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紫婷
(黑龙江工程学院 体育教研部,黑龙江 哈尔滨 150050)
世界冬季运动项目总体发展趋势是运动人口更多、更广泛,对社会的影响更大。作为世界上综合水平最高的冬季体育赛事——冬奥会,所带来的影响是无与伦比的。冬奥会功能丰富,会给举办国在体育、经济、社会、科技、文化等诸多方面带来巨大的推动作用,甚至会给举办国带来深刻的社会变革。就冬奥会文化功能而言,其秉持的文明多样性理念、弘扬全人类共同的价值,必定会给世界和平与发展注入新的动力。冬奥会独特的冰雪特质,赋予了其独特的文化特质,深入挖掘冬奥会文化功能,将会对我国北方地区高校冬季体育课程的建设具有极大的参考价值。
体育作为竞技项目,竞争是其灵魂价值,竞争的文化精神贯穿比赛始终。人类自诞生起就与天地争斗谋求生存,冰天雪地的环境就更加赋予了人类斗争的精神。冬奥会特殊的比赛环境使它的比赛项目不仅仅是运动员竞技能力的竞争,更是一种与大自然的竞争。运动员在冰天雪地的竞争中能够促进他们对项目的理解,加深竞争之余的友谊,更能体现“相互理解、友谊长存、团结一致、公平竞争”的奥林匹克精神。我们宣传、弘扬、创新冬奥会文化,就是要让奥林匹克精神形成一种制度文化,而制度文化是对物质文化和精神文化的认同与内化,这种制度会内外兼修形成合力,进而推动冬奥会文化的发展。顾拜旦先生提倡的奥林匹克精神不仅限于体育比赛,更是体育人乃至全世界人们共同的精神追求。我们阐释冬奥会文化,就是要厘清它的发展脉络,深刻把握它的文化内涵,以便更好地应用其文化功能。
每一届的冬奥会都是一次展示国际合作决心与行动的舞台,奥林匹克大家庭的壮大代表每一个成员国都有意愿以单纯的体育相互沟通和联系。奥林匹克精神旨在把人们聚在一起,弥合历史、文化甚至意识形态的分歧。奥林匹克成员国应当交流互鉴、携手合作,这也是冬奥会的文化诉求。这种团结合作立足于这是一场纯粹的体育盛会,更是一个可以在疫情时代为人类带来团结与希望的契机。冬奥会文化功能的合作意识和行为是全方位的,运动比赛项目本身既是竞争的,也处处体现着合作意识,尤其是冰球、冰壶、接力等集体项目。另外,冬奥会体育项目裁判员的选拔与任用、运动器材的生产和使用、科技身影的无处不在、媒体运动与转播服务、志愿者肤色各不相同等等,单靠一个协会甚至一个国家都很难完成,这需要成员国之间的精诚合作。冬奥会的团结合作还可以延伸至社会、经济、科技、环境等众多方面,它的目的是让冰雪文化成为一种社会影响、乃至全球影响。世界“情同与共”,这就是冬奥会文化合作意识的根基。
体育的本质不仅仅是为了要分出胜负,更重要是让每一个参与者获得身心健康。冰雪体育竞技比赛能促进人类向更高、更快、更强、更团结的目标前进,最终鞭策人类不断超越,挑战极限,成就与众不同的自我。体育的另外一个核心就是要强大人类的内心,塑造完善人格。冬奥会肩负着比赛的重要使命,但却从未忽视对理念的塑造。冬奥运的口号、奖牌、吉祥物等把抽象的意识转换为具体的物质文化,奥运火炬的传递、志愿者活动、冬残奥会的设计等相关文化和教育活动赋予了冬奥会特殊的文化魅力。一个个为了体育事业拼搏奋斗、引领大众喜爱并参与冰雪活动的运动员树立了卓越的榜样,这些蕴含着丰富奥运理念的行为无不令人心生敬意。
冰雪体育竞技不只是种种体育技巧和能力的比拼,更是一种文化的存在。它所体现的文化价值和文化特质蕴含着不同国家和地区的智慧与诉求。冰雪体育能跨越地域、种族、肤色和语言来进行对话,如果任何一届冬奥会陷入绝对的民族文化之中,就必定会违背冬奥会的宗旨,也必定会隔断运动员之间的文化交流,甚至隔断体育协会或是国际之间的文化交流与融通。如果陷入民族文化的虚无主义之中,就必然会失去自我而变成盲目崇拜。冬奥会就是要聚焦彼此可以理解、共同关注和追求的文化主题,这样才能引发共鸣。同时也要明确“只有民族的,才是世界的”这个原则,要选择和采取举办国富有特色的文化符号,注重传统、现代与未来的统一性,兼顾民族性与世界性,让全世界的人们从不同地域、不同项目、不同眼光中感受冬奥会冰雪竞技文化的普世价值,感受文化奥运的魅力。冬奥会就是要打破诸多界限,推动各国文化交流,从而将冰雪体育推广,最终为冰雪体育文化传承和发展奠定良好的群众基础,推动人类精神层次的共同提升。
我国北方地区冬季漫长,有的地区接近半年,冰雪是大自然赋予北方人们的宝贵财富。北方地区高校众多,要充分利用好这个自然条件,在冬季体育课程建设上广泛汲取冬奥会的文化营养,深入挖掘冬奥会的文化意蕴,使冬季体育项目文化内涵丰富、文化内容充盈,而不是让课程成为没有灵魂的样式。所以,在高等学校校园体育文化建设中引入冰雪运动文化,是高校教育改革和发展的必然趋势。要用冰雪文化涵养体育项目,使之流淌文化的血液,打牢坚固的文化根基。要把冬季体育课程的开展看作是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过程,使学生感受到“天人合一”的精妙。要让冰雪项目成为学生释放情怀、激荡生命的舞台,使体育课程充满生机。要让体育课程成为冰雪文化的符号和载体,从根本上建构冰雪体育课程对学生的全方位培养模式,从而建立崭新的富有文化意义的新课程体系。
