RCEP与东亚经济发展*

2022-10-20 21:57潘雨晨张蕴岭
全球化 2022年4期
关键词:东亚地区东亚产业链

潘雨晨 张蕴岭

2020年11月15日,经过31轮正式谈判,《区域全面经济伙伴关系协定》(RCEP)正式签署,并于2022年1月1日正式生效。这一协定的生效标志着全球经贸规模最大、涵盖人口最多的自由贸易区开始运转。当前世界经济面临逆全球化浪潮和新冠肺炎疫情的双重压力,持续低迷。在这样的背景下,RCEP不仅为区域和世界经济复苏提供了新动力,而且为区域产业链供应链的构建提供了良好平台。

一、RCEP的来龙去脉

从经济维度来看,东亚地区是一个通过对外直接投资、货物和服务贸易、专业化分工、技术合作、自然人流动等方式将域内国家关联起来的经济合作网络,并逐渐发展成为具有经济活力的地区。20世纪70年代,日本经济在第二次世界大战后经济恢复发展的基础上,开始向外进行产业转移。韩国、新加坡、中国台湾和中国香港地区成为首批承接者。随后马来西亚、泰国、菲律宾、印度尼西亚跟进,并形成由日本作为领头雁,一批国家和地区跟随的雁行模式,构建了东亚地区以制造业为中心的产业链,推动了东亚地区的经济增长。20世纪90年代初,中国加大对外开放力度,大量吸引外来投资,日本、韩国、美国等发达经济体的制造业开始向中国转移。中国成为新的加工制造业中心,日本的领头雁作用消减。基于此,东亚地区形成了新的产业链,大大推动了地区经济发展。与此相联系的是,在东亚地区,自东盟成立以来,一直积极推动其内部一体化进程,并于1992年成立“东盟自由贸易区”(钟海涛、袁波,2010)。但是,1997年发端于泰国的金融危机对东盟国家经济造成了重大影响。为应对危机,推动经济恢复增长,东盟邀请中日韩进行对话,开展合作,开启了东亚以“10+3”为框架的区域合作。与此同时,东盟与不同国家也开展“10+1”对话与合作。2001年,中国与东盟同意确定建立中国—东盟自贸区的目标,此举也带动了东盟与日本、韩国、澳大利亚、新西兰、印度分别构建了自贸区。尽管多个自贸区推动了东亚市场开放,但也导致了不同自贸区之间结构、规则差异所造成的“意大利面条碗”效应(沈铭辉,2011),即不同的规则相互缠绕,为东亚产业链的构建造成新的障碍。而“意大利面条碗”效应也进一步使得地区经贸合作存在一定的竞争性和排他性。因此,统合已有的多重自贸区,构建大范围的东亚自贸区就被提上议事日程。

RCEP生效对东亚经济发展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在贸易与投资保护主义盛行,以开放为特征的全球化受到严重冲击的情况下,RCEP签署国能够保持团结,坚持开放与合作,这为地区和世界释放了一个积极信号。RCEP提供了一个基于规则的开放市场框架,为东亚优化区域产业分工和供应链网络奠定了基础,为东亚后疫情经济恢复与升级,保持增长活力提供了保障。

二、RCEP的基本特征

东亚各国在经济发展水平和治理方式等方面的差别较大,在这样的地区构建统一的大自贸区,具有相当大的难度。一方面,作为新时期的自贸区构建,必须坚持高标准;另一方面,作为一个大型自贸区,必须具有包容性。因此,从总体来看,RCEP融高标准与包容性为一体,最终达到的目标符合高标准要求,也充分考虑不同成员国的国情和能力,采取差别化和渐进的进程安排。

(一)建立了高标准规则

(二)展现了充分的包容性

最后,RCEP的签署使中国、日本和韩国建立了大框架下的自贸区关系。中日韩三国构建自贸区的谈判与RCEP的谈判同步,由于三国之间的经济结构性差别大,加上政治关系不稳定,谈判进展缓慢。RCEP为三国提供了一个开放的自贸区框架,不仅有助于加深三国之间的经贸关系,有助于三国企业构建新的供应链,还为提升三国自贸区构建水平提供了支持。

三、RCEP对东亚经济的作用

RCEP的成员国主要为东亚国家,且RCEP下的经贸合作所依托的也是东亚生产网络。因此,RCEP的签署和实施无疑会对东亚经济产生巨大影响。

随着贸易保护主义抬头以及新冠肺炎疫情爆发,东亚地区内和地区外的市场与生产分工格局面临严峻挑战。这也使得以往基于“东亚生产—美欧消费”的东亚产业链结构不再适应当前的国际政治经济环境。同时,由于中国经济规模进一步增大,东亚其他经济体的经济也在不断发展,域内经济体的角色以及经济体之间的关系也需要调整与重构。因此,新形势下的东亚经济发展方式必然要进行深刻调整,现行的产业链为此必须进行重构。RCEP的生效适逢其时,为东亚产业链重构提供了一个良好平台,对重构进程能够发挥明显的推进和引导作用。

