仲佳伟
爱德曼中国副总裁
经常有客户问我:怎样选择一个合适、靠谱的NGO组织(编者注:非政府组织),来落地ESG传播?
讲真,这是个略带尴尬的话题。做ESG传播,的确需要借助NGO等伙伴来承载项目、提升专业度。在爱德曼历年的信任度报告中,NGO也长期被公众评为最受信任的机构。但对负责传播的同仁来说,这是个苦差事,有太多的需求要权衡。
如何以低成本建构有腔调的合作关系,从而展现企业ESG实践的差异化与影响力?恐怕这才是对本文标题任务的完整表述。
笔者在此分享三条选合作方的标准,以供业界朋友参考:1.专业上,能帮助挖掘企业ESG实践的潜力与价值;2.经验上,有成熟的项目管理及与大企业合作的经验;3.传播上,自身有可挖掘的故事,哪怕没有太多媒体资源。
先说最重要的第一条。当开始找环保、公益等领域的第三方组织时,你可能会发现这个圈子其实也是鱼龙混杂。一问及他们对行业ESG实践的看法,要么是掉书袋子,要么支支吾吾只能等专家有空来解答,总之很少能上来就拎清逻辑的。
然而,在当下做ESG传播,第三方机构最重要的价值就是帮助企业挖掘实践与价值的机会。比如,大家看到很多企业都通过种树来讲ESG实践,但其实并没那么简单。上半年,某知名科技公司也在燕山山脉种了树,项目落地在河北丰宁,选的是樟子松,可抵御北沙南侵,也助力乡村振兴。同时,还为其在中国的合作伙伴,与FSC森林认证建立联系,更好融入国际合作中。
这背后,是中国绿色碳汇基金会、世界自然基金会及FSC这样头部专业机构的充分合作与创造。过程中,这些机构对该科技公司所在行业及业务,以及他们手上项目与该企业的匹配度,有充分的考量;同时,还创造性地盘活资源,将种树的项目变成与中国合作方加深互动的机会。这样的合作,绝非有颗公益的初心就能做到的。
再来看落地经验。这看起来像是常识,但因为很多NGO人力有限,做活动的经验也不多,很有可能立意很高的活动,最后在落地时成了一地鸡毛。笔者自己有一条很朴素的经验,那就是看对方是否能准时开会、并主动总结会后的任务,这是基本的项目管理意识,如果对方做不到,那就要重新评估。
笔者曾有幸参与过一次获得CIPRA案例金奖的项目,当时的合作方是SEE基金会,国内生态保护领域内的头部NGO。打动我的不只是他们的专家与专业,更重要的是整个项目团队在推进项目时条理与人情双双在线,既能给出到底请哪位当地政府领导出席活动合适这样的建议,也能处理诸如瓶装水、交通碳排放等看似“小”实则“大”的问题了。
最后来看传播力。我们不能奢求NGO自带很多媒体资源,毕竟,在流量的世界里,NGO也在苦苦争取获得公众的关注。也正因为此,我们在评估NGO时,一定要考虑对方是否足够能挖掘出故事,以促进传播。
我至今记得在上述项目中,SEE基金会的青年专家在雅安大相岭自然保护区里,踏着残雪给我们普及熊猫、树种等科学及轶事,让我及现场的嘉宾与媒体深受感动。我看到一位经销商总经理一直在录像,后来才知道他是要回去将生物多样性的理念讲给团队听——而这正是故事得以被传播、受众被打动的源动力。
上述三条标准虽不高深,但都指向ESG项目合作时,专业、顺畅地做出有代表性的项目。当然,能同时符合这三条的合作方也不多。每每这时候,我会提醒自己与客户:对ESG传播来说,相比做活动时的吹毛求疵,让行动发生,比什么都重要;为此而互相成就,比什么都重要,是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