让核心素养之花绽放在语文课堂

2022-10-31 06:58
安徽教育科研 2022年21期
关键词:语文课笔者文本

刘 玲

(怀远县实验中学 安徽蚌埠 233400)

一、立足核心素养

核心素养是新时代对学生发展的新要求,是学生应该具备的,能够适应终身发展和社会发展需要的必备品格和关键能力,是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重要举措。它以培养“全面发展的人”为核心,分为文化基础、自主发展、社会参与三个方面,综合表现为人文底蕴、科学精神、学会学习、健康生活、责任担当、实践创新六大素养,具体细化为国家认同等18个基本要点。

二、营造语文课的“语文味”

语文作为基础教育课程体系中的一门教学科目,其教学内容是言语文化,其运行的形式也是言语文化。语文是最重要的交际工具,是人类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统一,综合性与实践性的结合,是语文学科的基本特点。只有抓住语文的学科特点才能营造“语文味”。

(一)加强对朗读的训练与指导

一节语文课,没有琅琅的读书声,对于教师和学生而言,都是可怕的。朗读是语文教学的重要手段,也是走进文本的一把金钥匙。“书读百遍,其义自见。”朗读是一种个性化的行为,教师要鼓励学生有自己独特的体验和感悟,要引导学生抓住关键语句,结合语境,以读促学,在读中品,在品中读,从而加深对语言和主题的感悟力。朗读让语文如此美丽,也是营造语文课堂“语文味”的重要法宝。朗读是学生基本的语文能力,是学生表情达意、交流沟通的基本技能。

学生以多种形式的朗读深入文本,不同的学习任务和不同的文本,决定不同的朗读形式。对于篇幅较长的文章,我们一般采用浏览的方式;梳理思路时,我们一般运用跳读的方式;概括内容时,一般采用速读法;对于精彩片段和关键语段,一般采用精读法;对于人物众多、性格鲜明的,一般采用分角色朗读的方式……朗读不是照本宣科,教师要引导学生结合对文本的理解,力争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学生需要教师的点拨、示范与指导才能更好地提高朗读水平!

比如,笔者在执教《陋室铭》这一经典篇目时,考虑到它既是短小的文言文,又是朗朗上口的韵文。于是笔者将朗读法贯穿始终,注重朗读的层次性。一读正字音,二读明节奏(师生连读),三读知文意(默读),四读传豪情,五读赞情怀。中间穿插男女生对读、小组赛读、个人展示等朗读形式。在明节奏环节,采用师生连读的方式,目的在于示范引领、感知韵律节奏。对于如何传达“诗豪”之豪情,笔者引领学生抓住“何陋之有”的反问句式,读出反问句上扬的语调,抓住关键词重读(如“仙”“龙”“德馨”“鸿儒”等),同时以洒脱豁达的语气传达“安贫乐道”的情趣。

多种形式的朗读如涓涓细流般给语文课注入了生命与活力,朗读中浸透着浓浓的“语文味”。就是在这唯美的朗读中,学生体会到了汉语言文字的精妙,培养了其对祖国语言文字的热爱之情。

(二)注重对文本语言的涵泳品味

语文是学习语言文字运用的学科,走进语文,就必须走进文本。对文本的理解,离不开对字词句段的品析。对语言的涵泳品味,是语文课的重要任务。品味语句含义,欣赏语言之妙,这是对语言文字含英咀华的过程,是最能体现“语文味”的环节,也是培养学生语文素养的核心环节。

在实际教学中,我们常常注重整体的感知,但对精彩语段和关键语句,尤其是重要的字词,缺少细腻的品味。

曾看过一节获奖的公开课,执教的课题是《茅屋为秋风所破歌》,这节课设计主线就是紧扣诗人的“不幸”,老师请同学们感悟“不幸”之处,并运用句式表达:诗人是不幸的,我从“”句中感知到。在学生圈点勾画后,老师抓住“秋高”“怒号”“卷”“雨脚如麻”“冷似铁”“云墨色”等词句,引导学生品析,从修辞、炼字、句式、情感等角度去体会诗人的不幸。关键点挖掘细腻深刻,师生都为诗人的不幸遭遇而动容唏嘘。

