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 斐
(苏州大学 计算机科学与技术学院,江苏 苏州 215006)
面对新一轮信息技术的革命浪潮,人工智能领域的发展受到各界的广泛关注。2018年4月,教育部印发的《高等学校人工智能创新行动计划》指出了本科类院校新一代人工智能发展的科技创新体系和学科体系。党的十九大报告提出深化产教融合、校企合作,指明了下一步深化高校教育体制机制改革的重点,即通过产教融合、校企合作,把产业最先进的元素融入高校教育的教学过程中。
随着近年来人工智能行业的爆发式发展,企业对人工智能人才的需求不断增加,对其要求越来越高。高校应承担起人才培养的责任,以此应对企业激增的应用型人工智能人才的需求。除了教授人工智能方面的理论知识以外,高校在人才培养中更应注重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尤其是解决实际问题、应对实际项目的能力,因而加强校企共建成为当前高校教育发展的重大课题。
高校应深化产教融合人才培养模式改革,紧紧把握区域产业链的脉搏与科学定位,将校企合作从表面走向深层、从规模扩张走向内涵发展,在适应产业生态的基础上寻求突破。
人工智能产业在新一代互联网的发展中具有重要地位,面对人工智能人才短缺的问题,国家开始重视人工智能人才的培养,将其上升到了国家科技发展战略的高度。面对人工智能产业对高质量、高技术人才的需求,探索和实践实现人工智能人才培养与产业深度融合的路径,从而使高校培养的人才更好地服务于人工智能行业具有重要意义。
培养人工智能人才、解决企业人才需求是高校的重要职责,各大高校已开始重视人工智能人才的培养,陆续开设了人工智能专业。在人工智能人才培养的过程中,为了解决课程与企业实际需求不匹配等问题,高校开始实施以产教融合、校企合作的方式来培养人工智能人才。
产教融合是学校和企业联合培养人才的一种模式,是学校和企业之间技术与资源的合作。在产教融合、校企合作的过程中,高校承担技术提供者的角色,而企业承担技术需求者的角色,产教融合、校企合作可以充分发挥高校和企业各自的优势。对于高校来说,为了能够更好地培养应用型人才,很多高校通常采取与企业合作的方式,以提高教育的质量,提高人才培养的适用性;对于企业来说,企业的快速发展离不开技术的支撑和人才队伍的建设,所以需要依托高校的资源,获得技术和人才的支持,才能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立于不败之地。因此,校企合作机制的建立,有利于企业与学校的共赢发展。近年来,产教融合、校企合作培养人才的模式受到了很多高校的关注与支持,但目前产教融合的总体水平不高,产教融合难以进一步发展,其原因在于:第一,校企合作力度不足;第二,截然不同的校企文化导致校企合作难以向更深的方向发展;第三,政策法规不完善,目前还没有专门的法律规定校企合作双方的权力和义务,导致校企合作过程中出现的问题难以得到合理解决。
针对人工智能人才的培养,很多高校采用项目制驱动校企合作,以达到共同培养人工智能人才的目标,但这种“唯项目”合作的模式存在很多问题。一是部分企业为了谋求自身的利益,倾向于选择一些能够快速带来收益的项目作为校企合作的内容,这可能导致出现项目难度与学生接受能力不符合的情况;二是仅针对某个具体项目的合作大多只停留在完成项目的表面上,并不能全方位、多层次培养学生的能力;三是部分高校采用遴选制选拔部分学生参与到校企合作项目中,存在机会不公平的问题。
为了寻求人工智能人才培养机制的新突破,本文进行了基于产教融合的人工智能人才培养机制的探索与研究,通过“驱动型”合作项目建设、“嵌入型”课程建设、“双师型”师资建设、“互益型”就业链建设四个方面深化产业与教育的融合,将产教融合、校企合作从表面推向深层。
