胡永易,周炳凤
(安徽医科大学第三附属医院心血管内科,安徽 合肥 230061)
经桡动脉冠脉介入治疗(transradial coronary intervention,TCI)由于操作简便,并发症少,患者不用卧床等特点,广泛应用于临床。然而,由于桡动脉管腔较细、分支丰富、管壁薄弹性纤维丰富、容易痉挛等,在TCI过程中,经常会发生导丝、导管的重复操作损害桡动脉的功能和结构,从而造成血液外渗,导致前臂血肿,有研究发现,TCI后的前臂血肿发生率约为10%,若发生后未能进行及时有效处理,可能会诱发骨筋膜室综合征,影响患者上肢功能,严重可能导致坏死。既往常采用纱布绷带加压包扎肱二头肌内侧头的内侧缘凹陷处的肱动脉,纱布下端紧贴肘窝横纹上方,可有效减少肱动脉血流,从而减轻前臂血肿;但常规的纱布绷带加压包扎不仅压迫肱动脉,同时压迫肱静脉,导致静脉回流受阻。因此本研究选取TCI术后发生前臂血肿患者60例为研究对象,探讨点状压迫在经桡动脉冠脉介入术后前臂血肿中的治疗效果,现报道如下。
1.1 一般资料 选取2020年10月-2022年4月安徽医科大学第三附属医院心血管内科收治的行TCI术后发生前臂血肿患者60例作为研究对象。纳入标准:经桡动脉冠状动脉介入术合并前臂血肿且具备明确的意识和正常的沟通能力。排除标准:肝肾功能明显异常的患者;精神障碍患者;恶性肿瘤患者;怀孕或哺乳中的患者。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分为对照组与观察组,各30例。其中对照组男19例,女11例;年龄42~75岁,平均年龄(51.43±10.16)岁。观察组男17例,女13例;年龄43~76岁,平均年龄(53.55±10.20)岁。两组性别、年龄比较及其他一般资料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0.05),见表1。两组入选病例均未发生术侧上肢远端静脉血栓形成或骨筋膜室综合征。本研究已通过医院伦理委员会批准,所有患者及家属均已知情同意,并签署知情同意书。
表1 两组一般资料比较[,n(%)]
1.2 方法 对照组接受常规纱布绷带加压包扎肱二头肌内侧头的内侧缘凹陷处的肱动脉,纱布下端紧贴肘窝横纹上方,观察组接受点状压迫肘窝内侧向上2 cm处。
桡动脉穿刺点处理:①TCI术后桡动脉穿刺点局部采用气囊止血器加压止血,注意调整桡动脉穿刺部位的气囊压迫松紧度,手术治疗后4 h每隔15~30 min对患者穿刺位置皮肤情况进行观察,观察有无出血及张力性水疱等;②手术完成后4 h内每2 h抽气1次,每次抽气量为2 ml,然后根据具体情况每1 h抽气2 ml,直到全部抽气过程完成,第2天早晨取下加压带,并对手术穿刺口进行换药。
前臂血肿处理:①发现患者出现前臂血肿后,应测量张力最高处臂围,并和健侧肢体进行比较,标记肿胀范围;在术后回到病房时立即测量对照组和观察组前臂臂围,回到病房4 h后再次测量两组患者前臂臂围;②分别采用点状压迫及常规纱布绷带加压包扎肱动脉,避免血肿进一步扩大;告知患者制动患肢,同时抬起10~15 cm,由此加快静脉回流速度,减轻浮肿程度;③每隔10~15 min检查前臂及手的肿胀程度、颜色、皮温等,询问患者的感觉,判断血肿出血是否停止;④选取肱动脉,在二维超声时以横切面测量内径,纵切面上测量流速。
1.3 观察指标 比较两组压迫侧血管超声指标、疼痛情况、前臂肿胀程度、压迫侧血氧饱和度、止血时间以及张力性水泡发生率。①采用超声评估:肱动脉流速(正常值68±18 cm/s)、肱动脉内径(正常值:3.87±0.55 mm)、肱静脉内径、桡静脉内径;②疼痛情况:以术侧肢体疼痛程度表示,采用面部表情疼痛量表评估,分值为1~10分,分数越高表示疼痛感越强;③前臂肿胀程度:肿胀程度采用百分比表示,肿胀程度=(术肢臂围-非术侧术肢臂围)/非术侧术肢臂围×100%。
2.1 两组血管超声比较 观察组肱动脉流速、肱动脉内径以及桡静脉内径低于或小于对照组,肱静脉内径大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0.05),见表2。
表2 两组血管超声比较()
2.2 两组疼痛评分比较 压迫后两组疼痛评分均低于压迫前,且观察组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0.05),见表3。
表3 两组疼痛评分比较(,分)
2.3 两组前臂肿胀程度比较 压迫后两组前臂肿胀程度小于压迫前,且观察组小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0.05),见表4。
表4 两组前臂肿胀程度比较(,cm)
2.4 两组血氧饱和度、止血时间以及张力性水泡发生率比较 两组血氧饱和度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0.05),观察组止血时间短于对照组,张力性水泡发生率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0.05),见表5。
表5 两组血氧饱和度、止血时间以及张力性水泡发生率比较[,n(%)]
随着冠心病发生率升高,冠心病的介入治疗的患者越来越多。研究显示,2017年我国经桡动脉路径介入手术的数量已达到冠心病介入治疗总手术量的90.89%。由于TCI不需要长期卧床,患者舒适度高,术后容易护理,住院时间短,因此广泛应用于临床。但桡动脉直径较小,容易痉挛,加上冠心病患者常合并桡动脉动脉粥样硬化,迂曲等,在冠心病介入操作过程中,桡动脉造成损伤出血,导致患者前臂血肿,Garg N等研究发现,前臂血肿的发生率约为10%,严重血肿可造成骨筋膜室综合征的发生,影响患者的肢体功能,严重时由于肢端坏死患者需要截肢。因此,如何处理经桡动脉冠脉介入术后前臂血肿成为临床棘手问题。
本研究结果显示,观察组肱动脉流速和内径小于对照组,肱静脉内径大于对照组,说明点状压迫肱动脉位置更精准,且压迫面积很小,同样的力量,点状压迫对肱动脉压迫更有效,而对肱静脉影响小。分析原因为,传统纱布绷带加压包扎,由于受力面积大,需要较大的压力,而且在压迫肱动脉的同时使得肱静脉明显受压。此外,观察组桡静脉内径小于对照组,说明常规压迫静脉回流明显受阻,桡静脉内血流淤积,使得桡静脉管径增粗。
TCI术后前臂血肿的形成,局部肿胀,组织压迫明显,患者常伴有明显疼痛。本研究结果显示,观察组疼痛程度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0.05),说明点状压迫可以有效缓解患者疼痛情况,其可能的机制为点状压迫有效缓解了血肿严重程度,从而减少了对组织的压迫,缓解了疼痛。并且点状压迫由于压迫范围小,用力小,作用点小,由压迫本身造成的程度小。此外,观察组止血时间短于对照组,且张力性水疱发生率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0.05),说明点状压迫通过更精准地压迫肱动脉,减少肱动脉血流,同时不影响静脉回流,使得患者的止血时间更短、张力性水疱发生率更低。
综上所述,点状压迫用于经桡动脉冠脉介入术后前臂水肿中,压迫时间更短,前臂肿胀消除较快,同时还可以减轻患者疼痛程度,避免前臂血肿持续恶化,预防骨筋膜室综合征的发生,临床效果确切,为TCI术后发生前臂血肿的患者提供新的治疗方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