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年度中国传记文学研究发展报告

2022-10-28 19:31斯日张元珂
传记文学 2022年4期
关键词:传记文学年谱传记

斯日 张元珂

中国艺术研究院传记研究中心

前言

2021年度中国传记文学研究在本学科的新发展阶段自觉创新、贯彻新发展理念,努力开拓、构建适合本学科实际情况的新发展格局,始终以时代意识、问题意识、创新意识为本学科研究和发展的立足点与生长点,创新研究思维,拓展研究领域,使以往学术体系松散、理念方法陈旧、优秀成果零星、新增长点匮乏的传记研究呈现出宏观性、前瞻性、系统性,充分体现新时代学术研究新的发展态势。本报告特侧重对2021年度传记文学研究的总体特点、成就,特别是其中所呈现出的新貌、新质作深入阐述。

年度热点和新现象

2021年,中国共产党迎来百年诞辰。百年党史与百年文艺的结缘和相伴而行,以及由此而创生出的众多经典形象,是现代中国历史与审美两种“现代性”并行推进、互源互构的必然结果。在传记文学研究界,以此为契机所展开的对于“共产党员传”、百年传记文学史的回顾、综述和研究,作为本年度热点话题之一而引人关注。

作为国内具有行业引领作用的大型综合类传记杂志,《传记文学》2021年度选题以全方位、深度呈现中国共产党百年历史上的优秀党员事迹为核心思路,策划、组织主题征文活动,从2021年第1 至12 期开设“美好的生活·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100 周年”专栏。作者李圆玲、陈梦菲、谢佼、麦冬、黄皓明、周文毅、钟兆云、吴华良(与安跃华合作)、邵蕾、游思源、刘雅分别为悬崖村、张桂梅、周永开、十八洞村、张文宏、姚仁汉、谷文昌、王顺友、乌兰牧骑艺术团、苏傥君、左文学、廷·巴特尔这些奋战在各行各业的共产党员英模人物及模范集体作传。2021年第7 期,《传记文学》推出“经典文艺作品中的共产党员传”封面专题,作者朱悦莹、侯建奎、曹转莹、高军、李碧珊、杨庆华、陈夫龙(与韩晨辉合作)、贾想分别为张裕民(丁玲《太阳照在桑干河上》)、林道静(杨沫《青春之歌》)、吴琼花(《红色娘子军》)、梁生宝(柳青《创业史》)、江姐(罗广斌、杨益言《红岩》)、李玉梅(《党的女儿》)、梁永生(郭澄清《大刀记》)、白灵(陈忠实《白鹿原》)共八位不同时期经典文艺作品中所塑造的共产党员形象立传。

中国艺术研究院传记研究中心主办第六场传记文学论坛,特将建党百年与传记创作作为本期学术讨论议题。在这场以“经典文艺作品中的共产党员形象”为话题的学术论坛上,李斌、阎浩岗、张丽军、赵德发四位教授/作家围绕经典文艺作品中共产党员形象的创生机制、经典内涵、流变史、类属归纳与阐释等具有独特学术价值的热点命题展开讨论。

2021年12月,中国传记文学学会主办“中国传记文学百年回顾与展望学术研讨会暨中国传记文学学会成立三十周年纪念活动”,旨在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100 周年之际,回顾和总结建党百年我国传记文学的发展历程和宝贵经验,会上300多名来自传记创作和研究领域的学者、作家就此展开广泛研讨。

学术会议尝试新形式。因疫情原因,本年度的学术会议大都采用线上、线上线下结合或小型“工作坊”模式,主要有:

中国艺术研究院传记研究中心共主办4 期论坛,论题分别是:“理论与方法:如何构建新时代传记批评模式”(主讲人:吕周聚、张光芒、孙文起、斯日)、“经典文艺作品中的共产党员形象”(主讲人:李斌、阎浩岗、张丽军、赵德发)、“互源与互构:重审作家传记与中国现当代文学史关系”(主讲人:陈子善、辜也平、房伟、易彬)、“虚构与非虚构之间:关于传记文类属性困境”(主讲人:熊明、孙书文、徐强、柳岸)。

上海交通大学传记中心“传记与非虚构”工作坊共主办8 期讲座:“蒋彝如何写跨文化游记?”(演讲人:范晨)、“从经典作家进入历史:文学传记出版的策略与效益”(演讲人:魏东)、“写作与礼貌论”(演讲人:马嘉思)、“与伟大的灵魂共处——北宋三大文化巨人传记写作感言”(演讲人:崔铭)、“‘谁来教育老师’——现代师门中的‘师德’传统”(演讲人:梁庆标)、“不同生命写作中的王尔德”(演讲人:章佳瑶)、“生老病死一窥——传记中的生命伦理”(演讲人:黄蓉)、“现代作家传记之我见”(演讲人:陈子善)。

2021年6月19日至20日,由中国海洋大学文科处、文学与新闻传播学院主办“文本整理、阐释与理论建构——中国古代杂传与小说前沿问题学术研讨会”,熊明、李剑国、陈文新、邱江宁等来自全国高校和科研院所的学者参会并作主旨发言。10月15日至17日,“第五次明代文学研究青年学者论坛暨明代文学与中国古典传记文学专题学术研讨会”在兰州大学举办。兰州大学文学院院长李利芳和北京大学教授廖可斌分别致辞,叶晔、侯荣川、汤志波、魏宏远、许建业、石晓玲等学者提交论文并作主旨发言。12月12日,第28 届中外传记文学年会在郑州大学举办,该年会由郑州大学外国语与国际关系学院、北京大学世界传记研究中心等机构共同主办,论题为“女性传记的跨文化研究”,赵白生、马达、曾辉、张雅文、王莹、黄灯、马洛丹、徐申、毛旭等来自各高校和科研院所的学者分别提交论文并发言。2021年12月28日,中国传记文学学会主办“中国传记文学百年回顾与展望学术研讨会暨中国传记文学学会成立三十周年纪念活动”。中国传记文学学会会长王丽作题为《群星璀璨耀中华——中国传记文学百年回顾与展望》的主旨报告。徐光荣、张洪溪、斯日、全展、钟兆云、熊明、张立群、陈廷一、陈杰、西篱、刘国强、徐兆寿、侯健飞、梁庆标、王斌俊、李金山、毕宝魁分别作了发言。

传记教学和传记出版史成为传记研究中的重要课题。人物传记在初、高中语文阅读教学中具有无比重要的价值和地位。为此,陈兰村和许晓平讨论如何在初、高中开展传记文学教学,认为“作为语文教师应该关注传记作品在中学语文课中的新地位,基于传记作品的文体特性,开展中学传记教学的若干探索”。莫婷和吴路路分别研究人物传记在高中语文、历史学科中的应用,吴凑春和刘欣关注传记在部编本中小学语文教材中的选用情况及其育人价值,任霞则以《杜甫传》为例探寻整本人物传记在初中教学中的方式、方法,童志斌和王佳艺对高中语文人物传记教学研究史予以述评并就若干问题作深入研讨。传记出版史、出版现象成为传记研究中的重要课题。王宏波和陈进武分别对1949年以来传记出版、新世纪第二个十年间的传记出版作了梳理、评述,并就其中出现的若干现象作了学理阐释。于安龙以《毛泽东自传》和《习近平的七年知青岁月》为例考察领导人传记类图书的出版情况,并阐述其影响与启示。

传记批评:新突破、新格局

加强新时代文艺批评,是2021年中国文艺批评界所要承担并践行的核心使命。从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文艺评论的经典论述,到中共中央宣传部等五部门联合印发《关于加强新时代文艺评论工作的指导意见》,从总体要求、实践方向、阵地建设、组织保障等方面为2021年度文艺批评工作作了系统规划与指导。在传记批评领域,从对“新时代传记批评”模式建构的探讨,到以文本为中心所展开的具体实践,也都很好地贯彻并实现了这一总体要求。

