曲艺
烟台海港医院,山东 烟台 264000
急性缺血性脑梗死(CIS)是常见的脑血管疾病,是局部脑组织缺血性坏死或软化所致。中老年人是高发群体,轻者预后良好,严重者危及生命。CIS发病急、进展快,发病早期可实施溶栓治疗,恢复脑部血流,从而保护神经功能[1]。如何选择溶栓药物,提高治疗效果和安全性,保护患者的各项功能,成为医师关注的重点。有研究称,丁苯酞氯化钠和rt-PA联合使用,能进一步提高溶栓有效率,改善患者的生活质量和长期预后[2]。基于此,本研究选取本院收治的68例CIS患者作为对象,分析了丁苯酞氯化钠联合rt-PA静脉溶栓的应用价值,报告如下。
本研究经伦理委员会批准。选择本院2018年7月-2020年6月收治的68例CIS患者为对象。由住院中心制作随机数字,将其1∶1分为对照、试验两组。对照组中,男19例,女15例;年龄47~80岁,平均(60.58±7.49)岁;发病至入院2~8h,平均(4.15±1.37)h。试验组中,男18例,女16例;年龄45~78岁,平均(61.24±8.05)岁;发病至入院1~9h,平均(4.30±1.56)h。统计学分析显示,两组临床资料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
参照《中国急性缺血性脑卒中诊治指南》[3],入组患者经颅脑CT(或MRI)检查确诊。纳入标准:发病至入院时间<12h,经评估满足溶栓指征;提供的病历资料属实,签署知情同意书。排除标准:心肝肾功能损伤者,凝血功能异常者,无法正常沟通者,脑出血者,合并颅内肿瘤等。
患者入院后均对症支持治疗,包括吸氧、补液,降压、降糖、调脂,使用抗血小板聚集药物,积极防治并发症。在此基础上,对照组使用rt-PA(由德国勃林格殷格翰制药公司生产,批号S20110052)溶栓,剂量控制为0.9mg/kg,先取总剂量的10%静脉推注,在1min内推注完成;剩余90%和100mL生理盐水混合后静脉滴注,在1h内滴完,1次/d。治疗时间为2周。试验组联合使用丁苯酞氯化钠注射液(由石药集团恩必普药业公司生产,批号H20100041),剂量为100mL,在50min内滴完,2次/d,间隔时间6h。治疗时间为2周。当生命体征稳定后,结合患者实际情况制定康复方案,从饮食、运动、睡眠等方面提供指导,给出合理化建议,改善患者的生活质量。
(1)观察临床疗效。显效:NIHSS评分降低>90%,没有残疾情况。好转:NIHSS评分降低45%~90%,病残等级1~3级。无效:NIHSS评分降低<45%,病残等级4级及以上[4]。总有效率=显效率+好转率。
(2)患者在治疗过程中,定期采集静脉血液,在实验室内测定血清炎症因子水平,以白细胞介素6(IL-6)、C反应蛋白(CRP)为代表。
(3)选取治疗前、治疗后、随访6个月三个时间点,采用美国国立卫生研究院卒中量表(NIH stroke scale,NIHSS)评估神经损害程度,分值0~45分,负向评定。使用日常生活活动量表(activities of daily living,ADL)评估生活质量,分值0~100分,正向评定。
将数据录入Excel,一人输入、一人核对,使用SPSS 25.0完成统计学分析。本研究中,有效率属于计数资料,表示形式是(n,%),检验方式是χ2检验;炎症因子、评分结果属于计量资料,表示形式是(),检验方式是t检验。依据P值大小判断是否有统计学差异,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试验组治疗后总有效率为94.12%,这一数据明显高于对照组的76.47%,有统计学差异(P<0.05),见表1。
表1 对比两组患者的治疗有效率[n(%)]
治疗前,患者IL-6和CRP 检测值接近(P>0.05);治疗后检测值明显降低,试验组检测结果较之对照组更低(P<0.05),见表2。
表2 对比治疗前后的炎症因子水平()
表2 对比治疗前后的炎症因子水平()
注:组内和治疗前比较,#P<0.05。
治疗前,患者的NIHSS评分和ADL评分接近(P>0.05);治疗后、随访6个月,前者降低、后者增高,试验组评分结果较之对照组更好(P<0.05),见表3。
表3 对比治疗前后的NIHSS 和ADL 评分()
表3 对比治疗前后的NIHSS 和ADL 评分()
注:组内和治疗前比较,#P<0.05。
在急性脑血管疾病中,CIS占比约为70%,也称为缺血性脑卒中[5]。CIS的基本病因,包括动脉粥样硬化、心源性栓塞、小动脉闭塞等,高血压、高血糖、血脂异常,是CIS的诱发因素。患者发病后,典型症状有偏瘫、失语、感觉障碍、共济失调,也可能伴有昏迷、头痛、呕吐等;随着病程进展,24h左右达到高峰,此时脑组织和神经功能严重受损,不仅提高了病死率,而且存活患者多有后遗症。实践证实,早确诊、早干预,实施溶栓治疗,能挽救患者的生命,减轻神经功能损害程度,为病情康复创造有利条件[6]。
从现有研究来看,王御林[7]针对急性进展性脑梗死患者,分析丁苯酞氯化钠联合奥扎格雷钠的治疗效果,和单用奥扎格雷钠进行比较。结果显示:联合用药的疗效显著,不仅能对受损神经细胞进行修复,改善神经功能,还能促进凝血指标恢复。张三妮[8]的研究中,对114例患者分组比较,参照组单用rt-PA,研究组联合使用丁苯酞氯化钠和rt-PA,结果显示:研究组总有效率为94.74%,高于对照组的80.70%;且治疗后的NIHSS评分和Barthel指数优于参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本次研究以68例患者为对象,统计数据如下:试验组治疗有效率高于对照组(94.12% vs 76.47%),治疗后、随访6个月的NIHSS评分和ADL评分优于对照组,有统计学差异(P<0.05),和张三妮的研究一致。说明这两种药物联合起来静脉溶栓的效果更好,对神经功能的保护作用优于单药治疗,能进一步提高患者的活动能力。
从药物作用机制来看,rt-PA是一种特殊的糖蛋白,溶解血栓的同时,对凝血系统的影响小,可改善微循环和血流动力学,适用于各种心脑血管疾病。丁苯酞氯化钠能降低花生四烯酸含量,提高脑血管内皮NO和PGI2的水平,降低细胞内的钙浓度,增强抗氧化酶的活性,从而改善神经功能损伤。研究表明,CIS患者的病情恶化,和炎症因子造成的继发性损伤有关,例如IL-6、CRP等指标,在血液中的含量高低和脑梗死面积正相关[9]。经溶栓治疗后,患者血清中的IL-6、CRP水平明显降低,说明溶栓的过程中,能减轻机体炎症反应,显著降低炎症因子含量,避免对脑神经造成继发性损伤。另外,部分患者因梗死的脑组织无法复原,可能导致感觉、运动等功能障碍,甚至遗留下永久性残疾。对此,患者在康复期间应积极开展动能锻炼,养成健康的生活行为习惯,采用低盐低脂、高纤维、足量维生素饮食,有条件的患者坚持适度运动,以增强体质,回归正常的社会活动[10]。
综上所述,丁苯酞氯化钠联合rt-PA静脉溶栓治疗CIS疗效确切,能改善炎症因子水平,促进神经功能修复,改善患者的生活质量,可在临床大力推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