运动锻炼对道德人格的影响
——基于海量线上逝者纪念文本的理论与数据双元驱动的研究

2022-10-21 09:21梁玉成政光景
首都体育学院学报 2022年5期
关键词:锻炼者逝者竞技

梁玉成,政光景

运动锻炼与人格的关系研究是一个具有半个多世纪的运动心理学领域的基本研究议题[1],研究内容既包含人格对运动锻炼行为的影响,也包括运动锻炼对人格的影响,并且已经形成了较为成熟的研究成果。从这些研究成果的现实意义来看,研究运动锻炼与人格的关系可以有效提升竞技运动水平,提高个体心理健康水平乃至可以培养道德品质,促进社会人口整体素质的提高。从理论贡献来看,这些研究成果主要基于心理学的成熟理论进行实证研究,研究视角也相对集中在心理学的几个较为狭小的领域,得到的结论更多地偏向经验层面,还缺乏一个较为全面的理论框架。在互联网迅猛普及和大数据分析技术不断成熟的当代,大量互联网在线文本为研究运动锻炼与人格的关系提供了一种新的可能性。基于此,本研究通过分析线上逝者纪念文本的相关数据,从一个社会性、综合性更强的广义道德人格理论视角研究运动锻炼对道德人格产生的影响,以期为解决运动锻炼与人格的关系这个“老”问题提供数字化时代的“新”答案。

1 文献综述

1.1 研究运动锻炼与人格的关系的视角

1)人格对运动锻炼行为产生的影响。这一研究视角主要是从心理学的计划行为理论展开分析[2-4]。该理论的主要观点是,人的行为是由实施该行为的意愿决定的,而态度则通过意愿影响个人的行为。计划行为理论提出,态度和感知行为控制会间接影响个人的行为[5]。而人格就是计划行为理论中的一个外生变量,并通过计划行为理论中的相关机制对运动锻炼行为产生影响。人格影响运动锻炼行为基本已经成为该研究领域的一个公认的结论。其中:一方面,从人格影响个体的运动锻炼倾向与意愿来看,以往研究几乎都证实了较为积极的人格特质对运动锻炼有促进作用,这些积极的人格特质包括积极的情绪、外向型人格特质、有责任心、开放性、严谨性、宜人性,等等。而另有研究者发现,具有神经质、内向型人格特质的个体的运动锻炼意愿和行为更少[6-12]。另一方面,首先从人格影响具体的运动行为或对运动的情绪体验来看,人格既会影响运动成瘾、运动强度、运动能力、运动类型,也会影响个体是否会在运动锻炼中出现攻击行为。其次从某些实证研究的结论来看,外向型人格、有责任心和知觉压力会促进运动享受[13-14];完美主义、自恋、外向型人格有产生运动依赖和运动成瘾的可能性[15-18];完美主义、外向型人格、开放、随和、有责任心与运动强度相关,而神经质和焦虑则有降低运动强度的可能性[19-22];有神经质、外向型人格类型的人更喜欢冒险运动,并且开放型人格、宜人型人格、外向型人格、严谨型人格对老年人休闲锻炼有正向促进作用[23-24];而自恋、马基雅维利主义、精神病和日常虐待狂4种暗黑人格则预示着在体育运动中有更大概率的攻击行为[25]。

2)运动锻炼影响心理状态及人格特质。情绪是一个人较为短暂的、不稳定的状态,而人格则是一个人稳定的性格特征。从运动锻炼影响情绪的实证研究来看,有相关研究证实了运动锻炼能促进形成积极情绪、提高心理健康水平和提升幸福感[26-35],并且运动锻炼能影响个体的性格特征也被许多研究证实。例如:运动锻炼既能增强外向型人格特质和减少神经质人格特质[36-43],又能增强人的自我意识、自尊和自我效能感[44],还能促进个体形成坚韧的、稳定的、自信的意志品质[45-50]和遵从性以及助人[42,51-52]的道德品质。此外,有少数研究者认为,具有暗黑人格的人会在运动锻炼中产生一些不良行为,例如:攻击性等[53]。

3)个体运动、团体运动对人格的影响的差异。多数研究表明,与个体运动相比,团体运动能使个人具有外向型人格特质和宜人性人格特质,并且能减少神经质人格特质,使个人具有更稳定的性格和理智水平[54-56]。而参加团体运动的运动员比个人单独进行运动锻炼的运动员更重视在运动锻炼中的自尊,而个人单独进行运动锻炼的运动员则更重视运动能力的发展[47,57-59]。