传记批评是以理论为指导,对传记作家、传记作品、传记思潮或传记现象进行分析、研究、评介的科学阐释活动。本年度,有关新时代传记批评理论与方法的探讨将这一话题引向深广。2021年4月7日,中国艺术研究院传记研究中心举办以“理论与方法:新时代视域下的传记批评”为题的第五场传记文学论坛,中国艺术研究院常务副院长、党委副书记喻剑南在论坛上致辞,吕周聚、张光芒、孙文起、斯日、张元珂等来自全国高校、科研院所和新闻媒体单位20 多位专家学者围绕传记批评的理论方法、学术范式、批评家素养、中西方传记批评发展史等几个命题,展开深入的研讨。这次论坛尝试从理论、方法、模式建构方面为“新时代传记批评”立规定调,对推动当前传记创作与批评都大有助益。新时代传记批评要充分借鉴、吸收古今中外一切“为我所用”的批评经验。为此,杨志云立足于中国古代文学批评的理论资源,以《唐才子传》的“才性”批评模式为研究对象,按照知、情、意的人格结构分层理论,从才智论、才情论、才德论三个维度探讨《唐才子传》“才性”批评的理论内涵和批评原则。其中,对其尚智、重情、轻德的理论特色,以及任才、任情、任性、“文如其人”和类型化的批评原则的理论分析,对建构新时代传记批评模式都提供了有益经验。张慧芳通过回顾自传体文学批评发生的渊源,探究了第一人称视角下批评者在文学批评行为中的身份以及由此引发的效果,试图解决个性化主观性批评如何确保文学作品审美稳定性这一核心问题。总之,“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从源头或“本体”角度对传记批评的理论和方法予以梳理、总结,并由此展开对应用前景和可能性的探察,即是对作为“器”的传记批评先作工具论意义上的论证、建设。这一过程并非一次性的,而是随着批评实践的展开而不断丰富、充实,以最终实现与新时代传记创作的协同发展。

针对最新传记作品的评论比较活跃。对作家传记、诗人传记、学者传记、历史人物传记、城市传记、传记影视剧、传记研究专著的及时跟踪、品评、推介,是2021年传记批评最引人关注的实践向度。其一,针对优秀传记影视剧的评论备受瞩目。本年年初,电视连续剧《觉醒年代》在央视一套热播以及由此而引发延续全年的文艺评论,成为一大文化热点。在短短一年间竟然有200 多篇评论文章见于各纸媒。这种阐释热潮为近十年来所少见。其中,张永峰、张磊、敬鹏林、何青翰、徐宁、孙浩、张德祥等人对该剧展开全方位、多角度、多主题的深入阐释,代表了本年度该领域内的最高水平。《柳青》和《革命者》也是年内广受好评的两部传记电影。为此,徐开玉、蔡馨逸、李畅、杨洋、田波、张敏娜、孟登迎等学者围绕传记电影《柳青》的主题、形象、拍摄技术展开多角度、多层面阐释。丁亚平则侧重关注《革命者》的艺术表现方式,认为“与通常的传记电影不同,《革命者》并没有在线性叙事的逻辑中展开李大钊的生平经历,而是以他为叙事原点,通过多视角、多线索的非线性叙事结构全片,在‘错位’的时空中完成对人物的回溯”。其二,针对最新传记著作的评介全面铺开。吕周聚、马文、魏建分别撰文分析王邵军的《生命的思与诗——冯至的人生与创作》在篇章构思、立意、结构布局、讲述方式上的独特性,并在此基础上探讨思想传记、诗人传记的写法,探寻如何为内省型作家作传,以及如何在平衡“诗”与“真”、保持“距离”与“理解之同情”基础上回归“传主本体”的路径、方法。全展盘点2020年出版的传记研究著作,并对年度传记出版状况和学术研究趋向予以述评。袁昊和张元珂分别撰文解读张立群的《中国现当代诗人传记研究》,侧重分析其独一无二的史料价值和研究范式上的创新性,并在此基础上展开对中国现当代文学文献学、传记文学若干命题的深入阐释。此外,张学军、石兴泽、叶诚生、李恒昌围绕赵德发的《学海之鲸:朱德发传》所展开的一组笔谈,斯日围绕历史读物与传记作品的区别以及该传记叙事方式、存在问题等方面对刘勃《司马迁的记忆之野》进行的评述,袁恒雷、温智慧、鲁畅、江飞、周卫彬对邱华栋《北京传》和叶兆言《南京传》所展开的述评,房伟对王金胜《陈忠实论》中传记年谱、传主与文学史关系、作为一种方法的传记批评所作的细致解读,宋家宏对刘川鄂《张爱玲传》材料选取、传主形象、辞章风格的细致分析,莫色木加对杨正润《现代传记学》的理论体系建构及学科意义所作的文本阐释,孙晓晴对叶开《莫言评传》和王玉《莫言评传》所作的对比式解读,王宏点评电影《革命者》的传记体结构及其历史情感表达,等等,都是对最新优秀传记作品予以及时跟踪、评介的典范案例。

传记批评一改2020年“凋零或近于缺席的局面”,而从理论到实践呈现全方位突进态势。这是2021年传记研究最突出、最可喜,也是最值得关注的年度现象。上述学者针对某一最新文本所展开的传记批评,既有对评论对象艺术特质的创造性解读,又有以此为依托所展开的对于学科热点的总结,从而将新时代传记批评落于实处。同时,以文本(作品)为中心的批评范式成为一统,并在批评实践中致力于优秀作品的发现、阐释、推介,从而较好地展现出与传记理论、传记史研究三者并驾齐驱的态势。

传记理论与方法论研究:新亮点、新收获

传记的概念释义、发生学探察、新文类辨析等方面的理论探究出现新成果。罗宁和武丽霞对“传记”内涵、外延、流变史以及与“传奇”“小说”的异同做系统梳理、考释,认为“今人所谓传奇的作品,其主体是传奇性(体)传记,另外又经扩大加入小说中的篇段以及其他文体和文类的作品”。戴红贤和陈韬对秦汉时期文体概念“传”的多元指称现象予以考释,认为“同名为‘传’的传文书、经传和史传均在先秦时期萌芽,虽各自独立发展,但都与‘传’的字义语用密切相关,其概念演变表现出感性认知特征”。孙文起探讨曾巩的碑传理论,认为“曾巩碑传理论由史而涉文,并不局限于作家、作品之一端,对于扭转碑传好奇虚妄之倾向,提倡平易简淡之文风有着积极意义”。叶健探讨现代传记的审美特质,认为“传记叙事不是塑造个人崇拜的工具,也不是传记作家宣泄个人恩怨的手段,而是书写人生故事、刻画人物性格、彰显人性魅力的文学体裁”。史建国以“长廊与背影”书系为例,命名并探讨“阶段性传记”的内涵与形式特征。柳岸以自己创作“春秋名姝”系列为例,对“传记体小说”这种文类的特征、写法、意义作了细致阐述,并认为,信史性、文学性,以及在此基础上所达成的真实性与文学性的统一,是其三大特征。

在欧美传记研究界,有关传记和“新传记”的理论探讨持续跟进。这些当年或往年的成果于今年被译介过来,也为我国传记理论研究在视角或方法上提供有益借鉴。比如,弗朗茜·蔡森-洛佩兹从“新主体、新声音”“资料来源”“叙事:事实还是虚构”“性别与交叉性”“主体性”等角度详细论析了“新传记”的创生背景、演变过程、形式特征与表现效果。阿纳尔多·莫米利亚诺对古希腊传记中“真实”传记、“虚构”传记、“虚实相间”的漫步学派传记三种传记类型予以区分、释读,试图通过类似史学考证的方法对传记的定义予以重新界定。这至少表明,在欧美世界,有关传记本体属性和文体特征的认知与研究同样存在争议,再阐释、再界定也从未间断过。

