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 勇,章钊铭
(同济大学 马克思主义学院,上海 200092)
马克思共同体思想从社会形态演进的角度揭示出人类社会的发展趋势,为中国在全球化的时代背景下顺应世界发展潮流、积极参与全球治理提供了理论指导与方法论启示。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立足为民族谋复兴和为世界谋大同的双重使命,统筹国内和国际两个大局,提出了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伟大构想,推动马克思共同体思想在当代的创新发展。整体来看,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在哲学逻辑、价值旨归、理论视野以及实践条件等方面呈现了对马克思共同体思想的创造性继承,在现实目标、具体路径、基本向度、思维方式等方面实现了对马克思共同体思想的创新性发展。深刻把脉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与马克思共同体思想之间的内在关联,有助于更加全面地辨识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的深层理论依据和马克思共同体思想强大的时空穿透力。
界定马克思共同体思想与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的主要含义,并在此基础上深刻理解二者间关系,是推动中国方案的具体实践以最终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满足各国人民对更好社会制度探索的切实需要。
马克思通过对人类社会发展历程的梳理,准确把握了三大历史阶段不同形式的共同体,包括人的依赖性阶段的“自然形成的共同体”,物的依赖性阶段的“完全虚幻的共同体”和人的全面自由发展阶段的“真正的共同体”。“自然形成的共同体”是基于血缘、习俗、语言等形成的狭小的封闭共同体,表征着前资本主义时代人对人的依赖关系。“完全虚幻的共同体”是基于世界交往、世界市场等形成的跨越时空的利益共同体,表征着资本主义时代人对物的依赖关系。“真正的共同体”作为正在生成的未来形态,是基于生产发展使得社会所有人能够平等享受发展福利并得到全面发展,表征着一个代替了阶级与阶级对立的、每个人自由发展是一切人自由发展条件的联合体。马克思共同体思想以“每个人自由而全面的发展”为价值追求,为人类争取实现自由解放指明了根本的价值导向和最终的奋斗目标。
自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在许多场合从不同层面、不同角度对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进行了阐述。2015 年在第七十届联合国大会上,习近平提出打造人类命运共同体需要建立平等相待、互商互谅的伙伴关系;营造公平正义、共建共享的安全格局;谋求开放创新、包容互惠的发展前景;促进和而不同、兼收并蓄的文明交流;构筑崇尚自然、绿色发展的生态体系。2017年在党的十九大上,习近平指出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建设持久和平、普遍安全、共同繁荣、开放包容、清洁美丽的世界。2021 年在中国共产党与世界政党领导人峰会上,习近平从引领方向、凝聚共识、促进发展、加强合作、完善治理五个方面对人类命运共同体的含义进行了深刻阐释。随着对国情与世情认识的不断深化,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的内涵也随之不断丰富。概言之,人类命运共同体就是每个民族、每个国家、每个政党休戚与共、荣辱与共、命运与共,把马克思所揭示的人类对美好未来的追求逐渐变为现实的必然发展阶段。
马克思共同体思想是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的重要来源之一,在价值遵循和目标指向等方面为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提供了理论依据。马克思共同体思想批判继承了亚里士多德的“城邦共同体”、古罗马法学家西塞罗的“法的共同体”、卢梭的社会契约理论、康德的“伦理共同体”等欧洲先哲思想,阐述了随着世界历史的发展,各民族各国家的对立隔离将日益消失,民族的片面性和局限性将日益消亡,个人与社会将完全融为一体,且“能够全面发挥他们的得到全面发展的才能”。尽管各国的历史文化、发展水平和社会制度存在差异,但“和平、发展、公平、正义、民主、自由”作为全人类共同价值符合各国人民的价值诉求,也是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的价值目标。马克思共同体思想与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均立足于特定的时空境遇,所关注的都是人类的生存境遇和命运前途,其价值指向都是现实的人的发展、自由与解放。
