曹贵霞,陈晓蓉,高梦徽,苏琳
(四川省骨科医院下肢科,四川 成都 610041)
意外事件(如跌倒、坠落、车祸等)是创伤骨科患者损伤住院的主要原因,其中膝和小腿损伤仅次于腕和手损伤位居第二位[1]。据报道,胫腓骨骨折约占住院骨折的7.0%。由于骨折断端和周围软组织出血形成血肿,加上创伤后的炎性渗出及患者活动受限导致下肢血液循环受阻,骨折后早期常出现局部肿胀。高能量损伤所致骨折通常会出现患肢严重肿胀,组织间隙压力增加及炎性反应导致水疱形成,影响手术时机;对肿胀明显、软组织损伤严重的患者则需要待肿胀消退、周围软组织情况好转后再行手术[2]。在临床上,下肢骨折的患者通常使用下肢泡沫垫抬高患肢,以促进患者下肢静脉血液回流,减轻肢体肿胀[3]。传统下肢垫无凹槽且存在透气性差、舒适度低的问题,患肢小腿皮肤长期与衬垫接触,摩擦,易致水疱破裂,加大了器械相关压力性损伤及感染风险[4-5]。此外,医护人员处理破溃水疱时也会极大增加患者的痛苦,降低了患者的舒适度和满意度,提高了护理难度。基于此,研究者科室设计了一款可组合、可拆卸、可灵活使用的下肢垫,并用于下肢损伤患者,取得满意效果,现报道如下。
选取2018年1月至2021年12月四川省骨科医院收治的60例小腿创伤患者为研究对象,根据使用泡沫垫不同分为对照组和干预组,每组各30例。两组患者一般资料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1。纳入标准:(1)神志清楚,自愿参加本研究;(2)经影像检查确诊为胫骨平台骨折、胫腓骨骨折;(3)有张力性水疱的患者。排除标准:(1)合并心衰等严重疾患(2)严重的感染(3)合并糖尿病的患者(4)受试者依从性差,不能配合。
表1 两组患者一般资料比较
1.2.1 新型下肢垫的设计 通过计算机辅助设计及仿真分析,研究者科室设计出一种新型组合式下肢牵引垫,该组合式牵引垫结构简单,操作简单方便,实用性强,灵活度高,适用范围较广,能满足下肢小腿创伤病人的治疗需求。见图1。
在支撑垫块上设置透气凹槽;在透气凹槽内选择性地安装增强垫;透气凹槽开设在弧形支撑面上,增强垫块的上表面弧度和弧形支撑面的弧度保持一致;增高垫块、支撑垫块之间能够任意组装和拆卸。
1.2.2 干预方法 对照组采用常规下肢泡沫垫;干预组采用新型下肢泡沫垫。入院时测量患肢的股骨长度、胫骨长度,选择适合患者的泡沫垫;根据患者的不同年龄、腿长、受伤部位出现的张力性水疱以及牵引角度等调整下肢泡沫垫的组合方式、高度、长度以及摆放位置。责任护士每日晨交班时根据患者水疱的位置进行调整。按照我科下肢骨折患者治疗、护理常规进行,包括伤肢血液循环、感觉、活动、皮温、皮色等情况,指导患者行踝泵运动(踝关节跖屈最大限度脚尖朝下,保持10 s关节背伸运动,尽力使脚尖朝向自己,最大力度保持10 s,3~4次/d,20~30组/次)、股四头肌静力训练等。同时予以伤肢冰敷(2次/d,20 min/次)、电疗(1次/d,20 min/次)等物理治疗,应用本院特制中药湿敷于患肢(1次/d),促进肿胀消散;低分子肝素钙皮下注射(1次/d, 4 000 U/次),预防下肢深静脉血栓的形成。见图2、图3及图4。
(1)一般指标:包括水疱消退时间、创面愈合时间、术前等待天数、入院时及术前疼痛评分、住院时间、治疗费用(除手术、麻醉费用)。其中疼痛评分采用数字评分法(NRS)评估,分值范围为0~10分,分数越高表示患者疼痛越剧烈。(2)舒适度:采用Kolcaba的舒适状况量表(GCQ)评估,包括生理、心理、精神、社会文化和环境4个维度,共28项。1表示非常不同意,2表示不同意,3表示同意,4表示非常同意,分数越高说明越舒适。(3)医护人员满意度:5为非常满意;4为满意;3为基本满意;2为不满意;1为十分不满意。满意度=(非常满意+满意+基本满意)人数/总人数×100%。
干预组患者水疱消退时间、创面愈合时间、手术等待时间均短于对照组(P<0.05);住院天数及住院费用低于对照组(P<0.05)。两组患者入院时及术前疼痛评分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2。
表2 两组患者一般指标比较
干预组患者舒适度各维度评分均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3。