传记作为一种方法可运用于众多学科中,为此,熊明通过对1936年版《辞海》、1979年版《辞海》和《中国大百科全书》中有关“传记”概念的分析,参考朱东润、朱文华及法国达尼埃尔·马德莱尔等中外传记研究专家的界定,并充分借鉴小说理论家伊恩·P.瓦特定义“小说”的经验、方法,认为“我们所说的传记定义或者传记界定很显然也需要这样一个原则或者标准,能够把其他非传记文学排除在外,同时又要把所有的传记和传记文学含纳进来,所以我觉得我们应该采取这样一种原则,按照历史主义原则和发展的辩证观念,采取古今结合的原则,应该抓住传记最基本文体特征,比如说列传之体就是传记体叙事性散文,还有以人物为中心对传记进行界定”。鲍磊探讨作为一种方法的“传记”在社会学研究中的应用可能性,认为“20世纪70、80年代以降,包括传记转向在内的一系列转向,促使社会学研究者反思自己的概念架构、研究方法以及书写实践,将研究者本人带回来,‘我’进入文本之中。……书写社会学自传的社会学家的反思性体验及其以自传方式所作的书写呈现,是激发社会学想象力的重要途径”。黄蓉从跨学科角度探讨平行病历、叙事医学、传记文学之间的内在关联,认为“平行病历是实现叙事医学愿景的重要实践途径。传记文学的研究成果可以帮助理解平行病历的内涵、形式和实践,有助于拓展平行病历的多样性,进一步推动叙事医学实践的真正落地。从这个意义上来看,叙事医学和传记文学两大领域具有极强的交叉潜质,叙事医学可以助益于传记文学进行在地研究,而传记文学则有益于叙事医学增进理论深度”。叶菲菲从图书馆学角度探讨“传记”在《中国图书馆分类法》中的类目设置问题,认为“《中图法》第五版‘K81 传记’类目存在分类体系混乱、编码不规范、注释不当等问题,规范‘史学传记’类目设置有助于提高《中图法》的科学性和实用性。……通过采用双位制编码技术和世界地区表的复分功能对相关类目进行全方位的改造,增强了类目的逻辑性”。

传记基础理论研究向来薄弱。上述两方面研究都缺乏聚焦“本体性”、“总体性”或“共通性”问题的深入探究。事实上,时至今日,学界有关其属性、范畴(归属)、形态特征的认知与理解虽然取得了一些共识,但依然有较大分歧。单就本体属性而言,从对其单一历史属性的执念,到对兼具历史与文学双重属性的认定,再到基于双重属性基础上的实践可能性的探察,从理论阐释到具体实践彼此虽不乏歧见,但也各安其位、自成一脉且生成与之匹配的诸多经典文本;从文类归属来看,是归属史学,还是归属文学,还是游离于二者之间或者超脱于二者之上,基于认知惯性、趣味或文史传统的回答与选择也许不难,一旦比照于自晚清以来生成的各类经典文本时,某种定于一尊的“坚信”却又往往存在诸多“失语”之处。鉴于此,笔者认为,现代传记的本体属性并非先验论的、一维性的,而更多是实践性的、多维性的、可能性的,即其“现代性”的发生、演变,以及由此而渐趋生成并约定俗成的若干属性或形态,都已冲破单一历史属性、范畴的拘囿而展现出多维发展趋向。或者说,史学意义上的“真实性”与文学意义上的“文学性”已成为其缺一不可的两个本体属性,而由此出发在文体、语体、语式等形式层面上“变革”又必然赋予“现代传记”以诸多形态。那么,两个本体之间、新样式之间、双本体与新样式之间,彼此如何生成、如何互动,并在当代场域中推生理论的增值,在笔者看来,亦是一个颇具深远意义和挑战性的基础性研究命题。

传记文学史研究:基于本体,多维突进

深入探讨作家传记与中国现当代文学史互源互构关系。2021年11月9日,中国艺术研究院传记研究中心举办第七场学术论坛:“互源与互构:重审作家传记与中国现当代文学史关系”。“作家传记”“中国现当代文学史”“中文学科”是该论坛的三大关键词。评估作家传记创作情况,研析作家传记与中国现当代文学史的内在关系,以及在此基础上提出一些有利于中文学科建设和发展的可行性建议,是本期论坛所要达成的目标。陈子善、辜也平、房伟、易彬四位学者在发言中虽各有侧重,但都结合诸多经典文本、案例,紧扣历史、时代、学科史等大背景,特别突出文献史料研究在作家传记和文学史研究中的基础地位。大家一致认为,一方面,以新颖而扎实的史料为基础创作出的作家传记,或者通过梳理、考证、研究作家传记或传记材料所生成的最新成果,都会对中国现当代文学史现有格局、秩序、观点产生不同程度的影响。另一方面,现有中国现当代文学史的格局、秩序、观点会为作家传记创作与研究提供学科背景、方法、知识上的强大支撑。同时,与会者也一致认为,虽然作为一种方法的传记研究、传记批评曾一度被边缘化,但其在作家和文学史研究中的地位、价值、意义不可或缺,而中国当代文学史的研究尤其需要不断来自作家传记创作与研究领域内最新成果的支持。冯阿鹏以20世纪上半叶的传记创作为例,探析中国现代传记文学的现代性特征,涉及对“现代性”内涵的诠释、文化场域的考察、文本特质的论析等重要论题。

梳理、研析作家自传发展史,现代作家自传文学是中国现代传记文学的重要组成部分。其创生稍晚于“新文学”的发生,但作为一种传记文学史、现代文学史现象长久以来并没有引发业界关注。直到2010年以后,从硕博论文选题到学者的专业论文,有关这一论题的研究才得到全面展开。2021年在自传生成场域、重要现象与思潮、女作家自传、移民作家自传等方面的研究也有不俗表现。张立群从“历史探源”“现代转型”角度梳理、研究现代作家自传从创生到演进的历史,认为“‘人的文学’、名家的倡导与现代作家的身份和技法、外来文化资源的影响、现代出版业的繁荣以及读者因素,都是现代作家自传出现不久就走向高峰、诞生一大批代表性作品的重要原因。对比同时期其他类型的传记,现代作家自传的诞生与初期发展不仅实现了中国传记写作的现代转型,而且还以其实绩推动了中国现代传记的发展。探源现代作家自传的生成方式,呈现其发展轨迹和问题,对于现代传记和现代文学的研究与阐释都具有重要的意义和价值”。雷莹综论20世纪80年代以来女作家自传中的个人叙事特征及意义,认为“女作家在自传中采用了个性化和情感化的叙述方式,既保证了意识形态化历史投射下自我描述的连续性,也呈现了自我的内心冲突和人格的复杂性。作为一种承担的见证,女作家自传在反思的叙事模式中呈现传主在人生中所经历的生命形态的转变,以及转变为个体提供的深刻而复杂的生命启示”。李厥云聚焦当代移民作家的自传书写,认为“移民作家相似的教育与成长经历但迥异的家庭背景,为读者提供了他们选择旅行者或者移民形象作为自传体叙述者来抚慰心理创伤的浮世绘图景,同时也佐证了后现代语境下作家群体的自我身份认同意识”。徐瑞哲关注20世纪30年代报人如何“报道”自我这一论题,从“现实的真实”“艺术的真实”“人性的真实”三方面探讨中国现代自传非虚构写作的渊源问题。

