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代舆论的形成因素、特点及未来的发展趋势

2022-10-31 09:18李志宏张冬梅
声屏世界 2022年11期
关键词:舆论意见公众

□李志宏 张冬梅

舆论的演进过程

舆论是一种自然的、普遍存在的社会交往形式。虽然“舆论”的概念在1762年才出现于拉丁文语系中,但舆论现象却伴随着人类群的形成而不断发展。人类群泛指那些因交往需要而形成的部落、家族、民族等,它是“由于和他人交往的迫切需要才产生的”,是社会交往需要的产物。而舆论则是人类社会交往需要“已经到了彼此间有些什么非说不可的地步了”的直接产物。

在原始社会时期,人类群的形成只是出于生存的本能需要,并不存在任何内部的对立。但随着社会生产力的发展、氏族制度的形成以及手势语言等个人符号语言的产生,人们对社会的认识有了自己的认知,部落、氏族等人类群逐渐趋向一致的看法、观念、意识便形成了早期的舆论。这时的舆论因社会环境封闭,人类群之间的交往范围小、频次低,对当时的社会具有限制、约束作用,正如恩格斯所言:“除了舆论,氏族制度没有任何强制手段”可以缓解人类群之间的矛盾。

在封建社会时期,以农业为基础的专制制度成为统治社会的主要社会制度。上层统治者掌握着舆论生产与传播的权力,利用舆论宣传来制约下层人民的个人思想与社会行为,巩固其专制地位,凸显出舆论对人们现有思想的巩固与强化。如“君权神授”思想的大肆宣传,为上层统治者统治下层人民创造了舆论氛围,加深了“君权神授”在下层人民意识中的合理性。但随着社会交往日渐频繁,人类自身意识凸显,舆论的形成除了上层对下层的思想“灌输”之外,还出现了下层人民的意见以及上层统治者中不参与决策的人的意见。马克思把这两种意见称为两大类舆论群,“一类是人民谈论的,另一类是俱乐部和沙龙谈论的”。总的来说,这个时期的舆论演进过程十分缓慢,“基本上是一种社会的稳定剂,整体上并不是推动社会前进的力量”。

在民主社会时期,舆论的演进速度日益增长,并表现出一种推动社会进步的强大力量。正所谓:“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上层建筑反作用于经济基础。”舆论作为“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的“共同体”,体现着生产力、社会状况、意识等所有社会交往关系,其表现在:一是社会生产结构发生变化。从世界地理大发现到工业革命的相继展开,人们社会交往的范围不断扩大,以农业为主导地位的社会生产结构被工业所取代,相应地作为上层建筑的专制制度也被民主制度所取代;二是劳动力结构发生变化。从文艺复兴到资产阶级革命,人们的民主意识不断觉醒,“男女平等”思想的传播,使妇女进入了工厂、学校、银行等,成为社会发展中不可缺失的一部分;三是资源结构发生变化。从蒸汽、电力到海底电缆的铺设,新资源的出现及应用,改变了交往距离在交往过程中的决定性作用,加剧了人们在各个区域的交往频率。

在当代,舆论已成为社会交往中不可缺少的一部分,并发挥出前所未有的作用。网络通信技术的迭代更新与应用、人们独立意识的表达,使当代社会交往的频率成指数增长,并日益成为一个整体。舆论成为人与人之间、人与群体之间以及民族之间、种族之间相互博弈的“武器”。马克思认为“人类社会之间的交往即交换”,这里的“交换”除了物质以外,还包括看法、观点、意识等方面。这就造成了人类群在相互博弈过程中的利益冲突,而当舆论作为商品进行交换时这种冲突本身又成为平衡博弈的砝码。因此,从人类社会的历史演进过程可以看出,人们的交往频率、参与程度以及自身意识等因素既是人类社会发展的动力,也是舆论形成的助推器。相反,舆论的形成与发展是维持社会交往关系的稳定剂,也是激发人类交往行为和民主意识唤醒的发酵剂。

