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针联合穴位注射治疗恢复期面神经炎的临床疗效研究

2022-10-20 03:09:40朱念玲屈少彬杨建华
智慧健康 2022年20期
关键词:风穴神经炎面神经

朱念玲,屈少彬,杨建华

深圳市龙岗区第二人民医院,广东 深圳 518000

0 引言

急性非特异性炎症发生在茎乳突孔内可诱发面神经炎,进而引发一系列面神经瘫痪的症状,包含无法闭目、口眼歪斜、患侧额纹消失、鼻唇沟消失等。从西医角度分析,其认为骨性面神经管较为局限,容积较小,仅仅只能容纳正常的面神经,当面神经受其他因素(例如病毒感染)影响发生水肿状况时,会致使压迫神经引发多种临床症状[1]。从中医角度分析,面神经炎使邪气侵入脉络,面部脉络空虚,进而造成气血麻痹、经气阻滞,面部筋肉纵缓不收,进而产生各种临床症状[2]。当前,面神经炎临床治疗方式包含营养神经、减轻神经水肿等,若及时给予患者有效治疗,绝大部分患者均能痊愈,但如果治疗方式不合理则会使患者产生不同程度表情肌瘫痪等后遗症[3]。电针与穴位注射联合治疗可对患者面部代谢功能进行有效改善,会对患者面部气血进行调节,利于患者预后[4]。本次研究对恢复期面神经炎患者应用电针与穴位注射联合治疗的效果做对比分析。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取于本院接受治疗的恢复期面神经炎患者30例(2020年7月-2021年9月),通过抽签将患者均分为两组,对照组、观察组各15例。对照组男8例,女7例;年龄26~68岁,平均(46.85±8.71)岁;病程1~120d,平均(59.62±2.85)d;左侧发病9例、右侧发病6例。观察组男7例,女8例;年龄27~67岁,平均(46.91±8.83)岁;病程3~118d,平均(59.54±2.81)d;左侧发病10例、右侧发病5例。两组一般资料基本相同(P>0.05),可比较。

纳入标准:①单侧发病;②经诊断确诊为恢复期面神经炎;③年龄处于18~80周岁;④病程处于1~150d;⑤患者及家属知情并自愿配合本次研究,且通过伦理委员会审核。

排除标准:①年龄低于18岁或者年龄超过80岁;②双侧发病;③依从度低者;④病程超过150d;⑤依据研究者判断,具备使入组复杂化或者降低入组可能性的其他病变,例如频繁更换工作环境易造成失访状况等。

1.2 方法

1.2.1 观察组

(1)电针治疗:取患侧太阳、迎香、阴白、四白、地仓、下关、颊车、承浆以及对侧合谷穴。常规消毒,选取毫针,规格为0.25mm×25mm,随后展开针刺,迎香、阴白、地仓、透颊车采用平刺的方式,其余穴位均采用直刺,随后将疼痛治疗仪经针模式输出线连接针柄部,下关、地仓为一组输出线,太阳、阳白为一组输出线,电流强度(1mA),电针刺激频率(2/15Hz),剩余针灸针仅留针、不进行通电,留针时长为30min,患者每天接受1次治疗,10次为1疗程。

(2)穴位注射治疗:取患侧翳风穴,将穴位皮肤消毒,随后使用1次性5mL无菌注射器向患者穴位内注射1mL甲钴胺注射液,电针治疗1次,需注射穴位1次。

1.2.2 对照组

应用电针治疗,具体方法与观察组电针治疗方法相同。所有患者均需接受3个疗程的连续治疗,3疗程后,痊愈者治疗完成,未痊愈者继续接受治疗,患者治疗疗程不可超过6个疗程,每个疗程结束,患者需休息2d,随后开展下1个疗程。

1.3 观察指标

(1)对比分析两组患者治疗前与治疗3个月疗程的Pormann评分:①对静止状态患者面部对称性进行观察,正常、明显不对称分值分别对应2分与0分;②对面部6组表情肌的自主运动状况进行观察,眼轮匝肌(闭眼)、口轮匝肌(吹口哨)、额肌(皱额)、颧肌(用力微笑)、鼻翼提肌(提鼻翼)、颊肌(呱嘴),无任何运动评定为0分;可观察到微弱运动评定为1分;运动范围较大,相较于正常者,稍差则评定为2分;运动正常评分为3分。所有得分求和,满分20分,以满分为分母,实际得分为分子,表示形式为分数。

(2)观察比较两组患者治疗3个疗程后以及治疗6个疗程后的临床疗效,分为痊愈(患者临床症状全部消失)、好转(患者临床症状改善明显)、未愈(患者临床症状有所改善,但效果并不明显)、无效(患者临床症状未改善,甚至有所恶化)。

(3)通过本院自行设计的患者满意度调查问卷评估两组患者满意情况,100分满分,非常满意≥95分,一般满意80-94分,不满意<80分。满意率=(非常满意例数+一般满意例数)/总例数×100%。

1.4 统计学处理

使用SPSS 25.0统计分析,以P<0.05表代表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比较两组患者治疗前后Pormann评分

治疗前,两组Pormann评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两组患者Pormann评分均有所提升,与对照组相比,观察组明显更高(P<0.05),见表1。

表1 两组患者治疗前后Pormann 评分比较()

表1 两组患者治疗前后Pormann 评分比较()

2.2 比较两组患者治疗3个疗程后临床疗效

相比于对照组治疗有效率(60.00%),观察组(93.33%)明显更高,组间比较存在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2。

