丁俊发
受中美贸易战、新冠肺炎疫情、俄乌军事冲突影响,世界正加速演变,其演变的深度、广度、强度前所未有,力量对比、地缘政治、治理结构、发展动力都在发生变化,但和平与发展的总趋势、经济全球化、发展模式多元化永远不会改变。
站在历史的十字路口,必须闯很多关,其中就有供应链的“关卡”。有观点认为现在是“全球性供应链大战”,这说得一点也不过分,谁控制了供应链,谁就可以赢得世界。中国“十四五”规划提出,“坚持经济性和安全性相结合,补齐短板、锻造长板,分行业做好供应链战略设计和精准施策,形成具有更强创新力、更高附加值、更安全可靠的产业链供应链”。2017年国务院办公厅印发《关于积极推进供应链创新与应用的指导意见》指出,“推进供应链全球布局,加强与伙伴国家和地区之间的合作共赢,有利于中国企业更深更广融入全球供给体系,推进‘一带一路’建设落地,打造全球利益共同体和命运共同体。建立基于供应链的全球贸易新规则,有利于提高中国在全球经济治理中的话语权,保障中国资源能源安全和产业安全”。如果说“提升产业链供应链现代化水平”是中国的发展目标,那么确保全球产业链供应链的畅通与安全则是全世界各国,特别是发达国家的共同目标。在目前形势下,全球产业链供应链重组在所难免,就看谁能取得更多的语话权。
何为供应链,如何运作供应链,特别是在国内外形势复杂多变的环境下,如何正确认识和科学把控供应链,关系到企业生存与国民经济全局。
供应链是西方经济学慨念,是20世纪80年代许多专家对企业管理研究的最新理论成果。在80年代前,人们根据现代经济学鼻祖亚当·斯密的社会分工理论与现代管理学之父彼得·德鲁克的企业管理理论,组织企业生产经营和推进全球化生产,开创了一个新时代。但人们发现,分工的深化大大降低了生产产品的转型成本,然而,随着分工的深化,经济活动中交易关系愈频繁,相互依赖关系愈加深,交易成本也就随之增加。诺贝尔经济学奖获得者道格拉斯·诺斯指出,到20世纪70年代末,美国国民收入中有近50%属于交易费用。企业家对“纵向一体化”管理模式以及“大而全,小而全”的企业战略进行反思,提出“横向一体化”的思维,认为只有同时整合企业外的资源,实现流程再造,才能取得竞争优势。80年代初,迈克尔·波特在《竞争优势》中提出了“价值链”概念,强调企业与其战略相关的各个环节都是价值活动的整体,把供应商、生产商、销售商、服务商连成一个整体的商业运作模式,是一条供应链。90年代初,英国经济学家马丁·克里斯多夫提出,“市场上只有供应链而没有企业”“真正的竞争不是企业与企业之间的竞争,而是供应链和供应链之间的竞争”。
全球性投资与贸易自由化的结果,必然出现全球供应链。一个产业不再拘泥于一国之中,而是横卧在各国之间,由此改变了产业的组织形式。产业链条上外包的大规模出现,使企业管理更加扁平化,全球供应链管理成为企业管理的重要内容,甚至是最重要的内容。美国经济学家史蒂文斯认为,“通过增值过程和分销渠道控制从供应商的供应商到用户的用户的流就是供应链,它开始于供应的源点,结束于消费的终点”。美国另一位经济学家伊文思认为,“供应链管理是通过前馈的信息流和反馈的物料流及信息流,将供应商、制造商、分销商、零售商,直到最终用户连成一个整体的模式”。知名经济学家吴敬琏指出,最近30多年来,全球制造业、流通业、农业发生了革命性的变化。这种变化的核心内容,是由于分工的高度和信息网络技术的迅猛发展,使企业之间的竞争演变为供应链之间的竞争,也使许多企业从单个企业生产和销售活动的组织者演变为链条的组织者和集成商。
1998 年美国物流管理协会将物流定义为供应链活动的一部分,成为物流管理向供应链管理发展的真正开端。美国麻省理工学院教授迈克尔·哈默提出:“供应链是21世纪最后一块未被开发的商业金矿!”供应链管理也在2001年被《财富》杂志定位为21世纪的四大战略资源之一。如果说20世纪80年代以前的供应链发展突出表现在全球分工下的协调管理,那么80年代以后的供应链更侧重于技术创新,全球供应链发展逐渐向数字化、智慧化、绿色化、低碳化和区块链技术应用发展,供应链创新技术得到飞速突破;如果说80年代以前的供应链主要是企业微观层面的话,那么80年代以后的供应链开始向产业与城市的中观和国家宏观战略升级,成为产业与国家竞争力的重要标志。
中国把供应链定义为,“供应链是以客户需求为导向,以提高质量和效率为目标,以整合资源为手段,实现产品设计、采购、生产、销售、服务等全过程高效协同的组织形态”。这里的“客户”不是特指企业,而是泛指不同层级的需求,这里的“组织形态”是泛指产业组织方式、商业运作模式和社会治理方式。农业生产从一家一户承包的生产方式转化为大农户、合作社、农场、农业公司的生产方式,工业从“大而全,小而全”的生产方式转化为分工协作社会化的生产方式,政府从“铁路警察各管一段”转化为集中办理与跨省通办,都属于供应链组织形态。
供应链要真正成为金矿,成为落实新发展理念的重要举措、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重要抓手、引领全球化提升竞争力的重要载体,实现降本、增效、提质的目的,关链是运作好供应链管理。“供应链管理,即利用计算机网络技术,全面规划供应链的商流、物流、信息流、资金流等,并进行计划、组织、协调与控制。”供应链管理将经历四个发展阶段:1.0阶段——内部资源整合,功能集成,流程优化,一体化管理;2.0阶段——与外部资源整合,业务协同,缩短产品生命周期,更快地占领市场,更有效地利用资产,实现“双赢”或“多赢”;3.0阶段——价值链协作,利用互联网、物联网、大数据、云计算、电子商务等技术,对上下游客户实施纵向与横向一体化的整合,实施协同设计与制造,构成一个价值链网络,追求系统最优化;4.0阶段——智慧供应链,供应链与互联网深度融合,基于大数据的人工智能应用成为供应链的重要特征,供应链组织形态更加扁平,虚拟生产、云制造等应用更加普及,技术与管理有效结合,最终形成更加高效、智能、人性化的供应链生态圈。供应链将从点、到链、到网、再到生态。
习近平总书记提出,要在全球供应链、产业链、价值链中占据有利位置,提高综合竞争力。2019年11月5日,在第二届上海进口博览会开幕式演讲中,习近平总书记又指出,“当今世界,全球价值链、供应链深入发展,你中有我、我中有你,各国经济融合是大势所趋”。这里的价值链、产业涟、供应链是什么关系?