4)分析人格与运动锻炼的关系的理论视角。以往研究人格与运动锻炼的关系主要是从心理学的人格视角切入,其中运用最多的是“大五人格”理论。这一理论视角主要关注个体自我指涉的人格,这些人格特质大部分与他人或社会无关。当然,也有少数研究者认为运动锻炼能促进人提高道德水平。这其中虽然具有他人和社会指涉倾向,但是这些研究仅局限在几个较为单一的道德品质维度上。Tristan等认为应该用一种包含性格特征、性格特征适应和叙事者身份的“全人观”视角研究运动锻炼与人格的关系,从这一视角研究更有助于考虑运动员和运动锻炼者的复杂性[60]。本研究借鉴这种“全人观”的分析视角,选择了一个能更全面地评价道德人格的视角,分析运动锻炼对广义道德人格的影响,避免了从较为单一的心理学范畴的人格视角进行研究的缺陷。从“全人观”的视角分析道德人格,既是自我指涉的,也是他人和社会指涉的,能更为全面地体现个人的人格特质。

1.2 关于影响道德人格的机制

一直以来,道德就是哲学家思考和研究的一个重要问题,而运动锻炼如何影响道德人格以及影响机制是什么则是本研究要探讨的问题。从科尔伯格的道德发展阶段理论来分析,个体在成年以后仍然处于道德发展的后习俗阶段,因此,个体有可能通过改变自身的行为或居住环境进行道德人格的重塑[61]。其中:影响道德人格的第1种可能的方式是通过道德能力的提高来实现,主要是通过提高个体的道德能力,从而影响道德人格。例如,Hannah等认为通过提高道德能力,可以降低不道德行为的发生概率,增加道德行为[62]。Gai则提出了道德能力是由感知和实施意图的能力共同决定的,形成良好的道德品质要有良好的意愿和产生良好的结果的能力[63]。影响道德人格的第2种可能的方式是通过改变道德韧性影响道德人格。道德韧性是指个体在面对道德复杂性和对道德感到困惑时保持自身完整性的能力。而自我调节能力的提高、在复杂的道德环境中反应灵敏、在道德行为中表现出坚定和勇敢的意志品质都有助于提高道德韧性[64]。影响道德人格的第3种可能的方式是通过运动锻炼改变与他人的互动模式影响道德人格。例如:参加团体运动时一般要与他人配合;参加竞技运动时要遵守比赛规则。如果运动锻炼会对个体的道德行为、自我调节能力、反应灵敏性、坚定与勇敢的特质、与他人的互动模式产生影响,那么必然会影响道德能力和道德韧性,因此也就会进一步影响道德人格。

1.3 关于道德人格的分类

本研究主要分析道德人格的2种理想类型,并在此基础上分析运动锻炼对道德人格的影响。1)第1种分类是将道德人格分为自我取向道德人格与他者取向道德人格。例如:梁启超将道德划分为公德与私德[65]。前者是一种他者取向道德观,而后者是一种自我取向道德观。2)第2种分类是将道德人格分为发展取向道德人格与克制取向道德人格。例如:亚当·斯密认为,一种美德是温润的、柔和的、亲切的、正直的,代表了人类宽容的天性;另一种美德是强大的、庄严而令人敬畏的,是一种自我克制的美德[66]。Ratnapala认为,道德由积极方面和消极方面构成。譬如公正和节制主要是消极取向的,而仁慈则是积极取向的[67]。Carol认为人类社会一直存在着2种不同取向的伦理道德观:公正取向的伦理道德观和关怀取向的伦理道德观[68]。前者是一种克制取向的道德观,而后者是一种发展取向的道德观。

2 研究方法

2.1 数据的获取方法

以往关于运动锻炼与人格的关系的实证研究使用的主要是调查数据,对运动锻炼的测评方式和对人格的评价方式主要是被访者自评,并且不可避免地存在测评偏差。此外,研究对象主要是学生和运动员,对其他人群的研究相对较少。与以往大部分关于运动锻炼与人格的关系研究不同,本研究基于线上逝者纪念文本进行分析。这些文本主要是运用“网络爬虫”从多个纪念逝者的中文网站获取的,并且一般是由逝者的亲朋好友建立逝者纪念馆的方式生成的,大部分包含逝者的基本人口特征和纪念者对逝者的生平评价。这其中就有大量的道德人格的评价,有一部分文本中也包含了对逝者运动锻炼的习惯或爱好的评述。对这些文本进行分析的优势是,对运动锻炼和道德人格的评价是他者的评价,所以评价相对更客观。此外,这些数据基本涵盖了所有年龄段的人群,因此,对道德人格的评价较有代表性。由于这类生成性文本的内容可能存在样本选择性偏差的问题,所以本研究采用统计年鉴、相关研究的外部数据对死亡人口数加权的方式进行校准。将逝者纪念文本中不含有对逝者生平描述的样本删除后,最终得到的样本量为152662人,基本情况见表1。

表1 样本的基本情况(n=152 662)

