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卢成观,代金平
(1.贵州师范大学 马克思主义学院,贵州 贵阳 550025;2.右江民族医学院 马克思主义学院,广西 百色 533000;3.重庆邮电大学 马克思主义学院,重庆 400065)
习近平同志在党的十八届六中全会上以如何解决全党政治生活问题为切入点,第一次创造性地将党内政治文化与党内政治生活以及党内政治生态并列而谈,并深刻指出这三者是相辅相成的关系,“政治文化是政治生活的灵魂,对政治生态具有潜移默化的影响”,要旗帜鲜明地抵制和反对那些庸俗腐朽的政治文化,以良好的政治生态确保党的肌体永葆健康和活力。在党的十九大上,习近平同志更是强调,要“发展积极健康的党内政治文化,全面净化党内政治生态”,至此党内政治文化建设成为党的建设的重大理论与实践命题,是新时代党的建设总体布局的重要组成部分。此后,习近平同志从价值意蕴和基本内涵等角度,多次围绕党内政治文化作出许多论述,推动形成了一系列内涵丰富、逻辑缜密和全面系统的党内政治文化建设重要论断。与此同时,学界关于党内政治文化(建设)学术话语阐释和学术话语建构成为研究的重点和热点。
近年来,国内学者们围绕党内政治文化(建设)的基本内涵、逻辑理路、价值意义、历史演变、实践路径等主要内容,进行了多学科、多维度和立体化研究,取得了一系列富有成效的研究成果,为新时代推进全面从严治党和加强党内政治文化建设奠定了坚实的理论基础,指明了实践导向。
从科学内涵的角度上看,肖政军通过党内政治文化与政治文化、政党文化、党内文化之间的概念辨析,得出党内政治文化应被视为对党员进行引导、规训,以规范组织运行的一套文化体系;龚少情和刘兵勇从规范性与描述性的角度,就现有党内政治文化概念进行了反思,他们认为可以从词源学、组织学和发生学这三个角度对党内政治文化的内涵进行科学界定;李金哲认为,党内政治文化是政治价值的党内集体确认,同时可以将党内文化看成党内政治文化;丁卫华从习近平关于党内政治文化论述的角度,对党内政治文化的内涵要义进行了界定,他认为党内政治文化体现在坚持马克思主义的指导地位和体现中国共产党鲜明党性特征;张晋宏和李景平认为,习近平党内政治文化观在内涵上与西方政治文化完全不同,习近平党内政治文化观具有“讲政治、重民心”的政治意识,“理想明确、信仰坚定”的精神追求,“平等参与、忠诚服从”的组织观念,“联系群众、真抓实干”的务实作风,“人人平等、坚守底线”的纪律观念,“有规必依、执规必严”的制度意识的核心理念;王立峰和潘博认为,以精准的政治角色统合政治认知,强化党内政治价值的引导功能,维护党内意识形态安全稳定构成了党内政治文化建设的内涵。
从逻辑理路的角度上看,王卫兵从历史与现实的统一、理论与实践的统一、结构与功能的统一和主体与客体的统一,分别探讨了党内政治文化的历史观逻辑、认识论逻辑、系统论逻辑和价值论逻辑;仰义方和戴立兴从党自身发展质量的理论逻辑、党优良传统的历史逻辑和全面从严治党应有之义的现实逻辑,分析了党内政治文化建设的逻辑导向;欧阳秀敏和吴焰辉分析了以革命文化推进党内政治文化发展的逻辑起点、逻辑生成和逻辑目标。
从价值功能的角度上看,王卫兵认为党内政治文化为全面从严治党提供精神动力,为党内制度建设提供价值导向,为国家文化软实力提升提供思想保障;文丰安认为,党内政治文化建设具有“统一意志,团结全党”“凝神聚力,塑造党员人格”,提升人民群众政治认同和“兴党强党,担负重任”的功能;袁明旭和陈晓菡从提高党的长期执政能力,实现党的领导方式的现代化转型,提高党治理国家的领导力,营造良好的政治生态等方面分析了党内政治文化建设的实践意义,并从深化和丰富党建理论,提供政治文化资源,扩展政治文化研究的领域等角度探讨党内政治文化建设的力量价值;李金哲从思想统一与凝聚共识、思想引领与政治教化、政治稳定与秩序延续、制度选择与改革动力等角度分析了党内政治文化的主要功能。
