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际环境和共产国际对早期中国共产党的影响

2022-10-21 08:07黄钰惠
西部学刊 2022年14期
关键词:苏俄共产国际知识分子

黄钰惠

一、帝国主义的分赃与巴黎和会外交失败

1914—1918年发生的第一次世界大战不仅给世界人民带来了苦难,还对世界政治格局产生了深刻影响:一战期间,以英、法、美等国组成的协约国和以德、意等国组成的轴心国进行了长达4年的战争,战争以协约国的胜利画下句号,身为轴心国的德国在经济上受到重创,政治上也处于相当不利的地位,难以继续维持其海外的殖民地;而身为协约国的英、法,虽然获得了胜利,但也因为常年战争满目疮痍,经济受到巨大打击,因此英、法不得不在努力维持自身利益的前提下对于远东地区的海外殖民地有所退让。战争对老牌殖民国家造成了不可逆的打击,却也同时捧起了两个新兴资本主义国家:美国和日本。

美国虽然也参与了第一次世界大战,但因为参战时间较晚,而且主战场在欧洲,离美国有相当的距离,因此美国并没有在战争中受到太大的伤害,反而因为大赚战争财并在战后成为英、法等国最大的债权国而飞速发展。一战期间,西方列强为了防止蠢蠢欲动的日本侵略中国而损害到他们的利益,力劝日本加入协约国。日本为了在东亚扩张势力和侵略中国,迫使英、法等国同意了日本可以在与协约国权益无关的地方自由活动的要求,并以1902年缔结的“英日联盟”为借口,于1914年对德宣战并强硬地霸占了德国在中国的殖民地胶东半岛。“对德作战结束,日本突然向北京袁世凯政府强硬地提出了所谓‘二十一条’的要求,并在1915年5月25日迫使中国政府与之签订了《关于山东之条约》《关于南满洲及东部内蒙古之条约》等,根据这些条约,日本不仅继承了德国在山东的一切权益,同时得以在南满、东蒙以及福建等地获得了一系列特权”。美国与日本的崛起无疑给英、法等殖民帝国带来了巨大的压力,因此西方列强对于在远东地区的利益相当重视,彼此关系有所缓和,美国趁机提出的“门户开放”“利益均沾”政策符合当时西方列强对于在远东地区各方势力相互制衡的要求,因此得到了西方列强的支持。然而日本为了自身利益和殖民地的扩大,竟不顾西方列强一致同意的“门户开放”“利益均沾”政策,依靠与北洋政府签订各项不平等条约和强占胶东半岛在中国大肆扩张,这样的行为自然为西方列强所不满,但因为欧洲事务繁重、利益关系错综复杂,极大程度地牵制了英、法等国对日本的制裁;而美国对外受到欧洲庞大债务牵制,对内因为三权分立制度导致权力分化,各方势力矛盾重重,因此美国即使在自己所提议的政策被破坏以及自身权益受害的情况下,仍然通过和日本签订《兰辛—石井协定》,损害中国利益,取得了日本“遵守门户开放政策”的承诺。

中国在第一次世界大战中加入了协约国,在欧洲战场上贡献良多,因此在第一次世界大战后,身为胜利一方的中国不免想通过这个机会一口气夺回国家的主权与领土完整,尤其是战后美国提出的“门户开放”“利益均沾”政策看起来对中国相当得友好,使中国对于西方列强,尤其是美国的信心大增。其实,早在光绪年间,美国就因为主动交还庚子赔款用于中国教育事业而受到中国舆论界的大加赞赏。虽然美国此举完全出于自身利益考虑,但当时贫弱的中国并未意识到这一点,只是继续坚定地相信西方列强还是有一丝良心的,是能够帮助并承认中国的独立的。