价值链这一概念,是迈克尔·波特于1985年提出的。他指出,“每一个企业都是在设计、生产、销售、发送和辅助其产品的过程中进行种种活动的集合体,所有这些活动可以用一个价值链来表明”。他把企业价值创造的活动分为基本活动和辅助活动两类:基本活动包括进向物流、生产运作、出向物流、市场与销售、服务等;辅助活动包括企业基础设施、人力资源管理、技术开发、采购等。企业内部各业务单元的联系构成了企业的价值链,上下游关联企业之间的联系构成了行业价值链,后来又扩大到整个国民经济的价值链。所以,价值链是从价值、从利润切入的,讲的是财富的创造,如国内生产总值(GDP)、人均GDP、资产利润率、劳动生产率等。
产业链讲的是由于社会的分工形成不同的产业。亚当·斯密在其代表作《国富论》中,第一次将社会分工理论置于经济学的基础地位。他指出,国民经济的发展与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依赖于技术的进步与创新,即劳动生产率的提高。而劳动生产率的提高靠什么?靠分工,分工是提高劳动生产力的源泉。在人类历史上,无论是从采集与狩猎中分离出农业,还是从农业、畜牧业中分离出手工业与工业,以及从农业、工业中分离出流通业,都是随着商品经济的发展与技术的进步而发生的演变。随着市场经济的发展与信息化技术的推进,这种分工,无论是社会分工或是企业内部的分工越来越细,社会化、专业化、市场化、国际化是一种必然趋势,是一种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客观规律。产业链是产业之间基于一定的技术、经济关系,并依据特定的逻辑关系和时空布局,客观形成的链条式关联关系形态。产业链可以分为接通产业链与延伸产业链,产业链主要是从不同产业之间的关联度、影响度切入的,产业链可大可小,国民经济可以统分一产、二产、三产,但每个产业中又可加以细分。供应链如前所述,是对各产业如何运作的一种组织形态,是从市场的资源配置,流程优化,功能集约化运作切入的,追求降本、增效、提质。
产业链、供应链、价值链三者是什么关系?它们是既相互区别又相互联系的统一体。产业链是基础,离开了产业链即实体经济,也就离开了生产,离开了劳动,离开了财富创造,也就不存在价值链与供应链。在这个世界上有四种生产,农业生产农产品,工业生产工业品,服务业生产服务产品,还有一种人本身的劳动力生产。产业链是供应链依附的载体,离开了产业链,供应链就是无源之水、无本之木;反过来,供应链可以促使产业升级,产业链得到新的发展。价值链是产业链与供应链的目的和归宿,产业链与供应链的绩效要靠价值链来衡量;反过来,产业链与供应链的效率和效益,才能保证价值创造的实现和创造更多的价值。有了财富才能谈论国富民强,才能有国民收入的初次分配、再分配与第三次分配。所以我们经常讲发展与夯实产业链,优化与创新供应链,培育与提升价值链。
研究表明,随着产业链、供应链和价值链深度融合,正在创造经济与社会的一种新格局、新布局和新结局。产业链格局从集中式向分散式发展,纵向一体化产业链向横向一体化供应链演化,供应链成员凭借集聚的信息、资源和能力优势逐步提升价值链地位,从而持续集聚创新的能量。这也使制造业重构、重组制造逻辑与商业逻辑,从产品(需求驱动+敏捷制造)到“产品+服务”再到制造业服务化,智慧供应链融入数据、平台和体验等新型生产要素,需求侧与供给侧实现数字化、智能化、个性化和集成化,服务转型才能登上价值链高端地位。
美国物流协会曾更名两次,成为全球物流产业两次质的飞越的标志。1963年成立时,该协会的名字是“全美实物配送协会”。1985年更名为“美国物流管理协会”,是由于增加了越来越多运输和配送的内容,从狭义的运输和仓储,发展到更广的综合物流领域。进入21世纪,由于经济全球化的推进与互联网时代的发展,企业、产业对商业运作模式提出了新要求,必须冲破物流这一天花板,迈入更广阔的供应链领域,物流成了供应链的一部分。所以,2005年该协会更名为“供应链管理专业协会”,从实物配送到综合物流再到供应链管理,这是物流产业发展合乎逻辑的演进,标志着全球物流进入了供应链时代。2017年中国颁布《关于积极推进供应链创新与应用的指导意见》,标志着中国物流真正意义上进入全面供应链管理阶段。从这个意义上讲,供应链是物流管理在深度和广度方面的扩展。供应链管理是联系企业内部和企业之间主要功能及基本商业过程,将其转化成为有机的、高效的商业模式的管理集成。它包括了上述过程中的所有物流活动,也包括了商流、资金流、信息流等过程和活动的协调一致。简而言之,供应链是跨企业的商业活动和物流活动的集成。物流是供应链最重要的一部分,从物流到供应链,不仅是理论的发展,更是时代的变革。
供应链管理的理想模式是生产企业和物流企业形成长期、稳定的供应链伙伴关系,将物流企业作为生产企业能力的一部分。从原材料采购、生产制造、成本交付到维修回收,都采用一体化的供应链管理流程。标准的流程才可能降低总体供应链管理成本,提高资产回报率。
