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2 年,由原商业部部长胡平主导创办、创刊于1992年的《中国商论》杂志迎来创刊三十周年;同时,由中国商业联合会主办、中国商联专家委承办、香港冯氏利丰研究中心协办、杂志社一直参与协助的“中国商业十大热点展望”也进入第二十个年头。9 月27 日,杂志社与中国商联专家委联合举办的周年回顾与展望庆祝活动在北京举行。中国商业联合会会长姜明作为两家共同主办方领导出席活动并致辞,业内多位知名领导专家出席活动并给予祝福和期待。
出席回顾与展望活动的领导、专家有:商务部原部长助理、《中国商论》创刊总编黄海,中国物流与采购联合会原常务副会长丁俊发,商务部流通业发展司副司长李刚,中国社会科学评价研究院院长荆林波,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市场经济研究所所长王微,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市场经济研究所原所长任兴洲,中国商业联合会副会长、专家工作委员会主任傅龙成,商务部流通业发展司城市商业处副处长李哲,中国社科院财经战略研究院研究员宋则,中国社科院财经战略研究院流通产业研究室主任依绍华,首都经济贸易大学教授陈立平,中国人民大学商学院贸易经济系主任王晓东,中国人民大学商学院教授谢莉娟,北京财贸职业学院商业研究所所长赖阳,北京工商大学经济学院教授郭馨梅,中国社科院财经战略研究院流通产业研究室副研究员张昊,中华全国信息中心书记曹立生,中国商报社副社长胡斌,中国商业联合会常务副秘书长、办公室主任沈实,中国商业联合会专家工作委员会副主任、香港冯氏集团利丰研究中心华北地区首席代表李涛,全国城市农贸中心联合会会长马增俊,中国烹饪协会副会长吴颖,中国连锁经营协会秘书长彭建真,中国百货商业协会秘书长杨青松,中国商业联合会商贸物流与供应链分会会长干为,IBMG 商业智库总裁唐韶娟,中国商业联合会专家工作委员会常务副主任、秘书长郁迪,中国商业联合会专家工作委员会副秘书长、《中国商论》杂志社有限公司常务副社长杨金龙,中国商业联合会办公室主任助理兼调研处处长宋媛媛。会议由中国商联专家委副主任、秘书长,《中国商论》杂志社名誉社长、支部书记郁迪女士主持。
姜明会长对杂志社和十大热点的周年回顾展望活动表示祝贺,并指出:《中国商论》创刊于我国市场经济体制深化改革进程中,正处于我国商业改革发展较快的时期,“为人民立业、为流通立论”,加强流通的舆论和理论建设是杂志社创办的指导思想,今天在构建新发展格局、处于新发展阶段的背景下,回顾创刊初心和三十年的历程意义深远;未来时代发展和行业环境都赋予了杂志社新的重任,一方面要做好舆论工作,为商业发声、做好行业的传播平台,另一方面继续做好理论研究,概括、总结、出版、传播行业的改革创新发展变化,继续为政府决策提供参考、为企业发展提出思路,让各界更加了解商业发展,进而推动商业高质量发展。
随后,商务部原部长助理、《中国商论》创刊总编黄海回顾了杂志社的创刊经历和发展历程,并对杂志社提出了新的期待;中国社会科学评价研究院院长荆林波则从学术期刊发展评价和开放办刊、国际化出版等角度对杂志社提出了五点建议;中国物流与采购联合会原常务副会长丁俊发,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市场经济研究所原所长任兴洲,中国社科院财经战略研究院研究员宋则,中国商报社副社长胡斌,中国商业联合会专家工作委员会副主任、香港冯氏集团利丰研究中心华北地区首席代表李涛等领导专家先后对中国商业十大热点和杂志社发展提出了祝福和建议;杂志社常务副社长杨金龙向专家们汇报了杂志社未来发展思路,中国商业联合会副会长傅龙成对杂志社发展和热点工作二十年历程作总结发言。
活动最后,中国商业联合会副会长、专家工作委员会主任傅龙成代表中国商联向与会部分专家颁发中国商联专家委员聘书,杂志社常务副社长杨金龙向杂志社编委颁发编委证书。