现在有很多老师为了展现课堂所谓的深度,抛开文本“高谈阔论”,旁征博引,无限拓展。而这节课,笔者觉得学生真正在畅游语文世界,真正在学习“语言文字的运用”。这节课有效提升了学生品味文本语言、领悟作品内涵的能力。而这正是语文的最基本内涵,是凝聚“语文味”的必要环节,学生语文素养训练也落在了实处。

(三)绽放阅读与写作的并蒂之花

“雅言传承文明,经典浸润人生”,语文课需要拓宽阅读的广度、加深阅读的深度。对于课外阅读,教师和学生也不可忽视。《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11年版)》(以下简称新课标)要求七至九年级学生“课外阅读总量不少于260万字,每学年阅读两三部名著”,并以附录的形式提出“关于课外读物的建议”,“整本书”阅读成为当前教育界的阅读共识。新教材“三位一体”的编排体系,将精读、自读与课外阅读有机结合,呈现由课内到课外的立体阅读模式,注重在教师引领下,学生学会读书之法,自主拓宽阅读空间,在阅读中成长!

语文课注重听说读写能力的训练,尤其是阅读与写作的能力,是语文课需要重点培养的语文素养。阅读与写作是相辅相成的,语文课要做到以读促写,读写结合。比如,课堂上可根据教学内容巧妙延伸写作训练,在教授贾平凹的《一棵小桃树》时,笔者请学生说一说获得的启示,课后要求学生把它整理成小片段;或者请学生借鉴托物言志的手法,写自己最欣赏的植物;也可以请学生课外阅读贾平凹的《丑石》,对比两篇文章的异同点。这种读写结合的活动,有效地深化了课堂教学,加强了课内外的联系,扩大了阅读面,也提高了学生的阅读与写作能力。

关于“名著推荐与阅读”,笔者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突破:(1)让阅读规划立起来,明确制订“整本书”阅读计划。(2)让阅读方法亮起来,教给学生阅读的方法。(3)让阅读兴趣浓起来:设定专门的阅读课;阅读成果展示;阅读推介会;评选“阅读之星”;巧借网络助力。(4)阶段展示与反馈跟进。

一提到写作文,大部分学生都会产生害怕畏惧的心理,但训练写作能力是语文课重要的内容,这是语言的表达应用核心素养。笔者结合学情与教材,注重作文教学的序列,先从片段写作开始训练,再按不同的版块,分主题训练。比如,初一以写人记事为主,初二加入说明文,初三加入简单议论文的写作;在体裁逐步丰富的同时,要求也在提升,初一要求叙述清楚,初二要求结构合理,初三要求凸显主旨、注重语言的润色。笔者一直坚持让学生在课堂上进行小片段写作,每周写一篇周记,两周写一篇大作文。学生自评互评与师生评讲相结合,扎实地推进作文教学有效地开展。阅读与写作的并蒂之花美丽绽放,是语文课堂最亮丽的风景线。

(四)注重立德树人的落实

新课标指出:应该重视语文对学生思想情感所起到的熏陶感染作用,注重课程内容的价值取向。“教语文就是教做人”,语文就是生动的教材。在教学中,要挖掘情感教育的资源,注重情感、态度、价值观的渗透。这也是全面深化课程改革、落实立德树人的根本任务。“立德树人”是教育的终极目标。

比如,在执教《囚绿记》(苏教版九年级)时,在感知常春藤的特点后,笔者引导学生思考:作者只是在赞美一株常春藤吗?是否有更深层次的寄寓?结合文本与时代背景,使学生明白作者借赞美常春藤“永不屈服于黑暗”的精神,颂扬忠贞不屈的民族气节,寄托了对民族未来的美好祝愿以及对自由光明的向往。这一环节也激发了学生对中华民族精神的敬仰,培养了其爱国之情。同时,笔者引导学生勇于“问心”:常春藤的“永不屈服于黑暗、顽强抗争的精神”给你怎样的人生启示?学生纷纷表示:当我们的生命之绿被囚住时,我们不能放弃希望,要永远向着阳光生长!勇敢地追逐生命的美丽和辉煌!