深刻把握马克思共同体思想在当时历史背景下的实践意义,为在新的时代境遇中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进程提供路径启示。马克思指出:“一切划时代的体系的真正的内容都是由于产生这些体系的那个时期的需要而形成起来的。”马克思共同体思想产生于无产阶级和资产阶级矛盾日益加剧的时代,人们渴望一个充满光明和希望、没有剥削和压迫的社会形态,所以无产阶级希冀的共产主义社会、自由人的联合体应运而生,无产阶级通过拿起自己手中的理论武器,联合无产阶级的物质力量,不断促进人与人之间的团结,揭露“完全虚幻的共同体”的本质,推翻资产阶级的统治,推动人与人的自由联合,实现无产阶级和全人类的解放,这是“真正的共同体”得以实现的根本路径。当前,少数国家奉行单边主义,以本国利益优先而不顾他国利益,甚至出现逆全球化浪潮;一些国家和民族由于历史、文化、利益等因素而产生矛盾和冲突;全球生态破坏严重,人与自然的关系恶化,恐怖主义和极端主义势力活动猖獗等全球性问题导致治理失灵。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的提出就是为了适应经济全球化、文化多样化等现实国际社会环境,打破国家零和博弈交往对抗模式,倡导平等协商和互利共赢,携手开创人类美好未来。
在资本主义迅速发展的19 世纪,资本的虚假本质掩盖阶级压迫与普遍剥削的社会现实,资产阶级采取虚幻的共同体形式将自身的特殊利益转变为人类共同利益。但是,这种“完全虚幻的共同体”在本质上是一种以“物的相互关系”取代“人的相互关系”的异化社会形态。随着时代的发展,马克思共同体思想的社会基础发生了变化,资本主义国家通过采取部分社会变革措施在一定程度上缓解了资产阶级和无产阶级的矛盾,社会主义社会也经历了从无到有、从“一国到多国”的发展实践。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的生成,是马克思共同体思想在新的实践境遇中的发展。作为向实现共产主义社会最终目标过渡而创造条件的起始阶段,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致力于维护国际社会的稳定与发展,增进中国人民与世界人民的整体福祉,弘扬全人类共同价值,其重大意义已超越了一般意义上的共同体类型及其价值要求,赋予了马克思共同体思想鲜明的时代性。
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作为回应21世纪人类发展方向的新理念,向世界展示中国方案。首先,推进“一带一路”高质量发展,加强双边和多边经贸交流与往来,反对各种形式的贸易保护主义,在全球经济复苏乏力的大背景下不断提升对世界经济发展的贡献,稳固了世界市场的发展。其次,打造各民族和国家文化交流的新平台,坚持文明多样性的基本立场,反对“文明冲突论”,在尊重不同文明对价值实践路径探索的同时,主张加强不同文明之间的平等对话与交融,拓宽了各方普遍交往的渠道。再次,构建以合作共赢为核心的新型国际关系,谋求建立平等相待、互商互谅的全球伙伴关系。中国始终反对任何形式的霸权主义和强权政治,坚持在构建新型国际关系与全球伙伴关系的进程中实现互利共赢。最后,原有的全球治理体系存在着不少短板和弊端,已经不能满足世界发展的需要,变革全球治理体系的规则,坚持共商共建共享的全球治理观,在求同存异和协商合作中完善全球治理体系。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彰显了对推动人类进步发展的时代使命和责任担当,回应了马克思共同体思想的“人类解放”之问。
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是在新的时代境遇中对人类社会往何处去的重大现实问题的回应和回答,是马克思共同体思想的时代表征,不断推进着全人类解放事业的发展。整体而言,在哲学逻辑、价值旨归、理论视野以及实现条件等方面,呈现出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对马克思共同体思想的创造性继承。
在《德意志意识形态》中,马克思对三种共同体形态的划分与探讨是以唯物史观作为理论指导的。只有发展生产力,消灭地域隔阂,才能消灭异化,建立普遍交往,最终实现“真正的共同体”。马克思揭示了不同共同体形态的历史发展及其内在关系,指出真正共同体思想为实现全人类的自由全面发展提供了逻辑基础。唯物史观指明了共产主义是对分工、异化和私有制的“积极的扬弃”,在真正的共同体阶段,每个人的才能都能得到充分自由的发展。正如马克思在《关于费尔巴哈的提纲》中提出:“哲学家们只是用不同的方式解释世界,问题在于改变世界。”马克思共同体思想不仅是对未来美好社会的期许,更是实现全人类解放的行动宣言。
