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民俗文化和自然资源在乡村振兴领域研究现状的计量分析*

2022-10-28 09:26高静杨湄俞伦伦桂林航天工业学院外语外贸学院广西科技大学外国语学院浙江树人学院人文与外国语学院
品牌研究 2022年30期
关键词:聚类民俗文化文献

文/高静 杨湄 俞伦伦(.桂林航天工业学院外语外贸学院;.广西科技大学外国语学院;.浙江树人学院人文与外国语学院)

一、序论

民俗文化和自然资源是区域经济的重要资源,保护当地民俗文化和自然资源的活性也是保障经济可持续发展的有效手段。谢珈[1]等学者认为目前乡村的高质量发展离不开文化价值的支持。邵明华[2]从产业融合理论视角提出当地文化嵌入农业、旅游体系,实现农村经济高附加值发展。段湘辉[3]提出建立以“文化+旅游+其他”的新业态模式的高质量乡村振兴。李作学等[4]通过可视化研究乡村振兴的文献,提出乡村振兴主要偏向农业经济、马克思主义等人文学科领域,认为乡村振兴集中于农村现代化、精准扶贫、乡村文化、“三农”问题等。研究学者对民俗文化和自然资源对促进乡村振兴高质量发展存在高认同度,因使用文献计量模式,将本领域的研究归纳和总结当前领域的主要关注点极具实践意义。

本研究对当地资源(民俗文化和自然资源)和乡村振兴这一领域中的2000年到2021年期间的研究为基础数据,对其进行可视化研究。具体而言,本研究的目的如下:(1)了解该期间本领域的时间发展阶段;(2)了解期间本研究的学者状态;(3)了解该期间该领域研究知识点和演绎过程;(4)发现该领域未来可能的新趋势。

二、数据来源与研究方法

本文数据来源于知网,第一步,搜索主题词包含“民俗文化”+“自然 遗 产”+“自 然 资 源”+“民 族文化”,同时搜索英文词“natural culture”“folk culture”“natural resource”“natural heritage”;并 且 主题中必须包含有“乡村振兴”或“扶贫”的相关文献975篇。第二步,通过进一步手工筛查无关主题论文,最后,获得符合“民俗文化和自然资源与乡村振兴”主题文献,计944篇。以上论文均属于国家基金或地方基金支持立项的学术文献,通过对这944篇文献进行Citespace分析,通过对已经发表文献的分析并提取其科学结构的演进足迹[5]。

三、结果分析

(一)研究文献的发展历程分析

对于本领域的发文数据的时间分布进行分析有助于了解该领域受关注的程度,有利于发现相关主题的研究历程。944篇文献中首次提及本领域的文献始于2000年,所发表的文献分别以云、贵、鄂三省的案例为研究对象,分别对喀斯特民族地区旅游开发对区域经济影响、云南贫困地区旅游扶贫的作用、地方优势资源开发和改造自然脱贫进行了相关讨论,文中均提出了利用和培养当地资源实现治贫手段。2002年和2003年存在停滞,未有相关文献再次发表。2004开始,每年均持续有少量的相关文献发表。及至2012年,文献发表量大幅度增长至每年12-16篇。2017年首次突破至107篇;2019年至2021年期间,本主题论文均保持每年300余篇的发表量。

(二)关键词共现分析

利用CiteSpace的关键词热点程度集中反映了本领域的研究热点[2]。我国民俗文化和自然资源的乡村振兴研究的关键词共现图中所示,共有节点471个,链接865条,网络密度为0.0078。如表1所示高频关键词主要集中在乡村振兴、民族地区、精准扶贫、民族文化、旅游扶贫、乡土文化和乡村旅游等关键词上。各节点按照程度值来显示的文字大小,文字最大的是旅游扶贫,而民族地区和精准扶贫次之。这代表旅游扶贫程度值为54,是本领域研究学者第一认同的解决本领域问题的关键信息,民族地区的程度值为50。

表1 我国民俗论和自然资源在乡村振兴研究的前10个关键词

除了程度和次数两个主要观察依据外,CiteSpace分析还提供中心化标准分类。根据这一标准,本研究在表1列示了程度、次数、中心化三种方式的前10个关键词的分值。表中涉及所有关键词的中心化值均大于0.1.证明其具备可观察性。而旅游扶贫、民族地区、精准扶贫和乡村振兴分别为0.39、0.29、0.27和0.23,适合成为研究的主关键词。

