户新竹
习近平在纪念马克思诞辰200周年大会上强调:“在人类思想史上,没有哪种思想理论像马克思主义那样对人类产生如此深刻而广泛的影响。”马克思主义作为“舶来”思想是伴随着“西学东渐”的浪潮进入中国的,在传入中国的百年时间内,它已经从学术思想转变为中国共产党和中华民族实现伟大复兴的行动指南。五四运动前后,以胡公冕、邵力子、沈玄庐、陈望道、华林、谢文锦、沈雁冰、宣中华、王一飞、张秋人、何赤华、叶天底、王会悟、俞秀松、施存统、梁柏台、沈泽民、汪寿华、庄文恭和戴季陶等浙江籍早期马克思主义传播者为代表,他们作为社会变革大潮中的探索者和实践者,促进了知识分子与工农运动的结合,推动了中国共产党的创建发展,掀起了马克思主义在浙江地区的传播热潮,奠定了马克思主义在中国早期传播的思想基础和实践基础。1948年传播学先驱拉斯韦尔在《社会传播的结构与功能》中提出了传播过程中的五种基本要素,即传播主体、传播内容、传播媒介、传播客体、传播效果,理查德·布雷多克在此基础上增加了传播环境和传播动机。基于传播学视角,运用“7W”传播要素,作为传播主体的浙籍早期马克思主义传播者,在特定的社会背景下选择马克思主义,借助一定的传播媒介,在浙江乃至全国范围内传播马克思主义,通过传播对象接受、传播效果反馈,以期达到改造社会的理想。本文重点考察传播主体、传播环境、传播媒介和传播效果,为多元文化碰撞的新媒体时代巩固马克思主义的话语权提供参考价值。
马克思主义在浙江的早期传播是相互交错的力量形成合力的结果。近代中国在“西方殖民侵略和中国反侵略、资本主义生产方式和男耕女织生产方式、基督教为核心的工商文明和儒家文化为核心的农耕文明”交织的三大矛盾中,呈现出“衰败化、半边缘化、革命化、现代化”的四大趋势。在“三大矛盾”与“四大趋势”交织的向现代化社会“新陈代谢”的转型过程中,处于东南沿海的浙江地区,在全国范围内率先涌现出了新的政治、经济和文化因素,推动了马克思主义在浙江的早期传播。
20世纪初,在社会的新旧嬗递中,时局的动荡不安、民族矛盾的空前加剧,促使章太炎等浙籍知识分子走上了革命的道路。资产阶级革命党人领导的武昌起义取得成功后,浙江成立了以革命党人为核心,依照三权分立原则建立起来的军政府,并组建临时议会,颁布《浙江军政府临时约法》,推动了浙江民主革命的进程。
辛亥革命推动了君主专制制度的瓦解和民主共和制度的建立,但随着袁世凯妄图称帝,“夭折的革命并没有带来人们期望的结果,但革命对旧制度的冲击所诱发的种种社会问题却并未随着革命的夭折而终结,相反随着政治的逆转而空前恶化。”1918年,孙中山在《建国方略》中回忆:“夫去一满洲之专制,转生出无数强盗之专制,其为毒之烈,较前尤甚。于是而民愈不聊生矣!”民国初年的中国社会弥漫着一种危机感,“军阀横行,兵匪肆虐,死亡流离,道殣相望,疾首蹙额者,涟涟泣涕,鹄面鸠形者,嗷嗷哀鸣。”这是社会内部种种积弊、矛盾激化后呈现出的恶性状态,人们在愤懑之余呼唤着新的革命道路和革命力量。
1842年《南京条约》签订后,宁波成为五口通商的城市之一。1876年《烟台条约》签订后,温州开埠通商。1895年《马关条约》签订后,杭州也被迫开放。据宁波《鄞县通志》记载:“至光绪十年后,外人益谙吾国民嗜好,乃有各种膏布输入……而土布已受打击矣。”其他行业,如榨油和火石等也受到了洋油、洋火的打击。洋货的大量涌入,加速了浙江自然经济的解体,农民和手工业者变成了待雇佣的无产者,为浙江民族资本主义的发展提供了廉价劳动力和广阔的市场。此外,上海在鸦片战争后,逐渐成为了中国最大的对外贸易中心,加上沪杭甬铁路的通车和航运业的发展,为浙江民族资本主义的发展提供了更为广阔的发展空间。20世纪初,浙江各类新办的民族资本主义企业近200家,资本总额在2000万元左右的遍及采矿、轮船航运、邮政、电信和金融等行业。“1912年,浙江有工人22662人,到了1918年有75930人,这些数字不包括当时具有相当数量的矿业、航运、搬运、市政、邮电、交通、运输等行业的工人。”1915年,为了反对日本提出的灭亡中国的“二十一条”,浙江铁路工人对日货拒购拒运。1919年五四运动爆发后,宁波码头工人罢工,拒绝搬运日货。浙江民族资本主义经济的迅速发展,为马克思主义在浙江的早期传播提供了经济条件、奠定了阶级基础。
