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语文审美鉴赏和创造素养的培养策略

2022-10-31 05:21
安徽教育科研 2022年26期
关键词:案例美的笔者

陈 朋

(宿州市第五小学 安徽宿州 234000)

一、案例背景

当前的小学语文教育存在较多的应试化元素,“讲授+习题”的教学模式让学生被动学习,忽视学生个体差异,同时提供的语文学习材料无法发展学生的思维,更无法激发他们的想象力和创造力,使得学生无法形成健康的审美情趣。审美鉴赏与创造素养是学生语文学习能力的重要方面,在小学语文教育中,教师要培养学生欣赏美和创造美的能力,让学生在生活和艺术实践中,体验和欣赏活动的价值,最终提升自己的语文综合素养。基于上述背景,本文从案例入手,对赏析材料语言、讨论材料主题和续写材料内容三个方面展开论述。

二、案例呈现

(一)赏析材料语言,初步感知美

每一篇入选部编版教材的文章都是具有一定审美鉴赏价值的,其中运用了大量的修辞和表现手法,结构也比较新颖,正是这些生动的语言形式让整篇课文体现出了美的形态,让学生在进行学习的时候,从美学的方向进行比较和分析。笔者让学生阅读课文,在自主探究活动中去赏析材料语言美在何处,从而让他们在体验文本语言的过程中,提升对美的感知力。在组织教学活动时,教师需要让学生体验文章的修辞和表现方法,体验文章语言之间的逻辑关系,理解词语本义和引申义,在多变的语言艺术中探索语言之美,从而产生审美意识。

案例内容:部编版五年级下册《梅花魂》这篇文章中有这么一句话:“想不到外祖父竟像小孩子一样,呜呜呜地哭了起来……”课文中的“呜”是一个拟声词,表达了外祖父的伤心之情。提问:同学们,思考一下,如果将“呜呜呜”去掉,你们会想到什么画面?组织学生进行课堂讨论,邀请部分学生发言,将自己的思想表达出来。有的说:“少了这三个拟声词,会让整个画面变得静止,不能体现出外祖父的忧伤之情。”有的说:“一个简单的拟声词会让画面由静变动,更能表现出外祖父像一个‘小孩’,语言描写更加生动。”通过这样简单的活动,学生感受到拟声词的魅力,在自己写作文的时候,就会尝试加入一些生动的拟声词来让自己的作文更加富有气息。课文中还有这么一句话:“旁的花,大抵是春暖才开花……愈是寒冷,愈是风欺雪压,花开得愈精神,愈秀气。”在教学中,笔者让学生鉴赏这句话用了哪些好的词语或者修辞方式,学生们自然而然地就会说出四个“愈”字。笔者组织课堂活动,让他们说一下四个“愈”字好在什么地方,如果换成“越”会有什么不同。学生们思维非常活跃,有的说:“‘愈’更书面一些,带有一定的诗情画意,而‘越’体现不出来。”还有的通过仔细的品读赏析,说:“四个‘愈’字,让我在阅读的时候感觉文章更有了韵味和情趣,将梅花的高贵品质展现了出来。”笔者通过创造自由讨论的课堂氛围,让学生在具体的语境下体会文本中某类词语的作用,这样他们不仅学会了该类词语的应用方式,而且能从整篇语境中去理解词语的含义,久而久之,他们就能初步感知语言之美并形成一定的素养。

案例分析:本案例将学生推到了教学的前台,文本欣赏由原来的教师被动讲向学生主动学转变,由静态教学向动态教学转变。学生在问题的驱动下结合上下文意思去探析文本语言之美,当对个别拟声词或者形容词不理解的时候,他们会借助工具书去查找词语原来的含义,将其代入课文中对比分析,从而了解课文中词语的含义。这种方式让他们在鉴赏文本的时候能对所学知识进行迁移,形成了语言美的意识,素养也得到了提高。

(二)讨论材料主题,体验美

在审美的过程中,学生会主动调动自己的思想感情,他们往往都会关注文本的主题思想,从作者背景、写作意图、情感表达等方面进行思考,通过发现和创造美的活动对文本进行充分的赏析。笔者经常让学生在简单地阅读课文后,试着讨论文章的主题,明确作者想要借助这篇文章表达怎样的感情、课文的主旨句是哪一句、文章中哪些词汇或者句子写出了作者的心声。由此调动学生学习能动性,发展他们的思想品德和情感价值观,让他们产生美的意识,培养审美能力。

