齐春宇 张晓蕾 郑灵淞
临沂大学商学院,山东临沂 276000
在众多慢性病中,高血压病是最常见的病种之一,也是心脑血管疾病最主要的危险因素[1],容易出现脑卒中、心肌梗死等并发症[2],一方面对人类健康造成巨大威胁,另一方面也会造成医疗和社会资源的巨大消耗,给家庭和社会带来沉重的负担[3]。预防和治疗高血压病可明显降低心脑血管疾病的发生率和死亡率,提高患者的生存质量[4]。随着中国城镇化和人口老龄化的加快,高血压病等心血管病发病率明显上升[5]。
高血压病作为一种多病因慢性病,超过90%的患者没有明确的独立病因[6]。生活质量是评价高血压病患者治疗情况的一个重要指标[7]。一项纳入20 项研究的荟萃分析结果显示,在综合得分方面,高血压病患者的生活质量得分低于非高血压病患者,因而高血压病患者生活质量更应受到关注[8]。研究表明,年龄、性别、运动行为、膳食比例、食盐摄入、吸烟、饮酒习惯等因素可影响高血压病的发病率[9]。也有研究表明,不同地域的生活方式差异会影响高血压病的控制率[10]。不同生活方式通过多种机制、多种途径引起血压升高,增加心血管疾病的发病率,严重影响血压的控制效果[11]。居民文化程度的提升有助于降低患高血压病的风险,文化层次较低的人健康意识不足,对高血压病防控意识不强[12]。相似的研究都在一定程度上强调了当前高血压病行为危险因素的普遍存在,并且个别地区流行状况更为严峻,需进行有效的干预加以控制[13]。但现有文献对于流动人口这一特定人群高血压病的患病情况研究大部分只局限于某一省或市,其分析结果全国代表性不足。本研究利用2017 年流动人口动态监测调查数据,分析多种因素对高血压病患病率的影响,精准识别亟需关注的流动人口群体,针对该群体分析其患高血压病的各种影响因素,从而为深化公共卫生服务改革提供扎实的证据支撑,也为降低高血压病患病率提供参考。
本研究数据来源于2017 年全国流动人口卫生计生动态监测调查流动人口问卷(C)。调查对象为在本地居住1个月及以上,非本区(县、市)户口的男性和女性流动人口(2017年4月年龄为15周岁及以上,即2002年4月及以前出生)。调查范围覆盖了中国长沙市、广州市、青岛市、苏州市、乌鲁木齐市、西双版纳傣族自治州、郑州市、重庆市共8 个市,共调查了13 998人。在关于“是否患高血压病”问题上,变量Q406“您是否患有医生确诊的高血压病或Ⅱ型糖尿病?”的选项有5个,分别是1为患有高血压病,2为患有糖尿病,3为患有高血压病和糖尿病,4为均未患有,5为未就诊。本研究对变量Q406重新进行分类编码,1和3重新编码为1(患有高血压病),4重新编码为2(未患有高血压病),其余为缺失值。故剔除400 个缺失值,最终选取13 598 人作为本研究样本,由此生成新变量HBP作为被解释变量是否患有高血压病。
本研究采用stata 13软件进行数据统计分析,研究采用多个统计描述指标,如年龄、性别、流动时长、居住地到最近医疗服务机构的距离、周工作时间、职业等,因变量为两分类变量,影响因素采用logistic回归分析。检验水准α=0.05。
本研究的高血压病患病率为4.02%,远低于全体人口。这可能有两个原因:一是调查问卷中对高血压病的认定标准过于严格;二是流动人口相对于全体人口,年龄偏低,本研究样本的年龄服从正态分布,平均年龄仅(35±10)岁。
表1 连续性变量描述性统计
表2 非连续性变量描述性统计
2.3.1 年龄 本研究发现,40 岁以上人群高血压病患病率达11.09%,50 岁以上人群高血压病患病率达19.56%,60 岁以上人群高血压病患病率高达31.20%。随着年龄的增加,流动人口高血压病患病率逐渐增加,但75岁左右的人群高血压病患病率很低,不再参与讨论,见图1。通过观察原数据,70 岁至89 岁的调查样本仅占总样本的0.27%,数据较少,其高血压病患病率低有一定的巧合性。
图1 年龄与高血压病患病率关系
2.3.2 性别 男性流动人口患高血压病风险是女性流动人口的1.334 倍,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3。
2.3.3 周工作时间 周工作时间是指采集样本当周被调查者的工作小时数。该变量剔除2 009个缺失值,另外依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劳动法剔除2 个未满16周岁无法被用人单位招用的未成年人的数据,共11 587 个有效数据。周工作时间密度分布见图2。