“新文化运动发端于旧民主主义革命,启导和衔接了新民主主义革命。”在破坏旧传统与重建新价值的过程中,新文化运动以“民主”和“科学”作为旗帜,其目的是培养国民独立自主的人格和自由平等的意识,为民主政治的发展提供深厚的内生动力,为中国社会的现代化奠定了坚实的思想基础。当新文化运动如火如荼地进行时,巴黎和会中国外交失败的消息让世人震惊,爱国学生为民族命运奔走疾呼,掀起了轰轰烈烈的五四运动的浪潮。
在新文化运动和五四运动的影响下,浙江省立第一师范学校作为浙江新文化运动的中心爆发了“一师风潮”。1919年11月7日,一师学生施存统在《浙江新潮》上发表了文章《非孝》,他主张父母和子女之间要用平等的爱和尊重来代替不平等的孝道,猛烈抨击了封建礼教和封建家庭制度。鉴于此文在社会上引起的热议以及一师教育改革的影响,北洋当局查封了《浙江新潮》,并责令开除学生施存统,解聘陈望道、刘大白、夏丏尊和李次九4名新派教员,遭到了校长经亨颐的拒绝,引发了轰动全国的“一师风潮”。“一师风潮”激发了陈望道、俞秀松和施存统等年轻师生的革命热情,他们先后走上了革命道路,参加了江浙地区中国共产党早期组织的创建工作。“一师风潮”既是浙江新旧文化、新旧思想的一次激烈交锋,也是反帝反封建斗争在浙江的继续,为马克思主义在浙江的早期传播培养了人才。
在政治经济内忧外患、社会文化中西碰撞的时代背景下,爱国人士对国家重建和民族复兴的不懈追求成为马克思主义在中国早期传播的动力源泉。十月革命成功的历史契机,使作为异质文化的马克思主义为国人重新审视革命道路和革命前途提供了新的思维范式。
媒介“能打破距离和孤立的藩篱,把人们从传统社会传送到‘伟大社会’中。”近代浙江处于从传统社会向现代社会转型的大变革时代,媒介的作用异常重要。浙籍早期马克思主义传播者通过创办报刊杂志、翻译经典著作、组织工农运动、筹备中共一大等多元化的传播媒介宣传马克思主义。
浙籍早期马克思主义传播者通过创办报纸杂志、翻译经典著作,为马克思主义在浙江早期传播提供了一个公共舆论空间。五四运动前后,他们宣传马克思主义理论和社会主义思潮的刊物主要有《浙江新潮》《觉悟》《星期评论》《曲江工潮》《浙人》《浙江青年团月刊》《钱江评论》《新学报》和《越声》等。
《浙江新潮》是浙江省内最早传播和宣扬马克思主义理论的刊物,俞秀松担任主编。刊中提出了用社会主义挽救中国的主张,倡导将政治理论与现实斗争结合,知识分子与劳动者联合起来,建立理想中“自由”“互助”“劳动”的新社会。《觉悟》是《民国日报》的副刊,邵力子作为主编,陈望道、施存统、沈玄庐和俞秀松等知识分子为刊物撰稿。《觉悟》立足社会巨变,优先刊登了200余篇共产党人的文章,篇中主要介绍苏俄的社会制度,分析十月革命成功的原因,声援早期工人运动;译载《从战争到和平》《帝国主义》《马克思政治学》《社会主义从空想到科学的发展》和《伦理与唯物史观》等经典著作,尝试运用马克思主义来反思中国社会的革命问题。《觉悟》每日发行量高达万册,是当时传播马克思主义最具有影响力的刊物之一。《星期评论》的创办人是戴季陶和沈玄庐,陈望道、邵力子和施存统等人负责撰稿工作。《星期评论》以实际行动支持新文化运动在浙江的发展,先后刊载了沈玄庐的《学生与文化运动》和《杭州学生底血》等文章;介绍马克思主义唯物史观,关注中国早期工人运动问题。《星期评论》和《每周评论》并称为“舆论界中最亮的两颗明星”。浙江印刷公司工作互助会主办的《曲江工潮》,作为浙江省第一份也是全国范围内最早的工人刊物之一,它以唤醒工人阶级的政治觉悟和思想觉悟为宗旨,痛斥资本家对工人阶级的剥削,号召工人群体团结起来,为日后工人运动的蓬勃发展提供了理论与实践基础。此外,陈望道完成了第一部《共产党宣言》的中文翻译工作,毛泽东谈到《共产党宣言》对他的影响时回忆:“第一次看了陈望道翻译的《共产党宣言》,我才知道人类自有史以来就有阶级斗争,阶级斗争是社会发展的原动力,初步地得到认识问题的方法论。”