2022 年8 月,我社完成转企改制,由事业单位转制为《中国商论》杂志社有限公司,自2022 年10 月开始,我刊也将进行封面改版。三十而立新起点,踏上新征程、建功新时代,在全国上下喜迎二十大的欢庆时刻,面向未来,我们一起出发。
姜明 中国商业联合会会长
今天是《中国商论》创刊30 周年,“中国商业十大热点展望”20 周年,首先我代表中国商业联合会对此次会议的召开表示祝贺,对各位领导专家的到来表示感谢。
《中国商论》创刊于90 年代初,处于原商业部向内贸部转型的改革时期,当时胡平部长提出要抓好商业系统的舆论和理论建设,商论创刊正值我国商业改革快速发展的时期,当时作为机关理论刊物主要刊登商业改革的创新理论和实践。当时商业部及后来内贸部针对商业改革提出几个方向:一是连锁,二是发展电子商务,三是建设现代物流,这些方向提出后指导了全国商业的改革发展,《中国商论》也在这个时期得到了快速成长。“中国商业十大热点展望”则诞生于20 世纪初,我国刚加入世贸组织,受益于经济全球化的快速发展,我国商业也进入快速发展阶段。
一个是改革开放快速发展之际,一个是入世全球化之初,跟随国家大的历史进程,《中国商论》和“十大热点”都创立并成长于我国经济和商业两个跨越式发展时期。今天我国的经济处于新发展阶段,要构建新发展格局,中国商业要进入高质量发展时期,在这样一个重要的历史时期和节点上,我们各位领导专家进行回顾和展望更具深远意义。
虽然目前受到疫情影响,但中国商业的升级步伐并没有受到阻碍,我们国家消费市场还是处于消费升级的过程中,我们的新零售、新商业也不能仅局限于人货场的创新,因为新零售仅仅用人货场是概括不了的,这些变化不是质的改变,而是要聚焦行业质的变化。比如,电子商务增加了新的虚拟交易平台,连锁经营调动了整个产业链,物流也由原来的仓储为主转变为以配送为主等等,这些创新性的、具有引导性的研究,需要业界和理论界共同去探讨。所以,未来希望《中国商论》和“十大热点”能够继续沿着我们的商业的发展去探讨、去进行理论建设,能够引领行业发展,继续为政府决策提供参考依据,为企业发展提供思路启迪,让社会各界都更加了解中国商业进步,不断推动我国商业迈向高质量发展新阶段。
黄 海 商务部原部长助理《中国商论》创刊总编
我到商业部报到那天,胡平部长同我谈话时,特别强调商业理论研究的重要性,希望我去经研所后,加强这方面的工作。他还遗憾地说,商业部只有《中国商报》这一份机关报,缺乏一份以理论研究为主的杂志。说者无意,听者有心,我到任后,马上询问创办刊物的路径,并向当时新闻出版署负责同志取得联系、见面汇报,从商业工作的重要性,谈到流通理论的先导性,再强调部门刊物的迫切性,终于取得理解和支持。
1991年6月,新闻出版署“新出期字617号”文批复同意商业部创办《中国商论》杂志(月刊)。我主管杂志编辑工作,很快从部内外抽调工作人员,开始筹备出刊。
1992 年元月,《中国商论》创刊号隆重推出。胡平部长以“为人民立业,为流通立论”为题,发表了发刊词。文中指出:“《中国商论》创刊了。作为商业部的机关刊物,《中国商论》诞生于进一步深化改革的进军声中。……《中国商论》要为完成九十年代的各项任务贡献力量,为人民立业,为流通立论。”
《中国商论》从创刊之日起,就一直站在改革开放最前线,为商业改革与发展鼓与呼。我用“渤南”(渤海的南面是黄海)的笔名,经常在刊物上发表时评,特别是利用我曾参与编辑《邓小平文选》的优势,大力宣传小平同志的光辉思想和重要论述。
如1992 年第三期的《改革开放要更大胆一些》,提出“我们应该对经营市场化这一点坚定不移,并把它作为商业改革的重要目标之一。”第六期的《计划和市场不是判断姓“社”姓“资”的标准》,提出“那些符合社会化大生产和商品经济发展要求的通用做法,本身并不带有不同政治制度的性质,哪个阶级都可以运用,谁用得好就为谁服务。”第八期的《社会主义也可以搞市场经济》,提出“只要有利于发展社会主义社会的生产力,我们就不用担心在吸收、借鉴资本主义对我们有益的东西方面迈错步子、走错方向,就不怕小平同志所批判的‘有些理论家、政治家,拿大帽子吓唬人’。”这些文章在当时都产生了较大影响,也为宣传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做出了一定的贡献。
