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明月 施新玲
(江苏省战略与发展研究中心 江苏南京 210013)
当前,我国已进入高质量发展阶段,社会主要矛盾转化为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发展之间的矛盾,高质量发展不仅体现在经济上,还体现在政治、文化、社会、生态等方面,特别是全方位提高人民群众生活质量上。江苏居民收入稳步增长,2021年人均可支配收入47498元,“十三五”期间年均增长8.0%。随着全省居民生活水平的不断提升,单独物质生活提高已经不能满足居民需求,对美好生活的需要越来越多地体现为社会需要和精神需要。因而,合理融入相关要素,科学评测当前江苏居民生活高质量发展水平,探究各市各领域发展的平衡性、充分性,对全面协同提高全省居民生活质量,实现全省高质量发展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如何构建科学的量化指标体系进行科学测度与分析是当前生活质量研究领域的重要内容,国外学者开发了“物质生活质量指数”“生活满意度”“人类发展指数”等指标反映生活质量。国内学者在居民生活质量定量测度方面开展了一系列研究。例如,徐强等(2019)基于调查数据分析了不同养老方式对城乡居民生活质量的影响效应;叶继红(2019)基于生活满意度的“维度-区域-结构”分析视角,对集中居住区居民转关生活质量进行评价与分析;邢占军等(2014)构建了由民主参与、法治进程和政府绩效三个方面组成的居民政治生活质量评价指标体系,对我国居民政治生活进行客观评价和分析。陈晓明(2009)从居民物质消费、居住水平、健康水平、社会保险覆盖率及通信水平等方面构建了指标体系,分析农村居民生活质量状况。由此可见,当前研究成果主要集中于生活质量的某一方面或某一特定群体展开分析,缺乏从发展的视角,将居民生活高质量作为整体进行定量考量,也鲜有研究探讨居民生活质量的异质性。本文从居民生活高质量内涵出发,构建包含3个子系统、17个测度指标的指标体系,测度并分析在当前江苏居民生活高质量发展水平及其空间特征的基础上,通过泰尔指数进一步探寻江苏居民生活高质量的内部差异和来源,为江苏实现人民生活高质量发展的目标提供政策依据。
居民生活质量受多种因素影响,在高质量发展水平测度体系构建中,既要包含物质层面又要包含更高层次的需求。本文构建的指标体系由基础性质量、发展性质量和保障性质量三个子系统与17个具体测度指标构成(见表1)。
表1 江苏居民生活高质量发展水平指标体系
(1)基础性质量子系统主要度量居民基本生活水平,共设置6个具体测度指标。其中,人均可支配收入和居民恩格尔系数从收入和消费两个方面集中反映居民经济水平;人均住房面积、城市人均道路面积和城市万人拥有公共汽(电)车数则衡量居民“住”和“行”;每个城镇就业人口负担人数是一个逆向指标,该指标数值越大,则每个城镇就业人口需要负担的人数越多,居民的生活压力也就越大。
(2)发展性质量子系统着眼于居民教育、文化、娱乐、社会创新活力等更高一级的需求,共设置5个具体测度指标。其中,人均拥有公共图书馆藏书量和中学以下阶段每位教师负担学生数是以教育和文化为切入点衡量居民生活质量;人均邮电业务量、万人专利申请量则从通信和创新两个方面反映一个地区的活力;城镇居民家庭文教娱乐支出比重则从消费升级的角度考察一个地区居民生活质量。
(3)保障性质量子系统主要衡量居民生活质量保障程度的高低,包含医疗、卫生、环境等方面,共设置6个具体测度指标。其中,建成区绿地覆盖率、人均公园绿地面积和城市污水处理率三个指标主要涉及居民生活环境;万人拥有医院、卫生院床位数和万人拥有医师数具体衡量一个地区的医疗情况;社会保障和就业财政支出比重则着重反映社会保障方面的财政投入情况。
熵值法是利用指标的差异程度来度量已知数据中包含的有效信息和指标权重,一项指标的离散程度越大表明其信息的有效价值越大,在综合评价中对目标的影响也就越大。在本文居民生活高质量水平的测度中,主要通过熵值法对各个指标进行客观赋权。
首先,对数据进行无量纲化处理。由于各指标的量纲单位存在差异,为避免数量级和量纲不一致对评价结果造成影响,本文通过极差变换法对各指标值进行无量纲化:
其次,对数据进行无量纲化处理后,计算指标体系中各项指标的信息熵e:
其中,=1/ln(m)为非负常数,0≤≤1。
最后,计算居民生活高质量指标体系中各测度指标的权重w:
在使用熵值法确定各测度指标的权重形成加权矩阵Z后,可以进一步利用TOPSIS法对江苏各市居民生活高质量发展水平进行定量排序。TOPSIS法是在有限方案多目标情形下进行决策的有效分析方法,主要依据可行解与理想解和负理想解的接近程度进行方案评价与排序,具体步骤如下:
泰尔指数最早应用于分析收入差距,因其包含人口因素的影响且可以将差距分解为区域内差异和区域间差异,后来被普遍应用于对区域差异的研究。本文借鉴泰尔指数及其分解的相关研究,按照江苏省统计局的区域划分方法,测度并分解江苏居民生活高质量发展水平的区域差异。