表3 两组患者舒适度比较分)
护士对新型下肢泡沫垫使用的满意度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4。
表4 护士对两种下肢垫使用的满意度比较 (n=100,例)
下肢骨折后由于骨折断端和周围软组织出血形成血肿及创伤后的炎性渗出、活动受限导致下肢血液循环受阻,高能量损伤所致骨折的患者通常会出现患肢严重肿胀,由于组织间隙压力增加以及炎性反应常有张力性水疱的形成。严重的软组织肿胀和皮肤水疱的形成,即所谓的“骨折相关性水疱”,是高能量和低能量骨折的常见且通常不可避免的后果。骨折引起的张力性水疱可能导致手术时间的延迟、次优手术方法的选择和伤口并发症的出现,对骨折的后续治疗带来诸多不便[6-8]。目前,关于骨折起泡的最佳管理方案还没有形成共识,对于急性骨折时出现的皮肤水疱的最佳处理方法知之甚少。虽然大多数专家都同意不应直接操作破裂水疱,但治疗方案各不相同,包括观察和手术延迟、消炎和外用抗生素的使用[9-10]。多项研究[11-12]表明,手术延迟和其他手术方法可降低伤口并发症的风险。尽管临床对上述治疗方案进行了调整,但水疱消退过后伤口并发症的发生率仍然很高。Parrett等[12]在对45例下肢骨折水疱患者的研究中报告了约13%的伤口并发症发生率。因此,如何管理下肢骨折引起的张力性水疱,降低术后伤口并发症的发生是目前急需解决的难题。
下肢骨折患者通常需要抬高患侧肢体达到促进伤肢静脉血液回流,减轻肿胀的目的。相关研究[13]表明,在适当范围内,抬高肢体使其高于心脏水平面,由于受重力影响静脉血液的回流将会大大增快,这将改善下肢的血液循环,有利于炎症的消散吸收,减轻肢体肿胀及疼痛。因此,创伤及手术后除应用药物消肿外,抬高患肢已成为骨科常规护理的主要措施之一。临床治疗护理中可以使用护理泡沫垫抬高下肢20 cm~30 cm以起到消肿作用。通过临床工作中发现传统下肢泡沫垫有以下缺点:(1)透气性差、舒适度低;(2)皮肤破损处与下肢垫直接接触,无法腾空,导致患者活动时皮肤常与下肢垫发生摩擦,易致水疱破裂;(3)水泡破溃后,患者疼痛明显,降低了患者踝泵运动、足趾关节活动及股四头肌静力训练等术前功能锻炼的积极性,这不仅严重降低了患者舒适度和满意度且极大程度上增加了感染机会;(4)护士日常观察患者伤肢压迫处皮肤情况与医生处理张力性水疱渗液难度较大。鉴于此,我科在总结了传统下肢泡沫垫的不足之处,设计了一款可灵活组合、可拆卸使用的下肢泡沫垫,从而有效的避免伤肢破损处皮肤与下肢垫直接接触、摩擦,能有效缓解伤肢疼痛,提高患者舒适度、提高患者术前功能锻炼的积极性,从而促进肿胀消散、加快创面愈合、缩短术前等待时间及住院时间、提高病床的周转率、提高患者满意度。
本研究中设计的新型下肢垫是一种组合式牵引垫,由本体和增强垫两个部分构成,增强垫块与下肢垫本体上的透气凹槽可拆卸连接。使用时可以选择性地将增强垫块取下,当患者的腿部搭载在下肢垫本体上使,可以将伤口部位暴露在透气凹槽处,以保持通风良好,从而加快伤口愈合。通过不同的组合方式,形成不同高度、不同长度、不同牵引角度的牵引垫,以满足不同年龄、不同腿长、不同受伤部位的病人的牵引需求,其设计更符合人体生理力学,抬高角度更能达到要求,既能有效促进张力性水疱与患肢肿胀消退[14],减轻局部压迫,还能进一步提高患者舒适度,减轻患肢疼痛[15]。通过实际应用观察显示,干预组水疱消退时间、创面愈合时间、手术等待时间、住院总时间、住院费用均低于对照组(P<0.05),而舒适度高于对照组(P<0.05),充分表明了新型组合下肢垫对减少术前等待时间、缩短住院时间、减少住院花费有着积极的意义。此外,通过对护士在小腿骨折患者中使用新型下肢泡沫垫和传统下肢泡沫垫的满意度分析显示,使用新型下肢泡沫垫可以减轻护理的工作量,方便临床护理工作,提高护理相关操作的效率。
综上,应用新型下肢泡沫垫可有效促进水疱消退与创面愈合,减轻患肢疼痛,提高患者舒适度,缩短患者手术等待时间与住院时间,节约住院费用。使用新型下肢泡沫垫对护士而言,提升了护士团队合作及创新意识;对病区而言,提高了科室床位周转率,提高了病区的整体形象;对医院而言,提高了患者的满意度,提升了医院整体形象,降低了医疗缺陷,得推广应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