了库恩的科学典范与自然类名称观点的优点和缺憾。重庆师范大学吴烁偲考察了蒯因的同一性论题,认为其语境—实用主义方案虽消解了跨时间的同一性难题,但保留了同一关系是内在关系的直觉。如果区分绝对的同一性和相对的同一性,不难发现蒯对同一性提出了过于严苛的标准,语境—实用主义的蒯因式方案其实可以有更多的本体论成员。

其三,对当代分析哲学代表人物思想的研究。东南大学孙涌庆考察了布兰顿所倡导的康德式的实践推理方案,他分别比较了休谟、戴维森和康德所代表的实践推理路径,试图论证布兰顿的实践推理以及规范性理论中可能存在的不足,提出了一种可能的改进方案。

其四,对分析哲学不同领域的研究。在语言哲学领域,学者们主要聚焦于语义理论。南京大学段天龙考察了费恩基于真值制造者所提出的语义的内容理论,论证了费恩的语义理论相比于戴维森的从句方法和客观方法所具有的诸多优点,譬如该理论可以让我们有能力去定义一系列关于内容的重要概念。华中科技大学张瑛指出,博格所提出的语义最小论的出发点是人类的心智结构。她着重分析了博格如何以福多的心智理论为基础从而论证字面意义的模块性与交流意义的非模块性,认为博格的理论面临着四个困难,最后尝试指出语义最小论理论及需要解决的核心问题。西北大学邵世恒、清华大学周炼和武汉大学杨博文分别报告了他们对于语言哲学中语词同一性、免于误认错误以及命题本质问题的研究进展,充分展现了当代语言哲学问题研究的深度和广度。在伦理学领域,香港中文大学Rimell Nicholas仔细讨论和分析了近来关于“future-like-ours argument”的相关争议,譬如堕胎、人格同一性等争论。在元哲学领域,哲学方法论和哲学研究的性质等主题近年来也作为元哲学问题得到国内外分析哲学界的关注。四川师范大学王鹏主要考察了布兰顿和霍耐特有关“承认”的理解,尤其是“承认”作为“治疗”的哲学。

(三) 维特根斯坦哲学研究

在分析哲学史研究中,维特根斯坦哲学始终是研究者关注的焦点之一。2021年是维特根斯坦《逻辑哲学论》出版一百周年,国内外哲学界以不同形式召开了多场维特根斯坦哲学专题会议。在中国分析哲学研究界,2021年可以说是“维特根斯坦年”。如2021年国家社科基金以维特根斯坦哲学专题为主题研究立项的项目有4项,包括3项一般课题和1项重点课题。这是国家社科基金以维特根斯坦哲学研究为主题立项最多的一年。2022年,国内外维特根斯坦哲学研究成果数量和质量都有进一步提升。本届探讨会约有30余位参会者专门以维特根斯坦哲学为论文主题,这在历届研讨会中也是规模最大的。

维特根斯坦哲学研究分为两个层次:第一层次是对其哲学文本和哲学思想的阐释,第二层次是灵活运用其哲学观点。第二个层次基于第一个层次,因此,阅读、理解其哲学文本是基本工作。但是,目前国内外学者在第一层次上的工作还存在很多争议,还有许多悬而未决的问题。本届研讨会上,学者们就这些问题展开了热烈的讨论。

其一,维特根斯坦与弗雷格、拉姆齐、罗素等人哲学思想关联的研究。郑州大学钟远征认为,理解弗雷格是理解前期维特根斯坦意向性观点的基础,也为把握维特根斯坦中后期的相关思想作了准备。中山大学石星雨以罗素的多元关系判断理论的基本内容以及维特根斯坦对该理论的批评为主题,分析了几种哲学史的解读,并给出了自己的解释。西北大学张学广和李若仪指出拉姆齐对维特根斯坦的批评性影响并没有得到学术界的真正重视和深入研究,他们立足于拉姆齐的遗作《数学的基础》,力图给这种影响的过程、论题和意义提供系统的解释框架。顺着这个观点,南开大学刘晋芳从逻辑形式、符号与记号的区分以及同一性概念角度对维特根斯坦与拉姆齐在20世纪20年代的讨论进行了概述。

