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丽萍
党的十九大报告提出要“打造共建共治共享的社会治理格局”。这是对新时代我国社会治理实践经验的总结,也是对未来社会治理发展趋势提出的新判断与新要求。健康和谐有序的社会治理是广大人民群众幸福安康和追求美好生活的基础与保障。在社会基层治理中,如何坚持党建引领,社会多元协同推进,将党和政府的决策、政策和公共服务等贯穿到基层治理工作的各领域、各方面,真正发挥实效,使广大人民群众真正享受治理成果,具有重要的现实与理论意义。
中共中央、国务院颁布的《关于加强和完善城乡社区治理的意见》(2017)指出“把加强基层党的建设、巩固党的执政基础作为贯穿社会治理和基层建设的主线,以改革创新精神探索加强基层党的建设引领社会治理的路径”。《关于加强基层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建设的意见》(2021)中再次强调要“把党的领导贯穿基层治理全过程、各方面”。上述《意见》是本文提出党建引领的政策依据。党建引领是指在我国社会治理中通过各级党组织把政策、决策和服务民众的需求等聚焦于社会治理中,同时引领社会多元主体协同并进实现特定的治理目标。把党建引领作为基层治理的一个框架阐释,能够很好地了解和阐释我国社会治理的特色与特点。首先,通过基层党组织在治理空间的塑造,为多元治理主体协同共进,提供组织化、规范化的公共场域,并在治理场域中体现出党的领导始终在场的政治优势;其次,通过基层党组织建设形成一个纵横结构的聚合性治理网络,健全基层党组织的覆盖体系,全面提升基层党建的基本功效;第三,通过基层党组织与社会层面各种治理机制开展“嵌入式”互动互融,促进治理中各种制度、参与和行动等进行相互型构,优化协同治理机制,保证社会治理机制有效运转,减少体制机制障碍和阻力;最后,通过党建引领形成基于公共性的社会整合与聚集,增进社会包容,构建公共价值目标共同体,提升社会协同治理能力。
搭建党建引领下的基层治理框架,还基于如下考虑:一是在社会治理中,党处于领导和执政地位,是社会治理的主心骨;二是党始终坚持以人民为中心,获得广大人民群众拥护与支持;三是引导和带领社会民众通过依法治国的方式实现社会治理。这样一来,党建引领构成的基层治理框架就具有如下一些特点:一是党建引领的多元主体全过程联动。党在协同治理的各个阶段都始终发挥政治引领作用,党在全过程联动中发挥着吸纳与聚合、组织与动员和授权等功能;二是党在协同治理过程中在资源分配、规则实施中始终坚持正义观,追求的目标是不仅要促进公共利益最大化,还要促进达成健康有序的稳定状态;三是积极引导基层多元治理主体基于公共性目标共同转向协同治理,通过治理主体的广泛参与,促进达成治理共识。中国共产党在中国社会治理中始终处于主导性地位,中国共产党作为先锋型政党、使命型政党和世界上其他政党存在明显的区别。中国共产党是国家政策的主导和引领性力量,是政治运转中的“大脑”,也是社会治理的中枢神经,也正是通过社会治理实践与经验来验证党建引领社会治理的合理性和正当性。我们要从学理层面厘清社会治理中党建引领的独特的社会治理框架模式,明晰中国社会治理的特殊性和发展趋势,尤其是党组织在社会治理系统中的功能和作用。
以党建引领的基层社会治理模式不仅成为当前我国社会治理中重要的实践与经验问题,也成为学界关注和研究的热点问题。学界基于党建引领在基层社会治理中的一些比较成熟的实践做法与经验,同时也结合中国社会治理结构及发展实际样态,深入探讨基层党建与社会治理之间的内在逻辑,对党建引领模式、结构与功能等进行政策解读和学理分析,尤其是对党建引领在基层治理中的定位,进行了深入探讨和挖掘。只有弄清楚党建引领的意义和定位,才能确保党建引领下的基层协同治理模式建构及功能效应的发挥,真正构建“共建共治共享”的格局。
从学术层面分析,党建引领在社会协同治理中是一个复合型命题,定位为“党建引领”+“社会治理”模式。其中“党建引领”本身也包含着丰富的内容。“引领”体现为在基层治理中的方向性把握、政治性引领、政策性解释宣传和责任性使命担当等;“社会治理模式”蕴含着丰富多样的形式与内容,涵盖多元差异化的基层治理模式,是充分鼓励各个基层单位进行治理创新,发挥人民群众的主体创造性、参与性和共享性。“党建引领”与“社会治理”模式之间不是简单的领导被领导、服从被服从或简单的平行关系,两者之间表明中国社会治理的特殊内在逻辑关联,也彰显出中国社会治理中“政党—政府—社会”三者之间的特殊逻辑关系,在这种逻辑关系中党始终处于领导地位。
