非稳定性抗阻训练对高校男子短跑运动员下肢快速力量影响的研究

2022-10-28 07:10
体育科技文献通报 2022年10期
关键词:下肢稳定性实验组

陈 超

1 前言

近五年,我国短跑成绩实现了质的提升,以苏炳添为首的短跑名将在世界大赛中不断创造佳绩,我国短跑项目的世界竞争力初步显现。但是,随着苏炳添、吴志强等名将年龄的增长,我国短跑项目迫切需要更多的短跑后备人才,以此完成短跑项目持续发展的目标。高校短跑运动员是我国短跑运动的后备军,代表着未来的“中国速度”,如何提升高校短跑运动员成绩是我国短跑项目迈向国际水平的重要议题。科研学者对短跑快速力量的研究,已经由技术、运动学特征的研究逐渐向练习方法手段应用效果、神经肌肉等动力学因素等研究方向转变。基于速度力量、精细调控、最佳功率负荷等理念的非稳定性抗阻训练,逐渐被应用到力量训练实践之中,而非稳定性抗阻训练提高短跑运动员下肢快速力量水平的研究较少,需要在实践中进一步检验。

2 研究方法

2.1 专家访谈法

研究人员通过访谈短跑训练领域的高水平教练员及体能训练方面的研究人员,征询制定非稳定性抗阻训练方案及实验测试的建议,在相关人员的帮助下设计非稳定性抗阻训练方案以及最终的实验方案。

2.2 实验法

通过实验法验证非稳定性抗阻训练对高校男子短跑运动员下肢快速力量的影响,安排实验组(20名运动员)进行非稳定性抗阻训练,安排对照组(20名运动员)进行稳定性抗阻训练,实验时间持续12周(每周3次),实验后测试两组受试者下肢水平方向快速力量、垂直方向快速力量以及专项速度。实验干预方案见表1。

表1 实验干预方案

3 结果与分析

3.1 研究结果

3.1.1 立定跳远测试结果分析

表2 立定跳远测试成绩

实验后实验组高校男子短跑运动员立定跳远成绩(289.51±21.33)与对照组(279.10±25.20)差异具有显著性(P<0.05),且效应量中等(Cohen’s d=0.35)。综合分析以上实验数据可知,实验组高校男子短跑运动员非稳定性抗阻训练后一步助跑跳远成绩得到显著提升,对照组高校男子短跑运动员参与稳定性抗阻训练后一步助跑跳远成绩提升幅度相对较小。

3.1.2 原地纵跳摸高测试结果分析

表3 原地纵跳摸高测试成绩

实验后实验组高校男子短跑运动员原地纵跳摸高成绩(297.26±18.36)与对照组(284.55±21.09)差异显著(P<0.05),其效应量(Cohen’s d)数值是0.64。综合分析以上实验数据可知,实验组高校男子短跑运动员非稳定性抗阻训练后原地纵跳摸高成绩得到显著提升,对照组高校男子短跑运动员参与稳定抗阻训练后原地纵跳摸高成绩提升幅度相对较小。

3.1.3 30米加速跑测试结果分析

表4 30米加速跑测试成绩

实验后测时,实验组高校男子短跑运动员30米加速跑成绩(3.79±0.27)与对照组30米加速跑成绩(3.98±0.31)差异显著(P<0.05),其效应量(Cohen’s d)数值是0.65,由此说明两班高校男子短跑运动员接受不同的训练内容后,实验组高校男子短跑运动员30米加速跑成绩提升幅度高于对照组。

3.2 分析与讨论

3.2.1 非稳定性抗阻训练对高校男子短跑运动员水平方向快速力量的影响

快速力量被视为短跑训练的基本练习内容,短跑教练员通常运用快速力量训练促进运动员专项运动能力的提升。快速力量需要在最短的时间内调动最多的肌肉参与运动,发展运动员快速力量则需要选用与其动作特征及发力方式相近似的训练手段。经过访谈专家得知,非稳定性抗阻训练通过减少人体着力点的稳定性,增加练习过程中非平衡性,同时使运动员负重或者对抗自身体重的情况下完成动作,此种练习形式对运动员神经系统刺激更加深刻,动员的肌肉更多。本研究安排运动员在动力腿支撑在平衡垫上完成保加利亚蹲以及双腿站在平衡垫上完成快速半蹲动作,需要高校男子短跑运动员在完成蹲的动作过程中感知动作细微变化并运用本体感觉、空间知觉、运动知觉调整身体动作,与此同时,需要快速完成下蹲之后的起立动作,这过程中可以使运动员将目标定向于动作本身,可以培养高校男子短跑运动员动作控制能力,进而提升其下肢快速力量水平。参与非稳定性抗阻训练的高校男子短跑运动员水平方向快速力量显著提升,此种训练方式在促进高校男子短跑运动员下肢水平方向快速力量方面具有独特的优势。