其二,早期维特根斯坦哲学研究。重庆工商大学王佳鑫仔细梳理了《逻辑哲学论》中的“事实”与“形式”概念以及维特根斯坦对相关概念的澄清。武汉大学刘倬帆认为,国内已有学者讨论过维特根斯坦和胡塞尔对颜色不相容问题的论述,但仍存在不足之处。

其三,“私人语言”主题研究。维特根斯坦在《哲学研究》中指出,“私人语言”自身是矛盾的概念,而且违背了语言的使用和社会属性,因此是不存在的。从哲学史角度来说,湖北大学王振对维特根斯坦以降关于私人语言问题的讨论展开反思的新角度。北京第二外国语学院林允清把私人语言论证与“甲虫盒”论证联系起来进行讨论,指出它们之间的关系。浙江大学楼巍以话剧形式阐释私人语言论证中“杠精”与维特根斯坦之间的交锋。与上述学者的观点相反,同济大学焦鹏程则试图论证私人语言存在的可能性。

其四,对“遵守规则”的阐释和回应。上海社会科学院周靖仔细梳理了匹兹堡学派的“三驾马车”塞拉斯、布兰顿和麦克道尔对遵守规则的阐释,基于实用主义立场,他认为布兰顿的立场最优。山西大学陈常燊对克里普克的“怀疑论论证”背后所预设的内涵主义立场进行了批评,认为遵守规则的表达式是超内涵的,并且论证了共超内涵的原始性特征以及关于规范性的原始主义观点。类似地,北京师范大学谢逸汝也从规范主义路径试图解决“遵守规则”悖论。海南大学袁菜琼从元伦理学维度考察了维特根斯坦关于规范性的思考。中山大学贝智恩则利用维特根斯坦在《论确定性》一书中的思想来批评怀疑主义。

其五,维特根斯坦的数学哲学和确定性思想研究。中山大学马怿恺聚焦于自然数概念,他勾勒出了维特根斯坦数学哲学思想中与外延主义不相容的一些要素。清华大学李之涵探讨了晚期维特根斯坦提出的“构成性不确定”思想。

其六,维特根斯坦哲学的整体性和元哲学思想研究。随着“新维特根斯坦”学派的兴起,该学派所提出的维特根斯坦哲学思想的连续性和整体性理念也逐渐得到了国内学者的关注。西南民族大学徐强给出了维特根斯坦哲学连续性理念的定义,并对李国山所认为的“治疗型”哲学贯穿在整个维特根斯坦哲学中的观点作了回应。中山大学黄敏以弗雷格关于逻辑普遍性的解释作为对照,分析了维特根斯坦前期与后期关于逻辑普遍性的观点所发生的变化。

其七,维特根斯坦与当代分析哲学家思想的关联研究以及与人工智能、教育哲学的研究。南京大学Andrea Strollo讨论了维特根斯坦与威廉姆森在概念分析问题上的分歧,并给出对两者分析的调和思路。南京信息工程大学崔中良结合维特根斯坦对他心问题的论述讨论了人工智能研究中人机交互问题。上海交通大学樊岳红集中讨论了维特根斯坦的教育哲学。

五、学生专场和专题会场精彩纷呈

本届研讨会设立了2个学生专场和3个专题会场,这为国内的分析哲学研究提供了更多专门交流机会,也为青年学生提供了学术提升的机 会。

第一个学生专场中有7位同学,7篇报告内容可分为知识论(5篇)和分析哲学史(2篇)两组。第一组文章涉及对信念、知识、智慧等知识论最核心概念的讨论,包括它们与真理、价值的关系,也涉及知识论一元论与多元论不同图景。第二组文章有一篇讨论弗雷格前期语境原则和后期组合性原则是否可以相互融合的问题,另一篇是对分析哲学的历史的一般性回顾,并涉及分析哲学与汉语哲学的关系。值得一提的是,本次研讨会有一名本科生参加(四川大学谈之辰),这是历届研讨会所没有的。第二个学生专场由8位硕士研究生报告组成,报告主题集中在伍德的功能主义因果观、韦奇伍德的道德概念角色语义学理论、王浩哲学思想、维特根斯坦、真理紧缩论、人际宽容论的认知目标、数学游戏的无基础性、戴维森自然语言语义学。本场会议呈现出以下几个特点:主题前沿、论证精细、观点鲜明。在问答环节,同学们就相关问题展开了激烈的交锋和讨论。

