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水情
(辽宁省盘锦市中心医院辽河院区儿科,辽宁 盘锦 124000)
小儿高热惊厥的发生与遗传因素、脑部结构不成熟具有密切的联系,流行病学调查显示,我国小儿高热惊厥发病率在2%~5%,高热惊厥患儿早期体温可超过38度,伴随患儿体温的升高,惊厥发生率也随之升高,高热惊厥患儿以肌肉强直、双眼失神以及意识丧失为典型症状,若未及时处理可损伤小儿神经细胞,影响患儿智力发育[1]。小儿高热惊厥发病过程中患儿家长对疾病相关知识认知程度低,易出现负面情绪,从而爆发护患矛盾,影响患儿家长对临床护理满意度的评价[2]。本次研究为论证健康教育在小儿高热惊厥护理中的应用价值,比较我院2019年4月至2020年4月72例未行健康教育以及行健康教育的小儿高热惊厥患儿高热、惊厥缓解时间、患儿家长心理情绪状态以及患儿家长护理满意度。
1.1 一般资料 我院2019年4月至2020年4月收治的72例小儿高热惊厥患儿按照在护理中是否应用健康教育将患儿分为对照组与试验组,试验组行(健康教育)患儿中男(n=18)、女(n=18),年龄1~8岁、平均(4.82±0.21)岁,发热惊厥发病至入院治疗时间为4~28 h,平均时间为(17.52±1.42)h。对照组(未行健康教育)患儿中男(n=19)、女(n=17),年龄为1~8岁、平均(4.81±0.24)岁,发热惊厥发病至入院治疗时间4~33 h,平均时间为(17.55±1.44)h。两组患儿男女比例、平均年龄、平均发热惊厥发病至入院治疗时间等经统计学验证无差异可对比(P>0.05)。
1.2 病例选择标准
纳入标准:①参考我国王卫平、孙锟、常立文主编第九版《儿科学》中小儿高热惊厥临床诊断标准,患儿入院时均腋温超过38 ℃且伴有肌肉强直。②患儿家长精神、认知均正常,在获悉本次研究目的、方法后均表示自愿参与本次研究,此外,本次研究正式实施前己获得医学伦理会批准。排除标准:①排除近6个月非首次高热惊厥入院患儿。②排除伴精神发育障碍患儿。③排除非直系亲属陪护入院的患儿。④排除接受过系统治疗后转入本院治疗的患儿。
1.3 方法
1.3.1 对照组(常规护理)患儿入院就诊后护理人员遵照医嘱给药,检查患儿呼吸道内是否有异常分泌物,清除患儿呼吸道内异常分泌物,并协助患儿取平卧位,头偏向肢体一侧。在保证患儿呼吸道畅通的情况下,应用30%~50%的酒精擦浴,同时于患儿上下牙间放置压舌板,一边实施上述操作一边观察患儿表情、神态,并嘱患儿家长从旁陪伴,若患儿家长发现患儿病情改变,应及时告知医护人员,以便于医护人员开展临床抢救。
1.3.2 试验组(常规护理+健康教育)①健康教育:护理人员在接诊后应注意患儿家长情绪,一般情况下,儿科接诊绝大多数为独生子,患儿家长担忧患儿病情易出现紧张、恐慌、焦虑等负面情绪,从而对临床正常抢救护理工作的开展造成影响。对此,护理人员在患儿确诊后立即告知患儿家属疾病诊断结果,并通过谈话、发放健康手册等形式开展健康教育,使患儿家长了解患儿发病病因,同时列举临床诊疗干预成功案例,以赢得患儿家属的信任,缓解患儿家长不良情绪。②强化患儿家长自我护理能力:护理人员指导患儿家属正确使用体温测量计及相关物理降温方法,患儿家属可通过于患儿额头湿敷温度在20~30 ℃的毛巾或于用温毛巾擦拭患儿腋窝、腹股沟、腘窝等部位,以擦至皮肤发红为宜。禁止对患儿后项、腹部、脚心以及心前区等温度感觉敏感区域擦拭。③营养健康宣教:小儿高热惊厥患儿体温恢复、惊厥症状消失后,患儿家长应为患儿提供清淡易消化的食物,同时可为患儿提供高蛋白食物,如蛋清、牛奶,增加患儿日常饮水量。④出院健康教育:强化患儿家长小儿发热惊厥预防意识,家中常备布洛芬混悬液(美林)、酚麻美敏混悬液(泰诺)等退热药物,同时掌握其正确给药方法,若患儿伴有高热惊厥应先口服退热剂而后入院就医,对于有2次以上高热惊厥病史的患儿家中可备安定片,当患儿再次发作时服用,一般情况下,退热药口服4~6 h后体温可暂时控制,药物作用消失后体温仍可升高,因此患儿入院就医是十分重要的。在将患儿送至医院的途中,患儿家长可协助患儿去枕取平卧位,并将患儿头偏向肢体一侧,以防止患儿误吸。
1.4 观察指标
1.4.1 比较两组患儿高热缓解时间、惊厥缓解时间等临床诊疗资料。
1.4.2 借助SCL-90量表比较两组患儿家长入院时、入院干预24 h后心理情绪状态,SCL-90量表总指数在1~5分,总指数越高则受检者负面心理情绪越重。
1.4.3 比较两组患儿家长对护理满意度,两组患儿治愈出院时请患儿家长评估临床护理,临床护理评估等级包括十分满意、基本满意、不满意,满意度=[(十分满意+基本满意)/总例数]×100.00%。