党建引领不仅体现出党的领导在基层社会治理中的具体样态,也说明“基层党建与基层治理目标一致、路径统一,是同向同行、融合共赢的过程”。如何进一步提升基层社会治理的现代化水平是党建引领发挥其重要功能的目标之一。社会治理能力和治理水平现代化蕴含着党对社会治理的领导和工作方式的转换与创新,务必在传统意义上的“管理”层面上进一步提升,特别是要注意发挥群众更大的自主性、自觉性和创造性,可以说“基层党建引领社区治理,是指通过基层党组织的建设引导、带领社区治理绩效的提升”。主要是不断进行基层党组织的政治、组织和制度等“结构-功能”调适与创新,即“中国共产党为了应对不断变迁和发展的外部环境而展开的自我调适功能”。发挥其政治、政策、法规与服务等方面的指导、引领而不是对具体的事务的干预。
中共中央颁布的《关于加强和改进城市基层党的建设工作的意见》(2019)就规定“把城市基层党组织建设成为宣传党的主张、贯彻党的决定、领导基层治理、团结动员群众、推动改革发展的坚强战斗堡垒”。这不仅为加强和创新社会治理指明了方向,也对基层社会治理如何发展创新提供了法理依据。这也表明传统意义上的管理方式必须向多元参与的治理转型。治理主体与治理对象不再是传统意义上简单的二元对立,已转变为多主体、多层次、多维度的互动,在社会治理中需要建构广泛合作、协商、参与的治理体系,才能最大化发挥多元主体的积极性,凝聚寻求共识的利益相关方,才能更有效促进公共利益最大化。
党建引领和传统意义的基层党建有很大区别,特别是我们党和国家做出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的重大决策之后,党和国家的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高低主要通过基层社会治理中各个层面、各个环节得到最真实和有效的反映。在新时代,基层社会治理需要基层党组织在观念、认识、工作方式等方面不断创新,既要吸取传统基层党建的一些好的经验和做法;又要超越把党建停留在“管理”或仅仅维护社会秩序,或化解民众矛盾纠纷的层面上,是要通过科学、顺畅、高效、严密的组织体系,为推进基层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提供坚强组织保障,有效地发挥其在政治性和政策性等方面的功能。这样,党建引领也表现出独特的内在机理:
一是党在“国家-社会”框架中的特殊地位与作用。对新时代党建引领这个命题的解读和探讨,还要从学理层面分清楚和传统的理论如社会冲突、“强社会-弱政府”、“国家-社会”和“多中心治理”等的根本区别,不能简单地把这些理论和方案移植过来套用在新时代中国社会治理的语境中,否则就会对中国社会治理的理论和实践产生严重的干扰。传统的“国家-社会”分析框架,能够对基层社会治理中政党、政府、社会组织、团体等治理主体之间的关系给予一定的回应和阐释;但是,对社会治理中引发的矛盾、纠纷和冲突似乎都缺乏足够的解释力。在中国社会治理中,由于党组织始终坚持以人民为中心,始终代表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没有任何私利,能够获得社会群众的广泛认同、拥护与支持,能够有效引领社会治理,维护好社会发展秩序,这也突破了传统的“国家-社会”框架模式,转换为“政党-政府-社会”解释框架。可以说中国社会治理是在“政党-政府-社会”框架模式下运作的,在社会治理中党始终处于核心地位,发挥统帅和引领作用。
二是党建引领要把政治功能转化为治理效能。从中国共产党的性质、使命与目标来看,党建引领与中国社会具有高度的契合性,不仅体现出党领导下“中国之治”的核心特征,也体现出我国社会治理的独特优势。在社会治理中无论有多少主体、组织与力量,但是“中国共产党都是治理的核心主体——无论是在国家层面还是在地方和基层……中国的基层社会治理一定是在党的领导下推进和运作的”。在社会基层治理中,基层党组织是纵向承接党的制度体系和组织体系向基层社会输送党的治国思想、大政方针等;横向表现为嵌入于基层社会的枢纽组织,链接社会治理中各个单元、群体、组织和个人,这意味着基层党组织要在基层治理中发挥着对各种资源的吸收、整合与调配功能,对治理行为尤其是不当行为进行调节和管控,以及对治理趋势起着潜移默化的影响功能等,总之在治理中有效发挥政治引领、政策引领、责任引领和价值引领,引领社会民众凝成一股绳,齐心协力为美好生活奋斗。