从图3 和表3 可以看出,随着周工作时间的增加,流动人口高血压病患病率增加。周工作时间work_hours 变量的范围是0 ~99 h,等分成6 份得到新变量等6 分周工作时间divide_hours,每份间隔16.5 h,接近周工作时间的标准差17.66。依据表3可知,平均每周多工作16.5 h,高血压病患病风险将是原来的1.115 倍,具有统计学意义。其中周工作时间超过70 h的人群高血压病患病率达6.04%,基于采用样本中高血压病患病率为4.02%,说明周工作时间增加会增加患高血压病风险。
图2 周工作时间密度分布图
图3 周工作时间与高血压病患病率的关系
2.3.4 流动特征的影响 本研究发现,流动时长(lengthm)平均每增加1 年,高血压病患病风险将是原来的1.026 倍,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表明流动时间越长,患高血压病风险越大。相较于城市居民,流动人口群体更容易受到流行性疾病的侵害;流动人口收入水平低,加之医疗保险的缺失,往往低估健康风险,且疾病防控意识差,健康情况不明,随着流动时长的增加,患高血压病风险也会随之增加。见表3。
2.3.5 居住地到最近医疗服务机构的距离 如表2,居住地到最近医疗服务机构的距离(rangeh)越远,高血压病患病率越高。居住地到最近医疗服务机构所花费的时间越少,人们就会更及时地接受到医疗服务,因而患高血压病的概率就会减少。
2.3.6 职业类别(wtype)和行业类别(windustry)两者均对高血压病有影响,因篇幅限制,logistic 回归表格中省略了部分职业和行业的回归结果。所有职业里,商贩的高血压病患病率最高,其次是保洁、其他生产设备操作者、保安等;所有行业里,仪器仪表制造行业的高血压病患病率最高,其次是公共管理、社会保障和社会组织、水利、环境和公共设施管理等。见表3。
2.3.7 其他因素的影响 依据本次研究结果,高血压病患病率在不同的城市(city)存在差异,苏州市流动人员的高血压病患病风险是长沙市流动人员的1.908 倍,乌鲁木齐市流动人员的高血压病患病风险是长沙市流动人员的1.691倍。而受教育程度(edu)、是否跨省(cprovince)、是否全家流动(fshift)、家 庭 收 入 对 数(lnincome)、房 屋 面 积(house_area)、是否饮用安全水(drwater)作为控制变量,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
表3 高血压病患病率的影响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
本研究使用2017 年全国流动人口卫生计生动态监测调查数据,运用logistic 回归方法进行研究,结果显示,年龄较大、男性、流动时长较长、距离最近医疗服务机构较远、周工作时间长的流动人口患高血压病风险较高,需要引起关注。此外,本研究还发现,不同职业和行业的人群高血压病患病风险也不同。商贩的高血压病患病风险是经商人员的1.773倍;从事公共管理、社会保障和社会组织行业的人群高血压病患病风险是从事批发零售行业人群的4.252倍;从事电器机械及制造行业的人群高血压病患病风险是从事批发零售行业人群的2.349倍。
流动人口公共卫生服务质量是研究我国居民健康状况的“试金石”,是中国公共卫生服务体系深化改革的重中之重、当务之急[14]。在高血压病的影响因素中,年龄、性别是不可控的因素,而流动时长、周工作时间、职业等是可控因素,这些可控因素可以通过政府和工作单位干预、加强个人防护意识等来改变。
第一,各级政府应该更加重视流动人口的预防和保健工作,对流动人口给予更多关心。地方医疗部门可以利用工作场所、社区等,积极开展针对流动人口高血压病防护的宣传教育,倡导健康的生活方式,并且针对流动人口中高血压病患病的高危人群进行早筛查、建立健康档案等干预,有效提高高血压病的管理率、控制率和治疗率。
第二,居住地到附近医疗机构的距离越近高血压病患病率越低,因此需要重视医疗卫生体系的建设,加大医疗卫生服务的普及,增加在医疗方面的财政投入,确保能“病有所医”。
第三,流动时长和周工作时间越长高血压病患病率越高,这意味着从事长时间、高强度工作的流动人口相比在本地工作的人更容易患高血压病,最为常见的就是“农民工进城”。因此需要提高农民工对高血压病的防护意识,还需要工作单位的干预管理。工作单位应定期组织员工进行体检,尽早筛查是否患高血压病,并且为员工建立健康档案,进行规范化管理,增强员工对高血压病的自我防护、自我管理意识。
利益冲突所有作者均声明不存在利益冲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