神经内镜手术及外侧裂入路开颅术治疗基底节高血压脑出血的疗效

2022-10-20 12:19金二亮潘万喜周健夏开来郑刚
川北医学院学报 2022年9期
关键词:开颅清除率血肿

金二亮,潘万喜,周健,夏开来,郑刚

(三峡大学人民医院·宜昌市第一人民医院神经外科,湖北 宜昌 443000)

高血压脑出血(hypertensive intracerebral hemorrhage,HICH)多发于中老年人,主要出血部位发生在基底节区,表现为血压升高,诱因较多,易引起颅内病变乃至脑血管破裂,致残和致死率较高,严重影响患者生命健康[1-2]。临床上采用药物治疗出血量小于30 mL的HICH患者,效果较好,而对于出血量大的患者,一般采用手术治疗[3]。外侧裂入路开颅术是治疗HICH的常用手术方法,临床疗效较确切,但是存在创伤较大的劣势,与现行微创手术理念相悖[4]。随着医疗水平和内镜技术的发展,神经内镜手术在各类脑疾病中的应用逐渐获得临床认可[5]。基于此,本研究拟探讨神经内镜手术治疗HICH的疗效。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取2018年7月至2021年7月宜昌市第一人民医院收治的92例基底节区HICH患者为研究对象。纳入标准:(1)符合高血压诊断标准[6],且经影像学确诊,出血量>30 mL;(2)发病部位为基底节区;(3)发病至入院时间<12 h。排除标准:(1)其他原因导致的脑出血患者;(2)恶性肿瘤或凝血功能障碍患者;(3)全身出血性疾病患者;(4)脏器功能不全患者;(5)精神类疾病患者;(6)手术禁忌患者;(7)资料不全患者。根据手术方式分为内镜组(n=36)和开颅组(n=56)。内镜组中,男性21例,女性15例;年龄44~79岁,平均(57.50±4.31)岁;高血压病程5~19个月,平均(10.13±2.62)个月;血肿量35~48 mL,平均(41.75±1.37)mL;出血位置:左侧20例,右侧16例;格拉斯哥昏迷评分[7]5~13分,平均(7.17±1.42)分。开颅组中,男性33例,女性23例;年龄43~80岁,平均(56.28±4.46)岁;病程5~20个月,平均(9.92±2.11)个月;血肿量35~49 cm,平均(41.57±1.29)mL;出血位置:左侧29例,右侧27例;格拉斯哥昏迷评分5~12分,平均(7.34±1.20)分。两组患者的基础资料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本研究符合《世界医学协会赫尔辛基宣言》。

1.2 方法

内镜镜组患者行内镜手术治疗。患者经麻醉后,取仰卧位,使用CT定位血肿,将头皮切开,做约4 cm的弧形切口,以磨钻钻孔,建立约1.5 cm通道,悬吊硬膜。插入神经内镜,定位并观察血肿位置和大小,用吸引器清除血肿,术毕止血,退出神经内镜,放置引流管,常规关颅。开颅组患者行外侧裂入路开颅术治疗。患者经麻醉后,取仰卧位,对出血位置体表投影,切开头皮做约5 cm的弧形切口,以磨钻钻孔,铣刀形成直径约2.5 cm骨窗,悬吊硬膜。在显微镜下,分离外侧裂,排出脑脊液,显露岛叶皮质,用吸引器清除血肿,术毕止血,放置引流管,常规关颅。

1.3 观察指标

(1)比较两组血肿清除率、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2)于术前和术后3个月使用神经功能缺损评分[8](NDS)和日常生活能力量表[9](ADL)评估患者的神经功能和日常生活能力,DNS分数范围0~45分,分数越高,神经功能缺损越严重,ADL分数范围0~100分,分数越高,患者日常生活能力越强;(3)于术前和术后1 d采集两组患者的空腹肘静脉血,分离血清,使用生化分析仪(日立公司)测定C反应蛋白(CRP)和降钙素原(PCT)水平,白细胞介素-6(IL-6)水平测定采用酶联免疫法;(4)记录术后3个月内并发症发生情况;(5)术后3个月使用格拉斯哥预后评分[10](GPS)评估患者的预后情况,恢复较好(5分)、轻度残疾(4分)、重度残疾(3分)、植物状态(2分)、死亡(1分);1~3分为预后不良,4~5分为预后良好。

1.4 统计学分析

2 结果

2.1 两组围术期指标比较

与开颅组相比,内镜组血肿清除率更高,手术时间更短,术中出血量更少(P<0.05)。见表1。

表1 两组围术期指标比较

2.2 两组炎症因子水平比较

术前,两组CRP、PCT和IL-6水平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1 d,内镜组CRP、PCT和IL-6水平低于开颅组(P<0.05)。见表2。