物流业是由包装、运输、搬运、装卸、仓储、货贷、流通加工、配送、信息处理等功能组成的复合型服务产业,主要是生产性服务业,也是生活性服务业,是国民经济的基础性、战略性产业。传统物流是分割的,效率很低。现代物流要求多功能一体化运作,经历了配送物流、综合物流、供应链物流,将向智慧物流进军。现代物流产业是由物流基础设施、物流装备与技术、物流服务商、物流行政管理所构成的一个完整体系。物流无处不在,无时不在,任何人、任何单位都离不开它。物流需要大量投入,比如铁路、公路、港口、航空港、物流园区、配送中心等,体现的是一种硬实力;但物流本身的运作模式也是一个供应链,又体现了它的软实力。物流现代化是一个国家的综合竞争力。而供应链作为经济与社会的一种组织形态,更多是体现一个企业、一个行业、一个城市、一个区域、一个国家的软实力。现在也可以这样说,供应链同样无处不在、无时不在,每个人、每个家庭、每个企业、每个产业、每个城市、每个农村、每个国家都离不开它。因为现在已不是自给自足的小农经济时代,不可能单打独斗,必然要有一个商业运作模式,即供应链。供应链更多地体现在资源的整合力、流程的优化力、功能的集约力、降本的贡献力、效率的提升力,是综合竞争力的体现。所以现代世界不仅有“货币战争”,同样出现了“供应链战争”。
供应链可以极大地改变一个国家的经济发展方式、产业发展方式、城市发展方式和企业发展方式,对经济从粗放经营到集约经营的转变作出不可估量的贡献。世界因互联网而变,而供应链也正在改变世界。供应链为什么有如此功能?主要体现在它有三个核心。
1.资源整合度。供应链的纵向一体化或横向一体化,供应链金融或供应链平台,其本质就是资源整合。资源可分为产品资源与服务资源,也可分为物质资源与非物质资源。大家都重视物质资源整合,往往忽视或不注意非物质资源(如研发、金融、物流、标准、文化等)整合,物质资源财务上主要体现在采购成本,非物质资源则主要体现在管理成本。整合无边界,分为内部整合与外部整合,如果内部都整合不起来,何谈外部整合。例如,海尔集团成功的供应链变革走了三步,即供应链整合、供应链再造和供应链转型。首先,整合内部。海尔集团对采购、配送、销售等分散的业务流程进行调整,成立商流推进本部、物流推进本部、资金流推进本部,实行集团统一营销、采购、物流配送和全面预算,形成了直接面对市场的、完整的核心流程体系和3R(研发、人力资源、客户管理)、3T(全面预算、全面设备管理、全面质量管理)等支持体系。其次,在此基础上优化外部整合,打造“一流三网”的同步模式,即以客户需求的订单信息流为中心,重点打造全球采购资源网络、全球配送资源网络和计算机信息网络平台,同步运作。最后,根据供应链数智化要求,探索端到端协同、端到端可视化、端到端响应速度三个方向实现供应链转型升级,建设互联网时代下开放的供应链生态圈,实现供应链成员价值的共同创造。谁的供应链总成本低、对市场响应速度快,谁就能赢得市场。一只手抓住用户需求,另一只手抓住可以满足用户需求的全球供应链,这就是海尔创造的核心竞争力。
2.功能集约度。利用计算机网络技术,全面规划供应链的商流、物流、信息流、资金流等,并进行计划、组织、协调与控制,这就是供应链管理的全部功能。这是一个极其复杂的系统工程,不仅有商流、物流、信息流、资金流本身的问题,比如是否畅通,有无堵点;也有它们相互之间的协调与平衡问题,如自营与外包;还有执行的主体建设与治理结构问题,比如政府有关部门联合办公,企业设供应链总监,实施阿米巴经营模式等。
3.产业融合度。据美国物流咨询公司研究,制造企业与物流企业以及供应链企业有三种结合方式:一是简单以第三方物流代替企业自营物流,借助第三方物流的规模效应和运营特点,可节约经营成本5%;二是利用第三方物流网络优势进行资源整合,部分改进原有物流与生产流程,可节约经营成本5%~10%;三是通过物流与供应链服务商根据需要对企业流程进行重组,延伸到整个供应链,两者深度融合,可节约经营成本10%~20%。可以看出,生产与物流企业的融合度越高则降本增效的机率也越高。这给供需双方都提出了更高要求,如何融合需要不断创新。美国沃尔玛、亚马逊、戴尔、通用、微软、联邦快递,日本丰田,德国邮政,中国华为、海尔、利丰(冯氏集团)都有创造性的供应链模式。
衡量一个企业、一个国家供应链的强弱,有不同的指标体系,但笔者认为主要是看资源整合度、功能集约度与产业融合度的水准,这应该是供应链现代化的边界。
供应链的四个运作层面即企业供应链、产业供应链、城市与区域供应链、国家供应链,其中企业供应链是基础,产业供应链、城市与区域供应链是重点,国家供应链是根本。中国供应链起步相对较晚,要充分借鉴国外的经验,再中国化创新。
1.企业供应链。供应链思维是从总结与创新企业管理延伸而来的,一开始集中于企业供应链,企业作为国民经济的细胞,其供应链管理的普及及运作水平关乎全局,是物流总成本与GDP的比率以及行业物流总费用高低的决定性因素。1990年,美国麻省理工学院鲁斯教授等人在总结日本丰田汽车生产方式的基础上,首次提出了精益生产这一概念,也叫精益供应链。精益生产把企业生产流程与市场需求有机整合,大大节约了物资、人力与时间成本。精益生产的核心内容是:第一,准时化生产。只在需要的时候,生产需要的产品,从“推动式”改变为“拉动式”生产。第二,看板管理。后道工序在需要时向前道工序去取所需要的品种和数量的零部件,而前道工序只生产后道工序需要取走的品种与数量。第三,零库存。把商品管理变成供应商管理,按订单采购,实施实时统一配送,优化库存管理。第四,柔性生产。充分利用现代科技,对市场做出灵敏反应,整合优化各种资源,满足顾客的多样化要求。第五,一体化运作。节约每个流程过程中不必要的储存、多余的时间、富余的人力,以达到最优化。实践证明,推进与优化企业供应链可以立杆见影。
世界500强企业无一不把全球供应链战略作为自己的核心战略,在经济全球化的今天,全球供应链战略已成为跨国公司的头号战略,优化供应链管理已成为成功企业的重要标志,实施与不断优化供应链管理已成为包括中国企业在内的必然选择。