2.2 数据的校准方法

由于样本数据可能存在选择性偏差,因此,对该数据进行分析前,应根据某些能体现真实情况的外部统计数据对本研究的样本数据进行加权校准,以减少涵盖误差[69-71]。这种加权方法也称为校准加权。该方法为比较样本与辅助数据之间不同的分布提供了一种系统的方法,能提高调查估计值的准确性[72]。辅助数据可以来自多个调查研究结果,也可以是总体汇总数据或个人数据[73]。基本思路是通过对外部数据调整权重的方式,使重新加权的数据符合这些外部数据的分布情况[74-75]。与其他降低覆盖误差的方法相比,校准加权的一个优点是不需要对数据或建模进行假设[74]。因为本研究选取的线上逝者纪念文本包含了不同年代逝者的数据,因此,本研究以1929—1931年、1945—1949年、1953年、1964年、1981年、1989年、2000年、2010年和2019年的统计数据或估计数据作为校准加权的外部数据。其中:1929—1931年和1945—1949年的分年龄和性别的死亡人口数据来自《中国人口史(第六卷)》[76];1953年的分年龄和性别的死亡人口数据来自Zhai Zhenwu的研究[77];1964年的分年龄和性别的死亡人口数据来自Banister等的研究[78],其他年份的数据来自《中国人口(与就业)统计年鉴》[79]。本研究将样本的逝世年份划分为二十世纪四十年代前(逝于1911—1940年)、四十年代(逝于1940—1949年)、五十年代(逝于1950—1959年)、六十年代(逝于1960—1969年)、七十年代(逝于1970—1979年)、八十年代(逝于1980—1989年)、九十年代(逝于1990—1999年)和二十一世纪一二十年代(逝于2000—2020年)共9个年代,并对以上9个年代的样本分别依据上述外部数据按照年龄和性别对死亡人口的统计数据进行校准加权。

2.3 文本分析法

本研究对因变量和自变量的数据均运用文本分析法进行统计。

1)运用词典法对运动锻炼的变量进行统计(包括是否运动锻炼、是否为团体运动、是否为竞技运动),并最终生成二次分类变量。具体的操作方法是在编制的各个概念词典基础上对每一个线上逝者纪念文本进行关键词匹配,如果文本中出现概念词典中的相应词语,则该词语的测量值为1,否则为0。其中:有运动锻炼者占比为1.59%,有团体运动者占比为0.43%,有竞技运动者占比为0.76%。对是否意外身亡也运用词典法进行统计,统计方法与运动锻炼的变量统计方法相同,最终也生成了二次分类变量。其中:意外身亡者占比为4.47%。

2)结合词典法和文本相似度方法对自我取向道德人格、他者取向道德人格、发展取向道德人格、克制取向道德人格进行测评。使用词典法的第1步是对线上逝者纪念文本进行主题模型分析[80],第2步是根据LDA主题模型中的道德人格主题词,提取所有与道德人格有关的词语,在合并近义词后,根据每一个评价道德人格的词语进行分类(自我取向、他者取向、发展取向、克制取向),最终形成了4个道德人格类型词典。

3)在这4个词典的基础上,本研究运用Yokoi等提出的文本相似度计算方法计算每个文本与4个维度道德词典的相似度得分[81]。在一般情况下,由于文本相似度计算方法会受文本字数不一的影响,本研究运用总文本相似度锚定的方法计算锚定后的文本相似度。该方法的基本思路是:如果有词语a对应词典中的概念A,词语b对应词典中的概念B,文本中的每一个语料为Di,那么Di与A的相似度为DAi、Di与B的相似度为DBi,而Di与A、B的相似度为DABi,锚定后的相似度则分别为DAi/DABi、DBi/DABi(其中,DAi、DBi和DABi都进行归一化处理)。经过统计得到的4类道德人格得分的均值均等于或约等于1(见表2)。

表2 逝者道德人格测评得分(n=152 662)

2.4 数据处理结果

1)性别与年龄。在对性别、出生年、逝世年进行处理后,得到了性别和年龄的有效统计数据,其中:男性人数占比约为69%,女性人数占比约为31%。年龄数据为90 147条,样本的平均年龄为53.26岁,男性的平均年龄为56.45岁,女性的平均年龄为55.39岁。从图1可知,线上被纪念的逝者主要是20~30岁的青年人与60岁以上的老年人,但是0~4岁的婴幼儿人数占比也相对较多。从不同性别的占比情况来看,在60岁以上的老年人中,女性人数占比略多于男性;在20~29岁的青年中,男性人数占比多于女性;60~79岁的老年人中,女性人数占比略多于男性;在80岁以上的老年人中,男性人数占比多于女性。

图1 不同性别的线上被纪念逝者的各年龄段的人数占比分布情况

2)职业分类。样本的职业按照《中华人民共和国职业分类大典(2015年版)》[82]进行编码,分为9类职业(1.国家机关、党群组织、企业、事业单位负责人;2.专业技术人员;3.办事人员和有关人员;4.商业、服务业人员;5.农业、林业、牧业、渔业、水利业生产人员;6.生产设备、运输设备的操作人员及有关人员;7.军人;8.不便分类的其他从业人员;9.自由职业等)。其中,不便分类人员占比最大,其次分别是专业技术人员、办事人员及其有关人员。之后,根据李春玲的研究将职业类型转换为职业声望得分[83]。

