他国对华微博外交特点及挑战
——以美、伊驻华大使馆微博论战为例

2022-10-21 08:07赵嘉欣
西部学刊 2022年14期
关键词:卡西姆苏莱曼大使馆

赵嘉欣

“微博外交”(TWITPLOMACY)由最早的微博网站(TWITTER)和外交(DIPOMACY)两个英文单词组合而成,通过微博信息的交流与互动,非政府平台通过参与微博外交享受公民权利;政府平台也可以开展在他国的微博外交,向他国民众解答外交困惑、及时调整外交策略,达到更快更好地传播本国外交信息的目的。但这也意味着他国政府可能利用微博的特性,煽动舆论或恶意抹黑他国形象,从人民内部瓦解政权公信力。因此,了解他国在华微博外交特点、积极寻找对策应对微博外交挑战成为亟须关注的热点。

一、新浪微博与微博外交

根据中国互联网络信息中心(CNNIC)发布的第48次《中国互联网络发展状况统计报告》显示,截至2021年6月,我国网民规模达到10.11亿,互联网普及率升至71.6%,且网民规模仍然保持平稳增长。而新浪微博作为中国最大的简短实时信息交流平台,依托庞大的网民规模,已于2017年凭借3.4亿的用户月活跃度首超Twitter,此后在用户数量、活跃度等方面保持稳定增长。面对如此庞大的用户基数,新浪微博也成为了各国施展对华外交的重要平台。其中最为显眼的当属各国的驻华大使馆微博。截至2022年3月,新浪微博通过机构认证的各国驻华大使馆共有56个,其中粉丝数超过百万的驻华大使馆博主有5个,分别是:美国驻华大使馆(304万)、加拿大驻华大使馆(259万)、以色列驻华大使馆(217万)、英国驻华大使馆(189万)和日本驻华大使馆(187万),各种国际组织和个人更是不计其数。他们利用微博向中国网民介绍本国的风土人情、人文历史、旅游资源,宣扬其对华活动和对华政策,并且大多都或直白或隐晦地输出自身的意识形态、价值观等,试图运用潜移默化的方式塑造国家品牌形象,培养能够认同其身份的“飞地国民”,并希望能够获得中国网民的支持、影响中国网民的舆论走向。

近年来,每当国内国际突发舆情时,部分驻华大使馆都会发布与其相关的微博,借此宣扬自身在制度、意识形态方面的优势,并联合部分“大V”煽动舆论朝利于本国国家利益的方向发展。本文以“美国大使馆”和“伊朗大使馆”2020年1月3—14日的微博论战为例,分析双方如何利用新浪微博就“伊朗伊斯兰革命卫队领导人卡西姆·苏莱曼尼被暗杀”一事在中国展开微博外交。

二、美、伊驻华大使馆微博论战始末及特点

(一)美、伊驻华大使馆微博论战始末

当地时间2020年1月3日凌晨,伊拉克首都巴格达国际机场附近遭到三枚火箭弹袭击,伊朗伊斯兰革命卫队领导人卡西姆·苏莱曼尼死亡。事发当天,伊朗最高领袖哈梅内伊和外长扎里夫在Twitter阐述了事实并表态将对美军实施“报复”。1月3日,新浪微博@伊朗驻华大使馆迅速在微博发布了其中文版本。1月4日,@美国驻华大使馆连发2条微博,引用美国国务卿蓬佩奥的话,声称消灭苏莱曼尼是为了保护海外美国人的“决定性防御行动”,美、伊大使馆微博论战正式打响。笔者统计,自2020年1月3日至2020年1月14日,短短的12天内,美伊驻华大使馆发表有关该事件的微博共44条(包括转发其他媒体相关微博),其中美国驻华大使馆24条,伊朗驻华大使馆20条。

(二)美、伊驻华大使馆微博共同点

双方微博内容大多为转发本国领导人和官员在社交媒体上发表的政治宣言,包括对关键人物、行动和组织的定性、宣扬本国立场、直接或间接批判对方国家所犯的错误和罪行。从微博外交的角度来看,双方微博存在以下共同点。

1.通过对同一事件的不同评价,宣扬本国态度和立场

关于“卡西姆·苏莱曼尼”个人形象的问题,美国驻华大使馆将其塑造为“嗜杀成性的恐怖主义领袖”,如其在2020年1月6日的微博中引用国务卿蓬佩奥的原话“世界是一个更安全的地方了,这是非常清楚的。世界上再没有卡西姆·苏莱曼尼。”将其描述为输出恐怖主义并煽动教派暴力的战争狂热分子。伊朗驻华大使馆则在1月3日用“烈士”、1月7日和1月13日用“英雄”来回击美国对卡西姆·苏莱曼尼的抹黑。还有对于“伊朗空袭美国驻伊拉克军事基地”这个事实,伊朗驻华大使馆在1月8日引用了最高领袖哈梅内伊的讲话“他们今天被打了一记耳光。”以此表明对美军实施了严厉打击。而美国驻华大使馆引用总统特朗普于1月8日的白宫讲话“没有美国人在昨晚伊朗政权的袭击中受伤……我们的军事基地只受到了最小规模的损坏”予以回应,暗指伊朗所谓的“报复”没有实质性的效果。