现代舆论的形成因素

现代舆论的概念始于18世纪,卢梭在他的《社会契约论》中首次将“公众”与“意见”联系起来,提出“舆论”就是人们对社会性的公共事务所表达的意见。而引起现代舆论形成的因素,则是由于社会交往范围的向外扩展,地区内部和地区之间的交往频率与公众参与社会事务的机会日见增多,唤起了公众自身的自主意识。

固定空间的交往频率。空间是聚合公众意见的载体,也是舆论形成的主要条件。固定空间既包括现实空间,也包括虚拟空间。现实空间则是一种面对面的相互交往空间,如广场、茶楼、咖啡厅等,在这些共享空间里,公众聚集在一起以平等的身份进行自由言论。而虚拟空间则是指网络空间,是现实空间的延伸。网络的公开性、便捷性、隐蔽性等特性为公众发表对社会事件的看法提供了“一个多元文化和多元思想共同栖息的空间”。公众在这些固定空间中的交往越频繁,关注度就越高,吸引力也就越大,就越能形成意见的碰撞与交融,最终通过“吸附、同化分散意见”产生一种公众普遍认同的意见,即舆论。

公众讨论的参与程度。舆论是固定空间内多个交往主体趋向一致的意见或倾向,在这个形成过程中,公众参与社会公共事务讨论、意见表达的程度是决定舆论形成的第二个因素。任何一个舆论的形成,“都少不了公众的高度关注和参与”。公众对社会性事件的围观与参与在一定程度上会引起更多人的“注意”,从而促进公众之间的交往与讨论。同时,不同意见在广泛讨论的过程中碰撞—退让—融合,最终形成舆论来促进事件的进一步发展。因此,离开公众高度参与和猛烈的理性表达的“舆论”就不能称之为舆论。

公众个人意识的逐渐觉醒。公众个人意识的觉醒是基于社会交往需要的结果,是人对客观事物整体的知觉与感受。一般而言,社会性的或公共的事务在固定空间里出现,会伴随着公众的交往需要,引起人们的高度关注,从而形成趋向一致的舆论。在这一形成过程中,由于公众个人意识的觉醒,公众会出于对自身的期望价值和本能的选择与判断,表达自己的看法、观点。正如“观点的公开市场”和“自我修正”理论所指的一样,人们可以自由自在地公开表达和交换自己的意见,不同的意见会在争论中不断丰富、不断修正,最终理性而深刻的意见将会保存下来,形成代表多数公众意见的舆论。

现代舆论的特点

现代舆论的形成在上述形成因素的基础上,还与社会交往现状密不可分。一方面受到多元社会思潮的影响,公众交往需求呈现多元化,带来舆论环境的不稳定性;另一方面公众的交往范围逐渐从现实空间转向虚拟空间,舆论的形成也出现了新的特点。

共同利益成为舆论形成的基础。在现代社会中,共同利益是以私人利益为基础的,它会随着社会交往关系的不断变动而发生变化。在这种共同利益的基础上形成的舆论,虽然一时力量强大但也极易被消解。2021年“双十一”预售前,欧莱雅与网络主播李佳琦等人共同商定了货物出售的最低折扣价,并以这次活动是“全年最大力度”为由不断进行宣传。但随着欧莱雅官方直播间出现的“更低”价格,众多感到被欺骗的直播间粉丝纷纷进行了举报和投诉。之后,主播李佳琦等人也发起了对欧莱雅的“挑战”。可以看出,一旦有一方或多方的利益受到损害,不论原来形成的舆论在道德上或其他方面有多大的优势,都会被新的“共同利益”所形成的舆论替代。

互联网成为舆论形成的“晴雨表”。随着互联网技术的革新与应用,社会交往频率和公众参与程度相较于以往现实空间的交往频率,显得更加频繁、更加活跃。这种舆论的“位差”导致在现实空间和虚拟空间中,自然就出现了“领头羊”。2021年河南安阳“狗咬人”事件,现实中因“养犬人”的态度及其身份而形成的道德舆论并没有让“养犬人”道歉,直到引发网民的持续关注之后,在网络舆论的推动下事件才朝着希望解决的方向发展。可以看出,就同一社会性的事件而言,由于公众交往频率、参与程度以及技术条件的不同,互联网虚拟空间的舆论往往成为整个社会舆论的“晴雨表”。