(一)推动产业分工调整

东亚是与北美、欧盟并行的全球三大生产网络之一。通过对比可以发现,北美有《北美自由贸易协定》(NAFTA),后来更新为《美墨加协定》(USMCA);欧盟的统一大市场不仅有欧洲共同体作为基础,多年来的发展也使其具有更高的经济一体化水平。反观东亚,虽然域内各经济体之间一直保持着较密切的分工合作关系,但一直缺少覆盖全域的一体化制度安排,这在一定程度上阻碍东亚产业链的整合与发展。

RCEP为东亚地区内的贸易、投资和产业链分工合作提供了一套统一的制度安排,提供了更好的制度环境。在极大促进域内各经济体进一步开放的同时,也可以在整体层面协调各成员国的经济政策,在一定程度上抵消世界贸易组织(WTO)多边贸易制度效率降低而导致的影响。RCEP的签署与实施为东亚产业链的分工调整提供了机遇。一方面,东亚各经济体在不同领域中展现出不同的竞争优势。在此基础上,RCEP对东亚贸易环境和投资环境的优化以及对市场的整合,会促进东亚产业链形成多领域、多层次的分工模式,带动东亚共同发展。另一方面,基于知识产权相关条款,RCEP会推动东亚各经济体深化技术与创新合作。随着产业集聚和市场内移,东亚产业链会增加地区经济发展的内生性动力,减少对外部市场的依赖。同时,产业分工的调整也有助于东亚地区突破“低端锁定”,助力产业链不断提升。

(二)推动市场格局重构

东亚地区各经济体发展水平和要素结构呈多元化状态,对不同类型的产品需求也不尽相同,形成了多层次的需求结构,从而为东亚产业链提供了多层次的分工机会和市场需求支持。同时,多元化的地区要素结构以及良好的制度环境,不仅提高了东亚产业链的安全性与稳定性,更好地发挥各经济体间的产业互补效应,也有利于域内企业依据动态比较优势,布局相应的生产环节,从而大幅提升东亚产业链的运行效率。此外,RCEP为市场投资提供了更好的制度环境,在此基础上,各国都逐步实行负面清单政策,对投资的限制大幅度减少,有助于增加域内投资,拉动与投资有关的综合需求,推动地区经济增长中的内需拉动。

从目前产业分工和供应链运行的情况看,中国作为中间产品供应链中心和终端产品消费中心的作用都在不断增强。此外,从域内的贸易关系看,2020年东盟首次超越欧盟,成为中国第一大贸易伙伴,这是一个非常重要的转变。可以预想的是,随着RCEP的逐步落实和不断深化,基于自贸区所形成的市场的重要性还会进一步增强。究其原因,提升东亚经济发展的内需驱动力是推动东亚地区经济发展的关键,而利用RCEP提供的开放与合作的区域市场框架,把改善域内发展环境放在重要位置,大力推动域内互联互通建设,则可以使得域内需求得到大幅度提升。不仅如此,RCEP的实施会进一步提升东亚作为世界制造中心的地位。但这与提升域内需求动力并不矛盾,因为内需提升的主要动力来自于地区经济整体的发展。在外部政治经济环境尚不明朗的当下,只有在不断发展的基础上才可以纠正以往脆弱的“东亚生产—美欧消费”结构。可以说,RCEP不是要打造一个封闭的东亚市场,而是要构建一个更加开放的市场。

(三)推动产业结构优化

由于RCEP在原产地规则方面采取了区域累积原则,使得无论产品来自哪个成员,其所包含的价值都会按照原产地进行累积,并根据累积的价值额度(即区域价值达到40%)来确定是否可以享受优惠待遇。该原则相当于放宽了优惠限制,鼓励成员国企业在东亚产业链内进行分工合作,从而极大推动产业集聚,促进东亚产业链的集群化发展,提升东亚产业链的稳定性。在原产地规则的基础上,RCEP在贸易自由化、投资便利化、投资保护、投资促进、知识产权等方面做出了高水平承诺,这有利于降低企业进入其他成员市场的门槛,降低企业分工合作的成本,促进地区内的产业转移和分工布局,从而优化产业结构。