一战结束后,美国总统威尔逊提出“十四点和平纲领”,呼吁公开外交,削减关税和军备,公平分配殖民地,保证世界上所有国家的政治独立和领土完整等。虽然,威尔逊的说辞中“公平分配殖民地”与“保证世界上所有国家的政治独立和领土完整”两点有明显的矛盾,因为西方列强仗着国家的强大大肆瓜分世界和建立殖民地,是必会损害到弱小落后国家的主权与领土完整的,但是因为威尔逊在发言中特别强调了“不应该用秘密外交的方式决定弱小国家的命运”,这一说辞无疑相当符合中国人的心情,美国也因此在中国人心中的地位又上了一层。巴黎和会的召开,被邀请出席会议的中国因为对于西方列强尤其是美国的信任而受到了相当大的蒙蔽。当时的中国人天真地相信中国作为战胜国能与各位列强同处一室商量大事,是国家的崛起,是列强开始重视弱国的权益,甚至认为中国能通过巴黎和会废除和西方列强签订的种种不平等条约并收回被日本霸占的胶东半岛的主权。然而巴黎和会归根结底只是西方列强的分赃大会,中国代表的席位甚至少于日本,并且在开会时中国同其他弱小国家被一并排除出外,只能听候英、法、美、意四国讨论完毕后宣布结果。巴黎和会的外交无疑是个巨大的失败,消息传回国内后激起了全国人民失望和愤怒的浪潮,进而导致了历史上以青年学生为主体所进行的轰轰烈烈的五四爱国运动。

为何巴黎和会的外交失败会导致人们如此的愤怒?在此之前中国不乏各种大大小小的起义运动,但没有任何一场运动能让人们觉醒至此。究其原因,美国总统威尔逊所提出的“十四点和平纲领”给中国人民带来了太大的冲击和信心,其中所体现出来的自由主义、民主主义和民本主义为人们所广泛接受,并且人们将一战协约国的胜利看做是自由主义和民主主义的胜利。正所谓“期望越大失望越大”,被曾经期以众望的美国等西方资本主义国家所“背叛”,那么引起如此之大的反应也在情理之中了。虽然人们并未看到一战的本质是列强分赃的非正义战争,但启发了民智,社会上自由主义、民主主义和民本主义之风一时盛行。巴黎和会外交失败后由先进青年学生为代表的五四运动在某种意义上是成功的,它逼迫北京政府罢免曹汝霖、陆宗舆、章宗祥的职位并拒绝在和约上签字。这种程度的成功虽然明显不够,却给当时的人们,尤其是激进的先进知识分子一个敏锐的信号:只要勇于干涉政治,就算是政府也会妥协,人民的力量是不可估算的。因此,当时社会上的知识分子普遍信仰民主主义。当然,中国人所理解的民主主义与西方真正的民主主义是有一定的差距的,人们本能地将西方对于民主主义复杂的哲学化的解释简单地理解为国家的权力应当掌握在人民手上,人人绝对平等,甚至混淆了无政府主义的一些观念。虽然,先进知识分子和民众对于民主的理解与西方对于民主的普遍认知有相当差异,但必须要承认的是这股自由风气为后来社会主义乃至马克思主义传入中国并为先进知识分子所接受创造了有利的社会环境。

二、马克思主义的传入与苏俄的援助

第一次世界大战后,有两股强劲的思潮冲入了中国。第一股是以德、奥、俄三大专制帝国的垮台以及远东地区中国、日本之中民主主义情绪的高涨为代表的民主主义思潮;第二股是以俄国十月革命为代表的社会主义思潮。两种思想相较下,显然与资本主义天生对立的,宣扬“集体”“均等”的社会主义更符合中国人对于未来生活的希望,因此人们普遍认为社会主义所宣扬的社会正是终极社会,而民主主义是实现这一终极社会的手段。然而即便是选择了社会主义作为未来社会的目的,社会主义之中的学派思潮何其之多,无政府主义、空想社会主义、科学社会主义等,其实各不相同。先进知识分子们对于社会主义的了解又相当有限,于是很多人就陷入了无政府主义或空想社会主义等非科学社会主义中去了。一时之间人人都好谈主义,社会风气相较于前自由许多,但对于如何选择一条正确的道路又难免陷入了较大的迷惑。