第一专题会议的主题是“朴素实在论”,由华东师范大学徐竹主持。当代素朴实在论研究既是分析哲学史上的常识实在论、直接实在论等理论立场的延续发展,也是知觉哲学、心灵哲学相关论争的热点议题。该专题会议共有6场报告,北京师范大学唐热风、中国人民大学刘畅、华东师范大学徐竹、天津外国语大学骆长婕、同济大学陈仕伟、北京师范大学祁伟分别从信念论与素朴实在论的关系、意向对象与物质对象的区别、常识确定性的信念辩护、严格素朴实在论的辩护与反驳、知觉经验的关系论与表征论的对立,以及麦克道尔的析取论与对怀疑论的回应等方面,展现了当代素朴实在论观点所蕴含的丰富维度、内在张力及其在知觉哲学、心灵哲学研究上的广泛前 景。

第二专题会议的主题是“严肃本体论的各种证据”,由中山大学的伊万诺夫(Ivan V. Ivanov)主持。该专题会议由在国内高校工作的外籍专家和国内学者组成,大家围绕着有关“严肃本体论”的有关证据类别的主题展开了讨论。中山大学的伊万诺夫和北京大学的席佩尔(Arthur Schipper)合作的论文主要围绕着有关日常对象的感知经验展开讨论。华侨大学的林奇(Kevin Lynch)则主要考察了哲学中的语法混淆。西南财经大学刘越重新思考了有关不可分的论证。清华大学蒋运鹏从经验证据的角度考察了有关日常对象的存在。

第三专题会议的主题是“哲学践行”,由南京大学潘天群主持。西安交通大学丁晓军倡导新冠疫情下的哲学践行主动发挥其功能,帮助人们更好地应对由疫情带来的变化。贵州财经大学周章买结合案例探讨了溯因推理在哲学践行中的应用。扬州大学罗龙祥指出,将哲学对象归结“对话”,既体现哲学的本性,也体现“心灵治疗”的古老宗旨。杭州锦绣育才中学附属学校邓永城重点阐述了哲学探究共同体的苏格拉底对话及其应遵循的归谬原则。香港中文大学范雪麒揭示了许鹤龄对叶公子高的分析存在的不足之处,并且提出另一种咨询态度。贵州财经大学王蓉肯定了柏尼菲对庄子思想的跨文化解读。

六、对中国分析哲学研究未来发展的展望

第十三届全国分析哲学研讨会为期两天,专家学者与研究生们进行了思想碰撞、观点交流,成果丰硕,收获显著。中国现代外国哲学学会名誉理事长、分析哲学专业委员会负责人江怡在闭幕式上指出,本届研讨会表现出网络化、年轻化、专题化以及国际化等鲜明特点。对中国分析哲学研究的未来发展以及分析哲学专业委员会今后的工作,他特别强调:专业委员会应当更加年轻化,吸纳更多青年才俊加入分析哲学专业委员会;分析哲学研讨会举办形式应当更加多样化;分析哲学研究内容应当更加专业化;中国的分析哲学研究应当更加本土化。在本届研讨会期间举行的分析哲学专业委员会的专题会议上,经过讨论商议,委员会确定下一届全国分析哲学研讨会将于2024年由山东大学哲学与社会发展学院承办。闭幕式上,山东大学王文方代表承办方热情欢迎国内外学者踊跃参加“第十四届全国分析哲学研讨会”。我们相信,两年后的研讨会将展现中国分析哲学研究的更多优秀成果。

猜你喜欢
维特根斯坦哲学分析
99分的答辩论文
分析:是谁要过节
99分的答辩论文
99分的答辩论文
回头潮
酷巴熊的生活哲学
英文目录及摘要
问题
晾衣哲学
幽默哲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