从历史演变的角度上看,李长真和王凯平从初创时期、建设时期和趋于完善时期分析了中国共产党党内政治文化发展过程的三个历史时期;郭丹从1949 年以前、新中国成立到改革开放前、改革开放以来分析了中国共产党党内政治文化的历史演进的三个阶段,得出中国共产党党内政治文化具有实践性、先进性、群众性和创新性四个特点。此外,还有学者以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周年为契机,全面总结和系统回顾中国共产党党内政治文化建设在百年探索实践中的重大成就和丰富经验。比如,张克克和燕昌俊等认为,党内政治文化建设经历了艰辛探索时期(1915—1949)、曲折前进时期(1949—1978)、完善发展时期(1978—2012)和全面发展时期(2012 至今)的百年演进脉络,并从方向、源泉、保障和实效四个方面总结党内政治文化建设百年实践的基本经验启示;李斌雄、杨竹芸从理论基础、目标任务、宣传教育、建设途径以及制度支撑等方面探讨中国共产党百年党内政治文化建设的探索与实践;胡小君从根本保证、制度保障、有效方式以及斗争性与开放性的角度分析了党内政治文化百年建设的宝贵经验。
从实践路径的角度上看,何虎生和赵文心认为,可以通过充分发挥党员干部的能动作用和全面释放法规制度的刚性力量来推进党内政治文化建设的实现路径;尹汉宁认为,可以通过发扬党的三大作风加强党内政治文化的根基建设;丁志刚和刘舒怀认为,可以通过强化党员的政治认知,增进党员的政治情感,坚持共产党人价值观和规范党员的政治行为来推进新时代党内政治文化建设的践行要求;魏晓文和董蕾认为,可以从“党内物质文化的保护、传承及发展”,制度文化建构,精神文化塑造,行为文化引领和清除党内不良政治文化来加强新时代党内政治文化建设;仰义方和戴立兴认为,可以通过提升党内政治文化主体的认同度,体现党内政治文化内容的先进性,维护党内政治文化环境的纯洁性和提升党内政治文化传播的影响力来加强党内政治文化建设。
诚如上述,近年来学者们就党内政治文化建设从不同学科和多个视角进行了深入研究,取得了丰富的理论研究成果,有力地推动了党内政治文化建设的研究进展,为进一步推进党内政治文化建设奠定了扎实的理论基础。从学术界的研究现状来看,学者们普遍从党内政治文化建设的基本内涵、理论渊源、重大意义和实践路径等方面进行研究,也有不少学者系统梳理了中国共产党百年来党的政治文化建设的基本历程和经验,这些研究成果是值得肯定的。正如有学者指出的那样,“党的十八届六中全会正式提出党内政治文化的重大命题,但并不意味着这就是考察党内政治文化的历史起点”。回眸历史,中国共产党团结带领人民走过了波澜壮阔的革命、建设和改革的百年历程,在这跌宕起伏的百年奋斗史中中国共产党创造了独特的党内政治文化,因而系统总结中国共产党百年党内政治文化建设的基本历程和重要经验显得非常之必要。尽管相关学者就中国共产党百年党内政治文化建设的基本经验进行了许多探讨,但由于党内政治文化建设是一个规模宏大的系统,学界的研究也只能管中窥豹。基于此,学界仍然需要在现有研究的基础上,继续深入挖掘和总结中国共产党百年党内政治文化建设的其他重要经验,以经验为参照以便更好地推进新时代党内政治文化建设。
理想信念是人类精神生活表现出来的一种内在需求,从奋斗目标上集中反映着人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正因如此,中国共产党历来重视理想信念及其教育,党的理想信念是共产主义远大理想和社会主义共同理想的统一,这成为支撑共产党人奋勇向前的政治灵魂。马克思主义是共产党人百年来推进理想信念教育的核心内容,奠定了共产党人坚定理想信念的理论基础。马克思主义也是党在百年来奠基立业的伟大实践中经受住磨难和考验的精神支柱,推动着共产党人形成坚如磐石的理想信念、忠诚如一的政治信仰和至高无上的目标追求。同时,党的政治优势和优良传统也体现在理想信念上,党内政治文化的先进性也依赖于理想信念。历史唯物主义认为,理论一旦掌握群众,就会变成改造世界的物质力量。但是广大党员对马克思主义理想信念的确立和坚守,并不是与生俱来的,而是需要施加一定的教育手段,才能以马克思主义来武装头脑从而立于不败之地。加强党内政治文化建设,党员的思想认识问题是首先必须要加以解决的重要问题,而加强理想信念教育则是解决党员思想认识问题的关键之举,因而加强理想信念教育与加强党内政治文化建设始终是辩证统一的。任何时候,理想信念教育在政治文化建设中都可以起到重要的基础性作用,它是党在革命、建设和改革中的安身立命之本、谋事成事之基和进步壮大之源。因此,通过推进理想信念教育塑造党内政治文化的灵魂,有助于增强党内政治文化的生机与活力。