精研重要传记文学史现象。本年度,在古代传记文学研究领域,针对“史传”萌芽、“孝子传”及其演变史、八股文和史传关系、古代女性传记等论题的研究成果卓著。邓国均考察《论语》中的“史传”因素,阐释了其文体特征与价值,认为“《论语》的‘史传’文体特征主要体现在以一个人物为中心、言事相兼的叙述体制、对人物‘德行’的彰显等方面。《论语》的史传文学价值主要在于较为完整、全面和准确地记述了孔子的学思历程、思想性格和精神气象”。林莉考察“孝子传”的文体流变史,发现各体传记之间存在着文体互渗现象,认为这与“孝子传”的史部基因所带来的基本情节模式、人物类型划分方式以及虚构传统有关。她强调,明清之际的“孝子传”是散文与小说文体互渗的典型案例,突破了前代“孝子传”的情节模式与形象内涵,具有鲜明的易代特色。赵洋则集中关注、考察中古纪传体正史中的“孝子传”,认为“官方对孝子形象的塑造,其立传标准与标示卷目的不同,反映了不同时期官方的政治需求。对史传与墓志历史书写的考察,可见唐初对于当朝孝子形象的建构,更侧重于‘移孝为忠’的政治伦理”。何诗海探讨明清八股文与史传之间的内在关联,认为“八股文体的特殊性,决定了根柢经史的迫切性和以史解经的必然性。《四书》《五经》外,明清作家特别强调研读《左传》《史记》《汉书》等史籍,借鉴史传在章法结构、散体表达、虚构艺术和风格塑造等方面的杰出成就,为这种日趋陈腐、空疏的文体注入充实的内容和蓬勃的生机。史传因此越来越多地进入文章选集和评点家视野,日益辞章化和文学经典化”。朱君毅和谷秀芳考察清代俞樾女性传记中关于礼、义、情、文内在关系以及妇德问题,并对其传记创作理念和实践予以述评。梁冬考察藏族高僧传记中以神和神圣力量、圣人、圣物、圣地为四类主体所形成的神异故事,从而对推动藏传佛教与藏族文学研究提供了新史料和新视点。

在外国传记文学研究领域,薛玉凤用积极心理学视角释读不同时期美国传记文学中的代表作品,分别从“积极人格与意义创造”“良好关系与幽默自嘲”“积极抉择与自我价值”“积极阐释与自传叙事”四个方面对这些传记作品的故事、主题、风格、修辞、传主品格予以深入阐释,并特别强调“阐释积极心理在应对无所不在的创伤性事件、精神创伤与创伤复原中的关键性作用”。在海外华文传记研究领域内,陈焕仪梳理、研究马华文学中“马共传记”出版和书写史,也是本年度出现的重要成果。

传记原典、作者及相关问题研究:文本阐释与史论的密切融合

每个学科门类都有各自公认的、能够持续影响的、奠定学科基础的经典作品。对这种被称作“原典”的名著的持续解读与多维度阐释,构成了一个学科最具标志性、知识持续再生产性的基础工程。可以说,有没有原典、有多少原典,以及对这些原典的研究状况如何,可以看作是一个学科存在合法性与否、成熟与否的重要标志。比如,作为学科的中国当代文学之所以屡屡备受质疑,其根本原因就在于缺乏像《红楼梦》《阿Q 正传》这类带有原典品格的作品。虽然传记在学科归属上尚存在争议,但没有人会否认这样一个基本事实,即在中国传记文学领域内,也出现了不少超越时代、比肩世界名著的经典之作。《史记》就是这样一部“原典”意义上的传记作品。2021年,《史记》研究成果丰硕。这主要表现在:硕士研究生论文至少有17 篇,学术期刊论文至少有15 篇;涌现出纵横家叙事、时间叙事、空间叙事、“知遇”主题、弑君事件、“预言”研究、儒家人物、海外接受等各种论题。其中,宋亚莉探究《史记》中的疾病书写,指出所载疾病多与人物塑造、王朝政治及生存策略的叙述密切相关。聂飞分析了《史记》中“由政而商”“由商而政”“学政商”结合的三种商人模式,吴龙宪探究《史记》叙写纵横家的内容、特点、原因以及司马迁对纵横家的思想认识,魏泓对《史记》的英译接受状况予以系统考察、阐释,尤具新意。《史记》是中国古代传记文学的高峰,也是中华民族的文化名片,其文本内外所含纳着的已知和未知的巨大、巨量文化内涵,将为不同时代的学者、读者提供一个永远也释读不尽的经典文本。我们认为,正如围绕《红楼梦》形成一门专门学问——“红学”一样,围绕《史记》也在事实上形成了一种专门研究——“《史记》学”。

作家传记是传记创作领域内最具学术性、文学性且颇受读者欢迎的门类之一,且因其在题材和作者群上的特殊性而与中国文学史有着更为紧密的内在的关联。2021年,作家传记研究尤其引人瞩目。这主要表现在:其一,出现了不少“传记家论”或以传记作家为中心的“现象论”。比如,赵小琪以汤婷婷等欧美华人女性自传作品为研究对象,侧重论析其叙述人记忆、隐含读者阅读、互文性文本对比中所存在的“不可靠叙事”,并揭示其如何以此作为反抗主流话语,建构自我声音和形象,表征女性主体意识的修辞动因。章罗生研究石楠的传记创作(命名为“石楠体”),认为主客融合、史传合一、生命叙事构成了其“传记小说”的三大特色,并特别指出“在创作理念、题材内容与审美形式等方面,为中国当代文学尤其传记小说等纪实文学创作,提供了深具启发意义与研究价值的新鲜经验”。吴凑春论析夏衍与两部传记电影《武训传》《鲁迅传》的关系及其人生浮沉。此外,雷莹专论戴厚英的自传叙事、宋娜的中国现代戏剧家传记研究,以及李欣欣的刘禹锡传记文学思想研究、贾松的宋濂人物传记研究、李贺的古代“先贤传记”研究,等等,都在各自领域作出了新贡献。其二,鲁迅、沈从文、萧红等现代作家传记持续引发关注。李杨、张立群、王锡荣、曹禧修、黎丹丽等学者从不同角度撰文讨论鲁迅传的写作情况,李静、简功友、肖远东对金介甫《沈从文传》艺术品质所作的深入研究,裴亮、吴越萌、刘小问梳理并探讨萧红传记写作现状及得失,等等。其三,名家书信与作家形象的互证考察与研究。李斌以郭沫若1949年至1978年间的信札为基本材料与线索,讨论旧作版本和文本修改情况、重要著作创作过程、担任中国科学院院长的权责、作为中国文联主席的话语形象以及在中华人民共和国对外交往中所扮演的角色。周立民以巴金书信为解读对象,对巴金与郑振铎、萧军、曹禺等人的友情以及由此而折射出的作家个性、形象和历史情境予以考察、阐释。北塔以茅盾与蔡元培、钱锺书、巴金、周作人等中国现代文化名人的通信为审读对象,对茅盾以及与之相关的诸多话题予以文化解读。逄金一以20世纪90年代以来40 位名家上百封来信为释读对象,对名家身世与著述、彼此交往情形以及与之密切关联的“信札故事”予以介绍或述说。黄乔生编注鲁迅与亲人的通信——分别收录致母亲50 封、致弟弟19 封、致妻子78 封、致其他亲戚3 封——涉及孝悌、婚恋、亲情等众多主题。这5 位学者都是通过书信释读,从而对郭沫若、巴金、茅盾、鲁迅等众多文化名家的形象、故事及其相关命题的再阐释。

传记即历史之一种,古代传记典籍中记录和收纳着民族文化在历史长河中绵延前进的轨迹、密码。对这些轨迹与密码的梳理、破解,一直就构成了古代传记文学研究中极具分量的探察向度。2021年,对史传中名家形象再解读也有颇多新意。比如:谢一旦通过对《明实录》中大量与王阳明有关的传记片段的归集、分析,从而发现了不同于行状、墓志铭、年谱中的另一个王阳明形象,并由此对彼时政治生态与以程朱理学为尊的学术宗尚予以再阐释。田菱(Wendy Swartz)对《宋书》《南史》《晋书》等南朝与初唐之间史传中有关陶渊明形象及事迹的记载再作梳理,认为“这些史传材料体现了史传作者本人对原始材料的选择和加工,进而构成了对陶渊明生活的诠释和演绎”。从传记角度切入对中国传统典籍、传统文化的研究,必将是一个再发现、再解读、再创造的寻根之路,其价值、意义及所昭示出的众多可能性无需赘言。