《中国商论》杂志创刊30 年来,中间曾更名为《中国商贸》,后来又改回原名,经过几代编辑人员的不懈努力和追求,步入中年的《中国商论》,至今仍在流通领域发挥重要的舆论传播和理论引导作用。
在加快构建新发展格局的今天,我们回顾整个刊物发展史非常有必要,胡平部长当初的两句话“为人民立业、为流通立论”在今天看仍然具有很强的现实意义,可以作为办刊的长期指导思想。
首先是为人民立业,如今流通产业在国民经济中的基础性和先导性作用已经被国家所明确,流通产业的地位今非昔比,且已树立起来,那这个产业在构建新发展格局中、在建设双循环战略中,如何能发挥更大的作用,如何为人民、为国家做出更大的贡献等等,这方面需要杂志继续做好行业宣传、为行业发声。
其次是为流通立论。目前来看,我国的流通产业从理论体系角度出发,现在严格来说还没有确立起一个大家公认的流通理论体系,甚至流通的概念、商业的概念都一直在讨论。我赞同刚才姜明会长所说,尽管现在出现了很多新事物,但流通的本质并没有改变,30 年来流通的环境发生了很大变化,但其基本性质没有改变。
现在中央提出不忘初心,建党百年很多东西变了,但还有很多没有变,流通业也是一样,杂志社也是一样,回顾初心,为流通立论,需要一以贯之的理论体系,否则就很难立住,不能今天推翻昨天,明天又推翻今天。
最近几年业内很多学者从马克思主义的经典著作中谈流通,从经典的经济理论中做流通理论的研究,这都是非常好的方向,也希望未来杂志社能够继续不忘初心,在为行业发声、为行业宣传、为行业立论方面做出贡献。
荆林波 中国社会科学评价研究院院长
一是期刊如何应对数字化时代。现在无论是学术期刊还是非学术期刊都面临着数字化,数字化是期刊出版的变革。未来五年中国的学术期刊还要靠纸制印刷扩大影响基本没有路径,因为目前的作者、读者基本都是碎片化和电子化阅读。所以在数字化时代每本期刊都要考虑自己的传播方式、出版方式。
二是OA 趋势下传统期刊应该怎么办?目前OA(公开获取)以及Gold Open Access(黄金公开获取)已是全球趋势,在自然科学界已经非常明显,社会科学界也是大势所趋,中国社科院已经推出了NSSD 的全免费网站。不管是2001 年的布达佩斯宣言,还是2022 年德国马普学会的全球共识,都指向同一个核心:读者免费。也就是说,作者刊登文章付费、读者获取免费,学术成果可以获得更好、更快地传播。在这样的前提下,相关协议和知识产权等原有的利益格局都会发生变化,因此,期刊社应如何重新构建运营架构,值得思考。
三是积极探索国际化道路。按照2021 年三部委的意见(中宣部、教育部、科技部2021 年6 月联合印发《关于推动学术期刊繁荣发展的意见》)目前鼓励期刊积极走出去,英文长摘要已经从abstract 向summary 转型,虽然目前国际上三大出版商仍占据主导,但无论是中国学术走出去、讲好中国故事,还是知识传播的国际化,我们期刊社都应该有所探索和尝试。
四是期刊特色化建设。目前中国学术期刊一万多本,社科类2300 多种,对每一本期刊来说,都要找到自己的特色化办刊之路。例如有期刊在2021 年已经要求作者提供元数据和模型给期刊社,这样期刊社未来就会从一本期刊走向平台,走向数据商,进而找到新的运营模式。2019 年社科院评价院针对期刊特色化作了四个模式,可以给期刊社提供一定参考。但每本期刊的特色最终还是需要编辑部自己思考。
最后,任何一个期刊都要接受评价考验。无论是社科院的A 刊、还是北核南核都各有特色,期刊社需要了解各个评价机构的特色和侧重。从国际上来看,无论是莱顿宣言还是旧金山宣言,去影响因子化是全球趋势,那么新的计量方法、新的算法是什么,这些大量的算法都需要我们掌握,期刊社需要做好平衡,并了解这些评价算法及评价背后的趋势和导向。
任兴洲 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 市场经济研究所原所长
很高兴参加今天的活动,我觉得特别有意义,从改革开放以来,无论是什么事情能坚持30 年和20 年,都非常不容易。首先,对《中国商论》杂志创刊30 周年、中国商业十大热点20 周年表示热烈的祝贺,也是衷心的祝愿,祝愿刊物和活动未来的发展越来越好。我主要谈三方面的感受:
第一,期刊和活动的发展背景。两者都是改革开放的产物,都是依托我国经济社会发展和改革开放的大背景,在我们国家重要节点上创立并成长起来的。虽然《中国商论》是在1992 年1 月1 号创刊,但实际上是在党的十四大背景下产生的,是在市场经济改革目标确定的大背景下诞生的,因为创刊之际正逢邓小平南方讲话,所以说这个刊物应运而生、生正逢时。1992 年创刊,正是党的十四大、十四届三中全会召开,市场经济体制确立以后,我们国家发展进入了快车道,而我们的刊物这30 年来也见证和推动了整个经济和产业的发展。
同样,十大热点诞生的20 年前正是在中国入世的一个关键时刻,对外开放进一步深化,我们整个商业进一步发展,市场化进程进一步推进,在这样的背景下,中国商业十大热点应运而生。所以两者未来的发展仍然将在中国未来经济和改革发展的大背景下去进步。
过去的30 年、20 年也是我们行业发展最快的时期。1992 年是我们商业零售业扩大对外开放的试点,从1992 年年初开始,我国的连锁、配送以及电子商务开始出现,我国引入世界上主要的商业业态,当时我国商业变革进步最为日新月异,《中国商论》在发展成长的这三十年也见证了整个行业的发展。
第二,二十豆蔻、三十而立。在中国商业发展的这三十年里,《中国商论》和十大热点活动都发挥了重要作用。这主要表现在四个方面:一是洞察力,两者都细致地洞察了中国商业发展的热点,牢牢地把握住了行业的发展趋势,且带有导向性作用的洞察、提炼、归纳,然后总结发布。二是把握趋势,牢牢把握商业发展的大趋势。经过专家们的参与,通过不断的总结、提炼观点,我们的热点以及杂志对未来趋势的把握大体上是比较准确的,虽然个别方面有一些超预期的因素存在,导致不一定看的特别清楚,例如疫情、俄乌冲突、国际形势等一些黑天鹅事件,但总体上回望这二三十年,我们还是把握了大的趋势,对整个行业起到了导向性作用。三是把握发展规律,深入研究中国商业发展的规律。《中国商论》发展的30 年,紧紧的把握着中国商业发展的规律,虽然发展中我们也借鉴了很多国外的经验,但中国特色的商业发展的规律性的东西也都呈现在《中国商论》发展历程中的每篇文章中,杂志社在把握规律性上确实发挥了很大作用。四是忠实记录了中国商业发展的历史进程和发展轨迹。回望30 年的《中国商论》及20 年的“十大热点”,他非常忠实的记录了这二三十年里中国商业的发展。因此,从洞察力、把握趋势、把握规律和忠实记录商业发展历程这四个方面来讲,两者都发挥了重大作用。
第三,希望,祝愿和期盼。党的十八大以来,我国进入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发展新时期,尤其是2021 年开始,我国进入全面建设现代化国家的新阶段,新阶段贯彻新发展理念,构建双循环的新发展格局,实际给商业和流通业都带来了新要求。一是中央提出要建设高标准市场体系,那么在高标准市场体系下,流通业到底怎么发展?二是建设全国统一的大市场,根据全国统一大市场跟中国商贸流通业之间的关系对比来讲,全国统一大市场更宽泛,在这样的大背景下,我们商业和流通业到底怎么发展?三是当前数字化转型和商业模式业态的创新日新月异,这几年虽然线下商业受到一定的影响,但线上的发展还是非常之快,数字化发展方面我国在某些领域在全球都处于领先地位,所以我们在这些方面怎样发挥我们的期刊和活动的作用,这都非常关键。
因此,我提出三点建议:一是紧紧的贴近中国发展的实际。我们扎根越深,研究的东西就越接地气,就越有实践、实际的价值。所以,我认为还是要紧紧的扎根于中国商业发展的实际,直面热点、焦点和痛点问题,我们未来发展的痛点是什么,焦点问题是什么,未来可以在这些方面更加深入研究。二是对重大问题、概念、理论的梳理和厘清。刚才几位领导讲了,我们的商业流通业范畴有哪些,流通和市场到底是什么关系,现在看来确实还存在定义模糊的问题。贸易是什么?