案例内容:对于部编版五年级上册《将相和》这篇课文,常规教学以让学生通读和背诵为主,然后通过一定的习题来考查学生对课文的理解。这样的方式虽然能让学生快速地记住课文内容,但是学生的积极性并不高,也体验不到文章中几个小故事的深刻含义。笔者根据学生学情和兴趣点,组织学生探讨“完璧归赵”“渑池之会”和“负荆请罪”三个小故事,让他们自由发言。对于“完璧归赵”,让学生先搜集相关的历史素材,知道完璧归赵是一个历史典故,出自《史记·廉颇蔺相如列传》,该成语比喻将借别人的东西完好地归还。然后再让他们欣赏文本,懂得这个成语旨在强调蔺相如勇敢无畏,重视对别人的承诺,但是秦王却仗势欺人,采用一些手段压制别人,失去了别人的信任。在讨论的过程中,学生对历史典故表现得非常有兴趣,也被蔺相如的优秀品质所吸引,主动在课下搜集有关蔺相如的故事,并在课堂上与大家分享。对于“渑池之会”,学生们从另一个角度懂得了“国家有难、匹夫有责”的道理,积极的人生观和价值观开始逐渐形成。而对于“负荆请罪”,改变教学方式,让学生通过角色扮演的方式感受主题。学生有的扮演蔺相如,有的扮演仆人,有的扮演廉颇,在角色扮演中更能体会到人物内心的变化,对文章的理解也更深刻。在角色呈现中,学生从自身的角度对蔺相如的品质有了更深入的了解,深化爱国之情。同时学生在讨论廉颇的时候,也被廉颇敢于承认错误、知错就改的品质所打动,对文本主题——“将相和,国家兴;将相不和,国家败!”有了全面认识。

案例分析:《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强调指出,要让学生在充分的自主及合作活动中形成一定的语文素养。本案例同样让学生走在课堂教学的前面,教师不再一味将知识简单地传授给学生,而是让他们深入交流和思考,学生拿到故事后一起讨论文章的主题及思想,在讨论的过程中发现和体验美。同时笔者打破课堂讨论常规,在第三个小故事的讨论中,笔者组织学生进行角色扮演,让他们感受故事中角色语言和肢体活动的重要性,通过富有表现力和夸张的台词,让学生仿佛回到了那个战争纷乱的年代,体会各国谋臣是如何通过自己的努力让国家度过危机的。通过对三个小故事的讨论,学生深化了心中蔺相如和廉颇的形象,了解了文本所表达的主题思想。通过讨论交流文本的主题,学生在实践中体验美,从而树立正确的审美观念,为之后的创造美打下基础。

(三)续写材料内容,创造美

审美鉴赏和创造素养的培养并不是一蹴而就的,需要经历一个审美输入和输出的过程。在这个过程中学生积累得多了,自然而然就会利用文字去输出自己的想法,从而使自己的审美鉴赏能力得到升华。写作能力并不是通过一两节写作课就能有质的飞跃,因此笔者非常注重让学生在平时积累素材,包括将日常生活中看到的美好事物记录下来,课外阅读中记录优美句子、写读后感等。通过这样的方式,学生有了自己创造美的思路,审美鉴赏能力得到了升华。基于此,在日常教学中,笔者为学生搭建了一个迁移美的平台,让他们自动发现和创造美,指导他们内化、迁移审美知识。

