任宝川
瑷珲兵备道在缓解清朝末期边疆危机方面发挥了积极的作用,尤其是清末民初这一特殊历史时期,瑷珲兵备道在涉外税收、商业发展和边防巩固等方面起到了积极作用,在近代化发展趋势下,瑷珲兵备道被裁撤改组成为一种必然,学界对于黑龙江行政设治的研究成果丰硕,但缺乏对于兵备道设置变迁和兵备道对地方发展影响的研究。本文通过对瑷珲兵备道设置背景、设置始末、官员设置等进行翔实研究,讨论瑷珲兵备道存在的历史作用,以期对瑷珲兵备道的研究起到补充作用,并为现代相关制度改革提供借鉴。
1.沙俄与日本的武力扩张
“庚子俄难”后,瑷珲一直被沙俄所占据,这引起了瑷珲地区人民的强烈反抗和国际势力的干预。虽然清政府和沙俄在光绪二十八年(1902年)签订了《交收东三省条约》,但随后沙俄违约,拒不继续撤军,并且妄图霸占整个东三省,最终迫于各方面的压力,沙俄在光绪三十三年(1907年)撤出了瑷珲城。整座城市被破坏不堪,城内仅幸存东南角的一座魁星楼和一些残余瓦片。逃亡在外的瑷珲人民陆续返回家园,在废墟上重建瑷珲城,并不断发展,将瑷珲开辟为商埠。也正因为撤军问题,俄日矛盾日益加剧,日俄战争爆发,俄国战败,日本开始成为武力侵占我国东北边疆的主体。
2.间谍活动猖獗
《瑷珲县志》记载:“光绪甲辰、乙巳间,南满洲之战,日势骤张,扶桑潮流直浸灌于松花江北岸,游历其名,营业其实,考查其名,调查其实,传教其名,逋逃其实。”我们可以看出,在光绪二十八年(1902年)到光绪二十九年(1903年)很多日本人在黑河与瑷珲地区假借学术调查之名频繁开展间谍活动,日本侵华势力逐渐向东北深处扩张,这也是清政府拟设瑷珲兵备道的重要原因。
总的来说,当时的黑龙江沿岸一带是战略要地却缺少兵民屯守,清政府开始意识到诸国列强都在觊觎这块宝地,黑龙江边境地区的安全直接威胁国家的领土与主权完整。
1.封禁破产,移民实边
作为满族发祥地之一的黑龙江地区一直以来被清朝统治者所保护,康熙七年(1668年)整个东北地区正式封禁,在奉天(今沈阳)将军所管辖的地域修了一条柳条编,设立关卡,专门控制关内汉人向东北移民,封禁政策在咸丰十年(1860年)基本停止。太平天国起义之后,清政府财政拮据,无法继续支持东北,于是就改成各省调拨经费,由于各省的财政情况较差,拖欠黑龙江省经费最多时高达120余万两。所以,此项政策改变基本上有名无实。清政府不得不采取鼓励移民实边的政策,整个东北地区的人口开始急剧增长,到宣统三年(1911年)人口数量大约为206万。
2.吏治混乱
人口大量迁入以后,黑龙江省的经济有所发展,但在发展的同时,一些矛盾开始出现。首先,旗民与垦民之间的阶级矛盾激化,这其中包括一些土地纠纷、婚姻和刑事民事案件等问题。其次,旗人官员只学习满语和骑射,汉语和行政能力水平很差,各地方官在行政过程中,不乏一些偏向。最后,大量汉族垦民为谋求生存不得不铤而走险维护自身利益。在此背景下,清政府开始重视这一问题,黑龙江省沿边行政设治改革遂提上了日程。
归根结底,整个黑龙江省始终地广人稀,经济较关内落后许多的原因还是封禁政策。清政府结合当时实际情况,设官镇守,整顿吏治,移民实边,发展经济,内肃治安,外抵觊觎,巩固边防,作出了设置兵备道的历史决定。