2.产业供应链。许多国家也把供应链作为产业发展战略的重点,即以全球地域为空间布局,打造某些优势产业的“微笑曲线”,建立从研发、战略资源、金融资本到制造生产,再到销售与服务市场的全产业链与价值链。就制造业来讲,从19世纪初的英国开始,先后有美国、日本、德国成为全球制造业中心。日本在二战后迅速崛起,依靠的就是全球产业供应链战略。德国提出“工业4.0”,不仅预示着一次新的工业革命,也是其推出的产业供应链战略。这里的产业指的不仅仅是制造业,还包括工业、农业、流通业、建筑业与金融业等服务业。
3.城市与区域供应链。在互联网时代,人们开始研究并打造智慧城市。实际上,一个城市的管理是“五流”即商流、物流、信息流、资金流、人流等各种资源的优化组合,以实现发展模式、产业结构、空间布局、技术手段、运作流程的最优化。波特曾提出,城市竞争力的发展有四个阶段,即生产要素导向阶段、投资导向阶段、创新导向阶段和富裕导向阶段。中国只走了一多半路程。城市的情况千差万别,城市供应链战略有共性,更有个性。正因如此,形成了不同的城市经济、社会结构与人文风貌。
每个国家都以中心城市或城市集群为经济带,以带动全国经济,包括“三农”发展,城市运作至关重要。城镇化过程中,交通、教育、医疗、住房、老龄化、就业、恩格尔系数、物价等都要统筹。这是一个全方位的供应链协同系统,不仅涉及经济发展,也涉及社会发展;不仅涉及城市内部资源整合,也涉及与外部城市以及城乡资源的整合。城市供应链体系,特别是城市群以及大湾区供应链体系,在国际上也缺少成功案例,都在起跑线上。深圳是中国第一个提出物流业是城市主要产业思想的,要想成为经济中心,必须先打造物流中心,他们的实践充分证明了这一点,也取得了实实在在的进步。
4.国家供应链。2012年美国颁发了《美国全球供应链国家安全战略》,2019年发布了《供应链安全战略》与《国防战略》,2021年发布了《2021美国战略与竞争法》《美国供应链行政令》。研究历史上世界三次经济危机与三次产业革命,美国就凭其对“帝国木桶理论”中工业、科技、金融、军事、文化五大板块实施超强的全球供应链整合,始终走在世界的前列。美国始终把整合全球资源作为国家核心竞争力。美国全球供应链有两个核心,一是安全,二是效率。他们认为,任何国家都不可能单打独斗,要在全球范围内去发展产业链、供应链与价值链,以取得大国间的平衡与优势。
英国、德国的供应链政策着力于提升制造业竞争力,实际是一种国家层面的产业供应链政策。2013年英国政府发布《制造业的未来:英国面临的机遇与挑战》,2015 年又发布《加强英国制造业供应链政府和产业行动计划》,提出推进供应链创新、加强上下游企业协作、提供供应链融资渠道、推动供应链中小企业发展等政策举措。2013年德国推出的《保障德国制造业的未来:德国工业4.0战略实施建议》指出,“工业4.0将通过信息物理系统使企业业务流程实现动态配置,推进供应链持续调整,工程流程和制造流程更加灵活、可塑”,构建柔性、智能、敏捷的供应链被作为德国工业4.0 战略的重要内容。
日本政府的供应链政策主要关注重要物料供给安全风险对供应链的威胁。2012年,日美两国共同发布《美日全球供应链联合声明》,提出更好地应对地震等自然灾害和恐怖袭击等人为灾害对经济繁荣与全球供应链安全造成的不利影响,加强供应链协作,构建更加强韧、富有弹性的全球供应链。
世界处于百年未有之大变局,要未雨绸缪,分析其主要矛盾,并找出解决办法。情况在变,战略与策略也要变,必须调整打法,才能适应新的比赛节奏。中央要求,利用信息网络等现代技术,推动生产、管理和营销模式变革,重塑产业链、供应链、价值链,改造提升传统动能,使之焕发新的生机和活力。
供应链是经济全球化的产物,经济全球化不可能改变,要改变的只是不合理的治理规则与运行模式。2019年11月5日,习近平总书记在第二届中国国际进口博览会开幕式上的主旨演讲指出,“经济全球化是历史潮流。长江、尼罗河、亚马逊河、多瑙河昼夜不息、奔腾向前,尽管会出现一些回头浪,尽管会遇到很多险滩暗礁,但大江大河奔腾向前的势头是谁也阻挡不了的”。
中美贸易磨擦、新冠病毒蔓延与俄乌军事冲实,使全球产业链、供应链、价值链受到严重冲击。一个共识是,产业链供应链的重组已经不可避免,重组的程度要看供应链中断的严重度和持续性,替代国家的技术能力以及是否会波及更多供应链上的成员。但可以明确的是,各国政府将会要求某些对国家安全至关重要的产业,将生产线移至国内或更近的地方,供应商多元化(增加备份供应商)、本地化(减少海外供应商占比)是企业打造弹性供应链的必然趋势,扩张性供应链转向收缩性供应链,但绝对不会重回闭关锁国的状态。
中国经过全球第二次产业转移,已成为“世界工厂”,是新的制造业中心、供应链枢纽。在全球供应链重组的冲击下,中国要如何应对?有几个因素决定中国的供应链不可能完全被取代:第一,中国有比他国更为完整的工业体系,是全世界唯一拥有联合国产业分类中全部工业门类的国家;第二,在特定产业,中国所能提供的技术和劳工水平不是目前东南亚低工资国家能轻易取代的;第三,中国有很大的内需市场,谁也不想放弃,“留在中国,为中国生产”,也许会外移一部分,但不会伤筋动骨。2020年麦肯锡选取了20个基础产业和制造业,分析在这些行业中,世界各国对中国的消费、生产和进出口的依存度。其结论是,“中国对世界经济的依存度在相对下降,世界对中国经济的依存度却在相对上升”。根据2018年日本外务省领事局的统计,日本海外企业48%在中国,等于日本在东盟十国的企业总数,其中汽车是龙头,由于汽车行业产业链太长,中国又是全球最大的汽车市场,汽车供应链很难在短时间内有根本性改变。