一说到商业就讲到流通,然后又和市场联系,有的机构指出这几个概念不一样,市场是场所,贸易是交换关系,那么流通跟流通的设施又是什么关系,这几个概念的具体解释到底是什么,以及我们怎么看待中国前30 年的贸易和后改革开放40 多年的贸易发展,如何正确认识等等。有时我们的语境很窄,有时又很宽泛,所以,通过这些未来需要研究的问题,以及对原来研究的总结,我们的学术研究空间还相当大,所以希望《中国商论》未来在这方面能够组更多的稿并发布高质量的研究成果。三是刊物的定位。像荆林波院长讲到的,未来《中国商论》要达到什么样的水平,我们的质量、品质、成果质量和影响力越高,刊物也就越有价值,这都是杂志未来努力的方向。从自身形式上可以做一些探索和创新,现在商业的范围在扩大,我们研究领域的范围是否要扩大,是否要开发副产品,以及形式上如何使产品和品牌的溢出性更强、影响力更大等都需要专家们集思广益,并提出更好的建议。最后祝期刊和十大热点活动越办越好。
丁俊发 物流与采购联合会原常务副会长
今天参加这个会议非常高兴,我主要表达三方面的意思。一是祝贺,对《中国商论》发展30 年历程表示热烈的祝贺,为参与“十大热点展望”的所有同志和《中国商论》编辑部的同志们点赞,也为中国商业联合会对流通理论的“推进和重视”点赞。我非常赞同“中国商业十大热点”每年集合商业热点问题进行研讨,因为这是一个导向性的东西。如果讲建议的话,我认为“十大商业热点展望”的“放大性”作用还不够,我们每年热点研讨出来,但仅仅是公布,公布之后就算完成,所有说放大性仍然不够。中国地大物博、商业市场南北差异也很大,未来可以专门围绕具体的区域,比如华东地区、广东或者其他地区,针对几个集中问题,大家可以展开讨论,将十大热点的品牌效应和影响力逐步放大。同样,《中国商论》杂志,以前在部里经常看到,这个名字非常好,创刊起步的时机也很好,未来希望能够根据国家期刊整体发展,特别是新媒体发展,做出流通领域的特色,并在特色基础上扩大影响力。
二是感谢。我个人比较热爱理论研究,所以,在此非常感谢中国商业联合会的很多期刊经常刊登我的文章,特别是《中国商论》负责编辑的内部资料《经贸参考》刊登过很多我的文章,因此非常感谢杂志社对我在理论研究方面的支持。同时也感谢十大热点的协办机构利丰研究中心,他们参与了很多公益事业,在此表示感谢。
三是流通行业的自身发展。作为见证流通行业几十年发展的过来人,不管是搞理论研究,还是实践应用,整个行业发展都任重而道远。2020 年9 月9 日,习近平总书记讲到“现代流通体系”建设问题,第一要把流通体系建设作为国民经济发展的一个重大战略问题,特别提出流通效率和生产效率同等重要。第二要畅通国民经济生产、分配、流通和消费。2021 年,国家发改委制定“关于流通体系发展”的文献,国务院已批准。这就意味着从十四五开始,我国流通业的发展就进入了一个新的阶段。
从我个人来讲,为什么说是任重道远?因为目前行业发展还有好多问题并未厘清。第一个问题是理论不清晰,关于流通、流通产业、流通体制、流通体系,总体来讲还是不清晰,理论上的不清晰,在实际工作推动中就会有影响。
第二个问题就是不畅通。什么不畅通呢,就像习近平总书记所讲流通业目前有好多短板、很多痛点、好多堵点,而引起这些不畅通的很大的问题就是成本高,所以习近平总书记讲流通效率要和生产效率同等。但流通效率中目前有好多方面效率比较低,其中涉及三方面的成本:(1)物流成本;(2)交易成本;(3)管理成本。这三个成本都高,所以不管是物流也好,商流也好,资金流、人流、物流、信息流等领域还有很多赌点未解决。
第三个问题是流通发展环境还不完善。比如行业内经常讲到的体制性约束、法规性约束、标准方面的约束、管理方面的约束等。目前国家已经非常重视体制性成本约束,但这只是流通发展环境的某个方面。
第四个问题就是流通发展的赋能动力不足。整个流通发展是技术赋能,还是人才赋能,还是流通的模式赋能,或者是空间布局赋能等,目前还有好多东西不是很清晰;同时,流通发展的主要动能在什么地方,有的时候也说不清楚。总之,流通领域的问题到现在为止还比较多,所以希望《中国商论》,包括十大热点展望,以及在座的各位专家能够在此方面做出新的贡献。
宋 则 中国社会科学院财经战略研究院研究员
