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广州市增城区北片区教育指导中心 陈玉冰
“PBL”是英文“Problem-based learning”的缩写,意为问题式教学法。PBL是以问题为导向,以学生为中心的教学方法。通过有目的地把学习置于问题情境中,引导学生主动发现问题、合作解决问题,培养学生自主探究、终生学习的能力,实现从能力到人格的整体发展。PBL强调以问题为导向,以学生为中心,以教师为引导帮助学生发现问题,解决问题,培养学生自主学习能力和创新能力的教学模式。
基于自身教学实践,笔者不断总结、归纳,初步构建了基于PBL教学法的小学英语阅读教学实施流程,如图1所示。
图1 PBL教学法在小学英语阅读教学中的实施流程
阅读前是问题的产生环节,目的是激活学生已有知识与经验或者激发学生阅读兴趣。本环节教师通过创设与阅读主题相关的问题情境,师生共同提出问题,构建问题系统,以“问题”起源,达到以问激趣的目的,为后面的阅读活动做好情感上、认知和策略上的准备。
在教学教科版五年级下册Unit 8 Let’s read部分时,在读前环节,教师先谈话引入北京游这个话题,然后播放一个北京的旅游宣传视频后提出“If you can take a trip to Beijing,where will you go?”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然后引导学生看图说话“What do you know from this picture?”学生通过图片说出“Ben will take a trip to Beijing.Ben is very excited...”等,最后老师补充说“It’s Ben’s first trip to Beijing and he is very excited.”然后提问“What do you want to know about Ben’s first trip to Beijing?”给学生思维的空间,发挥孩子的想象,以学生的问题为起点。在这环节教师出示思维导图(如图2),先引导学生说一说旅游的几要素,唤起学生的旧知,为学生提出问题提供语言支架。此时教师可以将学生提出的问题写在黑板上,以便在文章的详细教学中解决。
图2 课堂上出示的思维导图
需要注意的是,学生的思维总是受认知、经验等方面的限制,会提出很多问题,但提出的问题肤浅而零乱。因此,课堂上教师要善于追问,不断引出新问题,将学生的思维引向“深”和“广”。面对诸多问题,教师一个一个解决显然是不行的,而是要梳理问题。将简单的问题解决,并从板书中剔除;同时梳理复杂的问题,调整问题的顺序,形成问题链,为后面的阅读理解做好铺垫。
阅读中是问题探究环节,本环节以问题推进学生学习,引导帮助学生读懂所阅读的内容,指导学生通过合作探究的方式有效提取信息、加工信息,习得阅读策略,从而达到解决问题,以“问题”建构知识的一个探索过程。教学中教师由扶到放,逐渐减少辅导,并增加学生自主阅读。如,教师在完成任务活动的过程中,可以先示范引导学生一起完成,然后再慢慢放手让学生合作完成。
再以Unit 8 Ben’s first trip to Beijing一课为例,在While-reading环节,教师围绕核心问题“What will Ben do in Beijing?”设计了“Watch and answer,read and match,read and answer”三个活动让学生进行阅读,理解阅读文本,获取、梳理语言知识。师生教学对话如下:
T:Boys and girls,where will Ben go?Let’s watch and answer.
S1:I think Ben will go to Tian’an men,the Summer Palace,the Great Wall and Wangfujing Street.
T:Well done!But when,where,and how will Ben go there?(指 向 板 书 提 问)Let’s read and match.此环节先让学生带着问题再次研读文本,自主解决问题,再通过语言支架(Ben will go to
.),小组内分享交流问题的答案。在交流分享中,学生便会发现彼此的答案存在差异,并通过争论得出正确的答案,最后小组汇报合作学习成果,并形成部分板书,整个学习过程是知识的建构与生成的过程。
最后教师围绕核心问题提出了下面5个小问题,引导学生再细读文本,深挖文本内涵,找出Ben在北京计划做的具体事情。下面是教师出示的5个问题:
Q1:What will Ben do this evening?
Q2:What will Ben do at the Great Wall?
Q3:What will Ben do in the Summer Palace?
Q4:What will Ben do in Wangfujing Street?
Q5:What will Ben do on Saturday?
从核心问题到围绕核心问题,展开了这些小问题。在老师的引导和帮助下,创设探究的情境,促进学生围绕系列问题更好地深入理解文本,培养了学生的思维能力,并提供给学生思考和回答核心问题的语言支持,老师的有效提问,是带动他们阅读和体验的关键环节。
读后环节是学生深入理解后,在运用分析时提升思维能力的重要阶段。读后活动的设计必须紧扣文本的主题或话题,通过不同的活动让学生体悟、概括、内化新知解决新问题,同时创设新情境问题,把新知与未知、课内与课外学习有效链接,发展学生创造性思维。读后活动除了常用的复述、表演、创编、续写等活动外,在PBL教学模式下的读后活动更侧重于能围绕主题设计有价值的讨论话题,让学生在讨论交流中创造性地使用语言,内化语言,应用问题,达到以“问题”提升,学以致用的目的。
在教学教科版六年级上册Unit 4 I like the city very much一课时,在读后环节学生先根据板书搭建的语言支架复述课文,然后讨论回答问题“What is good and bad about living in a big city?”最后通过追问“Do you like the city?Why?”等能激发学生思维的批判性、创造性和发散性的系列问题,促进学生语言能力的提高与思维的提升。通过系列读后活动迁移情景,应用问题,达到以“问题”提升,从而有效提升学生的综合语言运用能力,培养学生的核心素养。
在PBL教学模式中,除了在读前问题产生环节、读中问题解决环节的即时评价和表现性评价外,在读后环节教师可以设计总结性问题,以问题引导学生对本节课的学习过程、所学知识进行回顾和总结。在回顾总结时,教师要再次引导学生提出自己产生的问题。在学生提出各自的问题之后,教师可以先组织学生进行互评,以互评初步解决彼此的学习问题。然后,教师再对学生不能解决的问题进行针对性解答,并引导学生对教师的教学行为进行评价,促使教师持续反思和改进教学,推动以评促学,以评促教。
以教科版五年级上册Unit 6 Let’s read一课为例,在完成教学后,教师创设了学生提问的机会:这节课我们学习了什么?对于刚才学的知识还有什么问题吗?这样的问题的提出有利于学生在头脑中简单整理知识的掌握程度,之后发现困惑,提出问题。学生在思考后会提出各类问题,如文中频率副词often,seldom,always,usually的 用 法,Jiamin一家人饭后会做些什么等问题。所有问题的解答都是先让学生尝试利用已知解决,然后教师再进行补充解答。最后,教师在收集学生课堂成果和课后作业后,教师要充分发挥支持者、帮助者的作用,针对学生的问题提供及时指导与反馈,帮助学生准确、丰富地建构主题意义。
此环节学生要利用从课文中获取的知识以及原有的语言知识、文化知识、方法策略等,进行资源整合,合作解决真实生活中的问题,侧重问题的解决能力、自学能力和学习态度等,体现正确的态度和价值观,做到内化于心,外化于行,达到知行合一的目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