在这样的趋势下,中国要下大力气实现产业升级、消费升级、供应链升级,从成本驱动型供应链向效率驱动型、资本驱动型、市场驱动型供应链转变,提供更好的营商环境,使供应链更开放、更畅通、更安全,有更强的抗压能力。美国把中国作为头号竞争对手,从合作走向对抗,对华为、大疆等企业的制裁,对新疆棉花的无理打压,中国不能坐以待毙,必须奋力反制。中国自身供应链越强大,对国际资本的吸引力越大,对全球经济的幅射力也就越大,中国供应链枢纽地位越不可能改变。
供应链管理是手段,不是目的,其目的是降本、提质、增效,有非常明确的经济性,对供应链的绩效评价指标也都是经济指标,对供应链的经济性没有人会提出异议。现在的问题是,像美国等某些大国把供应链当作武器,制裁、脱钩、加税、断供,产生了严重的供应链安全问题。
供应链安全,有主观、客观或内部、外部两个方面的原因。内部安全风险来自:第一,企业缺少供应链能力,纵向与横向资源整合度低,环节多、周转慢、效率低、信用差、缺人才、成本高,随时可能被挤出供应链系统。第二,产业链不完备,缺少自主知识产权,缺少市场拓展能力,缺少战略资源与战略资本,产业集中度低。第三,对外依存度过高,特别是高技术、高附加值产品。第四,国内市场吸引力减弱。第五,国家政策调整。外部安全因素主要来自:第一,一些国家实施歧视性贸易、投资、技术、人才、信息管制政策。第二,用国内法代替国际法,使正常经济活动中断或受阻。第三,严重自然灾害以及突发性国际公共卫生事件。第四,网络攻击及恐怖袭击。第五,局部战争以及地缘政治改变。
供应链安全可分为物理安全与网络安全。物理安全指的是供应链基础设施、技术装备的安全,供应链上下游商品与生产要素自由流动的安全;网络安全指的是供应链网络中相关信息、数据的安全,包括软件与硬件安全。建设一个可控的、多元化的供应链安全体系才能实实在在地提升国家竞争力。
对于供应链安全,要建立评价评估体系,分折供应链不安全点在哪里,影响面有多大,采取何种对策。比如调整国内经济结构,强化军事实力,重新海外布局,强化应急管理,实施内部精准治理等,使不同层级的供应链在高度不确定性的未来长期处于不败之地。确保供应链安全,主要靠市场的力量,因为市场可以优化配置资源。但市场的治理规则又是人制定的,靠的是国家实力,因此一定的经济增长速度会提升国家在全球价值创造中的地位。增加本国货币进入国际经贸结算系统的比例,确保科技与创新原动力显得尤为重要。
小到家庭、企业,中到城市、产业,大到国家,甚至全球,都已被卷入供应链的系统中,谁离开供应链都将无法生存,谁的供应链落后就要付出更大代价,供应链从企业层面进入国家层面是21世纪的新景象、新特点。
1.企业执行。在各行各业中选择一部分优秀企业列入国家供应链试点企业,以点带面,总结成功经验加以推扩,这是政府加大推动力度的国家行为,非常重要。但企业各不相同,要在国际通行的企业供应链流程标准指引下,去完善、创新,变成自觉行为。当前有生产型供应链模式、市场交易型供应链模式、服务型供应链模式、平台型供应链模式与生态型供应链模式。企业供应链推进速度,珠三角、长三角、环勃海地区快于中西部地区,外资与民营企业快于国有企业,制造业快于非制造业。目前,企业供应链的最大难点是物流企业与产业企业的融合度不足,无法形成全产业链供应链系统。
企业要加大供应链弹性建设。所谓供应链弹性,是指供应链在部分失效时,有一个能够承受意想不到的破坏并从中迅速恢复、具有弹性的系统。企业供应链涉及原材料采购、物流运输、生产制造等诸多环节,当外部环境变化并对链条中某一环节产生影响后,这种影响会迅速传导至整条供应链,造成业务需求冲击、成本增加、供货延时等问题。此时,保持供应链弹性显得尤为重要,当正常供应链路径被阻断可以找到第二个路径,当一个供应商缺失可以找到备份的供应商,也可从一种资源整合方式调整到新的资源整合方式。
2.产业执行。中央要求,分行业做好供应链战略设计和精准施策,形成具有更强创新力、更高附加值、更安全可靠的产业链供应链。由于中国在国际产业布局中处于产业链的末端,是中间的“生产车间” “世界工厂”,所以工业体系很完善,经济总量很大,许多产品产量都是世界第一;但产业供应链体系很不完善,比较弱小,与价值链创造不匹配。国际上产业供应链最成功的经验就是“微笑曲线”,即一个产业一定要有三部分构成,前端的研发、专利、标准、战略资源,中端的制造,以及后端的市场开拓、游戏规则制定、定价权。我们是中间强,两端弱,虽然现在加大了做强两端的力度,但总体格局还没有完全改变。
全球产业供应链的重点是制造业,中国也一样,在历年物流总值中,工业品物流总值一直在90%以上,欧美国家提出的“第二产业第三产业化”“制造业服务化”,就是用信息化与供应链模式改造传统制造业,中国工业化还没有完成,更要在这方面加大推动力度。中国仍是农业大国,“三农”是国民经济的重中之重,农业涉及一产、二产与三产,如何打造适合中国特色的农业供应链是一大难题。流通业是国民经济基础性战略性产业,中国是全球第一大进出口贸易国,第二大消费国,流通业态多元化,流通业如何构建内外连通、城乡一体的商贸供应链任重道远。还有建筑业、金融业、再生资源利用业、环保业等,打造全产业覆盖的供应链体系是我们这一代人的历史责任。