面对人工智能人才需求的爆发式增长,以企业、行业需求为导向,通过产教融合、校企合作培养高层次的人工智能人才成为企业和高校共同的任务。产教融合、校企合作,并不是简单地将企业和学校联合起来,解决学生就业问题,也不是简单地让企业参与某门课程的教学或者单个实验室的建设,而是进行企业和学校的深度融合,在专业设置、人才培养、方案制定、教学组织与实施、实验室建设、师资队伍建设及学生实习就业等多方面进行合作,以企业、行业的需求为导向对人才机制进行探索和研究。一是通过多方调研征集意见重构教学体系,优化教学内容;二是通过“驱动型”合作项目建设、“嵌入型”课程建设、“双师型”师资建设、“互益型”就业链建设四个方面,让校企合作、产教融合贯穿人才培养的全过程,深化产教融合人才培养。
众所周知,高校提供专业知识,企业提供实践知识,因此,教学方法、规划实践和课程材料都应以适应市场需求的方式进行改革。高校应积极了解人才需求情况,联合合作企业对人工智能专业的设置进行充分调研与论证,在此基础上,科学、准确地定位人工智能专业的建设与发展,按照学校的统一部署,通过对专业现状及未来发展的SWOT分析,依据指导思想和原则,对人工智能专业的发展认真规划,并制定分年度的具体实施计划。
此外,培养方案的制定需要多方共同参与。通过教学计划和培养方案论证,以及专家建议、教师座谈、学生反馈、企业建议、参加各种教学研讨会等多种交流渠道吸收宝贵意见,鼓励多方都参与到课程体系和课程内容的制定中,以确保制定一个符合人才需求的人工智能人才培养方案。
在合作培养人工智能人才的过程中,为避免出现唯效益、唯项目、遴选不公平等问题,采取以下措施。
第一,校企双方深入沟通,共同确定人才培训目标、培训要求和培训内容,以企业、行业需求为导向,制定人才培养方案;企业需根据双方共同制定的培养目标及培养对象的能力与经验,选择合适的项目实施培训,所选择的培训项目必须是与学生能力、教学目标、行业需求相匹配的优质项目。
第二,以项目驱动合作,以点带面,实现系统级别的合作。虽然要以项目驱动人工智能人才培养,但产教融合、校企合作不能停留于项目表面、局限于某个项目的完成,而是要以点带面形成产教融合的深入合作模式,全面深入学校的课程设计与教学方案制定,针对具体目标、具体项目,实现系统级别的合作。
第三,校企联合建立合作教育平台,根据专业设置、课程内容、企业需求共同打造合作教育实践基地,为教师提供科研平台,为学生提供课程实践平台,为学生的能力培养积累学习资料和实践经验。学校利用合作教育平台培养学生的专业素质、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企业也可以通过合作教育平台从中筛选出优秀的学生,为企业自身引进人才,从而实现学校、企业、学生的合作共赢。
探索成立人工智能课程建设小组,全面具体负责产教融合人工智能人才培养的课程体系建设。一方面,成立课程组,并基于当前人工智能发展和需求情况,根据行业发展需要和职业资格标准,总结学生应具备的专业技能和职业素质,修订课程教学大纲,更新教学内容,将相关专业基础课、专业课和专业技能的应用整合为以实用性为核心、突出学生实践能力培养的课程模块,主要是厘清相关课程关系、调整相关课程学时数及实验实践教学学时数,保证每学期的学时学分平衡,并依据培养计划修订相关课程的教学与实验实践大纲,明确培养目标、毕业要求、知识体系及各课程之间的对应关系,制定合理的教材选用制度,以选用优秀教材;另一方面,在课程体系中添加专业实践课程,与相关培训机构合作,进行一些项目实训,凸显应用型人才培养目标。对于企业嵌入课程的设计,始终遵循以岗位需求、工作过程为导向;强化顶层设计,突出特色课程;以项目式教学为主的基本原则。在企业嵌入式课程的教学组织上,努力实现企业课程每学期不断线、人工智能课程教学及实践教学不断线,使其系统化、特色化、品牌化。