综合考虑程度、次数和中心化值,选择均高值作为研究重点,进行进一步的共线关联性的分析:

(1)乡村振兴与城乡融合、文化传承、新时代三个关键的连线略粗于其他关键词,存在强耦合关系。本领域的乡村振兴活动的研究早在2013年已经开始展开,主要是涉及农村文化和民俗文化。2017年乡村振兴主题论文大幅度增加,2018年乡村振兴主题论文爆发式增长。2018年起该领域的全域旅游话题成为乡村振兴的热门研究主题。

(2)旅游扶贫与其他关键词的连线多,且耦合关系线较粗。这说明学者们对于旅游扶贫的认可度较高。郭清霞在研究湖北旅游扶贫案例基础上借鉴了英国的PPT概念,提出以特色资源为发展依据,进行环境保护,实现地区经济的可持续发展[9]。而少数民族妇女、非物质文化遗产、乡村旅游村寨、民族文化、西部民族地区的连线可以看出民俗文化在旅游扶贫的重视程度仅次于前两者。

(3)民族地区与旅游扶贫、精准扶贫等存在关联关系。分析可知耦合性强的关键词为“十二五”规划期、总体思路、重点任务、经济社会发展、旅游可持续发展等。这表明关于民族地区的扶贫开发的研究主要还是集中在政策制定和政策执行方面。此外,该民族地区关键词虽然与旅游扶贫开发、文化扶贫保护、文化扶贫开发存在相关关系,但是耦合线较细,说明目前针对民族地区的当地地区资源的相关研究仍存有较大空白。

(4)精准扶贫与其他关键词的联系也较多,对于农户、人才保障等关于个人特性的关键词较多。图中与精准扶贫存在强耦合关键词为生计资本、生计策略和项目制、农户,同样体现了农户管理的内容;而民族贫困地区与精准扶贫强关联也证明了扶贫与具有民俗特点的民族地区的密切关联性。

(三)关键词聚类分析

为进一步解析本领域的各关键词的内在联系,使用聚类分析对关键词进行聚类分组。获得ModularityQ=0.7137,证明取类结构显示,另一个关键值Weighted Mean SilhouetteS=0.8528,代表聚类结果是令人信服的。

分析获得绝大部分聚类和节点都重叠在一起:聚类1扶贫,聚类2旅游扶贫,聚类4扶贫开发和聚类8乡村旅游构成一组以旅游大类的聚类组,聚类7乡村振兴和聚类13土地意识构成了以建设和景观大类的聚类组;聚类6民族土地、聚类5民族贫困地区、聚类9少数民族特色村寨构成了民族大类的聚类组;聚类3文化产业、聚类10乡土文化、聚类11文化振兴和聚类0构成文化大类的聚类组。

(四)作者共现分析

通过对作者进行共现分析,发现所涉及的作者表现出小集中、大分散特点。大部分学者处于独立研究状态,有且仅有两个团队实现了耦合。一组是孔令英、王明月团队。另一组是李忠斌、钟儒刚、徐顽强团队,后者在聚类分析后,发现其研究主题是关于特色产业:包括特色村寨建设和文化贫困方案的制定[6-7];以武陵山片区为例的中国传统村落保护与旅游扶贫[8-9];阿坝州旅游文化资源保护和空心村问题的研究[10-11]。该团队存在多个不同的研究单位对不同案例对象的同一主题进行的研究,实现了学术互动;而其他作者的互动性则明显不足,彼此之间的连线少且弱。

(五)时间线演化

为了能够更系统地描述本领域的演化过程,按时间阶段来全面观察本领域每个时间点的演化过程,这种分析方式较之前研究常用的时间区块法,具有更清晰更直观的可视化特点,本领域的研究可以分割为更清晰的三个阶段:

第一阶段(2000-2011年),概念提出阶段。这一阶段的研究重心集中在扶贫方式的寻找、旅游扶贫的可能性和乡村旅游模式的探索上。精准扶贫、旅游扶贫和民族地区等核心关键词也是在这一阶段提出的,2001年扶贫关键词与自然资源正式关联。到2007民族文化和乡村旅游等概念开始完整,大部分概念都处于摸索阶段,相关的论文都是以地区案例为主。

第二阶段(2012-2016年),逐步发展阶段。这一阶段,对原有的概念进行了进一步细分。扶贫概念催生出了少数民族、民俗文化、非物质文化遗产、文化扶贫、武夷山片区等细分概念,乡村振兴战略、文化产业、少数民族特色村寨等新研究类型的研究出现,相关的研究和创新不断出现。