1.4.4 比较两组患儿家长对健康知识掌握情况,具体患儿家长对疾病知识、降温方法以及急救技能掌握度,主要分为完全掌握、基本掌握和未掌握,总掌握度是完全掌握和基本掌握的总和。
1.5 统计学处理 应用SPSS21.0系统处理结果中变量资料,计量资料应用t检验,率应用χ2检验,P<0.05提示组间数据差异明显,有统计学意义。
2.1 比较两组患儿高热缓解时间以及惊厥缓解时间 试验组患儿高热缓解时间为(1.54±0.21)d、惊厥缓解时间为(4.51±0.21)d,对照组患儿高热缓解时间为(2.58±0.23)d、惊厥缓解时间为(8.54±0.23)d,两组患儿对应高热缓解时间以及惊厥缓解时间差异明显(t=11.432、14.353,P<0.05)。
2.2 比较两组患儿家长干预前后心理情绪状态 试验组患儿家长入院时SCL-90量表得分为(3.54±0.11)分,对照组患儿家长入院时S C L-9 0 量表得分为(3.51±0.12)分,两组对比无明显差异(t=1.352,P>0.05)。试验组患儿家长干预24 h后SCL-90量表得分为(0.85±0.01)分,明显低于对照组患儿家长干预24 h后SCL-90量表得分(2.12±0.02)分(t=10.231,P<0.05)。
2.3 两组患儿家长对护理满意度 试验组患儿家长对护理满意度高于对照组,P<0.05。见表1。
表1 两组患儿家长对护理满意度[n(%)]
2.4 比较两组患儿家长对健康知识掌握情况 试验组 患儿家长健康知识完全掌握者21例(58.33%)、基本掌握者14例(38.89%)和未掌握者1例(2.78%),总掌握者35例(97.22%);对照组患儿家长健康知识完全掌握者13例(36.11%)、基本掌握者17例(47.22%)和未掌握者6例(16.67%),总掌握者30例(83.33%)。两组家长对健康知识掌握情况比较差异非常显著,(χ2=3.956,P<0.05)。
小儿高热惊厥属于儿科常见发热性疾病同时也是儿科常见急症,多见于年龄在2~4岁的婴幼儿,该病主要是因机体持续性高热而导致脑部神经元出现异常放电,使得骨骼肌群异常收缩,从而产生惊厥症状。根据相关调查显示,小儿高热惊厥可能会受多种不良因素影响,尤其是与感染性疾病、高热等因素相关,高热惊厥在一定程度上会损伤患儿脑组织和神经系统,导致其产生癫痫、残疾等不良症状。在这种情况下,若患儿入院纠正处理不当,可因呼吸道分泌物阻塞致窒息或出现舌咬伤,该病病程长且易反复发作,可增加继发性癫痫发生风险[3-5]。而绝大多数患儿家长对小儿高热惊厥发病病因缺乏了解,过度担忧高热惊厥患儿预后效果,从而影响临床救治效果[6-8]。常规护理干预过程中忽视患儿家长特点,护理人员在医嘱指导下以落实相关护理干预措施,对于小儿高热惊厥患儿在护理中开展健康教育即关注患儿家长心理特点以及自我护理能力低等特点,在患儿入院后护理人员在落实相关护理干预措施的同时开展心理护理,安抚患儿负面情绪,开展健康教育使患儿家属掌握,小儿高热惊厥患儿入院治疗过程中护理技能,并在患儿病情得到有效控制后通过饮食干预以提升患儿治疗效果[9]。此外,在患儿出院时护理人员向患儿家长普及小儿高热惊厥应急处理能力,进一步提高家长对相关疾病知识的了解,提升患儿家长对临床护理满意度[10-13]。
蓝小琴临床研究显示应用健康教育的试验组患儿高热缓解时间为(1.22±0.78)d、惊厥缓解时间为(6.44±1.75)d,高热缓解时间以及惊厥缓解时间均比行常规护理的对照组早,本次研究中试验组患儿高热缓解时间(1.54±0.21)d、惊厥缓解时间(4.51±0.21)d,均比行常规护理的对照组早,与本次研究结果一致[14-15]。本次研究在既往研究基础上比较两组患儿家长入院护理干预前后心理情绪状态以及患儿家长对临床护理满意度,结果显示两组患儿入院护理干预24 h后SCL-90量表得分与入院时相比,均降低,且试验组患儿入院干预24 h后SCL-90量表得分为(0.85±0.01)分,显著低于同期对照组,且试验组患儿家长对护理满意度为94.44%,显著高于对照组。试验组患儿家长健康知识掌握情况优于对照组,数据差异明显(P<0.05)。这种情况说明在小儿高热惊厥患儿护理中实施健康教育+综合护理干预服务,能够有效减轻患儿家长不良情绪,保证临床治疗效果,提高其对健康相关知识掌握程度,大大缩短相关症状恢复时间,切实维护患儿身体健康[16-18]。
综上所述,小儿高热惊厥患儿在护理中开展健康教育可有效改善患儿症状以及患儿家长负面情绪,提高患儿家属对健康相关知识掌握程度,提升患儿家长护理满意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