对于瑷珲道奏请、奏准及实际设治时间,诸书记载不一,学者说法也不尽相同,笔者现根据黑龙江设治档案史料和《清实录》进行梳理:
第一,东三省总督徐世昌、黑龙江巡抚周树模在光绪三十四年五月十二日(1908年6月22日)《为酌拟江省添设民官增改道府厅县办法折》中已经说明:
“谨将酌拟添设江省道府厅县名称、驻所,并分别先设缓设,缮具清单,恭呈御览。计开:爱珲兵备道加参领衔,驻爱珲,拟即添设。黑河府知府,驻大河屯,拟即添设。爱珲直隶厅同知,驻爱珲,拟即添设。呼玛直隶厅同知,驻西尔根卡伦,拟缓设。漠河直隶厅同知,驻漠河,拟缓设。以上归爱珲道管辖……武兴直隶厅同知,驻多耐站,拟缓设。”
奏请于光绪三十四年七月初九日(1908年8月5日)得到批准:
“除原拟缓员各缺,应由该督抚随时体察情形陆续设立外,其添设改设各缺应如建署、定俸、置吏、添兵之处,详细具奏至所称此次添设各缺,皆系边疆重要,非有熟悉边情、能耐劳苦之员,难资得力,拟慎选堪胜人员随时奏明,请旨补授。开办之始,自当准如所请,不为遥制,并请饬下该督抚慎选妥人,一切事宜责成切实经理,以收实效,而固边圉。”
第二,东三省总督徐世昌、黑龙江巡抚周树模在宣统元年正月十三日(1909年2月3日)《为酌拟江省续设道府厅县设治章程折》和宣统元年三月初三日(1909年4月22日)《江省添改道府厅缺折》中拟定了黑龙江省设治章程,对道府厅县的职责管辖、佐治官员、养廉薪公、招佃开垦和官员选用等问题做了陈述和推荐,清政府在宣统元年二月初六日(1909年2月25日)批准了章程,但并没有完全认同,而是否认了大部分推荐任命人选。新任东三省总督锡良和黑龙江巡抚周树模继续上奏了《奏为江省添改各缺仍先行试署折》《奏为江省试署府厅人员拟请部授折》《奏为试署呼伦瑷珲兵备道请实授折》,宣统皇帝于宣统元年六月十七(1909年7月23日)和宣统二年九月初八(1910年10月10日)对三份奏折分别朱批同意。
第三,在瑷珲兵备道向黑龙江省民政使司民政使倪为行知启用官方日期咨中:
“钦加二品顶戴记名副都统花翎参领衔试署爱辉兵备道姚为咨行事……兹饬文案处刊就该道木质关防一颗,文日:爱辉兵备道之关防。除牌示外,合亟礼发。札到该道,即便遵照启用,仍将改设及开用关防日期呈报备查并将旧用印信呈候咨缴等因。……兹于宣统元年七月二十八日午时改设任事,启用关防。相应将开用关防日期,备文咨行。为此,咨行贵司,请烦查照施行。须至咨者。”
所以,瑷珲兵备道是在1908年被正式批准设立,但实际的设立时间是1909年,清政府对瑷珲兵备道官员的正式任命则是在1910年才全部完成。
相比于瑷珲兵备道设立时间的众说纷纭,瑷珲兵备道撤立之日则相对明确,学界看法比较统一。民国元年(1912年)六月二十六日《东三省都督赵尔巽、黑龙江省都督宋小濂为瑷珲兴东等处裁改建置及撙节行政经费咨》:
“应将瑷珲道移驻黑河,办理黑龙江流域沿边交涉边务,仍管辖瑷珲厅暨各设治局,即将黑河府裁撤,其地方行政事宜,归瑷珲厅管理。”
民国元年(1912年)六月二十九日《东三省都督赵尔巽、黑龙江省都督宋小濂为饬知沿江各官署变动后边务交涉事宜办法札》:
“现将瑷珲道移驻黑河,专办沿处各处交涉边务。即将黑河府、兴东道一并裁撤,改设萝北厅设治局,并于库玛尔河添设呼玛厅设治局,其瑷珲厅仍旧设立。”
我们从中可以看出,民国元年(1912年)6月26日,黑龙江省因连年水灾,租税锐减,矿厂迭遭兵变,损失巨大造成财政困难,于是决定裁撤黑河府,将其行政区域划归瑷珲厅,将瑷珲兵备道移驻黑河,改称黑河兵备道。
瑷珲兵备道辖瑷珲直隶厅、黑河府、漠河总卡和呼玛尔总卡,拟缓设的呼玛直隶厅和漠河直隶厅一直没有设置。
光绪三十二年(1906年),姚福升经保举署瑷珲副都统,谢泰钧任瑷珲善后局总理。光绪三十三年(1907年)初,姚福升目睹“离居困苦”的惨状,后亲自带人逐屯逐户进行调查,安抚赈济鳏寡孤独。并且在同年春收复了瑷珲全境,并且拒绝了沙俄欲强行将瑷珲码头作为商埠基地的无理要求。姚福升在任期间拟定垦务章程,清丈土地,安置难民,赶修城署。瑷珲农业、商业逐渐开始复兴,放荒、办学诸项事业渐次开展。宣统元年(1909年),他开始试署瑷珲兵备道。民国建立后,姚福升留任至民国二年(1913年)1月,黑河道署理道尹张寿增到任后始离,后因各界挽留而于瑷珲定居,民国十八年(1929)年卒于哈尔滨。
瑷珲直隶同知谢泰钧,浙江恩贡,于宣统元年(1909年)八月到任,当时瑷珲直隶厅衙署还没建好,又要兼理黑河府各项事务,瑷珲城内也没有可租用的民房,谢泰均当即决定先借用善后局用作办公场所,先将直隶厅经手的款项结算清楚上报,处理两府的各项事务。
黑河府首任知府吴文泰曾留学俄国,精通俄文,谙习边务,于宣统元年(1909年)九月到任,和继任知府的任王杜与林松龄,在短短几年内先后创立黑河税局和商务会,并勘察瑷珲沿边太平沟一带金厂,为当地经济发展作出了巨大贡献。
1.行政建制
瑷珲兵备道下辖黑河府、瑷珲直隶厅、呼玛直隶厅、漠河直隶厅四个厅。道设道员一名,府设知府一名,直隶厅设同知一名。瑷珲兵备道设佐治员为三种:司法股员、财计股员、文牍股员;下辖的府厅县设佐治员为四种:审判员、视学员兼劝业员、警务长兼典狱、主计员。宣统元年(1909年)原设副都统衙门之印务处左右司被裁撤,添设旗务佐治股。
2.对外交涉
瑷珲兵备道在其管辖范围内具有许多职能,其中比较重要的是外交职能。瑷珲兵备道的设置,正是为了解决江省外交问题。清末,许多具体的对外谈判事宜,都是由瑷珲兵备道来处理和解决的。在外交事务中,瑷珲兵备道发挥着不可替代的作用,如宣统二年(1910年)2月照会俄廓米萨尔,定于俄历2月10日即1911年2月23日起封界。9月,封江后由江右过往江左之民以日落为限,防止不分昼夜任意过江,以及与俄商议对俄国专驻瑷珲副领事馆给予添兵保护。这有利于有效地管理边疆地区,防止地方私自外交,保护国家领土和主权完整。
3.划界管理
瑷珲兵备道加强了对其管辖边境界的划分,宣统二年(1910年)先后完成了瑷珲兵备道与嫩江府的划界、毕拉尔路鄂伦春协领划归兵备道管辖并将其移建衙署于车陆、黑河府划界、黑河府与瑷珲直隶厅的划界。宣统二年(1910年)阴历九月具报全境共有83屯、三站及瑗珲东门外、大黑河两处商户,共正户2584户,附户604户,商户166户。
1.移民垦荒