列宁曾说:“没有革命的理论,就不会有革命的运动。”作为人类历史上最科学和最崇高的理想信念,共产主义理想信念以马克思主义理论为基础,既是共产党人革命创业的不竭动力,也是推进党内政治文化建设的精神之源。北伐战争时期,中国共产党党员数量急剧猛增。但由于大部分党员出身于工农群众,加上当时动荡不安的政治局势,许多党员干部具有不同的文化水平和思想状况,甚至存在着严重的封建小农意识及资产阶级思想,这就造成了北伐战争后期全党因为缺乏统一的思想基础,面临一盘散沙甚至顷刻土崩瓦解的危急局势,党内政治文化建设也处于空缺状态。大革命失败以后,毛泽东清醒地认识到,如果没有统一的共同理想追求,就不会有统一的革命行动。因而他强调要用马克思主义武装全党,用无产阶级意识来统一全党思想,培养一批扶“大厦”于将倾的共产主义战士。正是在毛泽东的重视和推动下,广大党员干部的思想认识水平得到了提高,党内政治文化建设也从此迈出了难能可贵的一步。长征结束以后,毛泽东仍然强调要加强党员干部的理想信念教育,在《改造我们的学习》《在延安在职干部教育动员大会上的讲话》《在延安文艺座谈会上的讲话》等篇章中,他反复指出加强马克思主义学习的重要性,多次强调要通过理论学习进行党员干部世界观的改造,在理论学习和实践体验中强化广大党员干部的理想信念,强调“共产党人决不抛弃其社会主义和共产主义的理想”,这就为抗日战争和解放战争的胜利奠定了思想基础。党内政治文化建设也因此实现了质的突破,形成了革命时期独具特色的党内政治文化。新中国成立初期,毛泽东要求继续加强党员干部的理想信念教育,这对于完成社会主义改造和进行社会主义建设具有重要意义,党内政治文化建设也在新中国成立初期的理想信念教育中继续得到发展。此后,由于“文化大革命”持续十年之久,导致党内政治生活的极不正常,大规模的群众运动冲击了正常的理想信念教育,党内政治文化建设也陷入窘境。
随着改革开放的到来,由于人们对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理想主义热情高涨以及外来思潮的不断涌入,使得广大党员干部的思想信仰受到影响。理想信念教育问题变得愈加重要,党内政治文化建设也在开放的国内外思想文化交融交锋中面临新的发展机遇。邓小平敏锐地察觉到这些现象和问题的重要性,强调过去党之所以能领导人民战胜千难万险直至革命胜利,靠的就是马克思主义和共产主义的理想信念,因而要通过社会主义和共产主义理想教育广大党员干部成为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四有’干部”。新世纪之交,面对国际敌对势力对我国进行渗透和颠覆活动,一些党员干部出现了崇洋媚外的思想倾向,使得歪风邪气得到恶劣滋长,江泽民要求通过学习科学的理论来武装广大党员干部,强调全党同志要“坚定社会主义、共产主义信念”。为了适应时代发展要求,胡锦涛强调要弘扬马克思主义学风,要求全党以建设马克思主义学习型政党为契机,通过“学习坚定理想信念……始终保持立场坚定、头脑清醒”。改革开放以来,正是党一以贯之地加强理想信念教育,全党的学习风气和精神气象才得以焕然一新,党内政治文化建设也逐渐回归正轨并得到快速发展。
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更是将坚定理想信念的重要性提高到前所未有的高度,强调坚守共产党人的精神追求在于坚定理想信念,这是共产党人安身立命的根本。习近平十分形象地指出:“理想信念就是共产党人精神上的‘钙’,没有理想信念,理想信念不坚定,精神就会缺‘钙’,就会得‘软骨病’。”党的十八大以来,查处的绝大多数违纪违法党员干部都表现出理想信念不坚定、初心使命不坚守和思想根源不纯洁,从而导致政治上变质、经济上贪婪、意志上消沉、道德上堕落和生活上腐化等系列尖锐复杂问题。为此,党中央强调要以马克思主义来练就“看家本领”,把推进理想信念教育作为思想建设的战略任务,通过加强科学理论的教育来武装头脑,进而统一全党的思想、意志和行动。“精神追求体现了党内政治文化的先进性”,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正是在高度重视理想信念这个精神前提的基础上,在铸牢广大党员干部理想信念的思想根基之中,扎实推进了党内政治文化建设。