2.通过引用他人观点,为自身立场的正义性提供支持

在美伊冲突最紧张的1月7日,美国驻华大使馆在微博中添加“一名伊拉克抗议者用他的鞋击打卡西姆·苏莱曼尼画像”的照片来佐证自己的观点。1月10日引用伊朗女权活动家马希赫·阿琳娜嘉德对苏莱曼尼葬礼的报道,她说“有些人还对(伊朗政府)强迫人们参加(卡西姆·苏莱曼尼)葬礼表示不满。”美国驻华大使馆常转发或引用有利于自身立场的、具有伊朗背景的个人言论,增加自身话语的正义性和可信度。伊朗驻华大使馆则更多地借助中国政府的外交态度为自身正义性加码。例如在其1月4日、1月7日都引用国务委员兼外交部长王毅和中国外交部发言人耿爽的发言,表明中方“反对在国际关系中使用武力”的立场。而且引用了中国媒体的微信文章,旨在借中国媒体(@环球时报)的声音表明“美国总统特朗普先打着要与伊朗和谈的旗号,把伊朗重要的高级军官苏莱曼尼骗到伊拉克,再卑鄙地将其炸死”这一消息的真实性,树立自身正义的形象。

(三)美国驻华大使馆微博特点

美国驻华大使馆的微博主要呈现“去国家中心化”和“去政府主导化”的特点。

在表述相关事件时,美国驻华大使馆常常将“伊朗政府”与“伊朗人民”割裂开来,报道内容也注重表现人民对政府的不满,试图加深伊朗民众和其他国家对伊朗政府的不良印象。例如,1月10日引用政府发言人摩根·奥特葛斯的论调“伊朗本国的勇敢的公民数月以来一直在举行示威,要求终结伊朗政权腐败的、干涉性的、残酷的行为。”此外,1月14日还发布了原创微博“全世界目睹了伊朗侵略其他国家和人民,同时也侵犯了伊朗本国人民的行为。”这番话更是将伊朗政府孤立起来,营造伊朗政府已经“众叛亲离”的氛围。

(四)伊朗驻华大使馆微博特点

伊朗驻华大使馆微博呈现“凝练话语口号化”,通过多次发布强化自身立场观点的特点。

伊朗驻华大使馆于1月5日、6日、7日连续发布的微博中都提到“美国在西亚邪恶势力的终结,已经开始。”在微博上引起了大量转发和评论。特别是在1月8日,伊朗驻华大使馆单独发布了该口号,并配伊朗国旗图片。如果时间延长至2022年3月,该微博转发已超4.7万,评论超3.5万,点赞数超55万。此外,伊朗驻华大使馆包含该口号的所有微博,其转发、评论和点赞总数分别为5.5万、4.6万和67万。伊朗驻华大使馆在看到该口号在最初几天就被大量转、评、赞后,在其1月11日的微博中写道“我们在微博发布的这句话在网上广泛传播,近日我们收到很多媒体的采访申请。”可以说在微博实现了其观点的有效传播,成功“出圈”。

由此我们可以看到,国外驻华大使馆已经形成了较为成熟的对华微博外交的模式,且各具特色。值得注意的是,2020年1月14日澳大利亚广播公司刊登了一则名为Iran and the US are now trading barbs on China’s Weibo amid censorship on other platforms的新闻,介绍了本次美国和伊朗驻华大使馆在微博上进行的论战。并在文中引用了一条微博热评“世界上最大的帝国主义国家,和世界上最大的宗教国家,正用着标准汉语,在世界上最大的社会主义国家的社交媒体平台上,进行一场外交争论。”由此可见,基于中国庞大的网民基数和不断上升的国际地位,中国最大的微博平台——新浪微博将成为各国对外舆论战场的“必争之地”。

三、中方应对微博外交发展的挑战

有别于传统外交活动由国家外交部门主导,微博外交涵盖了广大网友和各种媒体和组织,由于微博外交主客体的多元化,使得政府平台、各国媒体、意见领袖以及每位网友的一言一行都可能成为影响外交进程的一环。微博外交的虚拟性、超时空性和信息“病毒式”传播的特性,使得政府的外交行为更加公开,各国间的秘密外交也越来越难以达成,各种外交信息相较传统外交更加清晰透明。但势必会导致政府对各类信息的控制力减弱。作为今后各国必争的舆论战场,如何让用户更好地参与外交讨论,如何处理不良信息、服务于国家意识形态传播和国家话语传播,这是一个亟待解决的棘手问题。此外,中国网民的政治素养也迫切需要提高。一方面国际行为体对华话语可能存在与事实不符的情况,面对各国真真假假的微博内容,需要网民具有高度的信息辨识能力和分析能力。另一方面由于微博具有突出“个人声音”的传播特点,无论是中方还是外方的“个体声音”都有可能被理解为国家意志的体现,一些个人的不当言论极有可能被当做该国民众的普遍意志,影响国家形象和政府外交。由此可见相较于传统外交,微博外交对中国政府、微博平台和参与微博的民众都提出了新的挑战。