俄国十月革命的成功无疑是一个重大的转机,中国的先进知识分子们惊叹俄国居然依靠着暴力革命建立了一个社会主义国家,但事实上中国因为长期经历着战乱与专制,人们本能地对“暴力革命”相当反感,因此即便激进如陈独秀、李大钊等人也不是在第一时间就接受了俄国革命,他们还是寄希望于社会改革,希望通过改革建立一个“共同劳动”“公有主义”的社会,有一些知识分子甚至筹资进行改良实验,可以看出,此时社会主义已经深入人心,并逐渐成为知识分子心目中唯一能够拯救中国的方法。但是一方面先进知识分子仅是社会中极少数的个体,另一方面先进知识分子们并没有选择正确的道路。要知道,在那时内外交困的中国,只有暴力反对帝国主义以及国内专制政府,也就是只有用俄国式的暴力革命才是正确道路,因此社会改良的方针不但难以推广实施,失败更是常态。久而久之,知识分子逐渐分化,比较消极的知识分子开始怀疑社会主义的可行性而放弃,继续选择资本主义,有一部分比较失望的知识分子也放弃了对于社会改良的尝试,只有极少一部分特别激进的先进知识分子在对社会改良失望后逐渐将目光转向了革命的道路。毛泽东便是选择革命的社会主义道路的先进知识分子的代表之一,他曾说过“我看俄国式的革命,是无论如何得山穷水尽诸路皆走不通了的一个变计”。从这句话可以看出,以毛泽东为代表的先进知识分子已经将苏俄式的暴力革命首段作为中国变革的未来道路作为考量,虽然一开始这波先进的知识分子也无法全然接受暴力革命的手段,但从之前的全然无法接受到现在的“山穷水尽的变计”仍然可以看得出苏俄使用暴力革命手段赶走帝国主义与国内封建专制统治,并让西方资本主义国家不得不承认苏俄这个世界上第一个社会主义国家的存在,并且在列宁的带领下苏俄国内经济蒸蒸日上等现象给了中国先进知识分子相当大的冲击和吸引力。尤其是十月革命之前,苏俄的国内状况与中国有些相似,这更加给了知识分子们莫大的信心,认为或许暴力革命真的可以救中国。

如果仅仅是国内知识分子对苏俄模式单方面的向往和模仿,那么若要成事恐怕需要更大的精力和更长的时间去摸索,但事实是,刚刚成立的苏俄无产阶级政府受到西方资本主义国家的各方面的干涉也急于寻找社会主义的盟友。除此之外,列宁相信马克思所说的“共产主义革命将不是一个国家的革命,而是将在一切文明国家里,至少在英国、美国、法国、德国同时发生的革命”。他认为苏俄作为世界上第一个社会主义国家,有责任和义务去帮助其他资本主义国家的工人运动和革命,以建立一个社会主义的大同世界。秉承着这一想法,苏俄相当重视帮助欧洲各国此起彼伏的工人罢工浪潮。然而事实上,欧洲工人运动远没有达到列宁的预期,欧洲资本主义力量根深蒂固且强大,再加上欧洲民主主义风气盛行,无产阶级大多缺乏革命性,只有极少数先进知识分子带领的罢工运动显然无法发展成社会革命。连列宁都不得不承认欧洲资本主义力量过于强大,想要欧洲社会主义革命爆发还需要较长的时间。因此,列宁自然而然地将目光转向了中国,在共产国际第二次代表大会召开后,列宁明确提出苏俄应该和弱小的、被压迫的国家进行联合,但那时列宁对东方国家的看法并不全面,他坚定地认为社会主义革命无法发生在缺少大工业生产的落后国家,因此东方国家想要建立真正意义上的无产阶级政党还需要相当的时间。让苏俄最终确定向东方国家稳定输出革命这个方案,罗易有不可或缺的作用。作为长期在爪哇进行革命活动的共产党员,罗易表示东方国家也有相当庞大的无产阶级以及无产阶级先锋政党或团体,共产国际应当对这些政党和团体起到领导作用。罗易的提议最终得到了肯定,苏俄开始向东方国家输出革命,其中负责中国的是俄共中央远东局。俄共中央代表之一,维经斯基来到中国与陈独秀见面,双方互相交流了情况,维经斯基很快就从陈独秀口中了解到中国目前国内阶级的分布概况,而陈独秀等人也被维经斯基灌输的俄国革命理念所深深折服。之后,俄共对陈独秀等人给予了建党的经费支持,最终在上海正式建立了中国共产党,“在最困难的时期中国共产党的活动经费、营救被捕的党员、共青团活动等多方面都是由共产国际提供经费”。从某种程度上说,这场会晤对于中国共产党的成立有着不可磨灭的作用。