从历史经验看,抓住了理想信念教育,就抓住了党内政治文化建设的根本。习近平同志强调:“理论上清醒,政治上才能坚定。”理想信念教育是党内政治文化建设的核心内容,是共产党人坚守初心、勇担使命的本质要求。理想信念教育关系着中国共产党事业的兴衰成败和前途命运,它建立在对历史规律的深刻把握之上,它以唯物史观为哲学指导,以实现共产主义为核心目标,代表了人民群众的利益要求和广大党员的政治诉求。全体党员干部作为党内政治文化建设的主体,既需要坚持学习马克思主义,发挥党内先进政治文化的示范作用,也承担着模范践行理想信念的重要任务。实践证明,只有正确把握两者的辩证逻辑关系,才能不断推动理想信念教育常态化、规范化和制度化,才能稳步推进党内政治文化建设,进而实现全党在政治上、思想上和行动上的团结与统一。
党内政治文化建设是复杂和庞大的系统,也是长期和持久的过程。党内政治文化作为党的内在精神力量,唯有付出艰巨持续的努力,才能在政治生态的良性涵养上发挥其稳定恒久的支撑作用。加强党内政治文化建设,需要以锐利的政治慧眼识别出哪些是要一以贯之地予以继承和弘扬的,哪些是要毫不手软地加以清理和改造的。只有大力弘扬先进科学的党内政治文化,坚决清除形形色色的不良党内思想文化,党内政治文化建设才能免受那些庸俗、低俗和媚俗思想文化的侵蚀和破坏。众所周知,斗争精神是马克思主义最为显著的标志,马克思主义就是始终在同各种错误思想文化的斗争之中得以发展壮大的。从中国共产党百年党内政治文化建设来看,党始终在马克思主义斗争精神的指引下,对应该提倡和鼓励什么样的党内政治文化,以及应该抵制和反对什么样的党内政治文化,具有非常清醒的认识和明确的导向。中国共产党百年党内政治文化建设,就是始终坚持反对党内有害思想文化为重要任务,以此为基础全面有效地推动全党永葆蓬勃旺盛、昂扬向上的精神状态和风清气正、格调高雅的政治生态。
党内政治文化先进与否、健康与否、纯洁与否,是直接影响党的革命事业成败的关键因素。中国共产党从诞生之日起,就一直在与党内各种右倾和“左”倾的有害思想文化作艰苦卓绝的斗争。大革命时期,由于时任党的领导人陈独秀坚决执行右倾机会主义,导致面临亡党的危险。1927年全党在八七会议上全力纠正了陈独秀的右倾机会主义。1930 年夏,由于受共产国际“左”倾错误理论和反右倾斗争影响,时任中央宣传部部长的李立三错误估计革命形势,提出一整套“左”倾错误主张,形成了所谓“立三路线”的“左”倾冒险主义,使党的革命事业遭到重大损失。后来在周恩来、瞿秋白等党的领导人的努力下,采取各种措施全力纠正了“立三路线”的错误。1930年底开始,王明假借批“立三路线”而提出了更“左”的政治纲领,此后由王明和博古等人主导下的“左”倾冒险主义和右倾投降主义先后在党内严重泛滥开来,使党的革命事业遭受了前所未有的创伤,最终导致全党被迫转移,进行了空前绝后的二万五千里长征。1935年1月,遵义会议纠正了王明路线的错误,确定了毛泽东党内的军事领导地位。从表面上看,似乎这些右倾主义和“左”倾主义仅仅影响着军事领域,但实际上思想文化和政治生活等各个方面也都深受其害,甚至表现得更为深刻。因而中央红军长征胜利以后,1941年5月全党开始在延安开展了一场涤荡过去历史环境中滋长的主观主义的学风、宗派主义的党风、党八股的文风等不良思想文化的整风运动,形成了许多党内基本政治生活规范,为党的七大确立毛泽东思想在全党的指导地位进行了文化上的铺垫,堪称党的历史上成功推进党内政治文化建设的光辉典范,甚至可以说延安整风运动在百年党内政治文化建设史上具有里程碑意义。
新中国成立初期,不少党员干部出现了骄傲自满、盲目自大、贪图享乐、骄奢淫逸、贪污腐化等不良思想倾向,人民群众对此深恶痛绝,党内政治文化建设也面临新的复杂严峻的现实状况。中共中央深刻察觉到这些不良思想苗头的严重危害,如若不及时整顿治理,将不利于推进国家建设,进而危及新生政权的巩固。1951年11月开始在全党全国范围内开展“三反”“五反”运动,提出要“把反贪污、反浪费、反官僚主义的斗争看作如同镇压反革命的斗争一样的重要”。1956 年8 月,面对不少党员干部在思想方面和作风方面背离党的优良传统,毛泽东在党的八大预备会议上强调,要坚决反对主观主义、宗派主义和官僚主义。随着社会主义建设的顺利推进,党内开始出现浮夸风、“共产风”和命令风等错误思想观念,中共中央对此强调要坚决制止这些违法乱纪的行为,坚决清除这类不切实际的思想倾向。1966 年前后,林彪和“四人帮”等人别有用心策划和操纵了“文化大革命”,致使全党政治生活严重紊乱,党内政治文化建设也几乎受损殆尽。1976 年10 月,在全党同志的努力下,“四人帮”篡党夺权的阴谋被彻底粉碎,党内政治文化建设绝处逢生。