3.城市执行。“十四五”时期末,中国的城镇化率将达到65%左右,到2035年将超过70%,届时将有超过10亿人生活在城市中。在后城镇化时期,提高城市生活质量、保障社会生产水平将成为城镇化面临的核心问题。全社会生产要素将进一步向中心城市集聚,城市群、都市圈和中心城市等重要经济增长极的引领作用将会更加强化。目前,中国正在建设19个重点城市群和3个重要都市圈,京津冀、长三角、珠三角、成渝、长江中游等城市群都将形成巨大的生产和生活要素聚合中心,成为经济发展的重要引擎和重要的区域增长极。
全球人口超过1000万人的超级都市将会从2016年的28座增加至2030年的41座,到2045年,全世界65%~70%的人口将会居住在城市里。大量的人口向城市流动将会给这些城市的基础设施建设,比如城际交通、食物和水源、电力能源、污水处理以及公共安全系统等带来极大的压力。在这一趋势下,城市如何发展、如何管理、如何创新,成为新课题。数字化是城市发展目标,数智化供应链将成为未来城市的组织方式,也将成为政府对社会的治理模式。城市、城市群、都市圈、自贸区、自贸港将成为供应链创新中心、集成中心。
4.国家执行。供应链战略是国家战略。第一,理清思路,顶层设计。国家供应链战略是国家基于提升产业竞争力,保障经济安全、重要基础设施与通道安全,保障关键产业、企业、原材料供应,保护核心人才与知识产权,应对突发重大风险等目标而对本国供应链发展做出的总体谋划与部署。用5~15年时间,分2025年与2035年两个阶段,基本建成国家现代化的供应链战略体系、组织体系与运作体系。分别制订农业、制造业、流通业、建筑业、金融业、物流业、服务业、文教业以及平战结合的供应链实施计划,形成各有特色又相互连接的生产建设与人民生活两条战线的现代供应链体系。对重点产业链、重点地区、重点产业集聚区、重要战略通道等制定规划和布局,对重要基础设施、关键要素、原材料、部件的供应安全,对供应链硬实力与软实力建设,包括人才培养、信息化、供应链金融、标准化建设作出专项规划。
第二,加快重构军民一体的应急供应链体系。为了防范天灾人祸,完善应急供应链的智慧分级响应机制和联防联控机制。优化关键物资生产能力与区域布局,从供给、需求、设施设备、信息、政策等方面建立平时服务、急时应急、战时应战、军民一体应急供应链服务体系,利用大数据和可视化技术,加快建设集应急物资生产储备、捐赠分配、交通运输、邮政快递、分发配送、应急需求等各方面信息的应急物流与供应链协同调度平台,确保应急资源可找、可取、可用、可控,关键时刻拿得出、调得快、用得上。
第三,成立跨部门、权威的国家供应链委员会,强化国家供应链战略意识,推进国家供应链顶层战略规划、治理模式创新和配套政策的系统性研究,支持国家供应链服务体系可持续发展。在国家供应链委员会下设立“国家供应链研究院”与“国家供应链专家委员会”。每年向国家安全委员会提交“国家供应链安全评估与发展趋势”报告。
第四,在企业、产业、城市与区域、国家四个层面全方位展开供应链布局。企业供应链是基础,产业与城市(区域)供应链是重点,国家供应链是根本。到2035年,四个层级的供应链战略体系、组织体系与运作体系全面建成,供应链新理念、新模式、新技术得到新提升,供应链韧性与弹性进一步增强,有几十家企业成为在国内外有一定影响力的供应链领先企业,重点产业的供应链竞争力进入世界前列,中国全球供应链枢纽地位进一步增强,成为全球供应链创新与应用的重要中心。
第五,进一步强化六大支撑体系。一是政府有效推动,形成合力,创造优良法制环境;二是培养人才,特别是应用人才;三是增加投入,发展供应链金融;四是加快5G、大数据、物联网、人工智能、区块链等颠覆性技术在供应链中的应用,建立数智化供应链技术支撑;五是及时总结典型经验,以点带面;六是进一步扩大对外开放,深化交流,合作共赢。
第六,联合有关国家,倡议成立“全球供应链联盟”,构建超越国界的供应链安全合作机制,通过联合国、世贸组织、世界银行、巴黎气候协议、上合组织、金砖国家等国际组织,通过双边与多边自贸区建设,通过“一带一路”倡议与实施,通过贸易与投资以及人文交流,最大限度去整合全球资源,打造人类命运共同体。实施供应链全球布局,包括产业布局、物流布局、网络布局,实现供应链从点到线再到网络的演变,建立广泛的国际统一战线,提升国家综合竞争力,确保国家安全。
1.供应链数字化。习近平总书记提出,数字经济正在成为重组全球要素资源、重塑全球经济结构、改变全球竞争格局的关键力量,发展数字经济是把握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新机遇的战略选择。数字经济是继农业经济、工业经济之后的主要经济形态,随着新一代信息技术与传统产业融合程度加深,产业边界正在消融,新兴业态的场景革命正在兴起,开放、共享、协同、去中心等特征使得资源配置效率更高,市场响应速度更短,将从根本上改变整个产业生态体系,为企业转型升级带来更多机遇。根据 IBM 数据显示,数字化供应链可使采购成本降低20%,供应链开支节省50%,收入增长10%。2020年中国数字经济规模为39.2万亿元,占GDP的43.7%。《数字经济“十四五”发展规划》明确提出,大力发展智慧物流,涉及物流新基建、新技术、新模式、新业态等。但是,在转型过程中也出现了资本无序扩张、不正当竞争、行业垄断和权益保障等问题。中小企业仍然面临数字化鸿沟,存在“不敢转”“不会转”“不能转”等问题。数字化政务等公共服务还存在短板,数据治理、平台治理能力还有待提升,这制约了智慧物流、智慧供应链的健康发展。供应链可视化是供应链风险管理的基础,只有做到供应链可视,才能做到风险的可视,并最终实现可控。目前,条块式的供应链管理转向全链条的可视化管理,是企业供应链数字化建设的长期行动方向。要加强在数据管理范围、数据收集手段、数据分析及应用三方面的数字化供应链建设,实现以数据驱动推动数字化供应链。