3)纪念者与被纪念者的关系类型。主要分为亲属关系和非亲属关系。亲属关系包括父亲、母亲、岳父、岳母、丈夫、妻子、儿子、女儿、祖父、祖母、曾祖父、曾祖母、外公、外婆、曾外公、曾外婆、哥哥、姐姐、弟弟、妹妹等。本研究根据《仪礼·丧服》[84]中的五服关系,将逝者的亲属关系划分为一服关系、二服关系、三服关系(见表1),其中的一服关系占比达到64.6%,明显多于其他亲属关系。

4)出生年和逝世年。从出生年和逝世年的分布密度可知(如图2所示),逝者出生年主要集中在二十世纪四十年代前,而逝世年主要集中在二十一世纪一二十年代。此外,逝世年的密度在1950年前后也相对较大。从逝者纪念文本在网站上的登记时间可知,线上纪念逝者的时间段分布在2000—2020年的20年间,而这正是中国互联网开始普及和快速发展的20年,因此,线上逝者纪念文本也主要是在这段时间登记的,而2011—2015年是通过网站纪念逝者的高峰期(见图3)。

图2 线上被纪念逝者的出生年和逝世年分布情况

图3 线上逝者纪念文本的登记年份分布情况

3 线上逝者纪念文本分析结果与研究假设

3.1 线上逝者纪念文本分析结果

不同于以往的社会科学实证研究在理论推论基础上提出研究假设,本研究结合文本分析技术对运动锻炼与道德人格的关系进行初步探讨,并基于文本分析结果和已有的理论和实证研究提出若干研究假设。本研究是文本分析中的一种理论与数据双元驱动的大数据研究范式。文本分析结果如下。

1)有运动锻炼者与无运动锻炼者的道德人格词汇的差异。本研究首先从总体上比较有运动锻炼者和无运动锻炼者在线上纪念文本中使用的道德人格词汇的差异。根据本研究编制的道德人格词汇表,从每一个逝者的纪念文本中提取出道德人格词汇,并对有运动锻炼者和无运动锻炼者的道德人格词汇分别绘制词云图(见图4),每一个词的字号越大,表示该词语出现的频次越多。从图4可见,在无运动锻炼者的纪念文本中,使用频次较多的道德人格词汇是勤奋、勤劳、善良、任劳任怨、优秀、负责、奉献、操劳、辛苦、尽职尽责等;而在有运动锻炼者的纪念文本中,使用频次较多的道德人格词汇是勤奋、优秀、坚强、负责、随和、善良、奉献等。综上可见,运动锻炼与道德人格类型有显著的相关性,但是这种相关性可能是受职业等因素的影响而形成的。例如:无运动锻炼者的纪念文本中,任劳任怨、勤劳、朴实、操劳等词语常常用来形容逝者中的农民。

图4 有运动锻炼者与无运动锻炼者的道德人格词汇

2)有运动锻炼者和无运动锻炼者的道德人格词汇的聚类分析结果。本研究在分析以往道德人格类型理论的基础上提出了将道德人格类型划分为2对,即自我取向道德人格与他者取向道德人格、发展取向道德人格与克制取向道德人格。基于以上的道德人格分类,本研究将所有评价道德人格的词语分为自我取向道德人格、他者取向道德人格、发展取向道德人格、克制取向道德人格。而任何一个类型的道德人格都有可能同时具有发展取向与克制取向的特质,也有可能同时具有自我取向与他者取向的特质。本研究在进行分类时,主要依据道德人格词语内涵更接近于哪一个类型维度进行归类。例如,勤俭这类词语既有发展取向内涵,又有克制取向内涵,因此,同时归为2类道德人格。在测评时,自我取向道德人格与他者取向道德人格之间、发展取向道德人格与克制取向道德人格之间并不是完全互相排斥的。

根据非监督学习的文本聚类方法对以上理论进行验证,将线上逝者纪念文本中的道德人格词汇提取出来形成一个短文本。依据Yan等提出的词对主题模型(BTM)进行道德人格词汇的聚类分析[85]。主题模型是用于提取文字文本中的主题,但是也可以将共现度较高的词聚集到一起,因此,也是一种较好的文本聚类方法。本研究按照有运动锻炼者和无运动锻炼者对道德人格词汇进行聚类分析,根据模型与理论最优原则,均设置5个主题,具体聚类分析结果如图5和图6所示。图5是有运动锻炼者的道德人格词汇聚类分析结果,其中:多才、聪明能干、勤奋、勤劳、精益求精、通情达理、刚强为第1类;坚强、负责、优秀、活泼可爱、尽职尽责为第2类;奉献、善良、乐善好施、随和、节俭为第3类;热情、热心、诚恳、实在、老实、高尚为第4类;任劳任怨、辛苦、吃苦耐劳、正直为第5类。第1类和第2类是自我取向道德人格和发展取向道德人格;第3类和第4类是他者取向道德人格和发展取向道德人格;第5类是克制取向道德人格。图6是无运动锻炼者的道德人格词汇聚类分析结果,其中:坚强、活泼可爱、优秀、乐观、聪明能干为第1类;勤奋、尽职尽责、正直、廉洁为第2类;善良、节俭、乐善好施、孝顺、朴实为第3类;无私、高尚、忠诚、奉献、慈祥、老实为第4类;任劳任怨、勤劳、辛苦、勤俭、操劳为第5类。这一结果与有运动锻炼者的道德人格词汇聚类分析结果基本一致。由此可以说明,理论上的自我取向道德人格与他者取向道德人格、发展取向道德人格与克制取向道德人格在数据上具有可靠性。