党的十一大前后,邓小平和陈云等同志团结带领全党在思想和理论上开展了规模巨大的“拨乱反正”工作,以真理标准大讨论为契机全面激活党内先进政治文化。改革开放以来,面对党内外频繁出现的带有政治倾向性的忽“左”忽右的思想文化思潮,中共中央强调在解放思想的过程中既要反“左”、又要反右。21 世纪以来,面对外来腐朽思想在党内的疯狂滋长、不断蔓延和肆意泛滥,党内良好政治生态受到严重影响。因此,党的十五大提出“讲学习、讲政治、讲正气”的党性党风教育活动,党的十六大提出开展保持共产党员先进性教育活动。在教育活动中坚决反对存在的各种突出的形式主义和官僚主义,注重防范和化解各种腐朽思想的侵蚀,着力解决党的思想作风存在的各种突出问题。可见,在坚决反对各种错误文化思潮和思想观念中,党内先进政治文化建设得到稳步推进,并焕发出勃勃生机,从而积累了宝贵经验。
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准确把握时代发展方位,科学顺应时代发展变化,对全面从严治党提出新目标,新要求,强调要在反对和清除有害政治文化中不断加强党内政治文化建设。各种思想文化交流交融交锋的复杂形势下,党内政治文化受到以庸俗“关系学”、官民“亚文化”、官场“厚黑学”、政商“潜规则”为主要代表的,混淆是与非、正与邪、善与恶界限的庸俗腐朽政治思想文化的消极干扰,严重败坏党内政治生态和影响党的精神家园建设,亟须由除垢向清源转变、由革故向鼎新升华、由治标向治本迈进,以此着力增强广大党员干部拒腐防变的免疫力。为此,习近平同志在党的十九大上指出,要“弘扬忠诚老实、光明坦荡、公道正派、实事求是、艰苦奋斗、清正廉洁等价值观,旗帜鲜明抵制和反对关系学、厚黑学、官场术、‘潜规则’等庸俗腐朽的政治文化,不断培厚良好政治生态的土壤”。正是党中央对庸俗腐朽的党内政治文化坚决保持高压态势和深化标本兼治,一系列彰显中国特色、体现中国风格以及富含中国气派的先进的党内政治文化开始形成和发展。
“每一代人的活动都是在既定的历史条件下进行的。”百年党内政治文化建设史就是一部先进政治文化与有害思想文化斗争的历史,更是一部邪正不两立、邪不压正的胜利史。先进政治文化和有害思想文化永远是对立统一的关系,两者始终是此消彼长的态势。党内政治文化的高地如果不被先进的、积极的、健康的政治文化所占领,那么就会被落后的、消极的、腐朽的思想文化疯狂地占领。百年党内政治文化建设史充分说明,要夺取新的历史条件下与有害思想文化斗争的新胜利,就要坚持用先进政治文化与有害思想文化作斗争,在有效实现固本培元、扬善逞恶和激浊扬清中,不断培厚全党上下风清气正政治生态的沃土。
历史和现实已经证明并将继续证明:实现民族伟大复兴,关键在党的领导,根本在党的建设,重点在党内政治文化建设。加强党内政治文化建设,是马克思主义政党建设的本质要求,是党的信仰之基、发展之源、行为之舵,具有重大而深远、独特而深刻的理论和现实意义。如果党内政治文化建设游离于党的建设的整体之外,将难以凝聚全党思想上、政治上和行动上的磅礴伟力。从中国共产党百年历史进程来看,正是坚持将党的政治文化建设融入党的建设这个整体,才能推动积极健康、朝气蓬勃和与时俱进的党内政治文化的逐步形成。
首先,把党内政治文化建设融入“党的建设伟大工程”。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毛泽东第一次把党的建设与“伟大的工程”相提并论,强调要把党的建设作为一项“伟大的工程”。从此,党内政治文化建设与“党的建设伟大工程”相辅相成、相互促进。1937年9月,毛泽东在《反对本本主义》中指出:“自由主义取消思想斗争,主张无原则的和平,结果是腐朽庸俗的作风发生,使党和革命团体的某些组织和某些个人在政治上腐化起来。”而产生腐朽庸俗的作风和政治上的腐化,就意味着党内政治生活的奢靡变质,这势必直接影响到党内政治文化建设的成效。因而毛泽东主张全党要通过思想战线任务之一的思想斗争,来克服消极的自由主义进而达到克服机会主义,以此巩固党的集体生活和党群关系,最终在反对思想上、政治上和组织上的自由主义中加强党内政治文化建设,这为提出“党的建设伟大工程”进行了思想理论铺垫。1939年10月,毛泽东在《〈共产党人〉发刊词》中正式提出要“建设一个全国范围的、广大群众性的、思想上政治上组织上完全巩固的布尔什维克化的中国共产党”,并第一次明确强调建设这样的党就是一项“伟大的工程”,这就是夺取革命胜利的重要法宝之一。