东三省总督徐世昌认为移民实边才是充实内力的关键,关系到边疆的防务和中国的命运。宣统元年(1909年)兵备道道员姚福升亲自负责,讨论商议对外发出了招垦告示,基本内容为:各地人员都可来瑷珲荒地进行垦荒,每垧土地只收取手续费四钱,并且土地开垦,作物成熟后,土地归垦民所有,不再另外收取任何费用。如果是外地垦民,地方官府还可以适度报销本人以及亲属的旅费。此外,姚福升还任命了招垦委员,在一年的时间里从辽宁和吉林等地招回30多名佃户,开垦了3500多垧土地。姚福升的认真负责以及招垦放荒政策深得人心,使得整个瑷珲的耕地面积大大增加,到民国二年(1913年),已经达到了24000余垧,瑷珲的土地得到开发,在一定程度上促进了地方经济的发展。
2.海关征税
宣统元年(1909年)7月《瑗珲分关暂行试办章程》经总税务司署及清廷税务处批准试行,由哈尔滨海关税务司葛诺发对外公布并执行,8月瑷珲关设立开始监管进出口。截至宣统三年(1911年)底,瑗珲分关监管进出口货物值关平银1164023两,其中进口94601两,出口69422两。监管国内其他通商口岸进人本口岸货物值关平银2392604两,由本口岸运往其他口岸货物值关平银7620两。监管进出口船舶854艘次,船舶吨位157538吨。监管进出境人员16746人次,其中进境7290人次,出境9456人次。征收关税关平银58153两。
瑷珲兵备道的军事职能主要体现在卡伦的设置上。卡伦属临时性的边防驻军,卡伦在黑龙江沿岸较早设立,从额尔古纳河口到逊河河口大约有2110多里,基本上人烟稀少,缺少兵民屯守。所以,最好的保卫边疆、维护主权的办法就是设置卡伦看守,防止境外非法入侵。宣统二年(1910年)姚福升在瑗珲界沿江2110余里设20卡伦、1马拨,并向黑龙江民政使司呈请为瑗珲沿边20卡伦承领夏季和冬季薪饷。每卡设卡官1员、卡副兼书记1员、通事1名、卡目2名、兵20名,马拨设拨长1员、兵10名,办理巡防、邮递、收税、垦荒等事宜,同时担负管理保护沿江商民和物产的职责。
虽然瑷珲兵备道存在短短五个春秋,但对整个黑河地区乃至黑龙江省经济、政治、文化和边防事业发展都起到了积极的作用,促进了黑龙江省行政管理制度向近代化转变,为民国初期的行政设置奠定了坚实基础。
①庚子俄难:指1900年(清光绪二十六年,庚子年)7月17日到21日,沙俄侵略者在黑龙江左岸制造的一系列惨案。发生了震惊世界的海兰泡(今黑河市对岸布拉戈维申斯克)惨案,当时约有6000人被俄兵手持刀斧砍杀和推入江中溺水而亡;江东六十四屯(今俄境自精奇里江口至孙吴县霍尔漠津对岸南北长214里、东西最宽90里的土地)惨案,经过沙俄血洗后约有7000余人被杀的惨案。沙俄的军队继而进犯江右,纵火焚烧瑷珲城。因1900年是庚子年,中国人民习惯地称这一惨案为“庚子俄难”。
②《交收东三省条约》:是光绪二十八年三月初一日(1902年4月8日),俄国驻华公使雷萨尔与大清外务部大臣奕劻、会办大臣王文韶在北京签订的关于俄国从中国东北撤出占领军的条约。又称《俄国撤兵条约》。
③关平银:又称“关平两”“关银”“海关两”,清朝中后期海关所使用的一种记账货币单位,属于虚银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