图5 有运动锻炼者的道德人格词汇聚类分析结果

图6 无运动锻炼者的道德人格词汇聚类分析结果

3.2 研究假设

3.2.1 假设1:运动锻炼促进自我取向道德人格水平提高

本研究运用词向量分析法分析有无运动锻炼、运动锻炼类型与道德人格类型的关系[86],并结合以往的研究提出研究假设。在进行词向量分析前,首先是根据各类概念词典进行词语替换,在此基础上得出词向量,计算出词相似度并在坐标系中进行标示。根据文本相似度计算的自我取向道德人格得分、他者取向道德人格得分、发展取向道德人格得分、克制取向道德人格得分能较好地代表个体在相应道德人格维度上的水平。因为纪念者在对逝者进行道德人格评价时,偏向于用哪一维度的道德人格评语进行描述主要是受逝者自身道德人格特质的影响,例如:对于一个生前注重发展的逝者,纪念者用克制取向道德人格词汇的可能性就很小。由图7可知,有运动锻炼者的自我取向道德人格得分总体明显高于无运动锻炼者;无运动锻炼者的他者取向道德人格得分总体明显高于有运动锻炼者。在已有的文献中,对运动锻炼与个性的关系的研究更多的是探讨运动锻炼与自我取向道德人格的关系,而研究运动锻炼与他者取向道德人格的关系的文献则相对较少。因此,根据以上初步分析结果与相关文献,提出本研究的第1个研究假设:“运动锻炼促进自我取向道德人格水平提高”。即:运动锻炼能使个体具有更高的自我取向道德人格水平,但是会使个体具有较低的他者取向道德人格水平。

图7 有无运动锻炼者的自我取向道德人格得分、他者取向道德人格得分的分布情况

3.2.2 假设2:运动锻炼的异质性促进自我取向道德人格水平提高

从图8的词向量相似度分析结果可以看出,大部分运动锻炼类型与自我取向道德人格的词向量空间距离更近,与他者取向道德人格的词向量空间距离相对较远。从具体运动锻炼类型来看,团体运动、竞技运动与自我取向道德人格的词向量相似度更高,而个体运动、非竞技运动与他者取向道德人格的词向量相似度更高。除了从本研究的统计数据能发现这一点之外,以往有一部分实证研究也有类似的发现,例如:团队中的运动员比个人运动员更重视运动中的地位[58],具有更高水平的自我性[59,87],表现出较低水平的宜人性[88]。而竞技运动则更能促使运动员产生求胜欲,甚至导致运动攻击行为,对他人会持一种负面态度,并且更关注自我的发展[89-90]。这是一种自我取向道德人格的体现,有些关于运动与马基雅维利主义人格、自恋人格的研究也从侧面印证了这一点[25]。这些研究虽然都不是从“全人观”的道德人格视角展开的,但是也从道德人格的一些方面印证了本研究的数据分析结果。基于此,本研究提出第2个研究假设:“运动锻炼的异质性促进自我取向道德人格水平提升”。即:1)团体运动相较于个体运动能使个体具有更高的自我取向道德人格水平,但是会使个体具有较低的他者取向道德人格水平;2)竞技运动相较于非竞技运动能使个体具有更高的自我取向道德人格水平,但是会使个体具有较低的他者取向道德人格水平。