第一步,分别测度各指标值的区域内差异、区域间差异和总差异。
(1)指标区域内差异 T:
(2)指标区域间差异 T:
(3)指标总差异:
根据以上思路和方法,对“十三五”时期江苏省居民生活高质量发展水平进行测度,数据来源于2016—2020年《江苏统计年鉴》。
3.1.1 “十三五”时期居民生活高质量总体情况
从发展总水平来看,“两头大,中间小”的U型分布特征明显。“十三五”时期,江苏13个市生活高质量发展总水平平均得分位于0.275~0.627,其中苏州得分最高,连云港得分最低。根据具体得分情况,将13个市划分为三个梯队,苏州、南京、无锡、常州和镇江平均得分高于0.5,居民生活高质量发展综合水平整体较高,位于第一梯队;南通、扬州、泰州平均得分处于0.4~0.5,居民生活高质量发展综合水平居于全省平均水平,位于第二梯队;宿迁、淮安、徐州、盐城和连云港得分低于0.4,居民生活高质量发展综合水平整体偏低,位于第三梯队。
从子系统来看,基础性质量、发展性质量和保障性质量三个子系统各具发展特征(见表2)。
表2 江苏各市居民生活高质量发展水平子系统得分
(1)基础性质量方面,平均得分排名前三的分别为苏州(0.781)、无锡(0.637)和南通(0.619),三市居民基本生活水平较高,特别是苏州,因其居民收入较高,城市交通、道路等基础设施建设较为健全,优势突出。位于苏北的连云港(0.294)、徐州(0.289)和宿迁(0.211)分别是第11、12和13位,与苏南地区差异较大。
(2)发展性质量方面,得分最高的是苏州(0.721),得分最低的徐州(0.110),两者之间跨度较大,表明江苏居民发展性质量总体差异较大,发展不平衡程度相对较高。从具体指标值来看,苏州、南京、无锡和常州四市指标值位于0.5以上,其余九个城市均低于0.5,江苏居民整体发展性质量有待进一步提高。
(3)保障性质量方面,得分位于0.292~0.665,江苏各市之间得分差距总体小于基础性质量和发展性质量,13市中得分高于0.5的有6个。南京、苏州和南通位列前三,得分分别为0.665、0.655和0.649;而盐城、宿迁和连云港居于末三位,分别为0.409、0.322和0.292。
3.1.2 各年份居民生活高质量变动情况
从2016—2020年各市综合得分来看,不同年份位次有一定程度的变动,但总体变化不大(见表3)。其中,苏州、南京和无锡在各年份均居于全省前列,居民生活高质量发展水平较高且较为稳定。常州和南通居民生活高质量发展水平在全省排位出现明显下降;镇江呈上升态势,排位由2016年的第6位升至2020年的第4位,最终由第二梯队跻身第一梯队;淮安、盐城、连云港和徐州四市排位长期位于末位。
表3 2016—2020年江苏各市居民生活高质量发展水平排名
从总体均衡性上看,江苏居民生活高质量发展水平差异整体呈收窄态势,均衡性不断提高。其中,2020年江苏居民生活高质量总差异为0.339,较2016年下降0.29个百分点。与此同时,居民生活高质量的区域间差异和区域内差异均逐步减小,2020年区域间差异和区域内差异较2016年分别缩小了0.021和0.013个百分点。
从区域内部不平衡来看,苏中各城市间发展较为均衡,苏北地区次之,苏南地区各市间居民生活高质量发展水平差异最大。具体而言,苏南地区人口密度大,受地理空间及资源等条件约束,相比苏中和苏北地区,在人均公园绿地面积、人均住房面积、人均道路面积等指标上存在发展不均衡现象。苏中地区整体发展相对均衡,发展不平衡主要集中在万人专利授权量、人均图书馆藏书量及居民家庭文教娱乐支出等发展性质量方面。苏北地区则处于低水平相对均衡状态,区域不平衡主要集中在人均图书馆藏书量、家庭文教娱乐支出及每个城镇就业人口负担数等方面,其中就业指标集中反映了苏北地区就业均衡性明显不及苏南和苏中地区。
一是江苏各市居民生活高质量发展水平存在一定的差异性,苏州、南京、无锡、常州、镇江位于省内第一梯队,南通、扬州和泰州位于第二梯队;宿迁、淮安、徐州、盐城和连云港位于第三梯队。二是江苏各市居民生活高质量发展水平的不平衡主要来源于区域间差异,尤其是在教育、文化、娱乐及城市创新活力等发展性质量方面,苏南、苏中和苏北差异较为显著,协同发展力度不够。三是苏南地区居民生活高质量发展水平总体较高,但内部发展的不平衡性相对大于苏北和苏中地区。四是2016—2020年江苏居民生活高质量发展水平差异总体呈现缩小态势,发展均衡性不断提高。
因而,推动江苏居民生活高质量发展水平全面提升,一方面,有针对性地实施民生政策,着力将各市居民生活高质量发展各项短板补齐,因地制宜地制定提高居民生活质量的政策举措。另一方面,建立健全区域协调发展政策,高度重视已形成的区域差异,充分发挥苏南地区的带动作用,积极推动苏中地区向更高水平迈进,着力拉动苏北地区跟上全省步伐,持续缩小苏南、苏中和苏北之间居民生活质量差异,推动全省高质量发展更上新台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