表2 两组患者治疗3 个疗程后临床疗效比较[n(%)]

2.3 比较两组患者治疗6个疗程后临床疗效

相较于对照组治疗有效率(53.33%),观察组(86.67%)明显更高,组间对比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3。

表3 两组患者治疗6 个疗程后临床疗效比较[n(%)]

2.4 比较两组患者满意度

观察组患者满意率93.33%,明显高于对照组患者满意率53.33%,具备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4。

表4 两组患者满意度比较[n(%)]

3 讨论

诱发周围性面瘫最常见的原因使面神经炎,该病主要症状为口眼歪斜[5]。延长病程、久病不愈会增加患者后遗症发生风险,例如产生面肌痉挛、面部麻木、僵硬、鳄泪症等,为患者提供有效的治疗措施并把握治疗时机,可缩短患者治疗时间,预防面瘫后遗症的发生[6]。电针疗法是以针刺腧穴演变、发展而来,其于针刺中搭配脉冲电开展治疗,针、电刺激结合,某些疾病治疗中可有效提升整体治疗效果,当前神经系统疾病与疼痛性疾病对此种治疗方式运用较为频繁,电刺激治疗在促进周围神经再生方面具备积极作用,经大量临床实践证实,在面神经炎治疗中,电针治疗具备良好效果[7]。部分研究指出,疏密波可使肌肉节律性收缩,进而可加快组织代谢速度,消除炎性水肿,改善组织影响,在面瘫疾患治疗中,低频率、弱刺激均具备显著效果[8]。

研究结果显示,治疗后,两组患者Pormann评分均有所提升,观察组明显高于对照组(P<0.05);治疗3个疗程后,与对照组治疗有效率(60.00%)比较,观察组(93.33%)明显更高(P<0.05);治疗6疗程后,相较于对照组治疗有效率(53.33%),观察组(86.67%)明显更高(P<0.05),表明单纯电针治疗与电针与甲钴胺注射液注射翳风穴位联合治疗均可对面神经炎患者面肌功能进行改善,但二者相比,电针与甲钴胺注射液注射翳风穴位联合治疗的效果更为理想,并且从总体临床治疗效果来看,相较单纯电针治疗,联合治疗的效果明显更优。观察组患者满意率93.33%,对照组患者满意率53.33%,观察组明显高于对照组(P<0.05),表明恢复期面神经炎患者对电针、穴位注射联合治疗认可度更高。因此,本次研究认为于治疗初期,相比于单纯电针治疗,联合治疗的作用明显更好,后者可提升患者康复速度,缩短患者治疗时间,防止病情迁延,进而降低面瘫后遗症发生风险。

翳风穴位于耳后,面神经出茎乳孔处位于翳风穴,从解剖结构的角度而言,其存在一定的复杂性与特殊性,在面瘫患者治疗过程中,该穴位极为重要[9]。翳风穴下方存在耳大神经、颈外浅静脉、耳后动静脉,深部是面神经干自颅骨穿出处,茎乳孔外口位为此处[10]。所以,针刺、艾灸翳风穴,可使面神经病变部位接受直接刺激,可使局部血液循环速度得到有效提升,进而可以使茎乳孔周围水肿得以减轻,促进已损伤的面神经再生。穴位注射治疗主要是在机体上将穴位、针刺、药物的作用予以充分发挥,彼此间相互作用,进而达成治愈疾病、平衡机体的目的[11]。研究者逐渐认识到其特殊增效减副的作用[12]。甲钴胺注射液成分主要为辅酶维生素B12甲钴胺(分布于脊髓、血液中),与其他维生素B12相比,其于神经组织传递方面具备更佳的性能[13]。经甲基转换反应可使核酸-蛋白-脂质的代谢速度提升,对已损伤的神经进行修复,在周围性神经疾病治疗中较为适用[14]。面神经炎指茎乳孔内面神经非特异性炎症,病理改变可观察到脱髓鞘与神经水肿,严重者会发生轴索变形[15]。所以,将甲钴胺注射液注射入面神经炎患者的翳风穴内可对患者面神经予以直接刺激,药物起效速度较快,修复作用较为理想,可快速改善已损害的面神经,这可能是电针与甲钴胺注射液注射翳风穴位联合治疗效果好于单纯电针治疗的一个重要原因[16]。

综上所述,在治疗恢复期面神经炎期间,应用电针与穴位注射联合治疗发挥理想效果,可改善患者神经状况,提高患者满意率,值得进一步推广。

除此之外,本次研究病例样本数量较少,并且仅开展简易的比较分析,未开展盲法、随机研究,研究结果具备一定局限性,有待于增加病例样本数量,开展盲法、随机、对照研究对结果的可靠性进行检验。

猜你喜欢
风穴神经炎面神经
视神经炎的悖论
保健医苑(2022年1期)2022-08-30 08:39:44
浮针治疗面神经麻痹的研究进展
浮针治疗产后股外侧皮神经炎验案
关于风穴寺(外一首)
与风穴寺说(二首)
按压翳风穴速止打嗝
基层中医药(2018年4期)2018-08-29 01:25:56
蒙西医结合治疗周围性面神经麻痹的疗效观察
面神经麻痹80例的护理干预体会
多联疗法治疗面神经炎39例
中医研究(2014年12期)2014-03-11 20:30:01
飞针刺入手法联合西药治疗周围性面神经炎41例
中医研究(2014年10期)2014-03-11 20:29:4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