此后,“党的建设伟大工程”从理论和实践上分别经历了以党的组织建设、理论建设、思想作风建设、政治建设为重心等各个阶段,中国共产党不断朝着建设成思想上、组织上、政治上进一步巩固的全国性、群众性、先进性的大党目标稳步迈进,党内政治文化建设也充分体现在其中。新中国成立初期,“党的建设伟大工程”在“三反”“五反”运动和整风运动中得到持续推进,党中央重点解决作风上和纪律上的突出问题。通过正风肃纪和反腐惩恶,从纪律制度层面不断巩固党内先进政治文化,以此达到切实维护党的先进性和纯洁性。因此,“党的建设伟大工程”是党的伟大创举,是坚持以马克思主义为理论基础和结合革命具体实践的自觉选择和必然使命,成功解决了党的建设的许多特殊矛盾和复杂问题,党内政治文化建设也始终内蕴于“党的建设伟大工程”之中。
其次,把党内政治文化建设融入“党的建设新的伟大工程”。改革开放以来,党中央坚持和发展马克思主义党的建设的思想和经验,进一步丰富和发展了党的建设理论,在反对资产阶级自由化,实现党内生活民主化制度化以及坚持和改善党的领导中强化党内政治文化建设,逐步恢复党内正常的政治生活和党的优良传统。改革开放之初,邓小平根据当时的国情党情世情提出要强化党风建设,他特别指出:“为了整顿党风,搞好民风,先要从我们高级干部整起。”在党的十一届五中全会上,明确确立了党内政治生活的若干准则,要求在新的历史时期切实搞好党风建设。1980年中共中央制定并执行《关于党内政治生活的若干准则》,1983 年又发出《关于加强党员教育工作的通知》,对党内先进政治文化建设的基本原则进行明确规定。1994年9月,党的十四届四中全会提出了“党的建设新的伟大工程”这个重要概念,要求在国内外纷繁复杂的形势下进一步加强党的思想、理论、政治、组织和作风建设,这为新时期党的建设指明了正确的政治方向。1998年6月,江泽民指出党的思想和作风问题是一个重要的政治问题,他要求领导干部要在思想、作风建设中做出表率。作为一种能动行为的党内政治文化建设,需要有明确的行动理念和行为规范。因而为了给党内政治文化建设提供制度保证,中共中央于2004 年出台了《中国共产党纪律处分条例》,于2010 年出台了《中国共产党党员领导干部廉洁从政若干准则》。这些条例和准则从根本上为广大党员干部的行动理念和行为规范提供了保障,是加强党内政治文化建设的制度利刃。综上可知,党内政治文化建设始终是党的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党中央始终将其浸润到“党的建设新的伟大工程”之中。
最后,把党内政治文化建设融入“新时代党的建设新的伟大工程”。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在治国理政中体现出全面从严治党的鲜明特色。习近平同志勇于直面问题,围绕全面从严治党这个主题,在保持战略定力中协调推进“四个全面”布局,并提出了一系列全面净化党内政治生态等管党治党的重要论述,形成内容深邃、体系健全和逻辑缜密的党建思想。特别在党的十九大报告中,习近平同志明确提出了“新时代党的建设新的伟大工程”,规定了新时代党的建设总要求和重要任务,对推进“新时代党的建设新的伟大工程”做出了全面部署和战略安排,标志着我们党对共产党执政规律的认识进入新的阶段和达到新的高度,为进一步推动全面从严治党提供遵循和指明方向。党的长期执政能力建设、制度建设、先进性和纯洁性建设、政治建设、思想建设、组织建设、作风建设、纪律建设等,构成了“新时代党的建设新的伟大工程”。习近平同志强调:“党的政治建设是党的根本性建设”,必须把党的政治建设摆在首位,以敢于刮骨疗毒的毅力全面消除一切损害党的先进性和纯洁性的消极因素,发展积极健康、纯洁向上的党内政治文化,营造风清气正的良好政治生态,始终做到永葆共产党人纯洁的政治本色。可见,党内政治文化建设始终蕴藏在党的政治建设之中,并全面嵌入“新时代党的建设新的伟大工程”。
“历史是最好的教科书,也是最好的清醒剂。”在百年历史实践中,中国共产党结合国外政党兴衰更替以及自身实际情况,对“建设什么样的党、怎样建设党”这个重大历史和现实的根本问题,在不同历史时期做出了各种深刻的回答。尽管党的建设在革命、建设和改革的百年历程中,先后出现了“党的建设伟大工程”“党的建设新的伟大工程”以及“新时代党的建设新的伟大工程”三种不同提法,但这也恰好说明了党的建设始终作为一个整体融入党的百年辉煌奋斗史中。同时,在党奠基立业的百年历史中,党内先进政治文化建设始终与党的各方面建设相向而行、同向发力,发挥了其作为管党治党主要抓手和重要支撑的积极作用,推动了党的建设这个整体不断迈向科学化、系统化和规范化。