三是要始终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政治立场。党的十九届四中全会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坚持和完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指出:“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不断保障和改善民生、增进人民福祉,走共同富裕道路。”“以人民为中心”不仅是我们党和政府坚定的政治立场,也是推进社会治理的核心价值。中国共产党作为中国化的马克思主义政党,始终把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作为始终不渝的根本宗旨,以人民为中心这一政治立场与社会治理的核心价值存在内在高度的契合性。实现和保障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是中国共产党的坚定目标和不懈追求。“要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推进城市基层党建创新发展,为完善城市治理体系、增强城市治理能力、提高人民群众生活质量服务,让人民群众在城市生活得更方便、更舒心、更美好。”中国共产党始终把“以人民为中心”作为执政的基础和价值追求,同时也把实现最广大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作为治国理政的核心目标。
四是坚持由“管理”思维走向“治理”思维。党的十九大报告中指出:“坚持党对一切工作的领导。党政军民学,东西南北中,党是领导一切的。”在社会基层治理中,党对一切工作的领导绝不是对社会治理具体事务的干涉,而是为基层治理的各项政策、公共事务、公共资源等提供坚强的政治保障,确保各项举措得到有效贯彻。从党的十六届四中全会的“社会管理”发展到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的“社会治理”,可以看出中央关于社会建设的思路的不断变化与提升。习近平总书记特别指出:“治理和管理一字之差,体现的是系统治理、依法治理、源头治理、综合施策。”意味着新时期党和国家在治国方略理念和思维上的重大转变,这不仅是一种改变,更是一种提升与升华,要推进协同治理,从传统的大包大揽转向基层党组织引领社会多元主体协同共建;坚持协同治理,从单一手段向法律、政策、资源等多方推进。基层党组织的引领要遵循规律和规则进行不断整合、创新与优化。基层党组织发挥领导核心作用主要表现为“牵头”和“抓总”,引领社会治理发展方向,给予提供政治方向、法律保障和政策支持,真正实现从“社会管理”到“社会治理”的跨越式迈进。
依据基层治理中党建引领的具体定位和内在运作机理分析,党建引领的模式可以简单概括为“一核多元”。其中“一核”是指基层党组织在基层治理中不仅处于核心地位还要有效发挥引领作用,起着如何带领好社会基层治理多元主体的作用;“多元”是指社会基层治理中各组织、群体、团体和群众等多元主体,能够在党组织的引领下协同治理形成合力,共同推进社会善治,实现美好生活。“一核多元”是“管理方式的变革,从简单的控制、主导,转向合作与伙伴关系。”可以说“这种治理模式使各种利益攸关方一起与公共机构参与讨论,并制定共识导向的决策”;这种治理模式相对于传统社会管理模式“最明显的特征即是由传统的单中心治理向多方治理转变,实现治理主体的多元化”。在上述学理基础上,本文选择一些相关的典型案例进行分析和说明,为进一步推进基层社会治理提供参考。
第一,“三方办”基层治理模式。2017年12月,浙江杭州拱墅区在全省首创“三方办”基层治理模式。该治理模式的最大特色是以“三方指导员”嵌入式的物业服务模式,社区党总支委员以“网格长”身份进小区担任“三方指导员”,也被称为“第一经理人”,以业委会“列席委员”和物业“第一经理人”身份与业委会、物业沟通。发挥基层党组织的作用,以“三方指导员”,搭建共治平台,成功探索了“党建引领,三方协同,五位一体”的基层治理模式。该治理模式最显著的特点是以党建统领“三方办”,协同各方力量实质性地参与社会基层治理之中,进行实际操作;并依靠单建、联建、派驻党建联络员等途径,以多种形式和途径推动业委会、物业公司党的组织和工作覆盖。
