豆文君
水利部办公厅,水利部人事司,水利部新闻宣传中心 编黄河水利出版社出版
水利与人民群众的利益息息相关,强化水利新闻宣传不仅有助于群众对我国水利工程的了解,而且有利于推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水利事业的发展。 与单一的文字宣传相比,将摄影技术应用于水利新闻宣传中能获得更好的宣传效果。 由水利部办公厅、水利部人事司、水利部新闻宣传中心联合编著,黄河水利出版社出版的《水利优秀新闻摄影作品赏析》一书,紧密结合当下水利新闻摄影发展,以作品赏析的形式梳理我国水利事业发展历程,并在此基础上,分析新闻摄影技巧,包括新闻点的选择以及构图技巧等,有利于提升水利新闻摄影的整体水平。
《水利优秀新闻摄影作品赏析》一书共分五编:第一编为“防汛抗旱”,展示了在无情的自然灾害面前,人与人之间的“有情有义”;第二编为“江河治理”,以西藏湖泊、秦淮河、“北方都江堰”等河湖为对象,以照片的形式呈现我国人民在治理河湖过程中的精彩瞬间;第三编主要论述水利工程对缓解全国各地人民用水困难的重要性,不仅高寒山区的彝族群众用上了自来水,百年大旱的地区也用黄河水浇灌出了“丰收粮”;第四编主要展示近年来国家在生态环境治理方面取得的成就,如“黄河口的巨幅‘红地毯’”“野生藏原羚再现雪域高原”等;第五编阐述我国不同地区的水利文化,并以照片的形式论述我国“水教育”的发展。
《水利优秀新闻摄影作品赏析》一书采用“照片+文字”的形式梳理我国水利事业发展历史,介绍多位在防汛抗旱、江河治理等过程中涌现出的平民英雄的事迹。《水利优秀新闻摄影作品赏析》的出版促进了水利新闻摄影的理论探讨和业务交流。 结合该书内容,摄影图像在水利新闻宣传中的创新应用主要体现在以下三个方面。
第一,航拍镜头下的水利工程宣传。 与普通摄影技术相比,航拍镜头拥有广阔的视野,能以大全景的形式呈现水利工程全貌。 同时,航拍镜头由于飞行高度不同,因此能够呈现出不同的景别,使得拍摄效果兼具真实性与审美价值。 这一系列特点决定了航拍镜头下的画面具有更强烈的视觉冲击力,能够实现对立体水利工程的平面化传播。 近年来,随着航拍技术的发展与日益成熟,其被广泛应用于水利新闻宣传中。 例如,在关于三峡大坝的宣传片中就使用了部分航拍镜头。 但是,由于航拍成本较高,因此航拍镜头在宣传片中占比较低,仅起到画龙点睛的作用。 2020 年中央电视台真正意义上实现了全航拍水利宣传,借助全航拍技术直播黄河全流域,基于航拍的极致视角展现黄河的雄浑壮阔。 之后,安徽师范大学硕士毕业生在其毕业作品《鸠兹芜湖》中,用全航拍镜头记录了长江芜湖段的风貌。
第二,借助不同景别展现水利工程的不同风貌。《水利优秀新闻摄影作品赏析》一书中收集了大量不同景别的摄影照片,而不同的景别效果被称之为“镜头语言”。 远景镜头展现的是事物及其周边环境,远景拍摄以营造雄浑的气势为主,以气势取胜;全景镜头展现的是事物全貌,彰显事物的特征;中景镜头主要展现新闻活动情节;近景画面只包括拍摄对象的主体部分,针对性强;特写镜头则以凸显事物本身的某一特征为主。 由于水利工程属于大型建筑,因此在拍摄水利工程时通常会用到远景、全景、中景,对近景和特写镜头的运用相对较少。 例如,在关于三峡工程的宣传中,宣传团队选取大量由不同摄影师拍摄的三峡大坝不同角度、不同景别的照片,借助不同角度、不同景别表达不同的主题,实现对三峡工程的全方位宣传。
第三,借助人物摄影记录防灾治水英雄,增加水利工程的人文内涵。 多年来,有些人常年受河流洪涝灾害的影响,有些人则难以见到清澈的水源,因此,水问题始终是国家需要解决的重大问题。 在恶劣的自然环境面前,人们并没有屈服,而是勇敢向前,创造出一个又一个的水利奇迹。 例如,红旗渠是20 世纪60 年代林县人民在极其艰难的条件下,在太行山腰修建的引漳入林水利工程,共有10 万人参建、耗时10 年修成,被称为“人工天河”。在修建红旗渠的过程中,涌现出了一批又一批的平民英雄,这些英雄以影像等形式得以“永生”。 红旗渠的修建极大地改善了当地人民的生存环境,是造福千秋的水利工程。 当地水利新闻宣传工作者在撰写关于红旗渠的宣传稿时,大量应用人物照片,凸显每一位平民英雄的伟大,赋予红旗渠更多人文内涵。
《水利优秀新闻摄影作品赏析》一书以“图片+文字”的形式从防汛抗旱、江河治理、民生水利、生态环境、水利文化五个角度,全面介绍水利事业发展。 结合该书内容,本文提出将航拍镜头融入水利工程宣传中、借助不同景别展现水利工程的不同风貌、借助人物摄影作品增加水利工程的人文内涵,发挥摄影技术在水利新闻宣传中的创新作用。