图8 运动锻炼类型与自我取向道德人格、他者取向道德人格的相关关系的词向量分析结果

3.2.3 假设3:运动锻炼促进发展取向道德人格水平提高

由图9可见,有运动锻炼者的发展取向道德人格得分总体明显高于无运动锻炼者;无运动锻炼者的克制取向道德人格得分总体明显高于有运动锻炼者。图9的分析结果再次说明本研究的总文本相似度锚定法的可靠性,即依据不同的概念词典单独进行分析,道德人格类型取向相反的有运动锻炼者和无运动锻炼者的道德人格得分的曲线分布也相反(呈“倒影形”,与图7结果一致),即有运动锻炼者的发展取向道德人格得分与克制取向道德人格得分在逝世年的分布曲线大体相反;无运动锻炼者的发展取向道德人格得分与克制取向道德人格得分在逝世年的分布曲线大体相反。在以往的文献中也有一部分研究是涉及这一问题的,例如:Martin等研究了人格特质与对自身身体不满意和强迫性锻炼之间的关系;适应性较差的个性特征(高无聊度、低自控力)会使人倾向于不运动[91]。这2个研究都证实了运动锻炼与自我控制存在一定的直接相关性,也说明本研究对发展取向道德人格和克制取向道德人格的划分是有理论依据的。此外,Schenider等发现避免惩罚和追求奖励的动力都与对运动的情感反应有关[92],其中的避免惩罚的动机就体现在自我克制取向道德人格中,而追求奖励的动机则体现在自我发展取向道德人格中。因此,基于以上数据分析结果与以往的相关研究,提出本研究的第3个研究假设:“运动锻炼促进发展取向道德人格水平提高”。即:运动锻炼能使个体具有更高的发展取向道德人格水平,但是会使个体具有较低的克制取向道德人格水平。

图9 有无运动锻炼者的发展取向道德人格得分、克制取向道德人格得分的分布情况

3.2.4 假设4:运动锻炼的异质性促进发展取向道德人格水平提高

图10与图9的结果一致,所有运动锻炼类型与发展取向道德人格的词向量空间距离更近,与克制取向道德人格的词向量空间距离相对较远。由图10可知,虽然所有运动类型与发展取向道德人格的词向量相似度更高,但是个体运动相较团体运动与发展取向道德人格的词向量相似度更高,非竞技运动相较竞技运动与发展取向道德人格的词向量相似度更高。有研究者在个体运动与团体运动的对比研究中也有类似的发现。例如:Yaffe等发现,个人运动员相较团体运动中的运动员更重视运动能力[58]。Laborde等发现,个人运动项目的运动员在积极人格特质上的得分高于团体运动项目的运动员[47]。依据以上结果提出本研究的第4个研究假设:“运动锻炼的异质性促进发展取向道德人格水平提高”。即:1)个体运动相较团体运动能使个体具有更高的发展取向道德人格水平,但是会使个体具有较低的克制取向道德人格水平;2)非竞技运动相较竞技运动能使个体具有更高的发展取向道德人格水平,但是会使个体具有较低的克制取向道德人格水平。

图10 运动锻炼类型与发展取向道德人格、克制取向道德人格的相关关系的词向量分析结果

4 运动锻炼影响道德人格的分析与讨论

4.1 构建2SLS模型

在研究运动锻炼与人格的关系的文献中,多数的研究结论是人格会对运动锻炼产生影响,并且运动锻炼影响人格也是一个被普遍认同的结论,但是相较研究人格对运动锻炼的影响的文献数量要少[1]。因此,本研究要分析运动锻炼对道德人格的影响,必须解决运动锻炼与道德人格互为因果的内生性问题。由此,本研究提取了一个工具变量,并运用两阶段最小二乘法进行分析。工具变量的选取须同时符合相关性(工具变量要与内生解释变量高度相关)和外生性(工具变量要与扰动项不相关,称为“排他性约束”)的要求。在本研究中,内生解释变量为有无运动锻炼和运动锻炼类型,以逝者的死因是否为意外身亡作为工具变量。从逻辑上分析,如果有运动锻炼者在逝世前的身体健康状况良好(运动锻炼显然与健康状况高度相关),那么死亡的原因就更可能是意外身亡,而是否意外身亡却与道德人格评价没有任何直接联系。从运动锻炼与意外身亡的相关关系来看,运动锻炼与意外身亡的相关度卡方检验结果为433.75,p值在0.01水平上显著,说明运动锻炼与意外身亡具有显著的相关性。因此,从理论逻辑来分析,是否意外身亡是一个适宜的工具变量。基于以上,本研究构建了2SLS模型,模型方程如下:

式中:Y为因变量——道德人格得分(包括自我取向道德人格得分、他者取向道德人格得分、发展取向道德人格得分、克制取向道德人格得分),X为控制变量,E为内生性解释变量(有无运动锻炼、是否为团队运动、是否为个体运动、是否为竞技运动、是否为非竞技运动),Z为工具变量——是否意外身亡。a0和β0分别为公式(1)和公式(2)的常数项,μ和ε分别为公式(1)和公式(2)的扰动项。由于运动锻炼类型(例如:团体运动或个体运动、竞技运动或非竞技运动)是内生解释变量,同时也无法找到更有效的工具变量解决自变量与因变量互为因果的反向因果的内生性问题,因此,为了分析运动锻炼类型对道德人格的影响,本研究选取了4个以无运动锻炼者为对照组的运动锻炼二次分类类型变量(团体运动、个体运动、竞技运动、非竞技运动),并分别比较其影响系数。此外,为了分析运动锻炼类型对道德人格得分的影响的显著性,本研究通过运动锻炼类型变量(Ci,包括团体运动、个体运动、竞技运动、非竞技运动)与有无运动锻炼模型方程进行交互效应检验,具体检验方程见公式(3)和公式(4)。