人工智能课程建设小组,依托人工智能产教融合的嵌入式合作企业的丰富资源,同时针对原有专业课程,以职业能力为导向实施课程改革,实现工作过程结构化、系统化,从而培养行业与企业需求的人工智能专业人才。
教师是介于学校和企业之间的重要因素,是进行产教融合、校企合作的桥梁。高水平的教师队伍是人才培养质量的重要保障,因此,对教师进行有计划的培训和组织,采用校企双专业负责人制建设“双师型”教师团队,发挥各自优势,实现校企双方在专业规划、师资融合、课程建设及实验实训基地建设等方面的无缝对接。
第一,加强高校教师教学能力的培养,高校教师需要熟悉理论知识,并具备较强的专业实践能力。组织高校教师前往一些人工智能企业中进行教研活动,一方面可以提高教师自身的工程实践水平;另一方面可以提高教师的教学水平。同时,企业可以为高校教师提供企业实践见习与工程师培训平台,鼓励教师到企业挂职锻炼、参与企业的开发项目,以提升教师的岗位能力与整体授课水平,丰富工程实施经验,真正达到学工结合。
第二,邀请企业教师到学校参与教改项目、教学管理工作等;不定期指派企业的技术骨干到高校进行专题讲座、报告或者培训,将行业最新的发展动态、最新的实践技术传递给教师和学生;组织双方教师一起参与集体备课、教学评讲、考试分析等教研活动。
第三,组建校企混编教学团队,团队成员定期开展人工智能专业教学研讨活动,共同建立科创团队指导学生毕业设计、技能竞赛。
通过建设“双师型”专业教师团队,开展形式多样的双向交流,实现合作院校的“双师型”教师比例提升,不断优化教师队伍结构,最终建设一支具备高水平理论和多经验实践的教师队伍。
就业是民生之本,大学生的就业情况是每年各方关注的重点。产教融合人工智能人才培养机制探索建设一条“互益型”就业链,既能解决学生就业问题,又能解决企业求才问题。
一方面,高校应积极与企业沟通协调,为学生创造良好的实习条件,通过签约企业实习基地、共享IT企业联盟、加入CCF校企应用联盟等方式,与各企业保持紧密的联系与合作,通过产教融合、校企合作,为学生提供真实的项目数据、项目环境,创造类似企业的学习和工作环境,让学生在人才培训的过程中潜移默化地感受企业文化,学习真实岗位所需的专业技能和职业素养;另一方面,校企共同建立就业咨询团队,由具有就业服务与职业管理经验的学校教师长期担任就业咨询顾问,邀请具有丰富经验的企业人力资源专家定期进行职业规划与就业咨询讲座,校企合作共同积极指导学生进行职业规划。除此之外,高校可以通过引入地区人工智能企业资源,与企业共同建设人力资源服务平台,为学生提供多样化的就业渠道。
人工智能专业人才的培养关系国家经济和科技的发展,以行业、企业实际需求为导向,保证人才培养的具体要求契合人工智能行业的发展方向,从而培养应用型人工智能人才。在应用型人工智能人才的培养过程中,要特别注意基础教学环节与实践培训相结合,减少实践和理论学习的差距,增强学生的实践创新能力,灌输勤奋和敬业的职业精神。校企合作、产教融合培养应用型人工智能人才是一种充分发挥校企各自优势,充分利用校企不同的教育资源和实际条件培养人才的方式,为社会、企业的发展提供优秀人才,既提高了经济效益,又缓解了高校毕业生的就业压力。
本文探索了一条新型的产教融合人工智能人才培养途经,通过“驱动式”合作项目建设、“嵌入式”课程建设、“双师型”师资建设和“互益型”就业链建设,促进企业和高校的深度融合;制定个性化培养方案,开展多种课程配置形式,优化课程设计,配以项目实践,与企业共建实习基地,建立了一个完整有效的产教融合人工智能人才培养机制,为人工智能专业建设提供了一些思路,为应对人工智能人才短缺问题提供了解决方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