外国传记研究:新解、新见频出

传记作为西方“显学”之一种而源远流长,从理论到实践深刻影响着中国传记“现代性”的发生与演进。从传记创作与研究较早自成一体、自立一科,到“新传记”“自传契约”等一系列理论的提出,再到为数众多、影响甚大的各时代经典传记作家作品的相继涌现,都在表明外国传记作为一个独立艺术门类,其独立的理论创造、持续的先锋实验、巨大的启蒙效应、丰厚的遗产价值,无论在宏观还是在微观上,都不得不予以重视。实际上,一直以来,对世界经典作家的传记形象或经典作品中的传记属性的研究,是最能彰显学术价值和学术生长性的领域之一。2021年亦然。夏忠宪精研帕斯捷尔纳克随笔写作中的自传属性及其意义,他“不仅将帕斯捷尔纳克的自传体随笔作为一个独立的研究对象从身份认同、对话性、不可靠叙述等角度加以剖析,还作为一个代表性个案阐释了俄罗斯现代作家传记写作观念和形态的演变,以期揭示帕斯捷尔纳克自传多方面的价值,促进帕斯捷尔纳克和俄罗斯现代作家传记的研究以及自传问题的理论建设,并深化方法论在这些方面的启迪意义”。朱洪祥对各种版本的康拉德传记予以系统、深入解读,从而对其作为思想家的身份特性以及对其与时代意识形态的内在矛盾予以界定、阐释。叶文心从人物传记时空的角度解读列文森的史学方法以及时代背景,认为“列文森开创了一种与‘学案’不同的动态思想史模式,把思维活动作为对象,把思想承载者所处的时空结构纳入视野,他把研究的重点设定在思想的流变过程,而不是静态的、能够自圆其说的稳定文本。他运用这个方法,将梁启超以及20世纪上半期的中国思想者塑造为具有现代典范意义的开创性人物”。项颐倩深入解读萨特在其传记批评著作《波德莱尔》中的各种荒唐行径、“自欺”动机,从而“颠覆了长期以来西方批评界对这位法国诗坛奇才的主流认知,进而证明了‘命运是自我选择’这一观点”。万海松辨析陀思妥耶夫斯基书信体小说《穷人》中的自传因素和作为文学性传记的叙事张力,认为“《穷人》的文学传记性恰好介于私密性和公共性之间,兼具两者的许多特点却又不受任何一方的拘囿。传记的真实性和文学的虚构性及其相互间的张力,在《穷人》中被处理得恰到好处、浑然一体,这也使得它一举成为文学性与传记性各自精彩却又相得益彰的经典作品”。

对世界传记名著或典型思潮、现象的研究颇多新见、新解。霍舒缓从“历史真实”和“文学想象”两方面解读科伦·麦凯恩的传记体小说《舞者》的文本特质,王芳考察海外毛泽东传记文本中虚无主义书写的种种表现并一一予以批判,凌菲霞考释早期德语传记中的马克思形象,孙勇彬讨论塞缪尔·约翰生的传主选择标准,杨荣重解茨威格的自传名著《昨日的世界》,杨紫艺以《人类的群星闪耀时》为例讨论茨威格传记非虚构书写,付芳雷论《奥兰多:一部传记》中的“新传记”叙事技巧,王璐考察卢梭的《忏悔录》在中国现代自传文学中的接受与影响,李林芝论卢梭《忏悔录》中自我书写的现代性,乌英嘎对《希腊罗马名人传》与《史记》所作的比较研究,花月梅探析戴维·洛奇传记小说中的主体性和艺术性问题,等等,都是本年度的重要研究成果。

自晚清以降,在梁启超、胡适、郭沫若、郁达夫等新文学奠基者们的理论倡导和躬身实践下,中国传记“现代性”的发生及演进——包括理念、内容、主题、风格、艺术形式,等等——在其根源和实践上即与欧美世界现代传记理论、方法、新潮接轨。或者说,现代传记在欧美世界的发达,特别是由经典传记作家、作品所昭示和建构起来的“现代性”谱系、传播与接受史,显然也构成了中国20世纪传记文学从发生到演进的宏大背景和割舍不断的文化渊源。由此带来的影响和启发也是巨大的,因此,批判性地吸纳或借鉴欧美传记艺术经验,也必是从事当代中国传记研究与创作活动中的应有议题。尤其在中国当代传记理论与创作严重错位、相关研究长时期难有突破的当下,我们期待,未来几年的外国传记文学研究,能在中西比较、互融互鉴意义上,生成更多、更丰富、更有利于“三大体系”建设的丰硕成果。

年谱编纂与出版:一个丰收年

年谱是人物生平活动的简明档案,年谱长编是人物的大型资料库,年谱和年谱长编都是历史研究和传记写作的重要工具。后人为前人、生者为逝者编纂,且谱主多为已逝名人或家族要人,是古代年谱编纂中的一个突出特点;如今,除继续延续这一传统外,为生者、为非名人编纂年谱也较为常见。从地方到国家层面,各种形态和档次的年谱被陆续批量推出,使得年谱编纂和出版一跃成为新时代传记研究领域内的热点现象。据不完全统计,2021年至少有34 部年谱出版,48 篇发表于各期刊。集中呈现为以下几个特点:众多出版社、期刊热衷于年谱的出版、刊发,且多为作家和学者年谱;年谱自编或他编、独编或合编,创作方式多样,种类多,质量高;年谱编纂成为研究生毕业论文的选题。

各出版社出版的重要年谱著作主要有:周绚隆《陈维崧年谱》(复旦大学出版社2021年1月版),王嘉川《胡应麟年谱长编(上下)》(商务印书馆2021年1月版),徐礼节《张籍年谱》(黄山书社2021年2月版),徐强《人生百味——汪曾祺年谱》(中国书籍出版社2021年3月版),胡春丽《毛奇龄年谱》(复旦大学出版社2021年3月版),邢小利、邢之美《陈忠实年谱》(华文出版社2021年4月版),王中秀《黄宾虹年谱长编》(荣宝斋出版社2021年4月版),袁睿《王国维戏曲学术年谱》(浙江大学出版社2021年6月版),张颖《昌耀年谱》(中国青年出版社2021年7月版),邓艾民《王阳明年谱长编》(上海古籍出版社2021年7月版),翟满桂《柳宗元年谱长编》(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21年7月版),朱炜《俞平伯年谱》(浙江大学出版社2021年8月版),汪长林《桐城派名家年谱》(安徽大学出版社2021年8月版),李标晶《茅盾年谱》(浙江大学出版社2021年8月版),严晓星《金庸年谱简编》(四川文艺出版社2021年9月版),靳飞《张伯驹年谱》(文津出版社2021年9月版),沈红芳《铁凝年谱》(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21年10月版),赵子栎《杜工部年谱》(北方文艺出版社2021年10月版),王宗稷《东坡先生年谱》(北方文艺出版社2021年10月版),陈思《稼轩先生年谱》(北方文艺出版社2021年10月版),李杭春、郁峻峰《郁达夫年谱》(浙江大学出版社2021年11月版),黄乔生《鲁迅年谱》(浙江大学出版社2021年11月),章景曙、李佳贤《徐志摩年谱》(浙江大学出版社2021年12月版),刘建强《谭延闿年谱长编 (上下卷)》(上海交通大学出版社2021年12月版),郑全《吕渭英年谱》(厦门大学出版社2021年12月版),等等。以专著形式由出版社出版,且在数量和质量上呈现年度递增态势,都在昭示着年谱编纂以及以此为基础的传记创作进入到历史最好时期。其中,各出版社和地方政府以公益方式投入专项资金予以直接支持,以及人文社科领域内的众多学者热衷于该项课题,从而使得我国年谱编纂与出版成为传记研究领域最热门的现象之一。在此,年谱与传记创作的同生共荣,传记与地方文化建设的紧密关联,也将在未来很长一段时间内成为新时代备受瞩目的文化风景之一。