2.供应链智慧化。即供应链与互联网、物联网的深度融合。2010年IBM发布的《智慧的未来供应链》报告中,提出了智慧供应链概念,通过采用物联网、大数据、云计算和人工智能等先进技术,使得整个供应链系统运作如同在人的大脑指挥下实时收集并处理信息,做出最优决策、实现最优布局,系统中各组成单元能实现高质量、高效率、低成本的分工和协同。智慧供应链一般具有感知、优化决策和智能反馈等功能,通过连接升级、数据升级、模式升级、体验升级、智能升级和绿色升级全面推进供应链升级,深刻影响社会生产和流通方式,并在降低服务成本、提高流通效率、减少资源能耗、开展增值服务等方面显现巨大优势。中国要在未来五年中,对影响供应链竞争力提升的5G、物联网、人工智能、区块链、大数据、信息追溯等进行规划,安排一批重大研究与重点工程;扎实推进国家物流枢纽建设,形成综合运输体系,实现供应链硬件与软件的系统升级,接近国际先进水平。
3.供应链绿色化。2018年,中共中央、国务院印发《关于全面加强生态环境保护 坚决打好污染防治攻坚战的意见》,提出到2035年,广泛形成绿色生产生活方式,碳排放达峰后稳中有降,生态环境根本好转,美丽中国建设目标基本实现。这里的绿色生产生活方式指的就是供应链绿色化,因为社会生产与人民生活是由无数供应链网络所构成的,这里包括绿色商品、绿色生产、绿色物流、绿色金融、绿色回收、绿色消费、绿色生态等。
4.供应链枢纽化。形成以国家物流枢纽为核心,多种运输方式为通道,国家骨干物流基地、示范物流园区、多式联运场站、城市配送中心、物流末端网点等为支撑的“枢纽+通道+网络”的物流与供应链运行体系。资源集聚逐步形成枢纽战略支点,枢纽经济将推动区域经济转型升级,打造区域新增长极。
1.中国是供应链大国,但还不是供应链强国。改革开放40多年来,中国不断开放国内市场,坚持“引进来”和“走出去”并重,积极参与国际分工,融入全球供应链体系,中国制造业和服务业逐步成为全球供应链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中国具有世界规模最大、门类最全、配套最完备的制造业体系,建立了涵盖41个大类、207个中类、666个小类的完整工业体系,成为全世界唯一拥有联合国产业分类中所列全部工业门类的国家。2010年中国制造业增加值首次超越美国,截至目前已经连续多年稳居全球首位,220多种工业产品产量居世界第一。在创新方面,中国研发投入占GDP的比重增长较快,已由2012年的1.97%提升到2018年的2.13 %。“中国制造”在电子通信及相关配件、家具及相关配件、机械和自动化生产设备、服装纺织、零部件制造与金属制品方面,都占全球市场份额20%以上,明显处于主导地位。这为中国参与国际竞争,提升在全球产业链、供应链、价值链的地位创造了有利条件。这充分说明,中国已是全球供应链的重要枢纽,中国经济的运行状况如何,影响着世界全局。但也要看到,长期以来,中国主要是通过合同制造、外包代工、外包组装、贴牌生产、跨国采购等方式嵌入全球供应链,中国企业主要处于全球价值链的中低端和低附加值环节。中国对制造业的高端环节仍缺乏控制力,与欧美相较,缺少跨国物流与供应链巨头企业,新冠肺炎病毒暴发凸显中国在国际货运供应链中的短板。许多企业对供应链缺乏整体意识,供应链上的产业融合度、资源整合度、功能敏捷度较低,运作模式、流程标准、评价体系跟不上发展步伐,商流、物流、资金流、信息流仍有不少堵点。供应链安全问题日益突显,受中美贸易磨擦、新冠肺炎疫情与俄乌冲突影响,全球供应链的需求侧、供给侧与物流端均受到很大挑战,供应链断裂风险加大,中国企业在全球资源配置难度增加。数字化、智能化变革是供应链发展的必然趋势,中国供应链模式与数字化、智能化技术融合程度不高,供应链横向集成、纵向集成、端到端集成程度较低,敏捷化、柔性化以及可视、可感、可控的能力有待加强。
从数字看问题:第一,物流总成本与GDP的比率。2021年,中国社会物流总额达335.2万亿元,是全球最大的物流市场;货物进出口贸易达到39.1万亿元,居全球第一;同时,中国还是全球最大的货运市场与港口集装箱吞吐市场。但全年物流总费用与GDP的比率为14.6%,仍高于发达国家近一倍。这虽与经济结构有关,但主要还是物流粗放,供应链优化程度低的问题。第二,2007年世界银行推出了全球物流与供应链绩效指数(LPI),指数由六个要素组成。即海关与边境管理清关的效率、贸易与运输基础设施的质量、安排具有竞争性价格货运的便利性、物流服务的竞争力与质量、追踪与追溯货物运输的能力、货物运输在既定或预期交付时间内的到货率。既有硬实力,也有软实力。实际上分为两类:一类是贸易和运输便利化;一类是供应链管理、运输和物流竞争力。2018年的排名为德国第一,日本第五,新加坡第七,美国第十四,中国大陆第二十六。从LPI分析,中国在边境服务和流程效率落后于主要发达国家和高收入国家,主要优势在于物流基础设施。中国与德国、日本、新加坡相比,在海关方面的差距最为显著,其次是物流服务、物流追溯和物流及时性的差距。例如,2018年据世界银行数据显示,德国、新加坡的进口周转时间为2天,日本为3天,而中国却需要6天。边境机构的服务水平和效率低也是中国与发达国家的主要差距。第三,由美国知名高德纳(Gartner)咨询公司每年公布的全球供应链25强企业中,2020年中国只有阿里巴巴与联想两家上榜,美国公司占了13家。在供应链的战略与实施方面,中国与美国的国家供应链,德国、日本的产业供应链,新加坡的港口供应链相比,仍有很大差距。