式中:E'为内生性解释变量——有无运动锻炼。在以上公式的基础上,通过检验E'(C1)=E'(C2)是否成立,比较运动锻炼类型影响道德人格的效应。通过以上模型方程检验后,所有模型均通过了不可识别检验(LM统计值)和弱工具变量检验(Wald-F统计值,按15%的标准)[93],检验结果见表3至表6。

表3 运动锻炼影响自我取向道德人格得分的2SLS模型检验结果

4.2 运动锻炼影响道德人格的模型检验结果

4.2.1 运动锻炼影响自我取向道德人格得分和他者取向道德人格得分的检验结果

表3和表4分别是运动锻炼影响自我取向道德人格和他者取向道德人格的2SLS模型检验结果。从运动锻炼对以上2类道德人格的影响系数来分析,运动锻炼既会影响自我取向道德人格得分(影响系数为0.083,p<0.01),又会影响他者取向道德人格得分(影响系数为-0.405,p<0.01),并且从统计学意义而言以上影响均具有显著性。从运动锻炼类型影响自我取向道德人格得分的系数来分析,由表3可知,4种运动锻炼类型都会影响自我取向道德人格得分(影响系数均为正数,且均为p<0.01),并且从统计学意义而言影响具有显著性。由表4可知,4种运动锻炼类型都会影响他者取向道德人格得分(影响系数均为负数,且均为p<0.01),并且从统计学意义而言影响同样具有显著性。这说明运动锻炼确实会使个体具有更高的自我取向道德人格水平和较低的他者取向道德人格水平,证实了“运动锻炼促进自我取向道德人格水平提高”的假设。

表4 运动锻炼影响他者取向道德人格得分的2SLS模型检验结果

从运动锻炼的异质性影响自我取向道德人格得分和他者取向道德人格得分的模型检验结果可知(见表3和表4),相较于无运动锻炼者,团体运动会影响自我取向道德人格得分(影响系数为0.551,且p<0.01)和他者取向道德人格得分(影响系数为-2.510,且p<0.01),个体运动也会影响自我取向道德人格得分(影响系数为0.103,且p<0.01)和他者取向道德人格得分(影响系数为-0.501,且p<0.01),从统计学意义而言,以上4个影响系数均具有显著性。如上所述,竞技运动与非竞技运动影响自我取向道德人格得分、他者取向道德人格得分的模型检验也呈现相似的结果。这初步说明,团体运动比个体运动更能促进个体提高自我取向道德人格水平,但是会使个体具有较低的他者取向道德人格水平;竞技运动比非竞技运动更能促进个体提高自我取向道德人格水平,但是会使个体具有更低的他者取向道德人格水平。

为了验证上述异质性效应的显著性,本研究根据有无运动锻炼模型的交互效应方程进行估算,结果见表3和表4的最后一行。从这一结果可见,上述这种异质性效应在自我取向道德人格得分上没有体现,而团体运动相较于个体运动对他者取向道德人格得分的负向效应得到了验证,而竞技运动、非竞技运动对他者取向道德人格得分的影响的异质性效应没有得到验证。以上结果证实了研究假设:运动锻炼的异质性会促进自我取向道德人格水平提高,即团体运动相较于个体运动更能使个体具有较低的他者取向道德人格水平,但是研究假设——运动锻炼的异质性促进自我取向道德人格水平提高未得到验证。

4.2.2 运动锻炼影响发展取向道德人格得分和克制取向道德人格得分的模型检验结果

表5和表6分别是运动锻炼影响发展取向道德人格得分和克制取向道德人格得分的2SLS模型检验结果。从运动锻炼影响以上2类道德人格得分的系数来分析,运动锻炼会影响发展取向道德人格得分(影响系数为0.069,p<0.01),并且影响具有正向显著性;运动锻炼还会影响克制取向道德人格得分(影响系数为-0.611,p<0.01),但是影响具有负向显著性。从运动锻炼类型影响发展取向道德人格得分的系数来分析,由表5可知,4种运动锻炼类型均会影响发展取向道德人格得分(系数均为正数),且影响具有显著性;由表6可知,4种运动锻炼类型同样也会影响克制取向道德人格得分(系数均为负数),且影响也具有显著性。以上说明,运动锻炼确实会促进个体的发展取向道德人格水平的提高,但是会使个体的克制取向道德人格水平下降,证实了“运动锻炼促进发展取向道德人格水平提高”的研究假设。

