谢冰清
数学概念是人脑对现实对象的空间形式和数量关系本质特征的反映,是数学法则、定理、公式产生的基础。它既是学生学习数学知识的起点,也是学生数学思维发展的前提。因此教师在教学中应紧扣概念本质,立足实际,精准设计教学活动,拓宽学生的认知边界,帮助学生正确、清晰地掌握概念,从而促成学生数学思维发展的样态,提升学生的数学核心素养。本文以三上“周长的认识”一课为例,谈谈笔者的思考。
一、高观点视域,研概念本质
张奠宙教授在其著作中明确指出:小学数学并不简单,甚至具有很高的学术含量,要高屋建瓴地从数学本质上梳理。作为小学数学教师,在进行教学设计前,首先要研读教材,读透教材。所谓高屋建瓴,不仅要求教师要研读本课教材、本单元教材,还要研读整个小学阶段与之相关的内容,查阅相关资料,了解知识的源起、发展脉络及与其相关的知识体系。
例如,在执教“周长的认识”时,许多教师在揭示周长概念之后,都会设计活动让学生找、摸身边实物表面的周长。学生也跃跃欲试地完成对物体周长的摸索,也模仿教师的语言进行汇报:我摸的是课桌面的周长、我摸的是课本封面的周长等等。不难看出,在这一环节的教学中,教师将一周与周长等同,却忽视了周长是一个数量的实质。之所以会犯这个错误,正是由于教师对教材的解读不到位,没有明晰周长概念中数与形的本质。纵观教材,周长是属于“图形与几何”领域中测量的范畴。长度是周长概念中量的本质,一周是周长概念中形的本质。长度是度量出来的,教师让学生找的应该是物体表面或封闭图形的一周,而不是周长。由此可见,因为教师本身对周长概念的本质理解不明晰、不到位,必然导致本节课的教学不到位,根本无法引导学生实现正确、清晰理解“周长”概念本质的目标。因此笔者认为教师只有站在高观点视域下,充分研读教材,明晰概念本质,才能在教学设计中围绕概念本质制定教学目标、设计教学活动,在授课时运用规范性的语言,才能凸显概念的本质属性,引领学生在探究过程中明晰概念。
二、遵循儿童视角,呈现概念本质
数学概念的表述一般都较为抽象,教材一般都是在呈现情境后直接给予抽象概括,教师在教学时往往把重点放在抽象概括出概念上,而忽视了对于学生直观、深层次感悟的关注。以“周长的认识”为例,如果我们把目光投向儿童的视角,就会发现学生在现实生活中其实已经接触过许多有关周长的例子,例如,一圈跑道的长度、腰围的测量等等。另外,学生或多或少已提前预学书中关于周长的概念,因此,他们对周长这一概念并不陌生,只是对于概念的本质并不理解或感悟不深。如何让学生深刻领悟周长的本质呢?笔者认为只有了解学生的实际情况,才能因需而教。笔者从学生的视角出发,设计了3道前测题,并对学生的具体答题情况进行了数据统计(如下表):
从表中可知,大部分学生知道周长定义,并且能找到关键词,比如“封闭图形”“一周”等等;让学生描绘五角星的一周,大部分学生也都能完成。但是他们对周长概念的本质不会解释或解释不准确。可见对于三年级的学生而言,他们学习的难点是无法把文字描述和直观形象对上号。笔者遵循儿童视角以及他们的认知短板,把本节的教学重难点定为形成周长的直观表象。先引导学生把身边常见物体表面的一周用水彩笔在纸上描出来,笔者再利用课件显示剥离出的边线,留下“一周”的表象(如下图),让不易看见的“一周”变得清晰可见。笔者利用10根长5厘米的学具小棒,围成不同形状的图形,如:五角星、长方形、五边形,让学生测量并求出这些图形的周长。学生发现这些图形虽然形状不同,周长却相等。笔者再适时抛出问题:“这些形状不一样的图形为什么周长却一样呢?”引发学生思考。理解一周与图形的形状有关,而周长则与长度有关,周长的大小与形状无关,只与边线的長度有关。通过这样的直观呈现,帮助学生形成周长的直观表象,进而深刻理解周长的实际意义和本质属性。以上的案例告诉我们,只有遵循儿童视角进行教学活动设计,把抽象的数学概念直观呈现给儿童,尊重儿童的自然体验,给予他们充分感知的时间和空间。才能沟通概念本质和表象的桥梁,让学习真正发生。
三、逐层引导深度学习,明晰概念本质
学生只有深度学习,有效经历学习过程,才能真正感悟、明晰概念的本质。那么,如何引发学生的深度学习呢?马云鹏教授在他的著作中提到:教师要通过对整体教学内容的分析,设计有助于学生深度思考的教学实践活动,渗透数学思想方法,帮助学生主动参与学习,感悟数学概念本质。因此,教师应关注学生的学习过程,在教学中展现数学本质,并引发富有深度思考的学习活动真实发生。
为此,笔者在执教“周长的认识”时,摒弃了常见的跑步比赛等情境,而采用了直接谈话引入的方式。笔者直接告知学生,今天要和他们一起认识一个新朋友,并板书“周长”,从而直接引出课题。接着提出问题:“同学们看到这个名字有什么想问的?”从而引发学生提出以下问题:什么是周长?这么做,不仅调动学生的好奇心,引发学生的认知需求,而且促使学生在这个核心问题的目标引领下主动参与学习。在引导学生理解周长的概念后,笔者分别出示叶子、长方形课本、圆形时钟等实物图形,组织学生分组操作活动:先让学生估一估它们的周长,再提供相关的学具和测量工具(如丝带、尺子),让学生积极主动地参与到测量周长的活动中,并记录测量的结果。学生在这项操作活动中动手、动脑,经历了将可以直接用直尺测量的直线图形的度量赋值过程,并通过学生的思考得出:利用绕绳等方法解决像圆形、树叶这类曲线图形的周长测量,感悟周长作为数量概念的本质,渗透转化和度量的数学思想。
(作者单位:福建省福州金山小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