我国北方广阔区域独特的地理位置与气候条件,使之无可争议地成为我国冰雪运动发展的重要基地。但一直以来北方地区高校冬季体育项目设置比较单一,开设项目多为滑冰和滑雪,教学内容的同质化严重,学生可选择余地少,教育教学评价考核模式单一。高校开设体育课程仅仅是当作考核和测评的标准,只是为了毕业而测试,而很少把它当作可以塑造学生人格、促进学生完善成长的平台,更严重忽视冬奥会所倡导的文化内涵在其中的体现。冰雪体育要打破传统体育教育模式,应向多层次、多样化、开放型转化,突出以人文本的特质。因此,北方地区要依据各高校自身的师资状况、学生特点、场地器材等差异,设置种类丰富的冬季体育项目,要注重普遍性和独特性的有机结合。比如设置竞争激烈的短道滑冰和速度滑冰,开设观赏性和艺术性极强的冰舞和花样滑冰,开设讲求团队精神和协作意识的雪上足球、冰球课程,初步尝试开设专业性强、风险性较大的高山滑雪、高山速降、越野滑雪等项目,设置融艺术性和竞争性于一体的雪上单板项目,开设趣味性、娱乐性较强的雪地拔河、雪地轮滑等项目。与此同时,北方高校要注意好冬季冰雪项目和其他项目的衔接,夏季项目要有意识、有计划地延续冬季项目的训练和教学内容,最大程度地贴近实际情况,使冬季项目变成四季项目。比如加强陆地模仿训练,进行操舞类体育科目训练,馆内项目如滑冰、冰舞、冰球、花样滑冰等项目要持续开展。只有优化并丰富北方高校冬季体育课程的设置,才能突出以人为本的冬奥会冰雪文化,使北方高校体育课程设置形成特色,达到全面育人的目的,进而促进北方高校冬季体育教育的更好开展。
高校体育教育作为学校教育的最后一站,对大学生毕业后形成终身体育意识意义重大。因此,北方高校冬季体育项目的教师队伍建设至关重要,教师是最重要的课程资源。要想让冰雪体育项目富有文化内涵,让高校学生浸染到冰雪项目带来的文化意蕴,关键就是要提升教师队伍的文化素养。首先,高校教务部门要组织好关于冬奥会相关知识尤其是文化内涵方面的培训,拓宽培训渠道,并且要注重理论和实际相结合,让冬季项目教师系统掌握相关知识,提升自身文化素养。其次,要结合北方地区冬季地域和气候特色,深刻领会冰雪文化丰富的内涵和多重意义。第三,针对我国北方高校的冰雪体育项目专项资料比较匮乏、给高校师生查阅冰雪体育资料造成困难的现状,高校要加大资金投入,购买相应的书籍和影像资料,大幅拓宽高校体育教师的学习渠道。第四,北方高校主管部门也要立足长远、做好规划,设置多渠道培训模式,努力打造富有文化内涵和创新能力的冬季体育项目教师队伍。最后,北方高校冬季体育教师自身也要增强学习意识,善于借鉴国内外优秀的冰雪文化理论和冰雪实践经验,强大自身,从而为全面提升高校大学生文化素养奠定良好根基。
冰雪资源会影响人类的生存和发展,更会影响到人类的社会、经济、科技、环境等诸多方面。北方高校开设冬季体育课程不能只局限于培养部分大学生感受冰雪文化的意义,更要注重冬季体育课程的文化辐射功能。这些冰雪项目的开展是融合自然和社会的结果,学生在冰天雪地里感受别样的人文社会,能够让学生体验到冬季体育运动的乐趣,完善在人文世界里的缺失,这有利于呈现完整的社会人的意义。高校要合理将体育场馆延伸至社会层面,吸引广大民众积极参与,促进高校与社会的冰雪运动融合,增大冰雪文化的辐射范围。另外,要支持学校与社会培训机构合作开展冰雪教学,发挥彼此的教育教学优势,取长补短,进一步扩大高校冬季体育的辐射面。北方高校要结合冬奥会文化内涵,因地制宜构建符合时代特点的校园冰雪体育文化。有条件的北方高校要发挥高校的主体作用,以点带面、适时适地选择高校主校区以外的地区建造场馆或者开设训练场所,将高质量的冰雪运动和内含丰富的冰雪文化传导出去,形成冰雪文化的大范围覆盖,推动冰雪体育运动的全面普及与提高。
2022年北京冬奥会在一个特殊的历史时期成功举办,北方高校要提高思想占位,从全局的角度思考冬奥会冰雪文化在高校校园建设中的基础作用;要目光如炬,从长远的角度规划冬奥会冰雪文化在高校教育教学发展中的重要地位;要缜密思索,从人性的角度明确冬奥会冰雪文化对高校学生乃至全社会提升文化素养的独特价值。鉴古知今、洋为中用,北方高校设置冬季体育课程时要在不断学习中进步,在进步中不断学习;要在思考中完善,在完善中提高。只有这样,基于2022年北京冬奥会的文化功能才能在北方高校冬季体育课程建设中发挥最大的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