第二,“党建领航,四重四化”协同治理模式。2017年,北京朝阳区探索出“党建领航,四重四化”的协同治理模式,有效提升了地区社会治理水平。“党建引领,四重四化”模式,主要体现在:一是通过治理体系制度化建设,注重其长效机制;二是推动治理主体多元化建设,注重其多元主体的参与意识;三是通过治理方法多样化建设,注重方法方式的载体创新性;四是通过治理经验品牌化建设,注重其丰富内涵和特色。该治理模式通过组织联建,打造基层党组织联系服务群众的工作纽带;通过服务联供,抓平台联行动促进服务供给科学化,发挥党政群共商共治平台作用;通过能力联建,全面提升统筹协调能力、管理能力和动员能力。该治理模式的探索,有效提升了地区社会治理水平。
第三,“一网四化”构建党建引领基层治理模式。2017年,青岛市开展以党建引领基层治理工作模式试点工作,探索了“一网四化”党建引领基层治理模式。该模式主要借助于基层党组织这张红网进行全覆盖,坚持以智慧化、社会化、法治化、专业化等“四化”为支撑推进社会治理,使群众关切的城市管理、安全稳定、民生服务等问题能够得到精准、高效解决。该治理模式最显著特色就是在基层党组织的领导下编织网格,实施“红网领航”行动,全面加强网格党建,以网格党建促进网格管理、引领网格治理,使社会治理和基层建设的一切工作能够落实到网格、到支部,形成基层治理最大覆盖;同时,充分利用网络技术,搭建智慧化平台,激活基层治理最大增量;构建社会化格局,汇聚基层治理中各方力量形成最大合力;坚持法治化原则,凝聚基层治理最大共识;加强专业化联动,发挥基层治理最大效能。为基层社会治理提供了行为范式,在推进社会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上有着较好的创新实践意义和理论研究价值。
第四,“两网融合、三治协同、科技慧治”基层社会治理模式。2020年,重庆巴南区探索出“两网融合、三治协同、科技慧治”模式。主要内容:一是“两网融合”。就是将组织建在网格上,将党员融入楼栋中,实行党建联席会议制度;二是“三治协同”。坚持以自治为基,提高辖区治理的参与度;坚持以法治为本,提高辖区治理的规范化;坚持以德治为先,提高辖区居民的归属感;三是“科技慧治”,实现基层治理“线上+线下”同步管理。该治理模式把基层党建引领与治理实施深度融合,充分发挥党组织的堡垒作用,把社会各方力量凝聚在系统共治之中,着力拓展在基层党组织引领下的公共服务圈、群众自治圈、社会共治圈,更好地实现自治、法治、德治,让群众有更多的获得感、幸福感和安全感。
以上几种实践生成模式,是“一核多元”的具体表现形式。这些模式也进一步证明在中国社会治理中要始终坚持中国共产党的政治引领。在社会治理中要以提升党的政治功能和组织功能为支撑,特别注意加强基层党建在方向、道路、价值、组织等方面对基层社会治理的引领、整合与把控,注意发挥好基层党建的价值倡导和行动倡导作用、政治整合和资源整合作用、利益协调和组织协调作用,带动所有社会治理主体共同参与,打造共建共治共享的社会治理格局;在把握党的政治引领逻辑的同时,还要关注社会治理逻辑。中国社会的治理逻辑是以治理效率为中心,以提升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为导向,以实现人民美好生活为目标导向。社会治理不仅仅是简单地维护社会秩序,而是把党的基本路线和各项方针政策贯彻到基层,是将党的领导和执政为民的理念融入到基层治理的全过程,以实现社会公共性为目标。通过对上述的一些社会实践模式的分析来看,党的政治引领逻辑与社会治理逻辑是高度耦合的,基层党建与社会治理的交互融合,基层党组织将政治属性融入到精细化服务中,通过创新完善服务阵地、丰富服务内容、提升服务功能等,更好更有效满足和精准对接群众多元需求,并通过资源整合与统筹配置促进社会各种资源和创新要素有序流动与布局,不断提升基层社会治理的精准化、效能化。
党建引领的协同治理模式比较有效地实现了国家治理主导性与基层治理自主性、国家治理战略性与基层治理的创新性、国家治理绩效合法性与基层治理的认同与支持的辩证统一。党建引领的协同治理模式不仅很好地发挥出政治引领功能、组织整合功能,同时也发挥出制度保障功能与价值整合功能,在国家的法治性、规范性和程序性等宏观治理基础上,不断提升了治理机制功能的柔韧性、兼容性和适应性,化解基层社会矛盾与纠纷,促进人们实现美好生活。