作为一种精神现象和观念形态的特殊产物,文化既存在于政党生活的内部,也反映在国家政治生活之中,更渗透在社会生活的各个方面。文化是民族屹立不倒的精神血脉,是人民勇往直前的精神家园,也是政党奋斗不息的精神旗帜。小到一个人和一个团体,大到一个政党和一个国家的背后,其实都有文化的力量在发挥导向、激励和约束的作用。一个社会、一个政党、一个国家的文化,并非是完全割裂的关系,而是互为参照、互为补充。从中国共产党筚路蓝缕的百年奋斗史来看,党内政治文化、革命文化、政治文化和社会文化始终辩证统一在这个百年历史进程中。从历史和现实来看,不但党内先进政治文化对革命文化、政治文化和社会文化的发展具有显著的推动作用和引领价值,同时,先进的革命文化、政治文化和社会文化又可以反哺党内先进政治文化建设。
首先,以党内先进政治文化引领革命文化建设。“革命文化是中国共产党团结和带领全国各族人民在革命、建设和改革过程中创造的带有鲜明中国特色的文化形态,中国共产党近百年奋斗史就是一部革命文化的塑造史。”中国革命文化是一种特殊的文化现象,其最初的源流可追溯到新民主主义革命这段波澜壮阔的特定历史时期。革命文化以马克思主义为理论指导,以中国共产党及其领导下的人民军队为实践主创者,以“革命理想”为精神内核和以“革命胜利”为价值取向,继承和弘扬“杀身成仁”“舍生取义”等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吸收和借鉴世界优秀文明成果,是独具鲜明中国特色、红色气质和世界眼光的先进文化。基于此,革命文化始终表现出浓厚的政治性、理论性、民族性和人民性色彩。1937年10月,毛泽东曾强调:“要造就一大批人,这些人是革命的先锋队。这些人具有政治远见。这些人充满着斗争精神和牺牲精神。”造就一批具有政治远见,并充满斗争精神和牺牲精神的人,实际上就是造就一批正直忠诚、襟怀坦白和不谋私利的人,也就是造就一批在政治生活上坦坦荡荡、光明磊落的人。只有造就这样一批人,中国的革命事业才有前途和希望。可见,在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革命文化就与党内政治文化表现出不可分割的联系,革命文化集中体现了党内政治文化建设的道德理想与价值追求。在党内先进政治文化的引领下,逐渐形成了包括苏区精神、井冈山精神、百色起义精神、延安精神、西柏坡精神、红岩精神等在内的革命精神,并在这些革命精神中流露出涵盖革命理想、忠诚意识、红色基因、牺牲精神为核心的革命文化精髓。因此,党内先进政治文化可以有效引领先进革命文化建设,先进革命文化又反过来涵养党内先进政治文化建设。
其次,以党内先进政治文化引领政治文化建设。党内政治文化与政治文化既有密切联系又有本质区别,决不能简单肤浅地将政治文化的概念僵化机械地移植或照搬到党内政治文化上,也不能纯粹想当然地以政治文化的框架来直接界定党内政治文化。政治文化是由一定的经济基础决定的,是社会思想的核心象征和价值主导,既渗透和存在于社会生活的各个方面,也内嵌和反映于政党生活的内部,是外在面貌与内在品质相结合的产物。政治文化的主体是国家或民族,是国家的内在政治精神和核心制度要义,其重要作用表现在对民主政治进步的推动意义。而党内政治文化的主体是由政党与党员构成,其关注重点则是如何规范党的组织活动和规范党员的行为,营造良好组织氛围和党员关系。从中国共产党百年党内政治文化建设来看,党内政治文化建设与政治文化始终具有密切联系。中国共产党成立后不久,在处于萌芽期的党内先进政治文化的引领之下,中国政治文化在国共合作中向着积极方向发展。抗日战争和解放战争时期,在党内先进政治文化的带动下,各民主党派和无党派民主人士积极响应党的号召,为建立抗日民族统一战线和粉碎国民党独裁统治的政治阴谋发挥积极作用。经过长时间的酝酿和发展,最终形成了“长期共存、互相监督、肝胆相照、荣辱与共”的体现先进政治文化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的基本方针。党的十八大以来,在党内先进政治文化继续引领下,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更是提出了“新型政党制度”这个重要概念,通过社会主义民主的广泛性和真实性全面彰显出中国特色民主政治文化的巨大优势。中国先进政治文化以“中国之治”与“西方之乱”作鲜明对比,为人类政治文明发展提供了具有可借鉴意义的中国智慧和中国方案。