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遵循唯物史观,客观审视所处的时代境遇,为人类社会在现阶段的发展指明了基本方向。随着生产力的发展,不同区域和国家之间的交往越发频密,国际社会已经成为一个利益攸关的共同体。但与此同时,经济与现代化危机、政治冲突与极端恐怖主义、文化冲突、生态环境日益恶劣等全球性威胁不断加剧,严重影响着人类的生存发展。这是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提出的现实背景,因此这一理念绝不是空谈的政治口号,也不是从概念到概念的抽象演绎,而是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实践放眼到全球化深入发展的世界形势,为解决国际面临的复杂难题提供的行动指南。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是中国共产党人从全球化的视角出发,洞悉人类相互依存、命运与共的客观事实,为解决当今现实世界面临的共同难题所提出的改造世界的中国方案。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深刻地把握了国际社会的主要矛盾,客观反映了人类社会历史的发展进程,是符合社会历史发展趋势的必然选择。
马克思共同体思想和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具有共通的价值旨归。一方面,都关注现实人的发展与解放。马克思共同体思想谋求无产阶级的解放,关注全人类的发展进程。“只有在共同体中,个人才能获得全面发展其才能的手段,也就是说,只有在共同体中才可能有个人自由。”在马克思看来,作为现实的人能够突破民族和地域的局限,在世界范围内的普遍交往中得到全面和谐的发展,实现自由人联合体,就能实现“真正的共同体”。“真正的共同体”消灭了私有制,消除了异化,个体利益之间不存在冲突和摩擦,个体利益与共同体利益真正地趋于一致,人类社会以一个紧密联系的整体朝前发展,世界历史进入新阶段,这是马克思共同体思想价值追求的现实表征。
另一方面,二者以实现共产主义为价值目标。马克思共同体思想中的最终价值目标是建立一个生产力高度发达,物质资料和精神财富极大丰富,消灭剥削与压迫的共产主义社会,为自由人联合体的实现提供可能,这是人类社会最高的理想境界,是对未来社会的美好构想。每个人的全面自由发展以及个体利益与共同利益的融合发展的理想旨归与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具有高度统一性,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旨在坚持对话协商、共建共享、合作共赢、交流互鉴、绿色低碳,建设一个持久和平、普遍安全、共同繁荣、开放包容、清洁美丽的世界,以大国担当寻求各国利益的最大公约数,以互惠互利原则保障个体利益与共同利益的统一。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就是实现共产主义远大目标的中国智慧和方案,这一方案旨在确保个人利益得到充分保障,向世界传递平等友好的价值理念,表达了努力促成世界各国人民不分国界和民族,共同享有发展利益的美好愿望。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更加符合现代化发展与人类社会发展的历史方向,共产主义的真谛熠熠生光。
马克思共同体思想把共产主义的实现看作是世界历史发展的必然方向,具有鲜明的“世界历史性”。马克思恩格斯指出,各民族的原始封闭状态由于日益完善的生产方式、交往以及因交往而自然形成的不同民族之间的分工消灭得越是彻底,历史也就越是成为世界历史。随着资本在全世界范围内的积累扩张,资本主义的生产方式也扩张至全世界,区域市场逐渐变为世界市场,资产阶级奔走在世界各地,产生了以全人类相互依赖为基础的世界交往,历史也就逐渐成了世界历史。马克思认为世界历史的形成需要两个步骤,一是资本所推动的全球化,二是无产阶级国家把世界性和普遍性变成社会现实。马克思世界历史理论,从各民族普遍交往造成的全球生产力普遍发展,揭示了人类历史从民族地域历史向世界历史转变的动力系统和演进机制,指明了人类社会整体发展的总体图景和未来趋势。随着全球化进程的不断发展,国际社会不同区域、国家之间的交往日益频密,利益与共成为当前国际社会的突出特征。世界历史理论是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从马克思共同体思想中承继的理论视野之脉。