中国商业联合会这些年围绕刊物、围绕热点,一直在聚精会神的做了20 年、30 年,花了很大心血,我觉得非常了不起。先说《中国商论》,年头非常久,从老商业部、内贸部到现在,我们真实地参与了行业发展30 年的整个大的历史进程。刊物现在已经是第864 期了,我认为我们杂志在同类“商”字号的刊物中非常不容易,现在媒体竞争非常激烈,《中国商论》也是几经风雨,在竞争如此激烈的过程中走到现在非常不容易,也要好好珍惜。
对新的发展提出新的要求是必然的,但同时我们要有自己的定力,特别是面临数字化冲击等,大可不必慌,因为我们有30 年的经验,30 年走过的路上,我们积累了很多好东西,不能把原来好的东西、好的经验有意无意给丢了,然后又另起炉灶,重要的是要珍惜和用好现有的资源,务实准确、找准定位。所以我强调不要着急、也不要慌,多年来我们刊物长期稳定地培育了一批务实的作者、编者、读者团队,也办出了自己的特色,未来要避免雷同化、大众化,更加找准自己的定位,在“冷小专深特”基础上再进行创新,更加务实地办好刊物,要办的更有特色,更上一层楼。
商业十大热点,20 年时间走到今天不容易,通过每年商业热点的研讨、评述、撰写、发布等多个环节的历练,中国商业联合会已经带出一个正规化、专业化很强的创作团队,这很不容易,这些经验都值得认真总结。
李 刚 商务部流通业发展司副司长
我非常高兴来参加这次会议,尤其是《中国商论》30 周年、商业热点20 周年的回顾与展望之际,之前也参加过商业热点的研讨会,能够坚持这么多年不容易。首先,向大家表示衷心的感谢,尤其是跟中国商业联合会在这么多年的工作合作中,《中国商论》和“十大热点”已经成为商务领域的一个招牌,对我们商务部的内外贸工作都起到了非常大的决策支撑作用。
听到很多老领导和专家的介绍后,我觉得中国商业联合会,尤其是中国商论杂志社,其实定位非常有特点;借用之前汪洋副总理委托新华社对国内贸易进行调研时的观点,可以给杂志社和协会提供一些参考,领导的大意是:首先,像新华社、期刊社这样的媒体,还有协会这样的行业组织,比一般的研究机构或者高校更务实,他的研究成果更具操作性;其次,他们还比政府部门更接地气,在具体工作上更加深入;最后,没有主管部门的局限,很多观点和定位上更加客观,因此未来我们的商会、期刊社都可从这些角度在自身定位和工作中进行借鉴。
我想谈一下目前“概念”上的一些表述。现在我们经常谈流通、内贸、消费等很多概念,但很多板块涉及行业太多、交叉复杂,比如流通涉及的大宗商品、运输、交通、金融,以及大的服务业等等,很多具体问题难以深化。
我们现在提出要双循环、要内外贸一体化、要建设统一大市场。根据国家统计局的数据,虽然目前消费作为第一拉动力,但反馈到数据上基本也就50%多的贡献,西方国家或一些金砖国家消费对经济的拉动占比大部分在70%~80%,因此我国还有很大的提升空间。双循环的内循环方面,还是需要从国内贸易来考虑,商业的概念、工作推动提升等方面还要多去探讨研究。
商业在乡村振兴中的作用涉及农村市场和农产品流通。就商务部工作来讲,从最初的万村千乡到后来电商进农村,以及现在进行的县域商业建设,这都体现出我们商务工作在三农领域的重要地位,这些也是我们商业工作,包括热点和杂志今后可以重点研究的内容。
最后就是疫情对消费行业的改变。在疫情常态化背景下,商业应该怎样去完善升级和转型,我们要发展、要稳住、要安全,在这样的常态化需求下,商业应如何发展。近三年的疫情,我们商业和流通业都发生了很大变化,对消费者的需求和地方政府来说,最重要的就是老百姓的基本生活需求,在正常情况下我们的生活必需品如何保供,在特殊情况下如何把控、保障供应等等,这也是汪洋领导之前提出的公益性流通设施和公益性流通网络建设等,这些问题都是我们现在所讨论的热点,也是未来需要和中国商业联合会及各行业协会合作的重点,也是我们需要进一步研究的重点。
胡斌 中国商报社副社长
各位专家、前辈,大家好!很荣幸能够参加今天的会议。《中国商报》跟《中国商论》一样,都是我们中国商业联合会主管主办报刊,做好报道、做好宣传、做好事情,为行业发声、讲述行业故事是我们的分内之事。我个人从一个热点的记录者、见证者,到今天的一个参与者,也是一种荣誉、是一种责任。下一步,我们商报社的媒体矩阵中,包括报纸、杂志、新媒体,会以更广、更多样化的形式把热点传播出去,比如可以尝试用短视频的形式,这对我们的传播方式也是一种考验,我在这里提出三个建议。