最后,以党内先进政治文化引领社会文化建设。党内政治文化从来都不是在封闭和狭隘的系统内部自我产生和独自发展的,党内环境、社会环境以及国际环境等都是其重要的影响因素。建设先进的党内政治文化,需要增强文化发展的传承性、创造性、开放性和包容性,在逐步规范、继承传统和开放包容中不断弘扬、丰富和铸造党内先进政治文化,以党风带政风促民风,从而巩固全党全国各族人民团结奋斗的共同思想基础。从中国共产党百年党内政治文化建设来看,党内政治文化始终对社会文化建设发挥积极引领作用。中国共产党成立初期,在阐发和介绍马克思主义学说的过程中,直接推动了以科学和人生观为中心的东西方文化问题论争,对宣扬“封建主义”意识形态的“东方文化派”作了大量批评,并开始关注平民教育问题。在土地革命战争时期,在继续推进马克思主义理论宣传的过程中,直接引发了社会性质论战和文艺自由论等论争,无产阶级文化观在社会文化界得到牢固确立。抗日战争时期,在党内先进政治文化的引领下,许多抗日文化救亡团体和抗日文化教育得到了组织和创办,社会先进文化实现发展,诸如《边区自卫军》等文学作品、《黄河大合唱》等音乐作品、《刘胡兰》等戏剧作品得到大量创作和广泛宣传。新中国成立以后,在党内先进政治文化的继续引领下,随着“二为”方向和“双百”方针的确立和提出,社会文化建设在古为今用、洋为中用、综合创新的文化发展理念下得到继续推进。改革开放以来,在党内先进政治文化建设的引领下,中国共产党根据独特的文化传统、历史命运和基本国情,与时俱进制定文化建设目标和审时度势调整文化发展战略,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得到继承和弘扬,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建设得到扎实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发展道路愈加成熟和稳健。如果没有党内先进政治文化的积极引领,社会文化建设就会失去正确发展方向,社会文化就不可能实现健康协调发展。反过来,如果社会先进文化建设与党内政治文化建设发生严重脱节,党内先进政治文化也会失去社会文化的丰厚滋养,也就不可能实现党内先进政治文化的丰富至臻完善。因此,党内先进政治文化建设与社会文化建设始终是相互促进和相互提升的。
在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周年庆祝大会上,习近平同志深刻指出:“以史为鉴,可以知兴替。我们要用历史映照现实、远观未来,从中国共产党的百年奋斗中看清楚过去我们为什么能够成功、弄明白未来我们怎样才能继续成功,从而在新的征程上更加坚定、更加自觉地牢记初心使命、开创美好未来。”中国共产党于民族危亡之际诞生以来,走过了极不平凡的百年历史进程。中国共产党在团结领导人民群众干革命、搞建设、抓改革和谋复兴等系列伟大事业的光辉历史进程中,在长期政治实践中形成和发展了深刻、独特和稳定的,并被广大共产党员自觉接受、主动践行和模范遵从的集体意识和行为模式的党内先进政治文化。这一百年来,党内政治文化始终伴随着党的历史方位、责任担当、任务使命、自身建设和国家大局的发展变化不断深化完善,对涵养党内政治生态,增强党的“文化软实力”以及加强党的政治建设等方面发挥了重要的基础性和关键的协调性作用,对中国政治文化产生了鲜明的导向性和深刻的引领性效果。回顾党内政治文化建设的百年历程,在学史增信的基础上与时俱进,在总结经验的前提下继往开来,全面落实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关于党内政治文化建设的总任务、总要求和总部署,着力发展积极健康、纯洁向善的党内政治文化,不断培厚良好政治生态的土壤,不断巩固党的政治建设的成效,为兴党强国、富民强兵与民族复兴营造风清气正和健康和谐的良好政治生态是对建党百年的最好礼赞和庆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