2021年,期刊上发表的年谱作品主要有:郁峻峰、李杭春《郁达夫求学年谱》(《宝鸡文理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21年第1 期),姜红伟《海子年谱》(《东吴学术》2021年第1 期),段崇轩《姚青苗生平、创作年谱简编》(《新文学史料》2021年第2 期),毕文君《孟繁华学术年谱》(《东吴学术》2021年第2 期),杨洪诚、曹然《田仲济年谱1907—1949(上)》(《东吴学术》2021年第5 期),张静《张庚年谱简编》(《艺海》2021年第10 期),肖凤《林非年谱》(《名作欣赏》2021年第13 期),王士强《吴思敬学术年谱(1978—2020)》(《名作欣赏》2021年第19期)。各类期刊是年谱发表的重要平台。越来越多的学术期刊设有固定栏目,主动约稿,持续不断地刊发作家和学者的年谱,其定期定量和便捷刊发的特点,以及广泛的铺盖面,在未来几年必将持续引发年谱创作热潮。

通过答辩的硕士研究生论文有:孙玉婷《翁同书年谱》(贵州民族大学)、何旭旭《何焯年谱》(河北大学)、魏欣悦《王树枏年谱》(河北师范大学)、徐萌《王永江年谱》(沈阳师范大学)。年谱成为研究生毕业论文选题,也是近年来出现的新现象。这种“热”是对人文学科研究范式——以史料为中心——转型的集中反映。同时,这种以文献整理、编纂为主,以理论阐释和研究为辅的为文方式,也会越来越备受研究生青睐。年谱编纂在高校研究生群体中的展开,对于推动各学科文献学建设、人才培养,继而从长远意义上为传记文学创作提供资料支撑,都是大有裨益的。

不仅年谱编纂与出版是一个少见的丰收年,有关年谱编纂理论与方法的探讨也在继续推进。其中,王兆鹏认为年谱编纂要改变年谱原有的传统观念,须突出“系地”意识,或者应做到“编年”与“系地”并重,以重建年谱的新范式。他提出“出生地、任职地、经行地、寓居地、创作地、终老地是系地的六大构成要素”,极具指导性。优秀的年谱著作也引起评论家的关注。比如:郭玉斌评《袁培力的〈萧红年谱长编〉》,何宏整理、左则荐评《萧红年谱看萧红(下)》、陈未鹏《采山铸铜 博赡通贯——陈庆元先生〈徐兴公年谱长编〉平议》,等等。年谱编纂、出版与研究不仅在过去几年成为“热点”,在未来几年亦会持续“暴热”。在传记研究领域,年谱理论研究与创作同步推进,彼此影响,较好地呈现出良性互动与发展的整体态势。

传记电影研究:趋向综论或史论

传记电影是电影与传记两种艺术门类交叉而成的一种艺术形式,在题材、叙事、表现手法、发展史、接受史等方面都可作为传记研究的重要对象或新生论题而展现其在当代学术体系中的特殊地位。2021年,在宏观层面,闫冬妮以中国电影表演艺术家传记为研究对象,从史论、创作学、文本阐释维度上对之展开系统研究,其在论题和论点上的开创性无需赘言。其中,根据现有的中国电影表演艺术家传记的整理,从人生历程、性格刻画、艺术探索、情感婚姻四个方面总结中国电影表演艺术家传记的构成要素,进行类型化传记写作常规性内容的分类与探讨;从传记文学的本质属性入手,着重分析中国电影表演艺术家传记创作中真实与虚构现象,探讨历史性与文学性之间的关系,并对二者进行度量;以中国电影表演艺术家传记的叙述策略与人物塑造艺术为着眼点,以光影化角度对传记的写作艺术进行二次阐释,以在传记写作与光影叙述的模糊界限内寻求一种全新的叙述艺术次元,为中国电影表演艺术家类型传记的理论研究提供全新的研究思路;对传记作家与传记主人公两种主体进行讨论并总结中国电影表演艺术家传记主体性的取向,由此引发传记求真理想的主体性追求选择,并对其进行细致的甄别与探讨。徐芳依为新主流人物传记片把脉,认为“新主流人物传记片充分发挥其类型审美叙事的社会功能,顺应时代发展潮流,展现新时代的伦理建构。新主流人物传记片在已有成绩的基础上,应该继续尝试下沉到微观层面,更多地关注人性质感和人性光芒,同时还要进一步进行哲学和美学层面的凝练、思考与批判”。储双月综论20世纪50年代中期以来英国传记电影的演变过程及特点。在谈及其对我国传记电影的启发时,她认为“中国传记电影创作需要不以纪事为主而以述人为主、以真实打动观众、把艺术性摆在第一位、源源不断地输送民族的‘英雄’”。在传记电影艺术方面,樊露露对传记电影文字符号系统的影像转译,特别是“文本内嵌”“字幕表意”等“文学肌理”予以理论阐释。马娜把新世纪以来好莱坞传记片作为一个学术论题,侧重阐述其叙事流变及价值。蒋蕾蕾从叙事断想、浪漫情怀、悲美内蕴、时代困局四个方面纵论欧美画家的传记电影特色及局限。此外,吕小诗考察传记电影新范式,朱璞论析传记电影《隐于书后》的女性意识及叙事策略,以及章雄的郑君里人物电影研究,等等,也都可圈可点。

结语

纵观2021年中国传记文学研究状况,可以明显看到以下几个发展态势:从庆祝建党百年到践行新时代文艺批评,传记研究界都与时代密切关联,初步彰显心怀“国之大者”风范,这也昭示出传记在新时代思想文化建设工作中的重要地位;从传记基础理论、传记文学史、传记史料整理,到包括《史记》在内的中外经典传记研究更贴近本体,成果更扎实,学术含量高,这也表明2021年是一个提质增效的学术丰收年;传记批评从理论探讨到具体实践较之此前都有很大改善,其在新时代传记文学研究、创作中的重要性愈发深入人心;传记研究与创作的互动更加频繁、密切,理论建构与学术创新渐成自觉;《传记文学》、《现代传记研究》、中国传记文学学会、中国艺术研究院传记研究中心、北京大学世界传记研究中心、上海交通大学传记中心、兰州大学和中国海洋大学的传记研究团队、江苏师范大学比较诗学与比较文化研究中心等期刊和学术平台在推动传记研究发展方面所起到的重要作用在本年度得到淋漓尽致的展现。然而,传记因其跨多学科、多领域属性,致使其历史遗留或正在生成的争议性问题也多。这些问题长期以来对传记研究与创作构成了巨大困扰。本年度虽有所涉及,但效果远远不够。目前传记研究据守于各自狭窄空间内,不仅学科之间壁垒森严,而且学者之间也少有交流。在这种情况下,打破学科壁垒,推进融会贯通,致力于共性问题的及物性探讨或逐渐解决,就变得尤为迫切和重要。

注释:

[1]2021年中国传记文学研究共刊发期刊论文262篇,通过答辩的研究生论文138 篇(包括博士论文1 篇),论文数量与去年基本持平;各种形态的名家年谱至少有81 部(篇)面世,其中各出版社出版专著至少有33 部;各种形态的传记研究专著至少9 部,其中包括译著1 部。

[2]陈兰村、许晓平:《传记作品的独特魅力与教学探索》,《语文建设》2021年第11 期。

[3]莫婷:《高中语文古代人物传记教学研究》,浙江师范大学2021年硕士论文;吴路路:《人物传记在高中历史教学中的应用研究》,贵州师范大学2021年硕士论文。

[4]吴凑春、刘欣:《论传记在部编中小学语文课本中的运用》,《上饶师范学院学报》2021年第2 期。

[5]任霞:《初中人物传记类整本书阅读教学研究——以〈杜甫传〉为例》,辽宁师范大学2021年硕士论文。

[6]童志斌、王佳艺:《高中语文传记文学作品阅读教学研究综述》,《传记文学》2021年第9 期。

[7]王宏波:《传记出版与社会变迁:我国1949年以来传记出版研究》,《现代传记研究》2021年第1 辑;陈进武:《近十年国内传记文学图书出版趋势与观察》,《传记文学》2021年第2 期。