外部因素成为舆论形成的触发点。当今社会交往日益频繁,各种交往如同一张“天网”把每个人的生活同世界连在一起。所以,受到“蝴蝶效应”的影响,舆论因社会交往的逐步深入而变得敏感,外界的微小变动在一定条件下都会成为舆论形成的触发点。2021年11月14日,一条“浙大博士生和蜜桔商家的聊天记录”的微博消息迅速引起了人们的热议,其原因在于店主陈凯的正能量行为与公众的爱国情感、价值观等相符合。这种最新的事实变动,一旦与公众的心理因素、情绪情感、价值观念、物质利益等发生碰撞,就会使舆论急遽发生变化,进而反过来影响整个社会的发展。

环境成为舆论形成的必要条件。人类的环境包括一切客观存在的自然条件和社会条件,这里具体指的是政治环境。随着社会交往的需要,公众自身个人意识的觉醒,使得舆论在当今社会起着“信号灯”的作用。原因在于以往影响公众表达自由的因素,如政治环境等被政治自由的民主呼声所改变。政治自由是法律赋予公众的一种权利,也是公众政治意识的具体体现。当公众没有这种权利意识时,舆论的形成仅是统治阶级意见的一种重复“灌输”,正如恩格斯提到的那样,政治环境的改变使舆论表达得更加自由和响亮。

信息反转成为舆论形成的助燃剂。信息反转是“一种社会现象,一般具有话题性的事件易发生反转,也是网络舆论演化的一种衍生形态,还是一种‘反沉默螺旋’现象”。其原因是公众自身民主意识的觉醒,固定的虚拟空间增强了公众之间的交往频率和参与社会性的或公共事务讨论的强度,使原先保持沉默的公众不再选择沉默,“他们敢于将自己的观点表达出来,并随着公众交往过程的不断深入,逐渐被更多的人认同并接受”。故信息的反转是因为外在因素的刺激为公众的交往需求提供了“燃料”,使其在固定空间里回旋、碰撞、消融,最终催生出一种合力——舆论。

现代舆论的未来发展趋势

对于舆论的未来发展,虽然难以预测但结合舆论的发展现状,新闻传播领域的学者认为,舆论是一种指向公众、面向社会的传播,在未来会以立法的形式使其形成一定的规范;社会学领域的学者认为,在话语主体充分参与的前提下,未来舆论总体的趋向是积极向上的,虽然争论会增多,但真相会越辩越明。因此,随着民主政治建设的不断推进和网络技术的迅速发展,公众社会交往的频率和参与社会性的或公共的事务的讨论也会更加频繁。未来舆论的形成会出现一种大众化的趋势,原因在于:一是舆论主体的大众化。由于网络的普及与应用,舆论的形成不再掌握在少数精英的手中,而是随着技术的发展分散到社会大众的手中。人们可以用手机等移动客户端就社会性的或公共的事务、现象、问题,利用微博、微信、抖音等平台,以文字、图片、视频、录音等多种形式呈现在网络空间,引起公众的广泛讨论、交流,形成舆论。这也体现出现代舆论的形成路径向着扁平化的方向发展;二是舆论客体的大众化。现代舆论因社会交往需要的逐步深入而变得敏感,任何社会现实、现象和问题,一旦与公众的心理因素、价值观念、记忆历史、物质利益发生碰撞,便会迅速形成舆论。因此说,未来舆论的发展,将不会受到太多传统因素的制约,一切对于精神压迫的力量都会被摧毁。

猜你喜欢
舆论意见公众
公众号3月热榜
公众号9月热榜
公众号8月热榜
公众号5月热榜
评“小创”,送好礼
没有反对意见
阿桑奇突然被捕引爆舆论
评“小创”,送好礼
舆论引导中度的把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