第一个建议,也是感同身受的部分,就是不管杂志还是报纸,传统纸媒都面临着很大的生存和发展压力,但我们不能妄自菲薄。比如我们都知道的“世界500 强”就是《财富》杂志发布的,这也是媒体平台力的最好体现,而我们商业领域,有零售、连锁、烹饪等等,广袤商业空间大有可为。第二个是各位专家讲的流通概念,我个人在北京工商大学学了4 年商业,做商业报道也做了20 年,有时候在概念用词上有一定的困惑,商业流通、商贸流通或者商业,有时我们也会用消费、市场等这些大众更容易接触到的概念来代替。所以,就像胡平部长提出的要“为流通立论”,如果《中国商论》能把流通体系在理论概念上给读者厘清,再以此为依托,进行大的平台化建设也完全有可能。
第三个是关于热点的建议,目前我们商业十大热点内容非常好,而且无可替代、是业内独一份,但在商业化运作方面还有一定的短板,我们完全可以在热点的基础上加上服务、商务、政务,可以让热点品牌的延伸更广泛、更深入,让更多的主体参与进来。
李 涛 香港冯氏集团利丰研究中心华北地区首席代表
首先,请允许我代表冯氏集团主席冯国经先生和利丰研究中心总经理张家敏先生,祝贺《中国商论》杂志创刊30 周年,也祝贺中国商业十大热点展望走过20 年历程。非常高兴也非常荣幸,利丰研究中心和冯氏集团能够参与其中的一些工作并发挥自己的作用。
其次,感谢中国商业联合会的现任领导以及过去历届老领导对冯氏集团、对利丰研究中心的信任和支持;非常感谢过去20 年里参与中国商业十大热点展望课题的所有专家、学者,特别是中国商业联合会专家工作委员会的成员。
最后,我希望冯氏集团利丰研究中心能够继续跟中国商业联合会合作,把中国商业十大热点展望继续办下去;希望《中国商论》杂志、商业十大热点越办越好;希望在各位专家,特别是中国商业联合会各个平台的指导和引领下,中国商业、流通业发展越来越好,为国家经济的增长转型,以及我国未来长期高质量、可持续的经济发展,做出行业应有的贡献。
傅龙成 中国商业联合会副会长
首先,今天我们20 周年和30 周年的回顾与展望非常有意义,就像前面领导和专家所说,当时杂志的创刊、热点展望活动的策划和推出,都是在特定的历史背景下进行,同样今天我们进行回顾和展望,实际上也是有着丰富的时代特点,尤其是在全国各行各业喜迎党的二十大召开之际,在这样的历史背景下,我们又处在了一个新的历史节点上,在全面开启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的时期,时代赋予我们的使命和任务应该更重、更新、更强。
虽然由于疫情防控要求,我们今天举行活动的规模和人数都受到了一定的限制,但作为回顾和展望活动的要素也基本上都具备了,相信今天我们可以在这里为这两项事业或者两个平台做一个里程性的记录总结和期待展望。今天借这个会议表达一下作为主管主办单位,作为分管领导的感谢,感谢在20 年和30 年的事业发展中,对我们给予了多重爱护、支持、帮助的各位领导、所有专家及全体的参与人员,对他们的支持致以崇高的敬意和衷心的感谢。
20 年、30 年,薪火相传,从我们当时起步到如今,有太多的领导专家为我们的期刊、活动提供了支持和帮助,在座的各位专家我们不多说,对于没有到现场的领导专家,有可能挂一漏万,但我们仍然要对他们表示感谢。怀念胡平部长,主导了《中国商论》创刊,并提出了“为人民立业、为流通立论”的指导思想;感谢何济海同志,多年担任中国商联领导,对我们这两项事业都给予了爱护和支持;感谢张世尧同志、张志刚同志,作为行业和商会的老领导,为我们这两项事业都做出了重要的贡献。