马克思指出:“凡是把理论导致神秘主义的神秘东西,都能在人的实践中以及对这个实践的理解中得到合理的解决。”浙籍早期马克思主义传播者注重理论联系实际,运用马克思主义理论指导早期工农运动,探索社会变革的深层机理,既是武装教育工农群众的过程,也是实现人民群众根本利益继而产生价值共鸣和情感认同的过程。
俞秀松主动在工厂做工,他倡导工厂实行八小时工作制,呼吁改善工人待遇和对劳工神圣的重视,宣传无产阶级革命和专政理论。沈玄庐多次参加工人罢工斗争,他认为无产阶级要获得解放,需要组建革命团体,号召工人阶级团结起来。邵力子主张劳动者要联合起来,建立属于自己的政党。1920年,浙江印刷公司工作互助会成立,领导工人进行游行请愿和罢工。它不仅是浙江省最早的现代工会,也是全国最早的工会组织之一,是马克思主义与早期工人运动相结合的成功范例。1921年在沈玄庐的领导下,宣中华和唐公尧等人积极参与,萧山衙前农民协会正式成立,颁布了革命纲领《衙前农民协会宣言》和《衙前农民协会章程》,提出了“世界上的土地应该归农民使用”等战斗口号,开展了抗租减租的斗争,促进了工农联盟意识的觉醒,揭开了中国现代农民革命斗争的序幕。
在社会主义青年团的创建过程中,俞秀松、施存统、沈玄庐、陈望道、叶天底、李汉俊、袁振英、金家凤8位发起人中,有5位是浙籍早期马克思主义传播者,俞秀松担任社会主义青年团的第一任书记。中共一大召开之前,全国共有58名共产党员,浙江籍有陈望道、沈玄庐、邵力子、施存统、沈雁冰、沈泽民、俞秀松7人。1920年,沈玄庐是最早和陈独秀讨论建党的人之一。同年4月,俞秀松作为共产国际代表维经斯基在中国的助手,从事早期建党工作。1921年7月中共一大在上海秘密召开,陈望道和邵力子参加了会议的筹备工作,王会悟作为中国第一批社会主义青年团员参与了大会的保卫工作。会议召开期间,由于密探闯入,王会悟建议开会地点转到嘉兴南湖红船,嘉兴成为中国共产党的诞生地之一,王会悟为中国共产党的创建做出了重要贡献。
浙籍早期马克思主义传播者在国势日蹙的危亡之际,在社会变革的巨大浪潮之下,几番探索磨砺后主张用马克思主义理论来指导中国革命。这是马克思主义理论同中国具体实践不断结合的逻辑起点,是引领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中国迈向觉醒年代的思想启蒙。
“外来思想传播的效果如何,取决于它们在多大程度上使异质的母体社会脱离了原有的轨道。”马克思主义作为异质思想,推动了近代中国社会的现代化转型。新时代下,马克思主义的传播已经成为国家长远发展与意识形态工作战略性难题。从传播要素的维度出发,分析马克思主义在浙江的早期传播,对新形势下增强马克思主义的传播效果具有重要意义:
“文化资本”这一概念是学者布迪厄在马克思资本理论的基础上提出的,它由道德人格、知识理论、综合能力、习惯品质、社会实践5个要素组成。高校思政工作者是马克思主义传播的主体,它是影响马克思主义传播有效性的重要因素,故提升思政队伍的文化资本具有重要的战略价值。思政教师应该坚持从个人进步与社会发展相契合的视角审视自己,加强专业知识的学习,理解马克思主义的科学内涵。理解不是一种简单的复制行为,而是结合传播主体的知识体系、价值理念的一种创造性行为,做到真学、真信马克思主义,将马克思主义的实践性与整体性内化为自身的言行,为学生树立榜样,使其提高政治素养。“大学阶段是大学生人生中心理变化最动荡的时期,是他们文化价值观从单一到成熟、从认知到信赖的关键时期,非常需要明显直观的教育方法来塑造正确的文化认知,形成正确的文化价值观。”
新媒体的发展对于马克思主义的传播是一把“双刃剑”。微博、微信、短视频等传播媒介以其开放性、时效性、平等性、共享性的优势,构建了一个完整的、全方位的、多维度的马克思主义传播平台,推进了马克思主义传播时空的广域化、传播主体的多元化、传播形式的多样化,提升了马克思主义的传播效率。同时,网络信息的良莠不齐,使马克思主义面临着更为复杂的意识形态传播环境。匿名化、碎片化、非理性化、泛娱乐化的传播方式容易对马克思主义的理解出现片面化、刻板化的印象,进而降低社会大众对马克思主义的认同感,使马克思主义陷入“边缘化”的困境,动摇马克思主义在意识形态领域的主导地位。