表5 运动锻炼影响发展取向道德人格得分的2SLS模型检验结果

表6 运动锻炼影响克制取向道德人格得分的2SLS模型检验结果

从运动锻炼类型的异型性影响发展取向道德人格得分和克制取向道德人格得分的程度来分析,相较于无运动锻炼者,团体运动会影响发展取向道德人格得分(影响系数为0.477,p<0.01)和克制取向道德人格得分(影响系数为-3.855,p<0.01)、个体运动也会影响发展取向道德人格得分(影响系数为0.085,p<0.01)和克制取向道德人格得分(影响系数为-0.757,p<0.01),上述4个影响系数均在统计学意义上具有显著性。上述系数大小对比初步说明,团体运动相较个体运动更能促进个体的发展取向道德人格水平提高,但是会使个体的克制取向道德人格水平下降。竞技运动与非竞技运动影响发展取向道德人格得分和克制取向道德人格得分的模型检验结果则初步说明,非竞技运动相较竞技运动更能促进个体的发展取向道德人格水平提高,而使个体的克制取向道德人格水平下降。

为了从统计学意义上分析上述这种异质性效应的显著性,本研究根据有无运动锻炼模型的交互效应方程进行估算(见表5和表6的卡方检验结果)。从计算结果可见,这种异质性效应在发展取向道德人格得分上得到验证,即团体运动相较于个体运动对发展取向道德人格得分的正向影响效应得到了验证,同时非竞技运动相较于竞技运动对个体的发展取向道德人格得分的正向影响效应也得到了验证。以上结论证伪了“个体运动相较团体运动能使个体具有更高的发展取向道德人格水平,但是会使个体具有较低的克制取向道德人格水平”的假设,并得到了与本研究的原假设相反的结论,即:团体运动相较个体运动更能使个体具有更高的发展取向道德人格水平;但是以上结论证实了“非竞技运动相较竞技运动更能使个体具有更高的发展取向道德人格水平”的假设。

5 结论

1)本研究选择了一个相对较为宏观的和全面的道德人格视角,同以往大部分关于运动锻炼对人格的影响研究中将视角聚焦在心理学领域的测量方法不同的是,本研究运用的道德人格评价方式更具有社会性和综合性。

2)在研究范式与研究方法上,本研究将大数据分析方法与量化统计方法相结合,突破了过去单一的理论导向的实证研究传统。以大数据分析方法进行探索性研究,并结合已有理论提出研究假设,运用模型对研究假设进行因果推理与论证,是理论与数据双元驱动的研究范式。本研究运用的词典法结合词旋转器距离法(结合本研究总文本相似度锚定解决因文本文字量不一而存在的统计问题)、词典法结合词向量法、词对主题模型法均具有一定程度的创新性,能为今后的社会科学非结构性文本分析提供方法和借鉴思路。

3)本研究从线上逝者纪念文本获取相关数据,并结合统计年鉴或相关研究的外部宏观数据进行校准加权和选择性纠偏,并且样本数据统计对象也不再局限于学生和运动员,而是包含了各年龄段人口。此外,因本研究的数据是在社会经济生活中基于个人生活实践而自然形成的文本,在道德人格的评价上属于他者的评价,不属于自评,比以往基于调查的自我评价报告的数据更客观。

4)首先,本研究证实了运动锻炼有助于促进个体具有更高的自我取向道德人格水平和发展取向道德人格水平,但是会使个体具有更低的他者取向道德人格水平和克制取向道德人格水平。这说明运动锻炼促进道德人格水平提高的机制可能是通过提高道德能力实现的,即通过运动锻炼提高自我控制能力与发展的能力,而不太可能是通过提高道德韧性使道德人格水平提高的(如果是通过道德韧性机制,那么克制取向道德人格水平可能会提高)。其次,本研究还证实,团体运动相较个体运动能使个体具有更低的他者取向道德人格水平和更高的发展取向道德人格水平;非竞技运动相较竞技运动能使个体具有更高的发展取向道德人格水平。团体运动与个体运动对个体的道德人格的影响效应存在差异已有一些类似研究结论(例如:团体运动相较个体运动更能使个体具有更高的运动团队地位),并且能解释本研究结果的一部分形成机制,但是诸如非竞技运动相较竞技运动能使个体具有更高的发展取向道德人格水平的内在影响机制还需要更多的后续研究进行验证和分析。当然,运动锻炼还可以有很多维度的划分,例如:运动强度、运动场地等,并且本研究中的道德人格的理论维度也未能涵盖负面道德观念等一些具有现实意义与理论意义的维度,以上是今后可以进一步研究的主题。

猜你喜欢
锻炼者逝者竞技
TSA在重竞技运动员体能测试中的应用
第1-3届冬季青年奥运会竞技格局分析
关于赛艇训练中的有氧训练探究
纪念
浅谈运动训练中的心理训练
爆炸一周后,贝鲁特停下来缅怀逝者
让逝者安息生者慰藉 无锡水警老许16年打捞百余尸体
健身俱乐部开展健身操课的影响因素分析
——以平顶山市健身俱乐部为例
每天慢跑可延缓细胞衰老
花与竞技少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