感谢商务部历届分管内贸工作的领导,姜增伟同志、房爱卿同志、王炳南同志以及现在的分管领导盛秋平同志,他们在主持和推动流通改革创新发展中,对中国商业联合会的工作,包括商业十大热点、《中国商论》都给予了不同角度、不同方式的支持和帮助。同时感谢香港冯氏集团的冯国经博士和利丰研究中心董事总经理张家敏先生,感谢他们对中国商联、十大热点及杂志社多年的合作和支持。感谢我们流通领域的专家,已经离去的著名经济学家万典武同志、黄国雄同志;专家委的历任负责人张庶平同志、刘建沪同志,其中刘建沪同志多年担任《中国商论》社长兼总编,他们在主持和领导专家委工作和杂志社改革发展中都付出了艰辛的努力,更做出了重要贡献;感谢刘海飞同志多年主持热点研讨并执笔修改热点报告;感谢杂志社创刊至今、十大热点研讨至今所有领导和专家们的支持、帮助和卓越贡献。
面向未来,作为两个平台的现任负责人,我们也有一个期待,也是对杂志社和专家委的寄语:我们将坚持老部长胡平同志提出的“为人民立业、为流通立论”的指导思想,在新的历史条件下,与时俱进、承上启下,守正创新、再创佳绩。
杨金龙 《中国商论》杂志社常务副社长中国商业联合会专家委副秘书长
感谢大家百忙之中,在国庆前夕、在全国上下喜迎二十大的欢庆时刻,来参加“中国商业十大热点展望”20 年及《中国商论》创刊30 周年回顾与展望活动。大国同庆、盛世如约,感谢大家这么多年对杂志社、对商业热点的关注,在整理过往资料时,我们发现无论是杂志还是热点,不管是理论研究还是预测展望,我们的前辈、专家们对行业脉搏的把握都非常精准,无论是创刊之际解放思想、为行业发声,还是在时代进程中始终勇立潮头的高瞻远瞩,对行业趋势的前瞻性把握、对理论体系的严谨求真,都是我们后继者及整个编辑部需要认真学习的宝贵精神财富。
前人栽树、后人乘凉,黄海总编创刊时给我们打下了坚实的办刊基础,后来杂志社历任领导也都在行业进步和媒体的发展改革中、在杂志社的发展历程中做出了时代性的贡献。刚刚各位专家也为杂志社未来发展提出了宝贵建议,感谢各位领导专家的关心和帮助,对于杂志未来的发展,我们也有一定的规划,坚持小步快走、稳步提升,流通行业部分不班门弄斧。我主要从媒体角度汇报一下《中国商论》杂志社的未来发展,请各位前辈专家予以指正。
今天在科技革命、商业应用的推动下,且不论微博、微信、朋友圈、头条等载体和传播方式的各有所长,单就信息茧房、资讯过剩、热搜排行等都已让人们每天在海量的信息里不断沉溺。当信息在四面八方如潮涌来,那如何挑选、如何沉淀、如何坚守行业所长,如何使优质内容脱颖而出则成为新时期媒体出版人的全新追求。
30年时间里,我们一度用“中国商贸”见证了行业十多年的革新求变,2015年我们复名《中国商论》,并回归“为流通立论”的初心使命,2022 年8 月转制为《中国商论》杂志社有限公司,仍然聚焦流通领域理论研究和学术创新。
新起点,新征程,身处世界百年未有之大变局、奋斗于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新时代,回顾起点、展望未来,国家对意识形态工作和学术期刊繁荣发展都提出了新要求,构筑中国精神、中国价值、中国力量,需要整个行业理论界和出版界的共同努力。
30 年来我国商业实践完成了从模仿者、跟随者向主要创新者的转变,走出了商贸流通领域的中国道路、中国范式;30年后我们中国特色、中国风格、中国气派的理论体系、学术体系和学科体系建设依然立足中国实际、回应现实关切,把理论研究成就、把论文创新成果写在祖国大地上。
面对未来,《中国商论》杂志将继续紧密服务党和国家的中心工作和战略任务,聚焦国家重大战略需求,服务商贸流通行业发展主战场,高举旗帜、服务大局,坚持正确政治方向、出版导向、价值取向,坚持追求卓越、创新发展;坚持问题导向,聚焦前沿领域,活跃学术空气,善于发现创新、鼓励创新、引领创新;不断提升编辑策划和把关能力,加强编委会建设、把好政治导向关、学术质量关和价值取向关,提高编校质量,提升杂志社的出版服务能力。
同时,推动杂志社学术载体的数字化转型,不断探索优先出版、数据出版、增强出版、全媒体出版等新的出版形式,提升开放办刊能力。系统化全面展示新时代中国流通领域的学术成就、理论成就,让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意识形态主旋律更响亮,正能量更强劲、与中国商贸流通业共同奋进新征程、建功新时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