第一,政治引领功能效应。在基层社会治理中,我们党的政治引领主要通过基层党组织的功能发挥,将党建活动融入基层治理,实现治理社会向服务社会的话语转变。党在基层治理中的政治引领实质上就是基于使命-责任意识,运用政治教化机制,实现对基层领导的行政逻辑转向政治逻辑,凸显政治的影响力而不是传统意义的行政干预。在新时代,社会结构和社会发展展示出多方面的变化与特色,“面对城市社区生活结构和整合方式的转型和变革,党必须在社区权力秩序建构中维持自身的领导核心地位”。这种领导核心,也如有的学者指出的那样:“中国共产党在中国基层社会中,不仅扮演着为执政党提供群众基础的政治角色,而且还扮演着作为社会秩序建构力量的治理角色。”党建引领在基层治理中还发挥着落实党组织“同心圆”的政治引领功能和联系群众“连心桥”的服务功能,共同筑造“一核多元”和“一核多能”的基层治理和服务创新的全新架构。基层党组织的政治功能主要表现为协调引领能力和规范引导能力。
第二,组织整合功能效应。中共中央办公厅印发的《关于加强和改进城市基层党的建设工作的意见》(2019)中也指出要“把城市基层党组织建设成为宣传党的主张、贯彻党的决定、领导基层治理、团结动员群众、推动改革发展的坚强战斗堡垒”。在社会基层治理中始终离不开党组织对社会各个群体、组织和团体的整合,否则基层可能陷入各自为政、一盘散沙的困局。但是,这种整合和一般社会组织的整合功能具有明显的不同:一是要把上级组织的决策部署以及向基层输送的政策、法规、公共事务等充分整合到治理行动之中;二是要在整合中发挥抓原则、管方向、管大事、管决策的作用,要保证各项事业沿着正确的方向前进;三是要在基层治理中,树立大局意识和长远思想,充分考虑局部发展与全局利益,共同促进共享利益发展;四是整合基层治理中的多元主体。将社会各个领域、层面的治理主体联结起来,从而打破传统意义上主要依靠组织、居住区划分的弊端,实现了超越时空限制的整合。“做好基层党组织与其他各类社会多元组织群体之间的指导和衔接以及在社会治理中充分发挥各类社会多元组织群体的正面作用,将会成为影响基层社会治理成效的关键问题”;五是充分利用基层党建联席、民众议事平台等,积极发挥一些组织的“纵向到底,横向到边”的整合与优化优势,以更加开放的党建引领多方协同共治方式,实现社会治理主体跨单位、层级和群体的合作;六是建设服务型党组织。基层党组织的定位要准确,就是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要进一步完善基层各种服务体系,整合各种社会资源,为社会民众提供一系列利民、便民活动,使广大群众在享受服务过程中,认同与接受党的领导。
第三,制度保障功能效应。有了党建引领基层治理发展的理念,还必须建立与之相配套的系统性、整体性、协同性的制度保障机制,才能使党建引领事业发展的理念得到更好的执行。因此,要进一步加强基层党组织建设,完善相关制度规范要久久为功,不断创新和完善,为基层治理提供制度保障和“安全阀”机制。党建引领的制度保障体现为:一是保障党建的组织网络为不同主体表达利益诉求并相互交换意见提供正常的交流载体,不同主体的交流与互动为共识形成提供了必要基础;二是政治引领、价值引领机制,为公众参与中正能量的形成提供了重要支撑,从而确保在积极与正向的维度中形成共识;三是党建引领民主协商机制,吸纳社区居民和利益相关方参与到区域公共资源配置的共治与协商活动中去,有效推动了治理中公共性的形成,为社会治理共同体的构建提供了重要的价值与观念支持;四是党建引领的议题机制,充分发挥了议题设置、程序把关等作用,确保了公众参与的有序性,引领自治和共治的过程;五是党建协作化机制,以联席会议制度保障党建联动共抓社会治理,以专业委员会制度带动服务社会治理能力提升;六是党建引领的项目化机制,主要以清单制度聚焦社会治理难题,以党建运行保障机制,加强社会治理的组织和人员保障;七是发挥考评奖惩制度效能。着力发挥好考核的指挥棒作用,持续推动健全完善“三级考评”体系建设,把推进基层党建工作和治理工作的深度融合作为重要考评项目,激发基层党组织的工作动力和热情。