第三阶段(2017年至今),战略发展阶段。以乡村振兴战略、文化振兴、文化传承为标识词的一个阶段。这一阶段以战略的视角对原有模式再进一步细分,多个学科融合重组的阶段。这一阶段,许多学科积极参与到这场战略变革中。自2017年起,各聚类之间的交叉越发密切,多个关键词节点与不同聚类主题同时产生联系。这意味着衍生主题的产生,如特色文化、农村书屋、人力资本、产业链发展等新生主题。这个时期,四个主要关键词的研究方向的侧重差异性也更加明显,也为其他学科参与该领域研究创造了空间。

四、研究结论

以研究通过可视化文本分析法对知网上944篇论文为分析源,对研究热点与前沿、发文时间、作者情况等方面进行深挖分析和系统分析,得到以下结论:

第一,本领域的时间演绎。论文发布数量在2017年后增长趋势加快,并且显示出明显的多学科多关键词共同作用。本领域发展经过了概念提出、缓步发展和战略发展三个阶段,2019至2021年出现小平台期,相信度过一段缓冲期后很快会进入多学科参与的快速发展期。

第二,研究者间合作不明显。从作者分析来看,研究群体合作关系不明显,关联线细显弱,仅一个团队呈现出区块化并聚类,提示存在较多的研究者,但研究者之间互动少且缺少领军人物和核心团体。

第三,四个热点词。关键词共现分析中获得四个热点关键词:旅游扶贫、民族地区、乡村振兴和精准扶贫;2000年以来各热点的发展与变动趋势明显,且研究方向与各热词本身的关联非常密切。在四个关键热词中,旅游扶贫被证实存在生态环境、政策支持和民俗文化三个维度的研究共识;民族地区当前研究主要侧重于政策方面研究;精准扶贫则侧重于在生计资本、生计策略和项目制与农户个体的研究,并且被证实与旅游扶贫相关的民族贫困地区有强耦合关系。但乡村振兴还未形成清晰的体系,未体现出显著的侧重点。

第四,未来热词。未来热词有可能转变为教育、人力资本、人才保障、防止返贫、可持续发展。根据时间线的发展,本领域已表现出多学科发展趋势,教育、人力资本、人才保障主题研究比重逐年加大;近期出现与土地意识相关的研究。2020年年末绝对贫困的攻坚任务完成,单纯的扶贫主题研究将会慢慢退出研究话题的中心,而防止返贫和可持续性发展的主题会成为新的研究关注点。

五、讨论

第一,本研究是基于本领域以前的研究所做的计量分析,涉及旅游、政策、文化、经济等多个领域。在研究过程中,发现大部分研究多为具体案例研究。使论文具有了很强的具体现实意义;由于同样的原因,可能会造成研究结果本身不具有普遍规律性。第二,很多理论研究的基础都是来源于其他学科理论,体系的稳定和创新都同样不足,构成一个相对统一的认知和理论体系存在很大的不足[12]。第三,所涉及的文献中提及的研究方法大部分使用定性分析进行研究,以案例实证分析多,涉及的模型分析等定量分析很少(仅19篇,其中有3篇文献采用了CiteSpace和ArcGIS运算,其他使用了调查问卷法)。即使是定量分析的研究中,同时使用定性定量进行双重验证的占比也很少,这样会缺少对事物发展规律的总结和归纳。第四,个案研究多为截面数据描述,缺少对个案进行不同时间的动态分析和多个同类案例的横向对比。这一现状不仅使得案例缺乏可比性,还会影响对该领域的批判性思考。第五,从作者分析已知,本领域内没有形成有效的高互动作者团队。同样也不存在权威的人士或领军人物来纠正研究中可能出现的偏差。

猜你喜欢
聚类民俗文化文献
一种傅里叶域海量数据高速谱聚类方法
基于知识图谱的k-modes文本聚类研究
基于数据降维与聚类的车联网数据分析应用
提高民俗文化意识,延续民俗文化
Hostile takeovers in China and Japan
地方民俗文化的传承
初中语文教学中民俗文化教育探究
基于模糊聚类和支持向量回归的成绩预测
Cultural and Religious Context of the Two Ancient Egyptian Stelae An Opening Paragraph
探析伏牛山文化圈特色民俗文化传承创新中的存在问题与解决对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