装配部件训练法的立体构成教学改革

2022-10-24 16:15陈静文
武夷学院学报 2022年9期
关键词:部件立体空间

陈静文

(1.武夷学院 土木工程与建筑学院,福建 武夷山 354300;2.澳门城市大学 创新设计学院,澳门 999078 )

“诞植以为器,当其无,有器之用。凿户煽以为室,当其无,有室之用。故有之以为利,无之以为用。”随着设计思潮的不断变化,“空间” 的重要性逐步被人发现,以空间为主的教学活动也成为设计基础教学的重点,是建筑设计、环境艺术设计、城市规划设计等专业课程的核心部分。谢冠一等[1]应用kit of Parts 训练方法于室内设计课程中,通过对家庭旅馆主题的家具设施与空间界面训练,以此评估改善策略有效与适用;裴芩[2]针对室内设计中存在的空间问题,尝试移植装配部件训练法进行指导,并根据广东省考试院案例进行设计优化与检验;杨扬[3]研究形态与空间构成的教学内容,以认知-方法-实验-整合四个主题探索艺术设计大方向下形态与空间构成的探索应用;周磊[4]根据韵律、材料及结构等角度,分析立体构成教学中人体与空间的特点与联系,旨在让立体构成课程更好的与服装专业融合,这些探索对设计基础教学研究具有一定的积极意义。目前,立体构成作为设计基础课程,在传统教学中存在内容与形式的局限性,并未与后续专业内容高度契合。鉴于此,本文将“装配部件训练法”融入设计基础教学中,对立体构成课程进行教学探索并提出建构路径。立足建筑学专业特色,让课程内容更好为学科知识服务,对于今后设计基础教学的意义极为重要。

1 教学背景:立体构成的课程现状

作为包豪斯设计学院的基础课程,立体构成以研究立体造型与形态要素为主旨,通过美学原理与形式美法则分析立体空间中的构成原理、方法和规律。与之相关联的还有色彩构成、平面构成,简称“三大构成”,在中国高等教育设计学专业中占有重要地位。纵观各大建筑高校的立体构成训练,部分学校打破了以往教学中将立体构成视为独立课题进行练习的设置,而是将其融入到建筑设计基础课程中,但大多数学校的教学设置对立体构成能力培养和建筑空间塑造较为认可,将立体构成的学习作为促进学生认知立体形态与空间、表达设计方案等的重要课程[4]。

目前,立体构成课程教学,发现以下问题:(1)教学模式单一,教师的授课模式到训练方式基本以形式美法则为主,对称与均衡、对比与调和、节奏与韵律等,常年不变的课程内容,无法启发学生对空间的塑造能力;(2)作品注重形式,立体构成的作业大都千篇一律,呈现设计同质化趋势。形态常以点、线、面等元素构成,材料多以纸类、塑料及KT 板为主,主题上以元素叠加、删减、碰撞为核心。许多作品限于形式美学的原则,缺乏对形体与空间的塑造与理解;(3)基础课程与专业课程结合不紧密,立体构成课程的教学大多是围绕点、线、面、体、量等形态要素为基础,缺少与后期专业课程之间的连接、交叉与延伸。

2 教学思路:将“装配部件训练法”融入立体构成课程中

2.1 装配部件训练法

20 世纪50 年代,美国的德克萨斯建筑学院的一群年轻人在商讨教学计划,对于他们而言,如何传授现代主义建筑设计的空间形式,从而探索与之对应的教学方法是问题的关键。他们是由伯纳德·郝斯利和柯林·罗牵头,主要成员有罗伯特·斯路茨基、李·赫希、约翰·海杜克、约翰·肖、沃纳·塞利格曼等人,被冠以美国西部传奇色彩的称号“德州骑警”。他们重新回顾了现代建筑空间形式,分析现代建筑的教授方式,开创了设计理论研究与设计教学有机结合,并使现代建筑教学成为一个设计的过程和方法[5]。如郝斯利提出的“每日一题”(lesson of the day),通过分解设计题目,在有序的教学中明晰建筑空间设计的方法。后来,在海杜克的建筑设计课程中,由抽象形式到具体建造,发展出了以“九宫格”为代表的经典练习,使得“德州骑警”的教学思想从美国延续到全世界,并在后续的发展中产生了深远的影响。九宫格练习见图1。