2.坚持物流与供应链强国战略。第一,从广度和深度上推进市场化改革,改善供应链生存环境。党的十八大以来,党中央坚持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改革方向,从广度和深度上推进市场化改革,减少政府对资源的直接配置,减少政府对微观经济活动的直接干预,不断完善产权保护、市场准入、公平竞争等制度,推进价格改革和土地、资本、劳动力、技术、知识、数据等重要生产要素市场化改革,加强反垄断、反不正当竞争,着力清除市场壁垒,提高资源配置效率和公平性,加快形成企业自主经营、公平竞争,消费者自由选择、自主消费,商品和要素自由流动、平等交换的现代市场体系。加上中国经济保持中高速增长,中国内需市场足够大,极大改善了中国供应链生存与发展环境,这是从供应链大国走向供应链强国的必要前题,
第二,妥然应对中美“供应链大战”。二战后,特别是苏联解体后,美国主导了经济全球化的推进。第一次工业革命被英国启动后,第二次、第三次工业革命皆由美国为首的发达国家引领。通过世界银行、联合国与关贸总协定等,全球治理体系初步建立。美国依靠强大的经济、军事、科技、美元、文化实力,妄想永远称霸世界。严格讲,二战后的几次世界产业布局调整,虽是市场经济规律下的资源优化配置,但都与美国有关。进入21世纪以来,美国的“帝国木桶”受到冲击,世界经济向多元化发展,其在工业、金融、军事、科技、文化领域的霸权地位受到挑战。特别是社会主义的中国和平崛起,成为世界第二大经济体,2021年GDP已占美国的70%,中国制造业增加值规模达31.4万亿元,占GDP比重达27.4%。自2010年以来,中国制造业增加值已连续12年世界第一。美国政府不愿接受这一现实,所以在硬实力、软实力、巧实力上作出重大战略调整,集中力量打压中国。中美关系是当今世界最重要的双边关系,美国把中国列为头号战略竞争者,打的是一场涉及各方面持久的综合战争,是一场“供应链大战”。中国如何应对?美国是纸老虎,因为它不得人心,但也是真老虎,会吃人的。中国是一个和平的国家,我们不想取代美国当“世界霸主”,我们只想把中国发展得更好、人民过上更幸福的生活。但如果有人一定要扼制中国的发展,侵犯中国的主权,那中国也一定奉陪到底。所以,实施物流与供应链强国战略势在必行。经过十年的努力,即到2030年实现三个10:一是物流总成本与GDP的比率降到10%左右;二是全球物流与供应链绩效指数排名进入10名左右;三是有10家左右企业成为全球有影响力的物流与供应链企业,中国在物流与供应链上的综合国力有极大提升,从物流大国走向物流强国。
第三,推进新的经济全球化。世界是开放的,也是多元的,不同国家有极大的差异性,国家之间既互相竞争又互相依存。参与国际分工、促进商品与服务贸易、互相投资、开展文化交流等成了迫切要求,大家都加入国际经济体系,推进了各国经济发展和友好交往。虽然国际治理规则不尽合理,也产生了各种各样的矛盾,但一直在可控中运行,经济全球化成为不可逆转的世界潮流。习近平总书记指出,世界经济发展面临的难题,没有哪一个国家能独自解决。为此,他提出三点倡议。一是共建开放合作的世界经济。当今世界,全球价值链、供应链深入发展,你中有我、我中有你,各国经济融合是大势所趋。二是共建开放创新的世界经济。创新发展是引领世界经济持续发展的必然选择。三是共建开放共享的世界经济。推动经济全球化朝着更加开放、包容、普惠、平衡、共赢的方向发展。
第四,举全国之力,解决好卡脖子技术难关。2018年,《科技日报》曾经列出中国35项卡脖子技术,60多项未完全掌握的核心技术,引起了国人的强烈反响。大国科技竞争将在三个纵深维度展开:基础研究、应用研发、尖端制造工艺。我们要敢于承认与发达国家的差距,也要相信我们可以凭借中国人的勤奋、聪明以及体制优势,一步一个脚印缩小同发达国家的差距。两弹一星、高铁、移动支付、新能源、无人机、集装箱等等已经有了先例。华为十年累计投入的研发费用超过8456亿元,2021年华为从事研究与开发的人员约10.7万名,约占公司总人数的54.8%,为的是让5G引领世界。中华民族有能力站立在世界之巅。
回顾1978年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的物流与供应链经历了引进吸收探索发展、加入世贸组织后快速发展与党的十八大以后转型发展三个阶段。从实物配送,经过综合物流转向供应链物流,物流与供应链市场主体、基础设施、技术与装备、政府监管与行业自律,都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但我们必须清醒地认识到,中国还不是一个物流与供应链强国,从大国到强国,还有很长一段路要走,这是我们这一代人的历史责任。当前,中国经济形势具有明显的复杂性、严峻性和不确定性,中央号召我们“疫情要防住、经济要稳住、发展要安全”“慎终如始,则无败事”,压力就是动力,越是挑战,越要自信,奋力前行。做好中国自己的事情,未来的中国,必定是一个更加强大繁盛的中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