表2 两组应激水平比较

2.3 两组NDS和ADL评分比较

术前,两组NDS和ADL评分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3个月,内镜组NDS评分低于开颅组,且ADL评分高于开颅组(P<0.05)。见表3。

表3 两组NDS和ADL评分比较分)

2.4 两组并发症发生情况比较

术后,两组并发症总发生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4。

表4 两组并发症发生情况比较 [n(%)]

2.5 两组预后情况比较

术后,内镜组预后良好率高于开颅组(P<0.05)。见表5。

表5 两组预后情况比较 [n(%)]

3 讨论

HICH患者受到不良刺激的影响,会出现情绪波动,精神异常,导致患者大脑形成兴奋灶,小动脉痉挛,增加血管阻力,引起颅内压升高,长期高血压会使动脉硬化,血管腔内狭窄,易导致微小动脉血管破裂出血[11-12]。高血压脑出血后在半小时内会形成血肿,1~2 h内达到峰值,6 h后停止,血肿会压迫周围的脑神经,导致局部循环不良和代谢紊乱,不仅如此,血肿还会释放出对脑组织有刺激的红细胞产物和凝血酶,引起脑组织水肿,进而破坏神经细胞,致使神经功能下降[13-14]。因此,HICH患者的治疗需要及时清除颅内血肿,减少神经功能损伤。药物治疗可以消除血肿,但是起效较慢,长期用药会引起患者依从性差,而且对于出血量大的患者,药物治疗的疗效远不及手术治疗[15]。

外侧裂为脑内形成的自然裂缝,较为宽广,选择该入路方式,便于提供手术视野,减少脑组织损伤[16]。李军等[17]研究表明,选择外侧裂入路进行开颅手术,相比冠状缝非天然缝隙入路,对神经功能损伤更小,且血肿清除率更高。但外侧裂入路开颅术术后创伤仍然较大,导致患者神经恢复较差,需要选择更优的手术方案[18]。随着神经内镜的普及,神经内镜手术应用于临床,神经内镜照明较好,有利于医师观察血肿深部的情况,方便手术清除血肿[18]。本研究显示,与开颅组相比,内镜组血肿清除率更高,手术时间更短,术中出血量更少,提示神经内镜手术血肿清除率更高,可缩短手术时间,减少术中出血量。神经内镜能清晰显示血肿深部结构,便于找到血肿位置,具有更大的手术视野,可直视操作,大大提高了血肿清除率,而且所用时间更短;相比外侧裂入路开颅术,神经内镜手术切口更小,而且仅需常规骨孔,避免对血肿周围组织牵拉压迫造成损伤,借助神经内镜提供的良好视野,可快速找到细微出血点,利于精准的止血操作,因此术中出血量更少。本研究中,内镜组CRP、PCT和IL-6水平低于开颅组,提示和外侧裂入路开颅术比较,神经内镜手术应激反应更小。神经内镜手术,可有效避开大血管和神经密集区域,对脑组织人为损伤降到最低,减少对机体刺激引发的炎症反应。此外,本研究还显示内镜组NDS评分低于开颅组,且ADL评分高于开颅组,提示神经内镜手术在修复神经功能,增强患者日常生活能力方面更具优势。在预后方面,与开颅组相比,内镜组预后良好率更高,提示神经内镜手术能改善预后,提高患者生活质量。神经内镜手术在直视下操作,并能调整内镜方向避免观察死角,能较好清除血肿,且避免血肿周围脑组织的牵拉损伤,但不足之处在于:术中操作空间小,平面图像缺乏立体感,当出血量较大时不方便止血,对主治医师技术要求更高。

综上,相比外侧裂入路开颅术,神经内镜手术治疗基底节区HICH的血肿清除率更高,手术时间更短,术中出血量更少,可有效降低应激水平,促进神经功能恢复,改善日常生活能力,预后更佳。

猜你喜欢
开颅清除率血肿
膀胱镜对泌尿系结石患者结石清除率和VAS评分的影响
小骨窗开颅血肿清除术应用于高血压脑出血治疗中的疗效
硬脑膜外和硬脑膜下血肿相关知识,你应了解吗?
护理多发性颅内血肿患者时需要注意哪些情况
“机器人医生”,手速比人类医生快50倍
常规血液透析联合血液透析滤过、高通量血液透析治疗尿毒症临床对比
模拟胃液条件下维生素C对蔬菜亚硝酸盐含量的影响
锥颅术和开颅血肿清除术治疗脑出血的临床效果对比观察
脑出血患者急性期血肿扩大的危险因素临床分析
两种不同切口开颅清除自发性高血压性基底节区脑内血肿效果对比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