传播在本质上是一种社会交往,虚拟化的新媒体为社会大众提供了一种崭新的社会交往和自由表达观点的场域,这就要求马克思主义传播平台发挥协同效应,针对不同层级的社会大众需求进行内容创新、思想引导,杜绝同质化的传播;优化马克思主义传播平台的结构布局,新兴媒体与传统媒体进行资源整合、优势互补,提升马克思主义理论的感召力,扩大马克思主义在意识形态领域的影响力,使马克思主义理论能够成为社会大众行为的主体选择;聚焦社会大众的多样性与差异性,顺应人的主体性发展趋势,整合马克思主义传播要素之间的相互关系,提升马克思主义传播的时效。
在百年未有之大变局的时代背景下,中华民族要实现伟大复兴的战略目标和开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新征程,马克思主义作为我们立党立国、兴党强国的指导思想,必须着眼于更高的政治站位、更广的社会场域、更强的社会愿景,依托于中国具体国情、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相结合,不断开辟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新境界。
马克思主义理论的发展更要立足社会母体的变化,拓展多维时空格局,与社会形成良好的衔接与转换机制。马克思主义与中国传统文化体系的文化特质、价值取向和行为方式具有内在的相通性,它们都具有现实主义倾向的理想主义,它们都与传播主体所处的时代环境紧密联系,从而呈现出鲜明的时代特色与时代价值。“传统是一个不断分化扬弃和综合创造的过程,并非是一个封闭体系。”延续数千年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以其强大的包容性、开放性为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发展提供了良好的文化基因,推动马克思主义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有机融合,探索马克思主义民族性的表达方式,丰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体系的深层次内涵。马克思主义在历史发展进程中,以价值引领的方式调节大众的社会心理与价值取向。社会“大众”是由不同的社会分众群体组成的集合,呈现出多层次性的特点,决定了马克思主义理论体系的解读在做到通俗易懂,实现政治话语、理论话语向大众话语转换的同时,应以“分众”方式作为基础,通过多样化的载体和路径让作为有欧洲异质文化特性的马克思主义更好地为社会大众理解、接受和运用。
在民族危难之际,浙籍早期马克思主义传播者以高度的使命感与责任感,重新审视中国革命的道路与前途问题。马克思主义在浙江的早期传播与发展,是浙籍先进知识分子进行的全新理论选择,是历史契机与理论需要相契合的“合力”结果。以史为鉴,作为新时代的马克思主义传播者,我们要自觉承担时代使命,提升自身的文化资本,运用多样化的传播媒介多维理解马克思主义,进而丰富马克思主义的科学内涵,不断开创马克思主义发展的新境界。
①7W:传播过程中的七种要素,Who(传播主体)、says What(传播内容)、in Which channel(传播媒介)、to Who(传播客体)、with What effect(传播效果)、What environment(传播环境)和What aim(传播动机)。
②旧民主主义革命:1840年鸦片战争到1919年五四运动,不甘屈服的仁人志士进行了太平天国运动、维新变法运动和辛亥革命,但都未能完成反帝反封建的革命任务,未能改变旧中国的社会性质。
③新民主主义革命:1919年五四运动到1949年新中国成立,无产阶级领导的、人民大众的、反对帝国主义、封建主义和官僚资本主义的革命,最终取得了革命的胜利。
④社会主义青年团:1920年,在共产党早期组织的领导下成立了上海社会主义青年团,宣传社会主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