[8]于安龙:《领导人传记类图书的出版影响与启示——关于〈毛泽东自传〉和〈习近平的七年知青岁月〉的例析》,《中共山西省委党校学报》2021年第2 期。

[9]杨志云:《〈唐才子传〉的“才性”批评模式》,《传记文学》2021年第12 期。

[10]张慧芳:《在场回归:自传体文学批评的渊源、现状与可能》,《现代传记研究》2021年第1 辑。

[11]张永峰:《〈觉醒年代〉的多重意义》,《文艺理论与批评》2021年第5 期;张磊:《新时代献礼剧的情感召唤和价值认同——以〈觉醒年代〉为例》,《中国广播电视学刊》2021年第10 期;敬鹏林:《历史记忆、影像修辞与情感认同:〈觉醒年代〉的意义生成》,《四川戏剧》2021年第8 期;何青翰:《重思革命与“父亲”——以〈觉醒年代〉中的父子关系为中心的讨论》,《上海文化》2021年第8 期;徐宁:《基于受众意识的创作导向与审美追求——从〈觉醒年代〉看主旋律剧集创新叙事策略》,《传媒观察》2021年第8 期;孙浩:《论革命历史题材剧〈觉醒年代〉的叙事特征与艺术创新》,《中国电视》2021年第7 期;张德祥:《〈觉醒年代〉:新文化运动的思想春雷》,《当代电视》2021年第5 期。

[12]孟登迎:《在时代隔膜中走进柳青的精神世界——从电影〈柳青〉的观众接受谈起》,《文艺理论与批评》2021年第5 期;徐开玉:《〈柳青〉:诗意叙事、写意影像与平民英雄书写的新维度》,《电影评介》2021年第17 期;李畅:《电影〈柳青〉的美术设计与制作》,《现代电影技术》2021年第8 期;杨洋、田波:《〈柳青〉:中国电影美学的本色当行——田波导演专访》,《电影评介》2021年第17 期;张敏娜:《电影〈柳青〉人物论:一场关于“致敬理想”的精神探幽》,《电影评介》2021年第17 期;蔡馨逸:《陕北后生田波:用柳青的方法拍〈柳青〉》,《新华每日电讯》2021年7月23日。

[13]丁亚平:《先驱者的精神肖像与电影的实验涵育——评〈革命者〉及其他》,《当代电影》2021年第8 期。

[14]这两篇评论文章分别是:马文、魏建:《诗人传记怎么写——以王邵军〈生命的思与诗——冯至的人生与创作〉为例》,《百家评论》2021年第6 期;吕周聚:《走向内心的灵魂传记——以〈生命的思与诗——冯至的人生与创作〉为中心》,《传记文学》 2021年第7 期。

[15]全展:《2020年传记文学研究著作盘点》,《传记文学》2021年第7 期。

[16]这两篇文章是:袁昊:《现代传记研究拓展——论张立群“中国现当代诗人传记研究”的价值与意义》,《传记文学》2021年第5 期;张元珂:《论张立群的中国现当代作家传记史料辑录与研究——兼及理解“传记文学”属性的一种方法》,《艺术广角》2021年第1期。

[17]《亦凡亦不凡,鲸力破沧溟——〈学海之鲸:朱德发传〉笔谈》,《百家评论》2021年第6 期。

[18]斯日:《以司马迁的方式回忆司马迁——读刘勃的〈司马迁的记忆之野〉》,《文艺报》 2021年7月14日。

[19]鲁畅:《大历史文化观下北京城市历史的非虚构言说——评邱华栋的〈北京传〉》,《当代作家评论》2021年第3 期;袁恒雷:《历史视域中的时代回音——读邱华栋〈北京传〉》,《延河》2021年第10 期;温智慧:《写给北京城的历史交响——〈北京传〉对北京城史诗般文学描摹》,《草地》2021年第3 期;江飞:《作为方法的北京——以〈北京西郊故事集〉〈北京传〉为中心》,《南方文坛》2021年第6 期;周卫彬:《看得见与看不见的城市——关于叶兆言的〈南京传〉及其他》。

[20]房伟:《〈陈忠实论〉:一部文学史互动视野下的传记考证与研究著作》,《传记文学》2021年第8 期。

[21]宋家宏:《形神兼备的详传、真传——略谈刘川鄂〈张爱玲传〉》,《中国当代文学研究》2021年第4 期。

[22]莫色木加:《传记学学科理论研究范式的新突破——〈现代传记学〉读后漫说》,《传记文学》2021年第9 期。

[23]孙晓晴:《莫言传记研究》,《潍坊学院学报》2021年第1 期。

[24]王宏:《〈革命者〉的传记体结构创新与历史情感表达》,《电影文学》2021年第22 期。

[25]“在当前包括传记批评在内的文学批评被委以重任、寄以希望的大背景下,2020年度传记批评以凋零或近于缺席的境况收场,亦让我们从‘收获之中’生成一种内在隐忧。如何推进新时代传记批评,显然需要学术界共同努力。重提这个话题,不只是一种带有情怀与担当使命的说辞,而首先是一种切切实实的现实需要——它事关创作进退,也关涉学术兴衰。”斯日、张元珂:《2020年度传记文学研究发展报告》,《传记文学》2021年第4 期。

[26]罗宁、武丽霞:《传奇、传记、小说——对三个概念及相关学术史的思考》,《中华文史论丛》2021年第4 期。

[27]戴红贤、陈韬:《传文书·经传·史传:先秦秦汉文体概念“传”的多元指称与语用迁移》,《湖北社会科学》2021年第9 期。

[28]孙文起:《曾巩的碑传理论及其传记的“平和”之意》,《东华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21年第4 期。

[29]叶健:《传记叙事与个人神话:论现代传记的审美追求》,《贵州师范学院学报》2021年第7 期。

[30]史建国: 《论“阶段性传记”——以“长廊与背影”书系为例》,《现代传记研究》2021年第1 辑。

[31]2021年11月26日,中国艺术研究院传记研究中心举办第八场学术论坛:“虚构与非虚构之间:关于传记文类属性困境”。此处引文摘自作者在该次论坛上的发言。

[32][美]弗朗茜·蔡森-洛佩兹著,宋鸥译:《传记抑或历史?——传记转向的形成及其对历史书写的影响》,《史学集刊》2021年第6 期。

[33][ 意]阿纳尔多· 莫米利亚诺(Arnaldo Momigliano)著,孙文栋译:《古希腊传记的嬗变》,华夏出版社2021年4月版。

[34]2021年11月26日,中国艺术研究院传记研究中心举办第八场学术论坛:“虚构与非虚构之间:关于传记文类属性困境”。此处引文摘自作者在该次论坛上的发言。

[35]鲍磊:《社会学书写的传记式路径》,《学术界》2021年第12 期。

[36]黄蓉:《平行病历的多种类型——兼论叙事医学与传记文学的交叉》,《中国医学人文》2021年第7 期。

[37]叶菲菲:《〈中国图书馆分类法〉第五版“K81 传记”类目探讨》,《新世纪图书馆》2021年第11 期。

[38]冯阿鹏:《中国现代传记文学的现代性探析——以20世纪上半叶的传记书写为中心》,《中国文学批评》2021年第2 期。

[39]张立群:《现代作家自传的历史探源——兼谈中国传记写作的现代转型》,《人文杂志》2021年第12 期。

[40]雷莹:《论80年代以来女作家自传的个人叙事》,《福建技术师范学院学报》2021年第4 期。

[41]李厥云:《当代移民作家的身份书写与自传情结》,《长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21年第9 期。

[42]徐瑞哲:《兼为报人的文人如何“报道”自我——初探20世纪30年代中国现代自传的非虚构写作渊源》,《新闻知识》2021年第10 期。

[43]邓国均:《〈论语〉的成书及其“史传”因素》,《东南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21年第1 期。