第四,价值整合功能效应。社会共识是社会民众共同凝聚的,它积淀在民众的思想文化、价值观和持久的信念中。社会共识的形成既离不开党和政府的引领和凝聚,也离不开社会民众之间的长期、多元的互动和互为影响。当前,由于社会结构在不断调整,社会各阶层、各群体诉求也日趋多样化,人们的思想观念、价值取向和利益诉求必然表现出多样化和差异化,甚至会出现一些片面的、偏激的、非理性的、情绪化的表达和意见,很容易造成价值观念、荣辱观念的混乱与颠倒,影响社会共识的促成。社会基层各级党组织要有清醒的认识、理性的判断、客观的分析,积极引导民众形成与基层治理相适应的价值取向;在采纳多数人正确意见的同时,也要充分尊重和正确看待少数人的不同或反对意见,只有经过反对意见的试炼和考验,才能达成真正可靠的社会共识。社会基层各级党组织要坚定不移地把加强思想政治引领、广泛凝聚社会共识作为提升基层社会治理水平的重要内容。因为,价值共识是基层治理的基础性要件,价值共识越高,基层治理系统的凝聚力和稳定性越有可能得到提升。没有基本的社会价值认同与相互包容的文化共识,就难以在基层形成感召力与社会凝聚力,基层治理的集体力量和整体效能就难以发挥。特别是在新时代的“一核多元”的基层治理结构下,不同价值之间、同一价值内部的不同要素之间的张力和冲突等,都需要在基层党组织的政治引领下,化解矛盾、消除冲突,促进价值共识,凝聚价值共识。基层党组织不仅要履行好“初心使命”,发挥好自身“先进性”和“使命意识”,采取积极有为的治理姿态,以“超前治理”和“优质服务”促进社会民众不断分享治理成果,从而切实提升他们的幸福感和满意度,实现对社会民众的价值整合,达成“治理就是服务,服务为了治理”的共识;同时,还要通过基层党组织聚焦于治理主体间的关系协调,加强对社会民众的认知与情感的调适与型塑,加强对社会民众的利益关系的协调与优化,通过以强化整体情感纽带、完善制度体系、型塑诚信文化和强化民众之间的互动,注意培育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来引领社会民众的价值取向,推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大众化、实践化。
时刻关注党建实践创新和实践探索,既有利于学界能够更好地通过实践观察和思考拓宽研究视野,同时也能够为理论与学术上的讨论与研究提供丰富的资源。党建引领如何在社会治理中持续地向更高层级拓展,有待各界进一步关注和探索。近年来在社会治理过程中涌现的一些党建创新探索,必将进一步促进基层治理的不断创新与发展。加强党建引领,把这些理论成果运用于指导社会治理中遇到的新问题与新情况,深入探讨党建与治理之间的内在逻辑关联,发现前进中的一些共性问题,进行总结反过来不断完善党建引领相关理论,促使党建引领更加智能化、精细化地提升基层社会治理目标效度和实践效能。
党建引领下基层治理的这种“一核多元”模式发展前景来看,要真正持续促进基层治理效能发挥需要进一步使组织下沉,即下沉到基层治理各个主体之中、各个层面之中,做到组织全覆盖,进一步提升党组织的功能效应;进一步使阵地下沉,要统筹整合街道、村社、驿站、“两新”等各级党群服务中心阵地,发挥好各种阵地作用;进一步使赋权下沉,要想尽一切办法推动人员、权限、管理下沉,激发社会自治的活力,充分发挥群众的创造性和能动性;进一步使协商下沉,在各种村社、驿站等最小治理单元中建立“楼道听事”“小区议事”“社区决事”,促进民众就事关自身利益和共同面临的公共事务进行充分的民主协商,进而达成共识;进一步使资源下沉,尽可能地把政策资源、服务资源和“人财物”等资源下沉基层,确保社会民众普遍共享各种资源和公共利益;进一步使数据下沉,探索基层治理中的大数据应用新模式已是迫在眉睫。充分利用数据技术,创新各种服务平台,构建开放共享的大数据治理平台,让群众广泛参与进来,确保社会各界在基层治理中的知情权、参与权、表达权和监督权,同时提高基层政府透明度,让数据多跑路,群众少跑腿,让民众切实享受到“智慧”治理带来的便利。真正“实现社区从单一管制回归到多元共治、从工业逻辑管理回归到生活逻辑治理、从需求回应管理回归到发展适应治理”。基层党组织引领基层治理,就是把党的大政方针政策不折不扣地贯彻到基层,在第一时间把人民群众的各种正当诉求妥善解决好,调动一切积极因素,团结一切可以团结的力量,凝聚起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的强大合力,不断提升治理能力和治理水平现代化,满足广大人民群众对美好生活的需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