图1 海杜克“九宫格”练习Fig.1 Heiduk sudoku exercise

“九宫格”练习是基于一种设计方法——“装配部件训练法”(kit of parts),即通过一套预设部件(形体、结构)进行设计训练。将“点-线-面”转变为“梁-柱-板”,把形态要素直接对应建筑要素,从造型手段向空间塑造迈进,一种围绕空间状态展开的建筑设计方式逐步形成。装配部件训练法需要遵循三个步骤:预设部件、材质约减和和部件装配,见图2。首先是预设部件,在装配部件法的练习中,部件的形式被限定为三种类型:体块、板片和杆件。一方面使得研究重点聚焦在空间中,从而弱化表面的风格特征;另一方面契合了工业时期的建筑材料加工形式。其次为材质约减,为了明确空间,材料审美与构造工艺不再是研究的重点。材质与工艺应始终贯穿三类要素,体块的体积、板片的围合和杆件的纤细不能因此弱化或模糊。为了适应工业技术的加工,并且去除风格样式的影响,需要对构造工艺做出一定的约减。最后的部件装配步骤,通过对体块的切割或偏移等手法,产生的空间感知。在一个大体块中从外向内挖去部分体积后移向一侧,可以形成管状效果;若进一步将体块切割成许多小单元,各自向水平或垂直方向移动,各个单元间的关系呈现整体的秩序感,空隙部分变成联结实体的纽带,这是部件组织的关键步骤。

图2 装配部件训练步骤Fig.2 Training steps for assembly parts

2.2 融入途径的建构

针对建筑学专业的人才培养方案与教学大纲,对立体构成的课程内容有所侧重和取舍。装配部件训练法融入其中,主要是为学生建构关于立体空间的基本认识和感知,培养基本的构成能力。在课程知识的讲授中,以建筑设计的案例为主,让学生在课程学习中由浅入深地认识立体构成知识要点,防止基础课与专业知识脱节。在课程任务中,任务选题也需最大程度地契合建筑学专业,引导学生逐步认知专业知识。由此,围绕立体空间的主题,带领学生在立体构成课程中更宏观地认知立体空间与建筑之间的关系[6]。教学要点主要分为立体构成感知、立体构成方法和立体构成操作。融入途径的构建见图3。

图3 融入途径的建构Fig.3 Constructs of inclusion pathways

2.2.1 立体构成感知

构成要素可由长度、高度、宽度等表达,对于构成感知很大程度上取决于空间的限定。最易于学生理解的空间的限定方式是“围合”,即借助一定的构成要素,如地面、屋顶、墙体等,包裹而成的可计量的虚空容积。国内外有不少学者研究空间限定方式,如构成方式的理论家程大锦认为空间限定是具象的构成要素,空间中的柱列、墙体等。而皮耶·凡·梅斯所着的《建筑元素一一从造型到场所》 以格式塔心理学为基础,认为一些边缘转角有空间暗示,可以自动进行空间的完形。

2.2.2 空间构成方法

构成训练需要有一定的形式美法则基础,如对比统一、对称均衡等,学生在此基础上完成简单空间训练。同时,体会场地,把握比例等几何关系,也非常重要。在装配部件训练法的基础上,形成由单一向整体循序渐进的系统,立体构成方法可分为三部分:

(1)预设部件--从“点、线、面”到“梁、柱、板”

在立体构成的基础阶段,鼓励学生选择单一类型元素进行训练,如点材、线材、面材,明确构成训练过程中形式规则与秩序性的引导,以获得形态构成的一致性。从三维立体到空间认知进行转变,从“点、线、面”到“梁、柱、板”,将形态元素与建筑元素相互对应,从形态造型转换到空间塑造,鼓励围绕空间展开相应训练。

(2)材质约减--弱化材质与色彩运用

在立体构成的课程训练中,从初期的自由选择材质和色彩转变为后期中限制作品的材质和色彩,主旨在于将模型中色彩、材料、表面处理工艺等影响因素降至最低,突出本课程的核心目的是三维立体训练,让学生的设计思维更集中在模型的三维立体构成,防止他们花费大量时间在寻找特殊材料和色彩搭配上。

(3)部件装配--空间感知

根据形式美法则,对作品形态进行分解、抽象和重组等构成路径,突出建筑学的造型规律和空间构成,加强秩序感和空间感。在形态之外体现“空间”,立体构成训练中构成形态是最先被关注的,而构成形态中负形部分--空间一般不易被注意。在三维立体到空间认知的过程中,理解构成形态的正形与负形,实体与空间的互为图底关系与透明性是认知空间的重点。课程训练中进行空间限定,例如虚空的立方体,根据对体块的切割、偏移等方式,更好地与立体空间契合。在构成路径上,尽可能采用理性规律的形式,各个部分构成呈现内在逻辑,将构成思维体现到设计方案中,以便学生认识建筑空间的生成规律。