3.2.2 非稳定性抗阻训练对高校男子短跑运动员下肢垂直方向快速力量的影响

非稳定性抗阻训练动作相对复杂,需要协调双腿运动的同时保持高速运动,这就使得其在发展高校男子短跑运动员动作速度同时,促进其下肢协调能力的发展。非稳定性抗阻训练对高校男子短跑运动员脚部力量要求较高,需要其踝关节在运动过程中灵活变换屈伸动作,同时需要其在落地过程中实现强有力的支撑,这样的运动形式有助于发展运动脚踝支撑力量。在非稳定地面完成跳跃动作过程中,运动员双腿同时发力完成垂直向上的跳跃动作,在开始阶段需要克服不稳定地面所带来分散性阻力,在动作结束阶段采用稳定支撑的形式收尾,而且运动员要连续交替完成双腿交换跳动作,这对舞者下肢力量及保持身体动态平衡的能力提出了较高的要求。相比而言,传统力量训练手段以周期性、双支撑的单一动作为主,在练习过程中对于身体动态平衡能力刺激作用较小。非稳定性抗阻训练动作兼具力量、平衡、速度训练的功效,因而在训练实践中此种练习手段更加高效,此种练习形式符合“整合性神经肌肉”训练原理,在训练中可以起到更好的训练效果。

3.2.3 非稳定性抗阻训练对高校男子短跑运动员专项速度的影响

短跑运动员只有保持动态平衡才能确保标准技术动作的发挥,才能使全身各关节协调、高效发力。非稳定性抗阻训练要求运动员维持身体动态稳定,短跑运动腾空阶段也需要运动员具备动态稳定能力,两者在动作结构方面存在相似之处,这就使得二者存在互为补充、互相促进的关系。实验组高校男子短跑运动员通过参与非稳定性抗阻训练之后,其协调身体各部位肌肉工作的能力得到提升。建立了腿部与核心连接为整体动作技术概念,这使得其在跑动过程中会启用专门运动知觉控制腿部和核心部位动作。相较于稳定性抗阻训练,非稳定性抗阻训练更加强调趾骨关节的发力效果,这一动作环节发力形式与短跑扒地动作相关性较强。相较于稳定抗阻训练,非稳定性抗阻训练要求运动员掌趾和踝关节进行退让与超等长形式的发力,此种运动形式对运动员下肢末端发力环节刺激更加深入,有利于发展运动员下肢末端快速力量水平,并以此促进运动员整体下肢快速力量水平的提升。经过长期训练之后,使得运动员大脑皮质建立了稳固的运动条件反射,有助于其运动思维惯性的养成,当完成相似技术动作时,会积极动员相关身体部位肌肉完成动作。随着训练累计效应的显现,运动员快速力量水平显著提高,下肢力量输出效率及动作速度得以增加,专项速度能力得到了有效发展。

4 研究结论

1.非稳定性抗阻训练可以提高高校男子短跑运动员下肢水平方向快速力量水平,在提升其下肢连续跳跃能力方面效果较好。

2.非稳定性抗阻训练可以提高运动员下肢垂直方向快速力量水平,在提升原地、瞬时垂直起跳能力方面更具优势。

3.非稳定性抗阻训练可以有效提高高校男子短跑运动员起跑加速能力。

猜你喜欢
下肢稳定性实验组
结构设计稳定性保障策略研究
下肢下垂体位对下肢动脉硬化闭塞症患者影响的meta分析
BRA V600E 抗体的几种手工免疫组化染色方法在甲状腺乳头状癌中的表达情况比较*
术后强化护理预防下肢骨折老年患者便秘及下肢静脉血栓发生的研究
高频超声联合彩超在下肢深静脉血栓中的诊断价值
PEG6000修饰的流感疫苗脂质体的制备和稳定性
抬升角对食蚜蝇飞行动稳定性的影响
功能性训练手段对大学生基本运动能力影响的实证研究
SHR主动脉结构重构的microRNA—195和BCL2、Bax作用机制
纳米级稳定性三型复合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