习近平指出,学习和实践马克思主义关于世界历史的思想,我们要站在世界历史的高度审视当今世界发展趋势和面临的重大问题,坚持和平发展道路,坚持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政策,坚持互利共赢的开放战略,不断拓展同世界各国的合作,积极参与全球治理,在更多领域、更高层面上实现合作共赢、共同发展,不依附别人,更不掠夺别人,同各国人民一道努力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把世界建设得更加美好。在全球化趋势日益增强的当下,在看到物质财富不断丰富、科学技术日益发达、思想意识更为多元的同时,也要意识到贫富差距不断增大、恐怖袭击此起彼伏、生态环境加剧恶化等问题。中国作为负责任的全球性大国,应当肩负起相应的责任。这就要求中国首先必须先壮大自己,才能为国际社会多作贡献,中国方案才能受到国际社会的更多认可。世界历史理论呼唤全球视野,中国提出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推进中国式现代化新道路为人类探索现代化作出新贡献,积极推动国际交流与合作为人类发展进步开拓新舞台,加强全球治理体系的完善和国际秩序的重塑为人类应对共同挑战提供规则支撑。
马克思构想的共产主义社会,即“真正的共同体”的实现需要高度发达的生产力发展水平以及建立在其基础之上的交往方式。“共产主义只有作为占统治地位的各民族‘一下子’同时发生的行动,在经验上才是可能的,而这是以生产力的普遍发展和与此相联系的世界交往为前提的。”要实现马克思“真正的共同体”,既需要生产力的不断发展,又需要普遍交往在全球范围内的实现。作为前提,需要揭露和批判“完全虚幻的共同体”及其话语表达,为帮助人们客观认识阶级与阶级斗争,为打造“真正的共同体”奠定理论基础。作为结果,城乡对立的消失,阶级和国家逐渐消亡,“真正的共同体”得以形成,此时个性得到解放,人的全面发展的最高理想也能够实现。
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既需要高度发达的生产力水平,又需要全人类携手合作共同应对挑战。一方面,世界各国的共同发展为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提供新动力。生产力发展是一个国家不断进步强大的必备要素,也是实现各国共同发展的前提。随着经济全球化的不断深入,各国之间的经济交往越来越密切,经济发展的失衡、贫富差距的拉大、南北悬殊的凸显都敦促世界各国要充分释放社会发展活力,加强国际合作,谋共同发展,求共同繁荣。当前中国推动“一带一路”高质量发展,举办国际进口博览会,加强与其他国家和地区的自由贸易,共建开放合作、开放创新、开放共享的世界经济,积极推动全球经济的复苏发展。另一方面,推动世界一体化进程为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提供新助力。习近平强调:“当今世界,人类生活在不同文化、种族、肤色、宗教和不同社会制度所组成的世界里,各国人民形成了你中有我、我中有你的命运共同体。”面对全球性难题,没有一个国家和民族可以独善其身,只有各国各民族通力合作,共同应对各类全球性挑战,才能在全球化的进程中谋求人类的共同利益。全球化进程的不断深化是客观必然,各个国家分工合作,不断加强彼此之间的交往,国际社会日益成为一个整体。这是人类发展的必然过程,表明在当前人与人之间已经成为一个真正的有机体,可以作为一个整体来发展自身和创造利益,可以真正地以一个整体来正视自然规律,管理自身和社会。
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并不是对马克思共同体思想的机械照搬和简单复制,而是结合新时代中国的具体实际情况以及全球大变局下的世界历史背景所贡献的关于人类未来发展方向的中国方案。
马克思共同体思想是以揭示资本主义社会根本矛盾为基础的,“完全虚幻的共同体”的出现正是资产阶级为了掩盖特殊利益和共同利益之间的矛盾。生产资料私有制给予共同体阶级性,“完全虚幻共同体”对于无产阶级的存在只是一种变相的剥削与压迫,人的发展受到了共同体的制约与束缚。为了无产阶级和全人类的解放,摆脱压迫和束缚,马克思揭露和批判了资本主义的虚假共同体,提出了共产主义远大目标,设计了一个彻底消灭私有制代之以生产资料公有制,消除劳动异化而进行自由劳动,大力发展生产力而消除城乡对立,阶级和国家逐渐消亡,个体利益逐渐趋同于集体利益,每个人都得到全面而自由发展的伟大构想。
习近平指出,世界各国应建立平等相待、互商互谅的伙伴关系;营造公道正义、共建共享的安全格局;谋求开放创新、包容互惠的发展前景;促进和而不同、兼收并蓄的文明交流;构筑尊崇自然、绿色发展的生态体系,创造性地阐释了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时代设想和实现途径。第一,各个国家和全世界人民都是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主体,国家之间在共同体中相互合作、共同发展、权责共担,同时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也是每个“地球公民”都应该承担的责任。第二,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需要不断完善全球治理体系和公平正义的国际秩序,打击恐怖主义等威胁人类安全的暴力组织,以协商谈判的和平手段解决国际冲突和争端,共同维护世界和平与稳定。