2.2.3 立体构成操作

装配部件训练法的核心在于空间,操作在于部件。学生在实践过程中并不是面对一纸设计任务书,而是设计过程中的空间想象能力。在教学中,不同教师所使用的部件形式各异,但都离不开立体构成的形态要素--点线面向梁柱板的转换。典型的部件形式采用九宫格训练中的部件形式,类似于几何形式的部件要素包括立方体、长方体、三角锥。同时,为了确保呈现出的作品形式多样性,即使同一形式的部件也会有尺寸的变化。一般而言,装配部件训练操作中较多使用加法,即学生依照设计意图进行部件的叠加,对于部件形式不会做出改变。

3 教学设置:装配部件训练法融入“立体构成”的课程训练

立体构成的空间教学由空间构成训练、空间体量训练和空间限定训练3 个实践操作组合而成。为了围绕装配部件法中空间的教学主线和符合构成设计规律进行一系列设计的教学过程,每阶段明确一个主题和问题,各个阶段是相互联系的整体。在训练过程中,学生要通过之前讲授的立体构成要素与空间理论基础,进行立体空间思维启发。各个阶段始终围绕课程主题目标,根据自身特性呈现出空间训练的多样性,对于课程的最终成果有重要意义。

3.1 立体构成训练

本阶段的训练是以视觉为基础,借助形式美法则,使用点、线、面等形态要素组合成相应的构成作品。第一阶段训练旨在培养学生审美感知力,结合形态构成的特点,对形态造型的初步了解和设计应用进行学习和掌握。

作业要求:制作一个由同种基本形组成的形态作品,这种基本形从点、线、面等形态中任选一种或多种,培养形态塑造与审美形式能力的掌握与运用。采用纸、木、玻璃、泡沫等材料,借助分割、移位、变形等方式组合起来,形成形态个性与材料物质性的构成特征。

3.2 空间构成训练

装配部件训练法下的立体构成练习,注重抽象部件与空间操作的关联,构成中的其他内容(例如材料、光影、结构、场所等)都会一再弱化。立体构成不再局限于形式美感培养,而是注重对空间概念有意识培养,根据空间问题引发学生思考和设计推演,并通过不同比例变化完成空间研究。

作业要求:设置3×3 尺度一样的9 个正方体作为基本网格,在此网格的基础上放置一定数量的卡纸板,通过对卡纸板的灵活运用,围合、限定、分割等形成各种空间组织关系。模型材料自行选择,部件三要素是训练重点。通过体积占据空间,外表面是周围空间的界面,自身又容纳方盒子的虚空。板片特点是不明确的空间限定和不完全的空间围合,根据组合变化生成空间。互相连接或错位可以形成墙体或隔断的空间变化。杆件的特点是可以通过弯折或排列产生空间的体量,用设计语言和操作明晰空间形式。通过训练,同学们渐渐体悟建筑设计中基本空间要素:梁、柱、板、框架框架、网格、边缘等。通过秩序严整的网格,呈现出几何性规律。同时,“九宫格”训练突破了传统立体构成形式法则下作品的同质化,除了部件和空间,弱化一切要素,是行之有效的基础入门练习。

3.3 空间体量训练

在装配部件训练法中,除了经典“九宫格”训练外,“体量”练习也非常典型,即通过对实操中提供的基础部件完成相应组合。

作业要求:采用不同形式的部件:板片、棱柱和立方体等塑造出训练模型。在实操中,要注意与周围空间场所的关系,不限定各个部件的摆放方向,垂直水平、平铺堆叠都可以。学生根据不同的设计思维,塑造出多元化的体量空间,如中心、均等、韵律等,这也是最终作品评价标准之一。教学内容从构成形态到立体空间的变化交融,从立体构成到空间体量的过渡应用,使学生能更加深入的认识空间与构成,体会装配部件训练法的核心要义。

4 结语

结合“宽口径、厚基础、重能力、求创新”的教育理念,以及“将装配部件训练法融入立体构成的基础课程”的教学探析,我院的立体构成教学在教学理念、目标、方法及实践等层面进行了探索创新,摆脱了立体构成原有的形式美感的局限,以空间构成为中心,从构建多视角、多元化的构成教学,注重与后续建筑专业教学的知识衔接融合,具有整体性的课程实践。同时,装配部件训练法中空间意识的融入,让学生从更开阔的设计视角认知建筑,感知建筑与人、建筑与环境、建筑与空间的关系,为学生高年级的知识系统建立了扎实的基础。综上所述,深入研究与探索对立体构成基础课程具有意义深远的作用。

猜你喜欢
部件立体空间
空间是什么?
创享空间
奥迪e-tron纯电动汽车的高电压部件(下)
一种陀飞轮表的双秒轮结构
现代汉字的两种分析法与国家文字规范(四)
立体登陆
古文字中“口”部件的作用研究
Pop—Up Books立体书来了
让你眼花缭乱的3D立体趣图
QQ空间那点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