刚刚建立的中国共产党不仅在经济上依赖于苏俄,在政策上几乎是完全贯彻了苏俄的主张。“在中国共产党的历史中有22年多是共产国际的一个支部,共产国际对于中国共产党及其领导下的中国革命,曾给予热情支持和大力援助。在共产国际及其代表维经斯基和马林等人的推动下,马克思主义在中国得到广泛传播并同工人运动相结合,从而加速了中国共产党的诞生”。共产国际积极推动了中国共产党以个人身份加入国民党以及国共第一次合作。苏俄虽然帮助成立了共产党,但刚刚起步的共产党党员寥寥无几,和当时的执政党国民党在人数上毫无可比性,因此苏俄自然而然地将大部分希望放在了国民党上,于是积极促成和孙中山的合作,希望孙中山能通过改组国民党使之逐步成为一个无产阶级政党。孙中山虽然在某种程度上赞同俄国革命的道路,并提出了“以俄为师”,对国民党进行了仿照苏俄布尔什维克政党的改组,但孙中山本质上只是想借助俄国革命经验建立一个孙中山幻想中的以三民主义为纲的代表全阶级的国家,因此自然无法达到苏俄对于国民党的预期;再加上国民党庞大且资本主义气息浓厚,苏俄在寄望于国民党的同时鼓励共产党与国民党的合作,并提出了“共产党应该进入国民党来监督、改造,并争取取而代之建立一个完整的无产阶级政党”。在关于国共第一次合作方面,苏俄的立场与陈独秀略有不同,“关于国共两党的合作形式,马林认为,可以同中国共产党合作的只有国民党。于是,他主张中国共产党人放弃对国民党的排斥态度,在保持独立性的前提下,到国民党中去宣传革命思想,和国民党人共同开展反帝斗争。这样,马林就提出了国共合作的主张,并采用孙中山所能接受的唯一方式,即“党内合作”的方式。然而,陈独秀是把国民党和共产党看成是两个平等的党派,并且他主张两党实行“平行合作”,也就是打算建立民主联合战线并不赞成国共两党“党内合作”的形势。虽然二者产生了一些分歧,但是苏俄对当时的中国共产党的决策有决定性的影响,所以这个提议最终促成了国共第一次合作。

结语

中国共产党的成立包括国内与国外两种因素的共同作用以及相互影响,一方面是西方资本主义的丑恶嘴脸致使人们在一定程度上的觉醒,另一方面这种觉醒在国内也掀起了“谈主义”的思想浪潮。虽然,最初先进知识分子们在选择某个“主义”拯救民族危难时走了不少弯路,但思想领域“百花齐放”的境况十分有利于国内的思想解放以及马克思主义的传入与传播。而中国之所以在最后选择了科学的马克思主义作为思想指导,一方面源于国内部分先进知识分子对国内形势的正确认识,他们认识到资产阶级的道路已经行不通,若要寻求变革只能选择革命;而相对更加重要的一方面是来自苏俄的榜样作用及援助,来自苏俄的援助也很大程度上促成了中国共产党的成立。事实上,无论是人们为何选择马克思主义,还是共产党为何建立,都离不开世界格局的影响。

①《兰辛—石井协定》:即美日共同宣言,是1917年11月2日美国国务卿蓝辛和日本全权代表石井菊次郎间的外交换文。美国承认日本在中国享有“特殊利益”,两国政府重申在中国尊重“门户开放”和“机会均等”的原则。该协定于1923年被废除。

②罗易:(1887一1954),印度孟加拉(今孟加拉国)人,印度革命家。1927年年初,罗易奉共产国际之命前往中国,任共产国际驻中国代表团团长,负责指导中国革命。罗易于1929年共产国际六大后与共产党决裂,罗易公开批评共产国际极左,而其本人则被共产国际开除。

③共产国际:一般指第三国际,是各国共产党的国际联合组织,存在于1919~1943年。它把马克思列宁主义作为理论基础,为自己规定的任务是团结工人阶级和劳动群众,推翻资本主义和帝国主义统治,确立世界范围的无产阶级专政,建立世界苏维埃社会主义共和国联盟,彻底消灭阶级,实现社会主义和共产主义。

猜你喜欢
苏俄共产国际知识分子
十月革命以后列宁对苏俄社会主义建设的探索与启示
20世纪30年代 共产国际眼中的毛泽东
信与疑:鲁迅如何看苏俄
近代出版人:传统知识分子与有机知识分子
中共中央党校创办与共产国际
复兴之路与中国知识分子的抉择
知识分子精神内涵的演变——基于西方几种主要知识分子理论的分析
另一种“以俄为师”:民国基督徒苏俄观的转变(1918—1937)
1930年代自由主义知识分子眼中的中共——以《再生》为例的分析
孙中山创立革命军队中的共产国际因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