借助生动的教材,潜移默化地进行人文情怀的渗透,落实了“学语文,先学做人”的目标,也尊重了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独特体验。挖掘语文教材的“人文内涵”是由语文学科的性质决定的,它也是彰显“语文味”的重要方面。也正是通过这些文质兼美的选文,学生在感受语言文字之美的同时,净化心灵,砥砺情怀。

(五)重视对优秀传统文化的传承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中华文化的宝库,它是圣贤先哲们的智慧结晶,是中华民族的精神财富。语文教材选编的课文很多都涉及传统文化,教师要抓住契机引导学生学习体会。比如,对于教材中选入的《论语》等篇目,要引导学生反复诵读,体会古圣贤深邃的思想、处世的智慧,分享学习的收获与启示。对于涉及传统节日的文章,要注重引导学生查找资料,了解中华民族的民俗文化,感受节日中丰富的文化内涵和人文内涵,从而培养学生对中华文化的认同感和自豪感,培养我们的文化自信。

(六)注重学法指导

新课标强调“授之以鱼,不如授之以渔”,正如“教是为了不教”。学生学习习惯要养成、学习方法要指导。这也是提高学生核心素养的重要方面。在教学中,笔者借助导学案,为学生的预习指明方向;在课堂环节,做必要的示范引领。如“可从字词、修辞、情感表达等角度”赏析句段的示范。在朗读中,鼓励个性化的解读,教其朗读之法,训练其朗读技巧,力争学生能够达到新课标要求的“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在较难的环节,给学生以思路点拨,搭建合适的支架。鼓励学生在交流合作中发现疑难,敢于质疑,乐于探究,从而达到思维碰撞、分享智慧的目的。

对于字词教学,笔者认为既不能抛弃传统,也不能机械积累。新课标强调“随文释义”,对于重要的字词句,除了借用工具书,笔者注重引导学生在语境中揣摩词义,联系上下文感知句意。在学习中培养学生“读书动笔”圈点批注的习惯,这些习惯的养成使学生终身受益。良好的学习习惯与学习方法,也是学生语文素养的组成部分。让学生学会学习,注重学生的自主发展和实践能力,这是立足“核心素养”的长远发展举措。

(七)巧借智慧课堂“锦上添花”

新的时代,语文教学也应与时俱进。自媒体时代,网络资源丰富,信息技术不断更新,尤其是近年来校园智慧课堂的推行,“畅言”中的海量资源给我们的教学提供了广阔的空间。教师利用平板强大的功能布置作业、检查反馈。平板的互动功能,使师生互动更加高效便捷。语文课综合性、实践性强,语文课的“语文味”,学生“核心素养”的培养都需要信息技术的助力,借助信息技术手段优化教学过程。对重要字词,笔者以PPT形式呈现,字迹直观清楚。“畅言”还有专门的字词卡动态视频:借助白屏的书写、修改功能,直观展示;借助配乐情境朗读,欣赏精美图文,怡情怡性,使优美的意境弥漫开来。学生还可以跟读练习。写作课可以当场指导,当场拍照上传,讲评互评直观清晰。智慧课堂虽然为语文教学打开了一扇神奇的大门,但是需要与时俱进的信息技术作为支撑。这就需要学生了解并掌握操作技巧,只有熟练掌握各种操作技巧,才能更有利于高效学习的达成。

可见,语文课不仅传授学生语文的基础知识,还要注重学生语文素养的提升,促进听说读写思能力的全面发展,一切都是为了培养“全面发展的人”。但语文课就是“语文”课,它具有自己独特的特点,我们在立足提高“核心素养”,完成教学任务的同时,一定要抓住语文学科的特点,凸显语文课综合性、实践性、工具性、人文性相结合的特点,营造语文课浓浓的“语文味”,这是语文教师的神圣职责和使命。

随着课改的渐次推进,课改理念日趋成熟,逐步走向科学化、高效化。随着新课程标准的推行,相信关于语文的真实思考会更多,会呈现更多关于语文学科的共识。期望结合语文实践的科学改进,会使语文教学之路越走越宽,越走越远。

猜你喜欢
语文课笔者文本
文本联读学概括 细致观察促写作
语文课文
老师,别走……
换位思考,教育更精彩
挖掘文本资源 有效落实语言实践
搭文本之桥 铺生活之路 引习作之流
文本与电影的照应阅读——以《〈草房子〉文本与影片的对比阅读》教学为例
老师,你为什么不表扬我
最快乐的一堂语文课
语文课代表的病假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