案例内容:在部编版六年级上册《桥》这篇课文的教学中,前期强调优美语言的积累和运用,之后笔者组织了续写文本的活动。笔者让学生根据对围绕“桥”发生的故事的理解和想象,续写一段故事,让原来的文本更加生动。学生想象力足够丰富,有的这样写道:“过了不久,又发生了一次洪水,大家还是需要借助这座已经破旧不堪的桥来躲避‘洪水猛兽’。但是,这一次,大家相互帮助,不再推推搡搡,每个人都顺利过了桥。”学生在写作的时候,将水比作“洪水猛兽”,说明学生对洪水的理解升华到了一个新的高度,开始尝试用一些形容词来暗示洪水的凶猛。还有的学生这样写道:“后来,人们为了感谢老汉和他的儿子,给他们立了一个英雄纪念碑。在春暖花开和洪水暴发的时候,人们都会给它献上一束鲜花。村里的孩童也以父子二人作为自己的榜样,立志长大之后为祖国和家乡做贡献。他们永远活在了我们心中!”可以看出,这名学生使用叙事的方式来进行续写,表达的同样是“牺牲”和“奉献”的主题。组织学生续写文本内容,他们在写作的过程中会主动地思考和想象,将自己平时积累的好词好句用在文章中,最终使得写出的文章更加富有人情味,体现出一定的人文素养。

案例分析:教师在发展学生语言运用能力的时候,要特别强调其思维能力,要通过一定的方法激发其想象力和创造力,使其在探索和实践中学习、运用语文知识。传统的语文课堂教学中,教师虽然也重视材料写作,但是忽视基于课文主题让学生进行仿写、续写等,使得学生的写作能动性不强,写出的文章缺少思想感情,语句空洞,不能引起读者阅读兴趣,同时学生审美鉴赏能力的提高非常缓慢,语文素养培养收效甚微。本案例让学生仿照课文内容进行续写,学生根据课文主旨发挥自己的想象力,描写出不同情境下“桥”的样子,有的还运用了一定的修辞和叙事方式,让最终写出的文本有了灵魂,具有了真感情,这是学生进步的地方。可以说,通过续写,学生语言思维得到了升华,将自己对美的理解通过文字表达了出来,学习潜能更容易被激发。

三、案例反思

(一)审美鉴赏与创造素养培养需要以学生为本

提升学生的语文审美鉴赏能力和创造素养,需要尊重学生的学习主体地位。任何一项美好事物的产生,都需要学习者去把握和掌控。在三个案例中,笔者将学生推到了课堂教学的前台,从欣赏材料语言到讨论材料主题,再到最后的续写材料内容,都让他们经历思考、质疑和论证等环节。学生在课堂上敢于表达和表现,看到美好事物之后主动与身边同学分享交流,逐渐地他们的审美鉴赏能力得到了很大提高,语文素养也得到了提升。下一步,在语文教学中,笔者将力争落实学生审美层面的核心素养培养,以品词析句作为强化审美鉴赏的基础,深度探究文本主题,让学生升华对文本的审美理解,最后通过比较鉴赏的方式,使学生在群文阅读之中的审美思维更加广阔。当然,所有这些活动的实施,都要以学生的学情和个性为基础,让他们在鉴赏的时候能对美丑具有基本的辨别能力,实现高质量的语文课堂教学,满足新课改的要求。

(二)审美鉴赏与创造素养培养需要创新

语文新课标要求学生“对文本的内容能够有自己的心得,能提出自己的见解”。在三个案例中,笔者鼓励学生对文本进行个性化的解读,并没有固定答案,而是引导他们通过积极的思维活动,从文本中获得独特的感受和体验,这有助于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意识和批判精神,让他们学会创新。审美鉴赏是对审美对象文本的一种直观的、外部的、整体的认识,笔者通过组织赏析材料语言、讨论材料主题和续写材料内容三个小活动,让学生由表及里、由浅入深、由宏观到微观地细致观察文本内容,试着走进文本深处,跳出具体的文本框架进行思考,从而感受文本作者遣词造句之匠心、布局谋篇之巧妙,充分把握本文的深层意蕴,使学生的创新能力得到了很大的提升。下一步,在培养学生审美鉴赏能力的过程中,笔者将丰富学生的阅读和写作活动,利用文本向学生传达美,引导学生对美好事物进行感悟和向往,用自己的文字将看到和想到的美好事物记录下来,不拘一格地表达自己的思想,最终提高自己的审美创造能力。

猜你喜欢
案例美的笔者
样板案例
老师,别走……
NSE 9A-Module 4-Unit 2案例设计
打破平衡
换位思考,教育更精彩
老师,你为什么不表扬我
美的校 美的人
这美的朋友 这美的如画
随机变量分布及统计案例拔稿卷
难以一致的统计结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