第三,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亟须解决日益凸显的由于世界经济的长期低迷导致的贫富差距扩大、全球增长动能不足、经济治理落后、发展不平衡等问题。为此,需要推动经济全球化向纵深发展,采取“一带一路”建设、亚投行成立等系列具体措施,不断促进世界经济的复苏和发展。第四,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尊重世界文明的多样性,不论是何种文明,都有其独特的价值与魅力,都值得被尊重和平等对待。加强各文明之间的交流和互鉴,吸收其他文明的优秀成果,有利于促进世界文化的繁荣。第五,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倡导可持续绿色低碳发展,全球气候变暖和极端天气频发严重影响人类的生存,推动世界各国在应对气候变化方面的合作,早日实现碳达峰和碳中和,携手构筑绿色地球生态体系。
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在实践路径的选择上相较于马克思共同体思想有较大的不同。在《共产党宣言》中,马克思恩格斯明确指出只有用暴力才能推翻既存的社会制度。这就意味着在当时的社会历史背景下要构建“真正的共同体”,实现人的全面自由发展必然需要通过暴力革命。从唯物史观的一般立场出发,其根本原因在于生产力与生产关系之间的矛盾,同时由于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矛盾导致的具体的社会危机、政治危机、民族危机成为革命爆发的导火索,马克思主张全世界无产者联合起来,通过暴力革命的手段打破旧的国家机器,摧毁资本主义制度,建立无产阶级政权。
相比于马克思共同体思想主要从社会制度的转变角度谈“真正的共同体”实现,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则立足于当今各国社会制度实际,主张采取和平治理的方式来应对人类共同挑战。其主要原因在于全球化的深入发展,把整个世界凝结为一个“地球村”,各国只有努力携手同行,才能促进共同发展。“真正的共同体”的实现方式是发展生产力,从人类文明产生起,推动人类社会不断发展的根本动力就是生产力,生产力的发展使机器大工业代替了工场手工业,人们的生产、生活空间不断扩大,各个民族与国家之间的交往也愈来愈频繁。马克思认为,只有生产力高度发达,才能使社会的每一个成员都自由而全面地发挥全部的力量与才能,为社会形态的进一步升级转变奠定坚实的物质基础。习近平在第七十届联合国大会上明确指出,“合作共赢”是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治理原则。合作,是应对人类目前面临的共同挑战的有效途径,各国利益交织,唯有彼此合作方能达到共同目标,解决全球难题。共赢,是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的价值旨归,世界各国和全人类应在对话与合作中共同进步,共享发展成果。当前世界正经历百年未有之大变局,我们应坚持做合作共赢的倡导者,在追求本国利益时兼顾他国合理关切,在谋求本国发展中促进各国共同发展。
马克思从人类社会形态的演进历程探究共同体的变迁路径,寻求解决人类发展问题的未来方案,而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以追求人类社会整体稳定与共同发展为主要目的,强调多重向度展开,全方位谋划。习近平强调:“国际社会要从伙伴关系、安全格局、经济发展、文明交流、生态建设等方面作出努力。”从全球治理层面看,提出核安全命运共同体、人类卫生健康共同体、海洋命运共同体等重大倡议;从地区层面看,倡导构建中国—东盟命运共同体、中非命运共同体、中拉命运共同体、中阿命运共同体、上海合作组织命运共同体等;从发展历程看,人类命运共同体可以分为利益共同体、责任共同体和命运共同体三个阶段,在利益交织的国际格局中,世界各国需要秉持共同发展的理念,构建利益共同体,享受权利的同时更要履行义务,勇于承担国际责任,共筑责任共同体,并在此基础上,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共同推动人类社会美好生活的普遍实现。