四、中国与RCEP的实施

《中共中央关于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四个五年规划和二〇三五年远景目标的建议》提出,实施自由贸易区提升战略,构建面向全球的高标准自由贸易区网络,构筑互利共赢的产业链供应链合作体系,深化国际产能合作,扩大双向贸易和投资。可以看出,中国一方面重视对高标准自由贸易区的构建和参与,另一方面也重视对高质量生产分工体系的构建。此外,作为东亚经济的重心和东亚产业链的核心枢纽,中国应当发挥大国担当,在东亚地区经济发展和产业链调整与重构中发挥引领作用。

(一)推动“双循环”发展落地

RCEP为中国提供了一个开放的东亚大市场。中国可以充分利用RCEP实施把东亚地区作为推动“双循环”发展战略落地的首选地。“双循环”的基本含义是构建内外市场链接的经济运行体系,一是打通内外通道,构建内外链接的产业链供应链;二是通过打通内外市场,构建内外需求链接的销售网络。近年来,中国在东亚产业链中的地位提升,由加工装配中心向制造和研发中心转变,在RCEP框架下,可采取双向分工策略,构建内外相通的产业分工运行的链条,为东亚产业链重构提供动力,带动产业链的“双向环流”运转。中国可借助现有比较完整的产业体系和技术水平,在越南、柬埔寨等国家进行产业链布局,积极推动产业转移和技术分享,并借助零关税或低关税,扩大对这些国家所生产产品的进口,加强与这些国家的产业关联。同时,中国可在重点产业通过推动建立小区域合作框架,建立海外园区,以及签署友好城市关系协定和产业合作协议等方式,促进基于产业链重构的集群化发展,进一步加强产业间的关联水平,促进东亚产业链重构。

此外,数字经济具有潜在的发展优势,也是RCEP的重点内容。因此,应当以数字新基建和云设备为抓手,在中国—东盟数字经济产业园等现有平台的基础上,开展模块化变电设施、云端智能家居、数字医疗设施等领域内的合作。同时,中国利用在大数据领域积累的经验和能力,积极推进“东亚大数据网络”的建设,提升东亚产业链中数字经济的发展水平。

(二)推动互联互通,接轨“一带一路”

推进东亚地区互联互通的建设,要坚持因地制宜的基本原则。虽然东北亚地区和东盟都是东亚经济的中心和产业链的枢纽,但各自又表现出不同的特征。因此,需要根据各方特点的差异,以不同的方式推动互联互通建设。对于东北亚地区来说,未来要重点推动中日韩之间的“软联通”建设,即在加快三国自贸区谈判的同时,让规制统合先行,以利于贸易和投资的便利化和产业链的技术升级。对于东盟来说,目前东盟已经制定了互联互通计划,但限于自身能力,该项计划进展缓慢,特别是在基础设施建设方面,需要外部的大力支持。在这一领域中,中国是当下最具有产业和区位优势的国家,因此应积极通过项目承包等方式参与其中,加快“一带一路”与东盟互联互通计划的对接,改善东盟整体发展环境,通过优化发展环境,提升东亚地区内在的发展动力,构建可持续的东亚产业链。

(三)推动绿色经济发展

东亚的产业发展带具有很强的接替性特征,即后发国家会大量承接发达国家传统产业的转移。随着制造产业规模的扩大,污染对环境的影响将愈发凸显,对东亚地区社会经济发展的外部性负影响也将不断增大。因此,转变东亚地区经济发展方式,走绿色可持续的创新发展方式成为必然选择。

中国已经制定了向绿色、可持续发展方式转变的战略和实施政策。中国在经济结构转型过程中不会采用将落后产能向外转移的传统方式,并且有责任把自身的发展方式转变与东亚地区发展方式转变紧密联系起来,在推进绿色经济发展,创建东亚可持续发展新范式方面发挥中坚作用。具体来说,在新能源制造方面,中国可以在新能源汽车产业上有所作为,加速新能源电池制造、电机制造、充电桩建造、常规零部件制造、整车组装、新能源电池回收等相关环节在东亚地区的布局。同时,以新能源为中心,不断向其他产业延伸,从而促进东亚地区传统制造业转型。在碳中和方面,中国在推动低碳经济模式过程中,应将国内进程与地区进程相联系,以中国和东盟为中心,建立东亚碳汇交易中心,促进东亚地区在碳中和领域内的合作。此外,应加强绿色金融合作。中国可以推动在东亚地区设立东亚绿色投资基金,为域内绿色项目融资,也可以针对政府或企业的绿色项目,发行东亚绿色政府债券或东亚绿色公司债券,并且推进绿色金融合作机制建设,促进绿色债券在东亚自由流通。

猜你喜欢
东亚地区东亚产业链
以泉会友,共享东亚文化盛世
推进内蒙古产业链现代化的思路和举措
长三角人工智能产业链联盟成立
如何看待我国的高投资率
学霸“三小只”
重庆将重点打造千万亩产业链基地
Apple Watch产业链上的企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