(一)微博外交的发展削弱了政府对信息传播的控制能力

传统媒体时代政府在信息采集、信息发布和信息审查等方面的垄断地位使得其很容易对舆论进行引导和操控。而微博“嵌套式”信息传播的路径(发送者—粉丝—粉丝的粉丝),使信息呈现跨多个人际圈的传播,极有可能形成类似流行性病毒传播的态势,在短时间内使信息形成几何倍数地增长,成为热门话题。网民的信息来源不再单一依靠政府领导下的传统媒体,现在能够听到来自中国外部的多重声音,因此国际行为体可以在信息制造、发布、传播上打破中国政府或中国传统媒体主导的局面,增强了自身参与在华建构话语权的能力。但一些别有用心的虚假信息在短时间内同样会在微博平台形成规模传播。例如,西方媒体和有西方政府背景的中国媒体,就曾在微博上对中国的环境治理、政治制度等问题进行歪曲事实的报道,引导人民质疑政府的执政能力和公信力。这些抹黑中国的言论对中国的国际形象造成了极其负面的影响,因此对政府微博外交能力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例如,如何重建政府主导的传统媒体在微博环境的话语权;如何追踪相关虚假信息并进行辟谣;如何针对可能发生的外交舆情危机而及时发布官方信息;如何建立对外交舆情危机的及时监测和应对预案;如何将微博外交纳入日常管理范围、及时有效科学地分析信息并答复网民等。

(二)微博外交的发展考验微博平台对海量信息的处理能力

微博平台作为微博信息的载体,有权利、责任和义务对影响微博健康生态的不良信息(如虚假信息、煽动性信息、携带国家或人身攻击的信息等)进行控制。在2020年1月的美伊微博论战中,微博平台对1月7日美国驻华大使馆引用特朗普的言论的微博和以标题为“卡西姆·苏莱曼尼少将的血腥史”的微博进行了关闭转发的处理,原因是其言论存在争议,有较强的目的性和煽动性,目的是降低其传播速度和广度,控制事态发展方向。

以《微博客信息服务管理规定》和《微博社区公约》为信息处理依据,微博平台已经形成了较为完善的舆情应对措施,但有网友表示微博平台存在对于信息辨识能力不足,出现舆情时删帖的力度较大的情况,网民表示“应该建立完善的法律制度保障”“不要随便乱删帖”。因此,微博平台还需建立更为健全的微博管理制度,保障网民参与微博外交的权利,维护网民清朗的网络空间。

(三)网民不当的个人言行可能影响国家形象

微博信息的快速传播,也意味着部分个人偏激、刻板、情绪化的“不当”言论经过大规模传播后,有可能被误解为中国的“民众意志”,严重损害国家形象。美伊微博论战发酵后,微博上出现不少不尊重事实,恶意攻击两国宗教和历史传统的言论,这些言论伤害了两国人民情感。此外,2022年2月俄罗斯对乌克兰实施特别军事行动,许多中国网民和无良媒体发表“俄乌战争持久化,乌克兰美女来中国”等具有恶俗调侃、宣扬对立意味的不恰当、不友善言论。该类言论被搬运到其他国际媒体上,使得乌克兰国内掀起反华浪潮,对中国形象造成了严重损害。由此可见,每位网民的言行都一定程度代表着国家形象,网络不是法外之地,在享受言论自由的权利、关注热点积极讨论的同时,要秉持客观公正的态度理性发言,做到理性分析舆情,不信谣不传谣,培养良好的“网民素质”。

结语

各行为体想要利用好微博作为传播的媒介,就应当遵循传播规律,发挥其积极作用。政府应当关注国际舆情,设置舆情监测机制和应对预案,在微博上积极应对他国的微博外交。微博平台则需重视微博平台相关规约的制定,使其更好地为各行为体服务。中国网民在享受微博带来的海量快捷信息的同时,也应提升自身的政治素养和网络言论素质,辩证看待国际行为体的发声,谨慎发表相关言论。最后,正如美国驻华大使馆新闻发言人包日强所说:“成为世界上最通用语言谈话的一部分对我们来说非常重要。”由此可见,微博环境治理和平台建设,对于中国和其他国家来说都意义重大,需要不断完善和提高,为全世界行为体的发声提供一个更为优质的传播平台。

猜你喜欢
卡西姆苏莱曼大使馆
书 刑
两把英吉沙小刀
“书刑”
“书刑”
图说苏莱曼尼之死
Fancy a curry?Millions do!
When is the festival?
Myths and legends-Polynesia
Writing skills praclice:A postcard from Scotland
谁也毁灭不掉对足球的热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