[44]林莉:《孝子传:类型人物传记的文体流变与互渗》,《传记文学》2021年第4 期。

[45]赵洋:《中古时期孝子形象的历史书写与传播——从正史到敦煌写本》,《中国典籍与文化》2021年第4 期。

[46]何诗海:《明清八股与史传》,《文学评论》2021年第4 期。

[47]朱君毅、谷秀芳:《俞樾女性传记“礼”之辨及其女性观的通变》,《西北民族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21年第6 期。

[48]梁冬:《藏族高僧传记中的神异故事类型研究》,《西部学刊》2021年第21 期。

[49]薛玉凤:《美国传记文学中的积极心理与创伤复原》,浙江大学出版社2021年10月版。

[50]陈焕仪:《不容青史尽成灰——马华文学里的马共传记书写》,万卷楼图书股份有限公司2021年7月版。

[51]宋亚莉:《〈史记〉的疾病书写》,《中国海洋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21年第6 期。

[52]聂飞:《〈史记〉的商人模式及其书写》,《河南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21年第3 期。

[53]吴龙宪:《〈史记〉纵横家叙事研究》,吉林大学2021年硕士论文。

[54]魏泓:《论〈史记〉英译的海外接受进程》,《解放军外国语学院学报》2021年第2 期。

[55]赵小琪:《论欧美华人女作家自传性作品的不可靠性叙述》,《中国比较文学》2021年第3 期。

[56]章罗生:《“石楠体”与当代女性传记创作》,《东方论坛》2021年第5 期。

[57]吴凑春:《夏衍与现代传记》,《传记文学》2021年第1 期。

[58]雷莹:《论戴厚英自传叙事的自我建构》,《武夷学院学报》2021年第5 期。

[59]宋娜:《中国现代戏剧家研究》,《现代传记研究》2021年第1 辑。

[60]李欣欣:《刘禹锡传记文学思想与创作研究》,浙江师范大学2021年硕士论文。

[61]贾松:《宋濂人物传记研究》,扬州大学2021年硕士论文。

[62]李贺:《古代“先贤传记”叙录与研究》,《现代传记研究》2021年第1 辑。

[63]李杨:《鲁迅的传记写作与史料考证研究——朱正先生访谈录》,《现代中文学刊》2021年第4 期;王锡荣:《鲁迅传的写作问题》,《传记文学》2021年第3 期;张立群:《一段“继往”与“开来”的历史——1980年代“鲁迅传”写作论析》,《中国当代文学研究》2021年第5 期;曹禧修、黎丹丽:《鲁迅传记写作的历史略貌》,《鲁迅研究月刊》2021年第6 期。

[64]李静:《评金介甫的沈从文传记写作》,《汉字文化》2021年第11 期;简功友、肖远东:《文本世界理论视域下〈沈从文传〉的传记艺术研究》,《西安外国语大学学报》2021年第2 期;简功友、肖远东:《金介甫传记艺术的时间维度透视——以英文原作为考察中心》,《燕山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21年第2 期。

[65]裴亮、吴越萌、刘小问:《诗与真:海内外萧红传记写作现状及其得失》,《写作》2021年第1 期。

[66]李斌:《郭沫若书信中的当代中国》,斯日主编“思想的边界”丛书,云南人民出版社2021年5月版。

[67]周立民:《巴金书信中的历史枝叶》,斯日主编“思想的边界”丛书,云南人民出版社2021年5月版。

[68]北塔:《“信”者“信史”也——茅盾书信研究》,斯日主编“思想的边界”丛书,云南人民出版社2021年5月版。

[69]逄金一:《书信里的文章大家》,斯日主编“思想的边界”丛书,云南人民出版社2021年5月版。

[70]黄乔生:《鲁迅家书》,大有书局2021年3月版。

[71]谢一旦:《王阳明“佞臣”形象的“实录”书写》,《现代传记研究》2021年第1 辑。

[72][美]田菱(Wendy Swartz)著,吕辛福译:《重写隐士:早期史传中的陶渊明形象建构》,《学衡》2021年第1 期。

[73]夏忠宪:《变异与创新:帕斯捷尔纳克自传体随笔研究》,《俄罗斯文艺》2021年第3 期。

[74]朱洪祥:《作家还是思想家:康拉德传记研究》,《现代传记研究》2021年第1 辑。

[75]叶文心:《传记与时空:读列文森的近代中国思想论述》,《复旦学报(社会科学版)》2021年第5 期。

[76]项颐倩:《“命运是自我选择”:〈波德莱尔〉传记批评解读》,《福州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21年第5 期。

[77]万海松:《书信体〈穷人〉的传记特征》,《北方工业大学学报》2021年第3 期。

[78]霍舒缓:《历史真实与文学想象——科伦·麦凯恩的传记小说〈舞者〉研究》,《宁夏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21年第3 期。

[79]王芳:《海外毛泽东传记文本中历史虚无主义的表现与批判》,《毛泽东研究》2021年第4 期。

[80]凌菲霞:《早期德语传记中的马克思形象:描述与审视》,《吉林大学社会科学学报》2021年第5 期。

[81]孙勇彬:《塞缪尔·约翰生的传主选择标准》,《现代传记研究》2021年第1 辑。

[82]杨荣:《回望“昨日的世界”——茨威格诞辰140周年重读〈昨日的世界〉》,《中国图书评论》2021年第12 期。

[83]杨紫艺:《论茨威格传记非虚构书写——以〈人类的群星闪耀时〉为例》,西南民族大学2021年硕士论文。

[84]付芳雷:《论〈奥兰多:一部传记〉中的“新传记”叙事技巧》,四川师范大学2021年硕士论文。

[85]王璐:《〈忏悔录》在中国现代自传文学中的接受与影响研究》,大连理工大学2021年硕士论文。

[86]李林芝:《论卢梭〈忏悔录〉中自我书写的现代性》,大连大学2021年硕士论文。

[87]乌英嘎:《当代传记文学理论视域下〈希腊罗马名人传〉与〈史记〉“人物纪传”比较研究》,内蒙古师范大学2021年硕士论文。

[88]花月梅:《传记写作中主体性与艺术性的彰显——戴维·洛奇传记小说研究》,扬州大学2021年硕士论文。

[89]王兆鹏:《从“年谱”到“编年系地谱”——重建作家年谱的理念与范式》,《文学评论》2021年第2 期。

[90]何宏整理,左则荐评:《萧红年谱看萧红(下)》,《黑龙江史志》2021年第3 期。

[91]陈未鹏:《采山铸铜 博赡通贯——陈庆元先生〈徐兴公年谱长编〉平议》,《学术评论》2021年第1 期。

[92]该段简述摘自“论文摘要”。闫冬妮:《中国电影表演艺术家传记研究》,辽宁大学2021年博士研究生论文。

[93]徐芳依:《新主流人物传记片的艺术伦理与道德建构》,《中国高校社会科学》2021年第5 期。

[94]储双月:《英国传记电影的发展历程及其对中国传记电影创作的启示》,《内蒙古艺术学院学报》2021年第3 期。

[95]樊露露:《文本内嵌与字幕表意:中国传记电影的文学肌理》,《电影文学》2021年第9 期。

[96]马娜:《新世纪好莱坞传记片的叙事流变》,《西安文理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21年第2 期。

[97]蒋蕾蕾:《欧美画家传记电影的绘梦审美之旅》,《电影评介》2021年第8 期。

[98]吕小诗:《基于〈发掘〉的当代传记电影范式考察》,《电影文学》2021年第19 期。

[99]朱璞:《论传记电影〈隐于书后〉的女性意识及叙事策略》,《浙江万里学院学报》2021年第2 期。

[100]章雄:《郑君里人物传记电影》,《电影文学》2021年第1 期。

猜你喜欢
传记文学年谱传记
当代作家年谱编纂刍议
当代作家年谱编纂刍议
别把八卦当传记
资讯
成果,成长
诗人写诗人的长篇传记文学《峭岩传——青铜的天空》出版
年轻的时候要少听八卦
读失败者的传记
郭久麟的传记文学创作
An analysis on the translation of the name of a Missionaries’newspaper