马克思共同体思想从社会形态变迁的角度出发探讨了如何根本地回应和解决人类社会演进的总体方向,相比较而言,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蕴含着多重向度。从国际交往看,中国在与其他国家和地区的交往中提出了携手构建命运共同体。从涵盖领域看,人类命运共同体覆盖政治、经济、安全、发展、社会、文明等多个领域,特别是根据时代的发展变化适时地将人与大自然的生命共同体和虚拟世界的网络空间命运共同体作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重要补充。尽管恩格斯在《自然辩证法》等著作中已经看到了在工业粗放发展的破坏下人与自然关系的异化,但在当时的社会背景下,生态问题未受重视。在工业推动社会快速发展的当下,人类赖以生存的自然已经遭到了严重破坏,因此“生命共同体”的提出是对马克思共同体思想的当代拓新,是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的重要组成部分。同时,随着信息技术的飞速发展和各种电子通信工具的普及,网络成为人们生活中不可或缺的部分,网络空间命运共同体成为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的又一重要补充。
“真正的共同体”是以马克思对资本主义社会的深刻批判为基点的。马克思看到了资本主义生产方式对于促进生产力发展的巨大作用,但资本主义社会不过是“用公开的、无耻的、直接的、露骨的剥削代替了由宗教幻想和政治幻想掩盖着的剥削”。在《资本论》中,马克思剖析了商品、货币、资本的概念,引入剩余价值概念揭开了资本主义迷惑无产阶级的面纱,号召无产阶级进行革命,彻底地消灭资本主义制度。理论的批判为革命实践提供科学的指导,马克思在《〈政治经济学批判〉序言》中提出,判断一个时代的变革“必须从物质生活的矛盾中,从社会生产力和生产关系之间的现存冲突中去解释”。尽管“两个必然”是人类社会发展的总趋势,但在资本主义所能容纳的生产力没有全部释放出来之前,“两个绝不会”将是一个长期的世界历史景象。
马克思的新旧社会更替规律解释了当今世界资本主义和社会主义并存的现象,资产阶级为维护其根本利益和自身的统治,必然会不断完善资本主义制度,在新时代世界各国日益成为一个相互依存的命运共同体的国际背景下,资本主义与社会主义两种社会形态共同存在并将长期存在于同一个世界中。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实现了思维的创新,即从“零和博弈”的批判思维到“共生共赢”的全球治理思维。对于不同性质国家之间存在的经济、政治、文化等多方面的制度差异,要以“和实生物、同则不继”的态度走对话不对抗、结伴而不结盟的交往新路,在差异中谋求共同发展。对于社会主义制度与资本主义制度共存的局面,即使各个国家制度和意识形态不同,但应勇于承担全球福祉的职责,为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贡献出自己力量,实现共享共赢。人类命运共同体以极大的包容性深刻把握国际形势,实现了思维方式的当代转化,有利于推进人类自由而全面发展终极目标的实现。
马克思共同体思想和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都是马克思主义对人类未来美好社会的思考和探索。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过程中依旧离不开马克思共同体思想的方法论指导,要坚持马克思共同体思想所持的立场、观点与方法,用马克思共同体思想来分析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虽然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已被写入联合国决议中,但是在倡导各国积极实践的过程中,如何解决不同类型国家的发展问题,如何由各国之间的联合发展迈向每个人的自由而全面发展等仍然需要运用马克思共同体思想来澄清误解,释解中国智慧的科学性、合理性,并运用到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实践中,探索出更多推动各种共同体的建设,维护世界和平稳定,促进各国共同发展的方案。
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是中国共产党人在新时代对马克思共同体思想的继承与发展,马克思共同体思想追求的是构建“真正的共同体”,实现无产阶级和全人类的解放与发展。但从全球生产力发展水平来看,资本主义社会与社会主义社会共存的局面还将长期存在,在此期间需要共同体的一种过渡样态来引领世界各国的发展。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的提出是时代之需,旨在将人类的前途命运与责任共担统一起来,为解决全球性问题和现代性弊端提供有效方案。为此,我们要从世界历史视野揭示奉行多边主义、共同体主义的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对于变革和完善全球治理体系的价值。新时代的中国必将高举和平发展的旗帜,走合作共赢的发展道路,联合世界上一切进步力量为携手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不懈努力,为最终实现“真正的共同体”奠定坚实基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